第29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給謝玄當手下,以謝家勢力為靠山,謝玄就是他的底氣。這時他的任務就是給謝玄當好參謀,勤勤肯肯,衝鋒陷陣。這時他心裏沒事兒啊,天下也不亂,沒那麽多可惦記的,所以謝玄在北府的這10年,劉牢之一直幹得很出色,功勞赫赫,是個當之無愧的大將。而謝玄辭職離開北府後,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第三章 襄陽之圍
從現在開始,前秦和東晉的大戰就拉開帷幕了。
實際上,從公元377年北府兵組建,到383年淝水之戰,歷史上前秦和東晉之間爆發的大規模戰役,應該分為兩輪,也就是兩個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經典的,是淮南之戰,其結果是東晉大勝。
第二回合,最經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戰,其結果也是東晉大勝。因為淝水之戰的意義太重大,所以後來,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戰給忘了。但要說起來,同淝水之戰相比,無論是激烈程度,還是危險程度,淮南之戰都要更勝一籌啊。
下麵,我們就來瞧瞧這第一輪的較量:
全線布防
先來看東晉的防禦戰略。既然謝安和桓沖各管一邊兒,那我們也得分開來說。
先看上遊:桓沖在上遊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輕戍江北”。就是把重點放在江南,對江北的地方比較輕視,不得已時就放棄。其實從他回荊州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這個策略,然後還要把駐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長江天險,以逸待勞,免得駐軍江北,要打起來,長江在自己身後,結果弄成背水一戰。其實呢,這個做法有些保守,桓沖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實力了。而且這樣無疑會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還沒打呢,您就先後退了。不過桓沖非要這麽做,謝安啥也沒說。然後竟表示:荊州近來遭了水旱災害,將軍又新移了官府,糧食物資必然缺乏。從現在起,每年朝廷將送三十萬觚米到上明,以供軍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沖一瞧,除了心裏有點兒愧以外,啥也說不出來了。然後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來瞧下遊:相對上遊來說,下遊的布署要積極許多。北府兵的大本營廣陵,本身就在長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活動,謝安不讓他們回到江南,因為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要為建康留住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長江。即便北府兵頂不住了,他最後還能調朝廷及揚州一帶的駐軍,憑著長江,再跟敵人周旋一番。所以,我們就看到,無論是淮南之戰,還是淝水之戰,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擊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打到眼前來再反擊。淝水之戰幾乎就是在淮河邊發生,這個決戰地點實際是晉軍選擇的。這樣,既使淝水戰敗了,秦軍調整後再進到建康,也還需要好些天。設想,如果淝水真的戰敗了的話,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前秦和東晉在長江邊上,還會有一場決戰發生……
襄陽之圍
如果說每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都會有一個引子的話,那麽這個“襄陽之圍”就是這一回合的導火線。也可以說是這一輪較量的揭幕戰。
襄陽是漢水上的一個郡,屬桓沖荊州的領地,不過,它可是在江北,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是屬於桓沖準備“輕戍”的地方。襄陽的守將是誰呢?就是那位在我們的故事裏,時常會出場一下兒的將軍朱序。他離開兗州後,就一直鎮守襄陽。
桓衝到荊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堅一看可高興了,你這是要把江北給我呀,好,那我就要。於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堅派自己的兒子征南大將軍苻丕,還有苟萇、慕容暐等帶領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同時又另外調了三路人馬,加起來有10萬多人,準備合圍。實際上前秦派出的總兵力就是17萬。苻丕兵臨城下,把襄陽圍了個嚴嚴實實。
那麽上遊首先遭到了攻擊。而這時桓沖怎麽樣呢?估計他心裏也是艱難得很。本來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陽給他們了,而且朱序跟他們桓家可是還有舊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該把他人救回來?反正他肯定是思想鬥爭了一番,最後咬牙決定,不管了。反正跟謝安跟皇上都說好了,“輕戍江北”嗎。前秦17萬人,他在上明隻有7萬,為救個襄陽,再把整個荊州丟了。於是,桓沖就是沒救。
謝安眼看這樣兒,可又沒有什麽辦法,於是命令謝玄,徵發徐兗青三州的流民,充實北府兵,然後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陽的樣子。其實他不會讓謝玄離開下遊,下遊秦軍就在淮北,謝玄一走,建康可怎麽辦?但現在也沒別的辦法,隻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誘一部分前秦軍,這樣桓沖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沒準兒就出兵了呢。
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戰,在謝玄到兗州上任僅僅半年。難考這時的北府兵到底已經有多少人,謝安也是不得已才調了北府兵,不然也不會臨出征前,還要再補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終歸隻是策應,不能真跑到襄陽去,沒辦法,謝安就從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鎮守江陵的劉波去救襄陽。雖然這也頂不了什麽用,但是不打就放棄,就會一輸再輸,哪怕打敗了,也要打呀。結果這位劉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軍強大,就是不敢進兵。要說,這還得說是我們桓將軍先作了表率。人家劉波還想呢,桓沖那麽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讓我去送死,憑什麽呀。可憐的朱序被圍在城裏,周圍近10萬晉軍,結果愣是沒人理。
第三章 襄陽之圍
從現在開始,前秦和東晉的大戰就拉開帷幕了。
實際上,從公元377年北府兵組建,到383年淝水之戰,歷史上前秦和東晉之間爆發的大規模戰役,應該分為兩輪,也就是兩個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經典的,是淮南之戰,其結果是東晉大勝。
第二回合,最經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戰,其結果也是東晉大勝。因為淝水之戰的意義太重大,所以後來,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戰給忘了。但要說起來,同淝水之戰相比,無論是激烈程度,還是危險程度,淮南之戰都要更勝一籌啊。
下麵,我們就來瞧瞧這第一輪的較量:
全線布防
先來看東晉的防禦戰略。既然謝安和桓沖各管一邊兒,那我們也得分開來說。
先看上遊:桓沖在上遊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輕戍江北”。就是把重點放在江南,對江北的地方比較輕視,不得已時就放棄。其實從他回荊州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這個策略,然後還要把駐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長江天險,以逸待勞,免得駐軍江北,要打起來,長江在自己身後,結果弄成背水一戰。其實呢,這個做法有些保守,桓沖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實力了。而且這樣無疑會長敵人的威風,滅自己的銳氣,還沒打呢,您就先後退了。不過桓沖非要這麽做,謝安啥也沒說。然後竟表示:荊州近來遭了水旱災害,將軍又新移了官府,糧食物資必然缺乏。從現在起,每年朝廷將送三十萬觚米到上明,以供軍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沖一瞧,除了心裏有點兒愧以外,啥也說不出來了。然後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來瞧下遊:相對上遊來說,下遊的布署要積極許多。北府兵的大本營廣陵,本身就在長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活動,謝安不讓他們回到江南,因為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要為建康留住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長江。即便北府兵頂不住了,他最後還能調朝廷及揚州一帶的駐軍,憑著長江,再跟敵人周旋一番。所以,我們就看到,無論是淮南之戰,還是淝水之戰,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擊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打到眼前來再反擊。淝水之戰幾乎就是在淮河邊發生,這個決戰地點實際是晉軍選擇的。這樣,既使淝水戰敗了,秦軍調整後再進到建康,也還需要好些天。設想,如果淝水真的戰敗了的話,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前秦和東晉在長江邊上,還會有一場決戰發生……
襄陽之圍
如果說每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都會有一個引子的話,那麽這個“襄陽之圍”就是這一回合的導火線。也可以說是這一輪較量的揭幕戰。
襄陽是漢水上的一個郡,屬桓沖荊州的領地,不過,它可是在江北,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是屬於桓沖準備“輕戍”的地方。襄陽的守將是誰呢?就是那位在我們的故事裏,時常會出場一下兒的將軍朱序。他離開兗州後,就一直鎮守襄陽。
桓衝到荊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堅一看可高興了,你這是要把江北給我呀,好,那我就要。於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堅派自己的兒子征南大將軍苻丕,還有苟萇、慕容暐等帶領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同時又另外調了三路人馬,加起來有10萬多人,準備合圍。實際上前秦派出的總兵力就是17萬。苻丕兵臨城下,把襄陽圍了個嚴嚴實實。
那麽上遊首先遭到了攻擊。而這時桓沖怎麽樣呢?估計他心裏也是艱難得很。本來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陽給他們了,而且朱序跟他們桓家可是還有舊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該把他人救回來?反正他肯定是思想鬥爭了一番,最後咬牙決定,不管了。反正跟謝安跟皇上都說好了,“輕戍江北”嗎。前秦17萬人,他在上明隻有7萬,為救個襄陽,再把整個荊州丟了。於是,桓沖就是沒救。
謝安眼看這樣兒,可又沒有什麽辦法,於是命令謝玄,徵發徐兗青三州的流民,充實北府兵,然後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陽的樣子。其實他不會讓謝玄離開下遊,下遊秦軍就在淮北,謝玄一走,建康可怎麽辦?但現在也沒別的辦法,隻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誘一部分前秦軍,這樣桓沖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沒準兒就出兵了呢。
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戰,在謝玄到兗州上任僅僅半年。難考這時的北府兵到底已經有多少人,謝安也是不得已才調了北府兵,不然也不會臨出征前,還要再補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終歸隻是策應,不能真跑到襄陽去,沒辦法,謝安就從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鎮守江陵的劉波去救襄陽。雖然這也頂不了什麽用,但是不打就放棄,就會一輸再輸,哪怕打敗了,也要打呀。結果這位劉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軍強大,就是不敢進兵。要說,這還得說是我們桓將軍先作了表率。人家劉波還想呢,桓沖那麽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讓我去送死,憑什麽呀。可憐的朱序被圍在城裏,周圍近10萬晉軍,結果愣是沒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