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 作者:劉雅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什麽說起桓伊來呢?還得繞回去。謝安不是把這個天下的大架子搭好了嗎,那麽,這房子要完整,添磚加瓦什麽的肯定是少不了的。桓沖走之前,豫州江州都是他的地盤兒,他一走,謝安把江州給了他兒子桓嗣。那豫州呢?謝安就交給了這位桓伊。
無論從家世門第,還是從個人素質上,在那時,桓伊都可以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噢。
首先來看桓伊的出身,他雖然姓桓,但跟桓溫他們家不是一支,頂多算遠親。而且桓伊無疑是風流瀟灑的名士氣質,跟桓家那些人,也不是一個路數兒。大家就常常幹脆不把他當桓家人看。他從小就跟貴族名士們混得很熟,雖然比謝安小十歲左右,但謝安欣賞他的人品和才華,一直把他看成朋友。
其次他雖然是名士,但卻又不是那種弱不禁風的,打小就有一身好武藝。因為不跟桓溫一支,他又不主動去親近,所以官兒就當得很慢,一個淮南太守當了好多年。也就是因為武藝不錯,還時不常地被當權大人們調來用一下兒。這樣時間久了,他又積累了很多打仗的經驗,後來還在淝水之戰中擔任了要職呢。
這些也正是謝安任用他的原因。不管怎麽說,他姓桓,比一般人離桓家更近些,另外,他又跟謝家有交情,再者,他還有指揮打仗的本事。正好,把他放在豫州。一來可以作為上下遊桓謝勢力的緩衝,這樣雙方就是圓滑過度,格局就顯得自然多了;二來豫州也是防禦北方的前線,桓伊呢,又還是個好將領,正好解決豫州防線薄弱的問題。真是沒人比他更合適了。於是,桓伊將軍也一下兒有了出頭之日,終於從小郡守變成了豫州刺史。
關於桓伊,有不少事兒很值得一說啊,下麵我們就來瞧瞧他的故事:
文武雙全的大音樂家
說起桓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可算是東晉最著名的音樂家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曲《梅花三弄》吧,他就是這曲子的原創者。當時,他創作的是笛曲,後來被改為琴曲廣泛流傳。在那些著名的古曲裏,《梅花三弄》可說是最陽春白雪的了,聽後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心也跟著澄淨了許多。
當時桓伊吹奏笛曲,一直被人們喻為“江南第一”。東漢大音樂家蔡邕有一支“柯亭笛”,就一直保存在他的手裏。那時的人們都以能聽到一支桓伊的曲子為驕傲,連皇帝也不例外。有一回,孝武帝請他到宮裏來演奏,他就奉命吹了一曲,結果弄得後宮的妃子宮人們都以為聽到了仙樂,紛紛地跑出來膜拜。
還有一回,著名的風流才子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子)遇到了他,那時的桓伊剛剛富貴起來,王徽之還不認識他。手下人就對王徽之說,公子,這位就是桓子野啊(桓伊,小字子野)。王徽之一聽,眼睛立刻就亮了,這就是那個著名的吹笛“江左第一”的桓伊嗎?於是,他立刻讓僕人去轉告桓伊,希望能聽他吹奏一支曲子。桓伊早聽說過王徽之的大名,知道他是懂得欣賞的人,於是,他就坐在胡床上,很用心地吹了一曲。王徵之也聽得十分著迷。而演奏完,兩人對視一會兒,居然一句話也沒有說,又各自轉身,分頭上路了。仿佛這神交已經足夠,語言倒顯得很多餘了……魏晉名士的風流豁達,這裏真是可見一斑啊。
另外,桓伊還是個十分真情的人(不知這是不是藝術家的特質)。他和謝安一起在路上散步,這時聽到有人唱起送葬的輓歌,他忽然就替人家悲傷起來了,竟不由自主地陪著人家一起吟唱,還感嘆說,唉,人已經去了,可怎麽辦呢?謝安在一旁看著,也不由地被他感動了。於是謝安評價他說:桓子野可真是個一往情深的人哪……
第二章 北府兵
上一篇,謝安是終於把大局基本搞定,也使桓謝兩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團結和睦。著名的國學大師餘嘉錫先生,在這裏評論說:“至於謝(太)傅處置桓氏,實具苦心”。這話的確評得很到位啊。不可否認,我們謝太傅做事的風格,是極為講求自然的,這正是他骨子裏道家思想的體現。他不會等到困難像山一樣地擺在麵前時,再去當那個“移山”的“愚公”,他會遠遠地先把那座山變成自然的緩坡兒,然後從容地走過去。於是在人們不知不覺當中,很多事兒就發生了,所以你就老看不到,他到底特別費力地幹了些什麽,可是那結果卻又總是出人意料的好。如果不是很深入的去體會這些事兒,是很難理解餘嘉錫先生所說的這個“苦心”啊。
不過現在,謝安的目標還並沒有真的實現,國家離真正的穩定,還有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走,這就是下遊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麽很快,在他的堅定推動下,東晉歷史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勁旅——北府兵,就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來了。
違眾舉親薦謝玄
說起北府兵的統帥,大家都熟悉得很,是我們“芝蘭玉樹”一般的羯公子謝玄。在北府兵重建之前,他就一直在荊州桓豁那裏當司馬。他是一直幹得安安穩穩,既不爭鬥,又不張揚,簡直就跟當年的謝安一模一樣。其實謝玄這一輩子都是以他叔叔為榜樣的,絕對是個又孝順又聽話的好孩子。在桓沖回荊州的同時,謝玄也接到了朝廷的“調令”。原來的兗州刺史朱序不是調回上遊鎮守襄陽去了嗎,兗州暫時空置了,那麽這一回,謝玄就以征西司馬,調任兗州刺史,代了朱序的職。謝玄是怎麽當上這個兗州刺史的呢?其實這件事兒也是很出乎大家意料的。
無論從家世門第,還是從個人素質上,在那時,桓伊都可以說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噢。
首先來看桓伊的出身,他雖然姓桓,但跟桓溫他們家不是一支,頂多算遠親。而且桓伊無疑是風流瀟灑的名士氣質,跟桓家那些人,也不是一個路數兒。大家就常常幹脆不把他當桓家人看。他從小就跟貴族名士們混得很熟,雖然比謝安小十歲左右,但謝安欣賞他的人品和才華,一直把他看成朋友。
其次他雖然是名士,但卻又不是那種弱不禁風的,打小就有一身好武藝。因為不跟桓溫一支,他又不主動去親近,所以官兒就當得很慢,一個淮南太守當了好多年。也就是因為武藝不錯,還時不常地被當權大人們調來用一下兒。這樣時間久了,他又積累了很多打仗的經驗,後來還在淝水之戰中擔任了要職呢。
這些也正是謝安任用他的原因。不管怎麽說,他姓桓,比一般人離桓家更近些,另外,他又跟謝家有交情,再者,他還有指揮打仗的本事。正好,把他放在豫州。一來可以作為上下遊桓謝勢力的緩衝,這樣雙方就是圓滑過度,格局就顯得自然多了;二來豫州也是防禦北方的前線,桓伊呢,又還是個好將領,正好解決豫州防線薄弱的問題。真是沒人比他更合適了。於是,桓伊將軍也一下兒有了出頭之日,終於從小郡守變成了豫州刺史。
關於桓伊,有不少事兒很值得一說啊,下麵我們就來瞧瞧他的故事:
文武雙全的大音樂家
說起桓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可算是東晉最著名的音樂家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曲《梅花三弄》吧,他就是這曲子的原創者。當時,他創作的是笛曲,後來被改為琴曲廣泛流傳。在那些著名的古曲裏,《梅花三弄》可說是最陽春白雪的了,聽後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心也跟著澄淨了許多。
當時桓伊吹奏笛曲,一直被人們喻為“江南第一”。東漢大音樂家蔡邕有一支“柯亭笛”,就一直保存在他的手裏。那時的人們都以能聽到一支桓伊的曲子為驕傲,連皇帝也不例外。有一回,孝武帝請他到宮裏來演奏,他就奉命吹了一曲,結果弄得後宮的妃子宮人們都以為聽到了仙樂,紛紛地跑出來膜拜。
還有一回,著名的風流才子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子)遇到了他,那時的桓伊剛剛富貴起來,王徽之還不認識他。手下人就對王徽之說,公子,這位就是桓子野啊(桓伊,小字子野)。王徽之一聽,眼睛立刻就亮了,這就是那個著名的吹笛“江左第一”的桓伊嗎?於是,他立刻讓僕人去轉告桓伊,希望能聽他吹奏一支曲子。桓伊早聽說過王徽之的大名,知道他是懂得欣賞的人,於是,他就坐在胡床上,很用心地吹了一曲。王徵之也聽得十分著迷。而演奏完,兩人對視一會兒,居然一句話也沒有說,又各自轉身,分頭上路了。仿佛這神交已經足夠,語言倒顯得很多餘了……魏晉名士的風流豁達,這裏真是可見一斑啊。
另外,桓伊還是個十分真情的人(不知這是不是藝術家的特質)。他和謝安一起在路上散步,這時聽到有人唱起送葬的輓歌,他忽然就替人家悲傷起來了,竟不由自主地陪著人家一起吟唱,還感嘆說,唉,人已經去了,可怎麽辦呢?謝安在一旁看著,也不由地被他感動了。於是謝安評價他說:桓子野可真是個一往情深的人哪……
第二章 北府兵
上一篇,謝安是終於把大局基本搞定,也使桓謝兩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團結和睦。著名的國學大師餘嘉錫先生,在這裏評論說:“至於謝(太)傅處置桓氏,實具苦心”。這話的確評得很到位啊。不可否認,我們謝太傅做事的風格,是極為講求自然的,這正是他骨子裏道家思想的體現。他不會等到困難像山一樣地擺在麵前時,再去當那個“移山”的“愚公”,他會遠遠地先把那座山變成自然的緩坡兒,然後從容地走過去。於是在人們不知不覺當中,很多事兒就發生了,所以你就老看不到,他到底特別費力地幹了些什麽,可是那結果卻又總是出人意料的好。如果不是很深入的去體會這些事兒,是很難理解餘嘉錫先生所說的這個“苦心”啊。
不過現在,謝安的目標還並沒有真的實現,國家離真正的穩定,還有最重要的一步沒有走,這就是下遊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麽很快,在他的堅定推動下,東晉歷史上最具戰鬥力的一支勁旅——北府兵,就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來了。
違眾舉親薦謝玄
說起北府兵的統帥,大家都熟悉得很,是我們“芝蘭玉樹”一般的羯公子謝玄。在北府兵重建之前,他就一直在荊州桓豁那裏當司馬。他是一直幹得安安穩穩,既不爭鬥,又不張揚,簡直就跟當年的謝安一模一樣。其實謝玄這一輩子都是以他叔叔為榜樣的,絕對是個又孝順又聽話的好孩子。在桓沖回荊州的同時,謝玄也接到了朝廷的“調令”。原來的兗州刺史朱序不是調回上遊鎮守襄陽去了嗎,兗州暫時空置了,那麽這一回,謝玄就以征西司馬,調任兗州刺史,代了朱序的職。謝玄是怎麽當上這個兗州刺史的呢?其實這件事兒也是很出乎大家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