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不去襄州?”正宜走到他跟前,注視著他道。


    他聽後又飲了幾口,臉色有些泛紅,隻道:“你心裏也清楚他為何要派我去襄州。”


    正宜沒有說話,又聽他道:“我若是去了襄州,他可還打算讓我回來?”


    “陛下並不想傷及與你的手足之情,這你是清楚的。”正宜試圖勸解,道:“陛下已經登基,為何你還不肯罷休?”


    “因為父親在時我根本沒有機會,父親不喜歡我。”他緩緩放下酒盅,“正因為父親走了,我的機會才剛剛開始。”


    “既然如此,我便回我父親的住處了。”正宜說罷轉身,隻留下一句,“我是個女子,隻想要安穩的生活。既然你無法給我安穩的生活,我也沒有在你府中待下去的必要了。”


    他看著她離去的背影,默默的拿起酒盅又飲了一口酒。隨後,他倒了到酒盅,發現裏頭沒有了酒後又將其放在了桌上。


    正宜到底是跟過三哥的人,不會理解他想要什麽。


    可他究竟想要什麽呢?權利,欲望,亦或是皇位他都不想要,他隻想幫外祖父洗清冤屈,他隻想母親能夠高興。


    自他五歲起,他就沒有看見過母親高興的笑過了。


    五歲冬日的一個夜晚,母親將他從床上抱起來直奔父親的文承殿而去。母親讓他跪在殿外給父親磕頭,他雖不知道母親為何讓他這樣做但依舊還是照做了。


    他如今依舊能清楚的記得,那一夜母親的哭喊之聲,他也依舊記得父親冷漠的眼神。


    那一夜真的好冷,夜空中雖然未曾飄雪,但他依舊被冷得渾身發麻,就連自己的額頭磕出了血他也不曾感到半分疼痛。


    “朕聖旨既下,就斷然無收回的道理。”


    他抬頭看著父親,又聽父親道:“大理寺右丞安邑寺蔽主殃民,殊負聖眷,罪無可逭,誅七族,年後問斬。”


    “官家... ...”


    “你給朕誕下一子,有功,朕可饒你不死。”


    他看著父親轉過身,走入殿內,合上了門。


    他從來不相信外祖父是一個蔽主殃民之人,無論是年幼時亦或是現在。母親向來節儉,即便是成了昭儀後平日亦穿的是布衣。


    自他被封了郡王後,給母親送過幾件上好的綢緞想要讓母親製成新衣。可母親總是推辭,說是自幼穿布衣穿習慣了,已不習慣綢緞這樣滑的料子。


    本朝為官月俸微薄,即便外祖父是大理寺右丞也無法給母親買上好的衣料穿。外祖父曾經的府邸在城郊處,也是因為無法買得起京都內地段的宅子。


    他想不清楚,外祖父向來為官清廉直言不諱,何來蔽主殃民之過。


    他要為外祖父平反,他母親並非罪臣之後。


    何琰勛走至窗前,門外忽有人輕扣了兩聲,他讓門外之人進來,隨後又輕聲對他道:“今夜出京,去福州。”


    福州臨海,再往往南是楚國,往西南是江州與嶺南。因是個瘴癘之地,故此遍地是山賊海盜。這裏的山賊海盜加起來有千餘人,皆是一些被流放的罪臣亦或是罪臣之後。


    當年安邑寺一族被抄斬之後,一些倖免的族人亦或是被流放的同黨皆因為躲避追殺而留在此處。而這些人,早已表示效忠於林川郡王。


    當阿熒知道何琰川已不在京內之時已是初冬,此時舉朝上下已在討論如何應對福州的山賊海盜。


    南邊多山水,這些盜匪對山形熟悉又善水戰,再加之這等盜匪都是亡命之徒,朝廷派去的軍隊竟一時敗下陣來。


    在聖上發現林川郡王已經出逃之時,安太妃便毅然自盡了。


    安太妃死前將阿熒叫到自己的寢殿之中,隨後囑咐了幾句阿熒若是聖上要嚴懲林川郡王,一定要看在自幼一同長大的情分上護住郡王。


    阿熒應了一句好後,安太妃卻忽然拿起來桌上小刀自刎而亡。


    阿熒還來不及反應過來之時便發現自己身上便已沾了一身的鮮血,她看著眼前的景象想要大聲尖叫可張開口時卻又發現自己發不出聲來。


    她顫顫的起身,而後往後退了幾步倒在地上,門外的宮女黃門們聞聲而入,皆是被屋內景象嚇軟了腿。


    阿熒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到自己屋中的,待她回過神來時手中仍舊握著安太妃適才遞給自己的金簪。


    若竹與問薇向雪一同將她身上汙穢的衣物給脫了下來,又打了水給她淨麵。見她低低的哭,若竹又忙的安慰她。


    直至安太妃歿後,阿熒便不敢合目,因為她隻要一閉上眼睛就能看見安太妃持刀自刎的情形。


    凝月閣內的燭燈幾夜未熄,問薇和向雪守在阿熒的床榻邊上不敢離去。這幾日阿熒一直睡不好,隻要不是眼睛累得是在是睜不開阿熒是絕對不會閉目的,但待她睡去之後又會時不時的驚醒,故此她和向雪決定輪流守在阿熒身邊,這樣阿熒醒來見身側有人方不會那般害怕。


    此事發生過後的好幾年內,阿熒便再不敢獨自而眠,且有了睡覺之時喜歡摸著人的脈搏才能熟睡的習慣,有時候若竹在她身側悄無聲息的睡著了她還會莫名慌張害怕,總要將若竹叫醒了才能安心。


    西北與燕國的戰事持續了兩年後方才平息,傅懌清歸來之時嫣兒即將是十三歲了。此時嫣兒已全然長成了一幅少女的模樣,站在文承殿前與傅懌清對視的那一刻,他竟險些沒有辨認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荼蘼花底當年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憐如此機智過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憐如此機智過人並收藏荼蘼花底當年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