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位於謝柏頓(shepperton)。在威爾斯(h.g.wells)的經典作品《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中,火星人曾經在頗具戲劇張力的一幕中摧毀了雪柏頓。】


    我們想像在2001年就會有那些巨大的太空站、繞軌的希爾頓飯店,還有到木星去的探索任務,這在今天看起來似乎很荒唐。但現在或許很難理解,因為在1960年代的當時,就曾認真計劃建立永久的月球基地、並且登陸火星——完成時間是1990年!說實話,當時在cbs的攝影棚中、就在阿波羅十一號發射之後,我聽到美國副總統阿格紐(spiro agnew)興奮地宣布:“現在我們一定要去火星了!”


    結果,他沒進監獄算他運氣。那件醜聞、加上越南與水門事件,不過是那些過度樂觀的情勢未曾實現的理由之一。


    當《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與小說在1968年問世時,我還沒想到續集的可能。但到了1979年,真的有了木星任務,我們也頭一次能細看這顆巨大行星與其無比驚人的衛星家族。


    航海家號太空探測器3(當然並未載人、但它傳回來的照片,使得當時即使是在最強力的望遠鏡中也不過是個光點的世界,呈現出了真實——也出人意表的麵貌。木衛一伊奧(io)上不斷噴發的硫磺火山、木衛四卡利斯托(callisto)被撞擊得坑坑洞洞的表麵、木衛三甘尼米德(ganymede)如等高線般的詭異地表景觀——簡直就像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太陽係一樣。前往探索的誘惑簡直無法抵擋,因此,《2010:太空漫遊》也同樣給了我機會,去看看當戴維·鮑曼在那謎一般的旅館房間中醒來後發生了什麽事。


    【3 這艘宇宙飛船也運用了《2001》書中發現號飛近木星時利用的所謂“彈弓”,也就是“重力輔助”操作。】


    1981年,當我開始寫這本新書的時候,冷戰還在進行,而我覺得描述一場美蘇聯合任務,會讓自己身陷險境——當然也冒著被批評的危險。藉由將這本小說獻給諾貝爾獎得主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當時還在流放中)與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我也強調了自己對於未來合作的期許。當我在“星村”告訴列昂諾夫那艘船要以他命名時,他一派熱情洋溢地說“那保證是艘好船!”


    當彼得·海姆斯(peter hymas)於1983年拍出絕佳的電影版時,我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他竟然能用航海家號拍到的真正木星衛星近攝影像(其中某些經過原始出處“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計算機處理)。然而,當時我們還期待雄心萬丈的伽利略任務能傳回更佳的影像,因為它將在為期數月的任務中詳細探查所有的主要衛星。對於這片新疆界的認識,過去僅來自於短暫的飛掠,這次將能大大拓展——而我也再沒有藉口不寫《2061:太空漫遊》了。


    唉——到木星的途中,卻發生了悲劇。原本打算於1986年自太空梭上發射伽利略號——但挑戰者號的災難排除了那項選擇,同時我們很快就清楚看出,想要得到關於伊奧、歐羅巴、甘尼米德與卡利斯托的新信息,至少還要再等十年。


    我決定不再等了,而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係(1985年),更提供了一個令人無法抗拒的主題。2061年,彗星將再度出現,那將是《2061:太空漫遊》的大好時機,不過我並不確定自己幾時才寫得出來。我向出版社請求預付一筆頗卑微的預付款。這裏麵有太多感傷,所以容我引用《2061:太空漫遊》中的獻詞:


    本書為紀念特怪的特派總編輯朱迪-琳·德裏,


    她以一塊錢買下本書版權,


    ——但搞不清楚花這個錢值不值得。


    這一係列四本科學小說,寫於科技(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麵)與政治發展最令人屏息的30年間,顯然很難毫無矛盾。但就像我為《2061》所寫的引言,“正如《2010:太空漫遊》不是《2001:太空漫遊》的續篇,本書也不是《2010:太空漫遊》的續篇。這幾本書應該說是同一主題的變奏曲,裏麵有許多相同的人物和情節,但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宇宙裏。”如果你想看看不同媒體的優秀模擬作品,就聽聽安德魯·韋伯與拉赫曼尼諾夫對同樣一小段帕格尼尼音符的詮釋吧。


    所以這部《3001:太空漫遊》拋去了前輩的許多元素,但發展出了其他的——我希望也是更重要的——而細節也更棒的元素。早期幾部書的讀者,若對這樣的改頭換麵覺得困惑難解,我希望能勸他們不要寄憤怒的抨擊投書給我,就讓我借用某位美國總統頗親切的評語吧:“別傻了,這是小說嘛!”


    而這也全都是我自己的創作,如果你還沒發現的話。不過我更享受與簡特瑞·李(gentry lee)、麥可·庫布-麥道威(mi插el kube-mcdowell),還有已故的麥克·麥奎(mike mcquay)的合作——如果將來我還有什麽大得自己無法掌握的計劃,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找這一行最棒的槍手——但這一本《3001:太空漫遊》必須是一項獨力完成的工作。


    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的心血:呃,幾乎每個字。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在科倫坡的電話號碼簿上找到“席瑞格納納山潘達摩爾西教授”(見本書第三十五章)這個名字;希望這個名字目前的主人不反對我借用。另外我也從《牛津英語辭典》中借了幾個字詞。而你們可知道——讓我又驚又喜的是,我發現他們從我的書裏引用了超過66處,用以解釋某些字詞的意義與用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3001:最終奧德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 阿瑟·查爾斯·克拉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 阿瑟·查爾斯·克拉克並收藏3001:最終奧德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