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不!”她極害怕地回答。
他同情地看著眼前這位婦人,對她更加尊重。她既善良又可敬,不像其他人,是由於病態的好奇心才來到這裏;她是出於責任心的驅使。他認定了這位婦人就是被害人丈夫的姐妹。
他們來到房間大廳的時候,許多人都在高聲談話。
“我想你最好坐這兒,”他好意地說,並領她走向白牆邊的長椅,“除非你想和證人坐一起。”
“不!”她趕忙回答,然後吃力地問道,“我是不是現在就得進去?否則待會兒就坐滿了。”
“不用擔心,”他和善地說,“我會幫你找個好位子,現在我得離開一分鍾,待會兒會回來招呼你。”
她將剛才穿過人群時拉下的麵紗掀起,看了看周圍。
許多衣冠楚楚、戴著高帽子的男士站在周圍,大部分看起來都眼熟。她立刻認出其中一位,是個記者,由於他睿智、充滿生氣的臉經常出現在一種發劑的gg裏,所以令她印象深刻。這位紳士是人群談話的中心,許多人正和他講話,他一開口,大家都恭順地聽著。班丁太太曉得今天在場的各個人都是大有來頭的人物。
多麽不可思議啊!一位看不見的神秘人物竟能把倫敦各地的重要人物聚集一堂,在這種大冷天裏撇開他們的重要工作,老遠地跑來這裏。他們的思想、言論就繞著這名自稱為復仇者的可怕人物。而就在不遠的某個地方,這復仇者仍繼續進行著犯罪的勾當,讓這些聰明、機智、訓練有素的頭腦及身體陷於疲於奔命的窘境。
班丁太太坐在那裏,無人特別注意到她。她心想,自己出現在這些人中間,真是諷刺。
第十九章
雖然班丁太太感覺坐了很久,其實也不過才十五分鍾,她的朋友終於回來了。
“趕快進去吧!就要開始了。”他低聲說。
她跟著他走過一條通道,上了陡峭的石階,進入法庭。
這法庭是個寬敞、光線充足的房間,有點兒像禮拜堂,尤其是周圍的弧狀通廊;它今天特別開放給一般大眾,已達到它的最大容量。
班丁太太怯生生地看著一排排擁擠在一起的麵孔,很慶幸自己遇見這位巡官,否則她就是想盡辦法也進不來。這些人在門一開的時候就又推、又擠、拚了命地擁進來,她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人群中隻有少數幾位女性,她們都來自不同階層,但對聳人聽聞事件的喜愛及向目的地勇往直前的衝勁卻是一樣的。男性居大多數,他們也是倫敦各階層的代表。
法庭的中央像是個舞台,比四周低幾個台階,除了陪審團的席位外,相較之下顯得小少而冷清。距陪審團不遠,有三女四男七個人,被集中在一個類似大包廂的位置。
“你看見證人了嗎?”
巡官輕聲說著,並指給她看。他想她應該認識其中一個,而且還相當熟悉,可是,她沒有任何表示。
在窗戶中間,麵向房間的部位有個小高台,上麵擺著一張桌子和有扶手的椅子。班丁太太立刻猜到那是法醫坐的位子。左邊還有個給證人站上去的高台,比陪審團的位子高出許多。
整個場麵看來嚴肅而令人生畏,與她多年前參加的驗屍偵訊非常不同。那是在一間鄉下旅館,一個晴朗的四月天,驗屍官和陪審團坐在相同的高度,證人說話時隻需依序向前站出來。
她害怕地環顧四周,要她站上像證人席那般高的高台說話,準會把她給嚇死,她心生同情地看著坐在長椅上的七名證人。
但是很快地她就發現剛才的同情是多餘的。其實每位女證人都一副迫不及待、興致勃勃欲一吐為快的樣子,她們很高興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有如一出驚險戲劇,每個人都樂於扮演自己雖然低微卻也重要的角色,而這齣戲正吸引全倫敦,甚至全世界的注意。
看著這幾個女人,班丁太太分不清她們的角色。是那個看來邋遢的年輕女人說她在案發十秒內看見復仇者的嗎?是這女人聽見被害人的叫聲後,衝到窗戶,因而看到大霧中迅速跑開的人影嗎?
還有另一個女人詳盡地描述了復仇者的長相,他在離開的時候曾經與她擦肩而過。
這兩位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仔細詢問著,不隻是警方,還有倫敦報界的代表。然而,她們兩人的說詞有相當大的差異。官方根據她們描述相同的部分,概括整理出復仇者的長相——一名外表好看,年約二十八歲的男子,手上還拿著報紙包著的包裹。
第三位女子是死者的舊識,也是她的好友。
班丁太太的目光離開證人,落在另一個令她感到陌生的景象上:有一張濺滿墨水的桌子從驗屍官所坐的高台旁一直延伸到木製欄杆的出入口,貫穿了整個中央區域,顯得相當突出。剛才她坐下來時,隻有三個人坐在那張桌子邊畫素描,現在每張椅子上都坐著疲憊、但看起來很聰明的人,手上拿著筆記本或幾張紙忙著振筆疾書。
“這些人是記者,”她的朋友說,“他們要到最後才會離席,所以不到最後一分鍾不進場。一般的驗屍偵訊隻有兩三名記者出席,但是現在全英國的每家報社都申請記者證來這裏搶新聞。”他看著法庭中間的地方,又若有所思地說,“讓我看看能不能幫你——”說著,他和驗屍官的書記打了聲招呼,“你能不能讓這位女士坐在這邊的一角,她是被害人的親戚……”
他同情地看著眼前這位婦人,對她更加尊重。她既善良又可敬,不像其他人,是由於病態的好奇心才來到這裏;她是出於責任心的驅使。他認定了這位婦人就是被害人丈夫的姐妹。
他們來到房間大廳的時候,許多人都在高聲談話。
“我想你最好坐這兒,”他好意地說,並領她走向白牆邊的長椅,“除非你想和證人坐一起。”
“不!”她趕忙回答,然後吃力地問道,“我是不是現在就得進去?否則待會兒就坐滿了。”
“不用擔心,”他和善地說,“我會幫你找個好位子,現在我得離開一分鍾,待會兒會回來招呼你。”
她將剛才穿過人群時拉下的麵紗掀起,看了看周圍。
許多衣冠楚楚、戴著高帽子的男士站在周圍,大部分看起來都眼熟。她立刻認出其中一位,是個記者,由於他睿智、充滿生氣的臉經常出現在一種發劑的gg裏,所以令她印象深刻。這位紳士是人群談話的中心,許多人正和他講話,他一開口,大家都恭順地聽著。班丁太太曉得今天在場的各個人都是大有來頭的人物。
多麽不可思議啊!一位看不見的神秘人物竟能把倫敦各地的重要人物聚集一堂,在這種大冷天裏撇開他們的重要工作,老遠地跑來這裏。他們的思想、言論就繞著這名自稱為復仇者的可怕人物。而就在不遠的某個地方,這復仇者仍繼續進行著犯罪的勾當,讓這些聰明、機智、訓練有素的頭腦及身體陷於疲於奔命的窘境。
班丁太太坐在那裏,無人特別注意到她。她心想,自己出現在這些人中間,真是諷刺。
第十九章
雖然班丁太太感覺坐了很久,其實也不過才十五分鍾,她的朋友終於回來了。
“趕快進去吧!就要開始了。”他低聲說。
她跟著他走過一條通道,上了陡峭的石階,進入法庭。
這法庭是個寬敞、光線充足的房間,有點兒像禮拜堂,尤其是周圍的弧狀通廊;它今天特別開放給一般大眾,已達到它的最大容量。
班丁太太怯生生地看著一排排擁擠在一起的麵孔,很慶幸自己遇見這位巡官,否則她就是想盡辦法也進不來。這些人在門一開的時候就又推、又擠、拚了命地擁進來,她是不可能這樣做的。
人群中隻有少數幾位女性,她們都來自不同階層,但對聳人聽聞事件的喜愛及向目的地勇往直前的衝勁卻是一樣的。男性居大多數,他們也是倫敦各階層的代表。
法庭的中央像是個舞台,比四周低幾個台階,除了陪審團的席位外,相較之下顯得小少而冷清。距陪審團不遠,有三女四男七個人,被集中在一個類似大包廂的位置。
“你看見證人了嗎?”
巡官輕聲說著,並指給她看。他想她應該認識其中一個,而且還相當熟悉,可是,她沒有任何表示。
在窗戶中間,麵向房間的部位有個小高台,上麵擺著一張桌子和有扶手的椅子。班丁太太立刻猜到那是法醫坐的位子。左邊還有個給證人站上去的高台,比陪審團的位子高出許多。
整個場麵看來嚴肅而令人生畏,與她多年前參加的驗屍偵訊非常不同。那是在一間鄉下旅館,一個晴朗的四月天,驗屍官和陪審團坐在相同的高度,證人說話時隻需依序向前站出來。
她害怕地環顧四周,要她站上像證人席那般高的高台說話,準會把她給嚇死,她心生同情地看著坐在長椅上的七名證人。
但是很快地她就發現剛才的同情是多餘的。其實每位女證人都一副迫不及待、興致勃勃欲一吐為快的樣子,她們很高興能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有如一出驚險戲劇,每個人都樂於扮演自己雖然低微卻也重要的角色,而這齣戲正吸引全倫敦,甚至全世界的注意。
看著這幾個女人,班丁太太分不清她們的角色。是那個看來邋遢的年輕女人說她在案發十秒內看見復仇者的嗎?是這女人聽見被害人的叫聲後,衝到窗戶,因而看到大霧中迅速跑開的人影嗎?
還有另一個女人詳盡地描述了復仇者的長相,他在離開的時候曾經與她擦肩而過。
這兩位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仔細詢問著,不隻是警方,還有倫敦報界的代表。然而,她們兩人的說詞有相當大的差異。官方根據她們描述相同的部分,概括整理出復仇者的長相——一名外表好看,年約二十八歲的男子,手上還拿著報紙包著的包裹。
第三位女子是死者的舊識,也是她的好友。
班丁太太的目光離開證人,落在另一個令她感到陌生的景象上:有一張濺滿墨水的桌子從驗屍官所坐的高台旁一直延伸到木製欄杆的出入口,貫穿了整個中央區域,顯得相當突出。剛才她坐下來時,隻有三個人坐在那張桌子邊畫素描,現在每張椅子上都坐著疲憊、但看起來很聰明的人,手上拿著筆記本或幾張紙忙著振筆疾書。
“這些人是記者,”她的朋友說,“他們要到最後才會離席,所以不到最後一分鍾不進場。一般的驗屍偵訊隻有兩三名記者出席,但是現在全英國的每家報社都申請記者證來這裏搶新聞。”他看著法庭中間的地方,又若有所思地說,“讓我看看能不能幫你——”說著,他和驗屍官的書記打了聲招呼,“你能不能讓這位女士坐在這邊的一角,她是被害人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