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通讀了一遍密語文稿,發現施邦輝將軍並未提及“純鈞”寶劍的事情,如此一把久負盛名的寶劍為什麽會在他的手裏?難道他平時就使用這把即使是在明朝也肯定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寶劍嗎?還是他從眾多的國家寶藏中挑選了這把純鈞寶劍據為己有?無論哪種可能,純鈞寶劍都還是一個不解之謎,也許,在真正尋找到寶藏的藏匿之處時,這個謎團才會不解自破。
穆春江開始有一點想念自己的戰友吳俊同誌了,如此驚人的發現,自己一個人怎麽能承受得了?如此複雜的查詢過程,自己一個人又怎麽可能完成?吳俊這小子“跑路”也有一段時間了,日本領事館好像已經沒有了什麽風聲,按說事情應該算是平息了,是不是應該打個電話讓他回來,幫助自己一起查詢寶藏?有吳俊這個南派殿前校都出謀劃策,查詢工作一定會容易許多,單憑自己單打獨鬥,難度確實太大了。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穆春江決定還是先不給吳俊打電話,日本人生來就是狡詐多端,所以不得不防,別看眼下沒有明顯的對自己實施跟蹤的跡象,但暗地裏是不是還在對自己進行監控無法判定,況且還有那幾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說不準也在四處尋找著吳俊,所以還是讓他多在廣東呆一陣子,以防不測、節外生枝。
穆春江決定,自己獨立開始調查,先從修習明末的歷史開始,甭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要仔細研究,說不準在什麽地方就隱藏著重大線索。
此後,穆春江竟然成為了國家圖書館的常客,這連他自己都無法想像,一個想當年視書本為大敵、視讀書為苦孽的不學無術之人,竟然會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變成書不可一日不讀的“文化人”,看來這世界上的事情確實都具有著兩麵性,不能一味的評判好與不好,比如自己的偷盜行為,固然不是好事,可偏偏是由於被盜文物的緣故才使得自己開始喜愛讀書、學習,而最終確立了成為“文物專家”的宏偉目標,這確實是自己意想不到的。
在經過刻苦的研習後,對於大明崇禎末年的歷史,穆春江有了深入的了解——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崇禎十七年
1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城頭變幻大王旗,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
三月初,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會師北京城外,六日,明廷鑑於李自成向京畿地區進軍,北京局勢十萬火急,急令駐寧遠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入援京師,吳三桂接令後,雖兵發京師,卻是行動遲緩。十七日,李自成親率大軍環攻九門,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設飛梯,越牆而入,攻占外城。與此同時,明太監曹化淳獻彰義門投降。崇禎皇帝朱由檢驚聞城破,即命其三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後自縊,劍砍長平公主手臂,又殺妃嬪數人,後換便裝,攜太監王承恩等數十人,出東華門逃逸,未遂,無奈之下返回宮中。十九日晨,李自成軍攻破內城。崇禎鳴鍾召集百官,竟無一人上朝,崇禎見大勢已去,攜太監王承恩入內苑,對縊於煤山(今景山)壽皇亭樹下。
吳三桂兵抵豐潤(今河北豐潤縣),驚聞京師失陷,隨即回師山海關。不多日,接李自成勸降信,權衡再三,意欲親率精銳赴北京受降,忽聞愛妾陳圓圓被大順將領劉宗敏霸占,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以此為由與李自成公開作對。李自成本欲在招撫吳三桂後登基為帝,再遣大軍揮師南下以成統一大業,聞吳三桂拒撫,遂決定東征山海關,剷除大明殘餘勢力。為抵禦大順攻勢,二十七日,吳三桂派副將楊坤攜書至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欲與清合師抵京,“滅流寇於宮廷”,予其土地、財帛為酬。多爾袞接信後,即覆信,闡明清軍南下意欲取代大明統治中國,若吳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吳三桂接信之時,大順軍馬已兵臨關外,形勢危急,吳三桂遂降滿清。
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大順軍與吳軍展開激戰,清軍猝然衝出,大順軍措手不及,敗下陣來。李自成率殘部退至永平(今河北盧龍縣)。二十四日,清軍、吳軍追至永平。永平失守,李自成潰敗,二十七日逃至北京,自德勝門入東華門,原明廷官吏及劉宗敏上表勸進,“若不正大位,即求還關中,不可得也”。二十九日,李自成從速登基,於明皇宮武英殿內即皇帝位,接受群臣朝賀,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時下京城短缺糧草,明殘勢伺機而動,清、吳兩軍窮追不捨,李自成留幾千軍馬守城,其餘軍馬束裝待發。次日五更,李自成率大順軍、攜明崇禎太子出阜城門,返陝西。出得北京,即遇吳三桂阻擊,太子走失,京師內外傳吳三桂擁太子入都之謠言。
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禎牌位於午門哭臨,備車駕儀仗出朝陽門迎太子。不多時,數萬騎兵至,臣民仰視,卻是清攝政王多爾袞。驚愕間,清兵已大隊入城。次日,原明官吏決定改換門庭,上表勸進多爾袞為帝。多爾袞見明官吏忠順滿清,遂留用大小官吏,並按帝禮為崇禎發喪,諡崇禎為懷安端皇帝,地方官吏歸順者晉級,抗拒者嚴懲,明宗室來歸者,不奪王爵,安撫百姓,廢除明末三餉加派,鎮壓農民軍,派平西王吳三桂、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張獻忠殘部。此舉甚得人心,為京畿一帶官僚、地主支持,北京局勢初步穩定。清廷統治自此開始……
穆春江開始有一點想念自己的戰友吳俊同誌了,如此驚人的發現,自己一個人怎麽能承受得了?如此複雜的查詢過程,自己一個人又怎麽可能完成?吳俊這小子“跑路”也有一段時間了,日本領事館好像已經沒有了什麽風聲,按說事情應該算是平息了,是不是應該打個電話讓他回來,幫助自己一起查詢寶藏?有吳俊這個南派殿前校都出謀劃策,查詢工作一定會容易許多,單憑自己單打獨鬥,難度確實太大了。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穆春江決定還是先不給吳俊打電話,日本人生來就是狡詐多端,所以不得不防,別看眼下沒有明顯的對自己實施跟蹤的跡象,但暗地裏是不是還在對自己進行監控無法判定,況且還有那幾個輸紅了眼的賭徒,說不準也在四處尋找著吳俊,所以還是讓他多在廣東呆一陣子,以防不測、節外生枝。
穆春江決定,自己獨立開始調查,先從修習明末的歷史開始,甭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要仔細研究,說不準在什麽地方就隱藏著重大線索。
此後,穆春江竟然成為了國家圖書館的常客,這連他自己都無法想像,一個想當年視書本為大敵、視讀書為苦孽的不學無術之人,竟然會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變成書不可一日不讀的“文化人”,看來這世界上的事情確實都具有著兩麵性,不能一味的評判好與不好,比如自己的偷盜行為,固然不是好事,可偏偏是由於被盜文物的緣故才使得自己開始喜愛讀書、學習,而最終確立了成為“文物專家”的宏偉目標,這確實是自己意想不到的。
在經過刻苦的研習後,對於大明崇禎末年的歷史,穆春江有了深入的了解——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崇禎十七年
1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城頭變幻大王旗,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
三月初,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會師北京城外,六日,明廷鑑於李自成向京畿地區進軍,北京局勢十萬火急,急令駐寧遠總兵平西伯吳三桂入援京師,吳三桂接令後,雖兵發京師,卻是行動遲緩。十七日,李自成親率大軍環攻九門,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設飛梯,越牆而入,攻占外城。與此同時,明太監曹化淳獻彰義門投降。崇禎皇帝朱由檢驚聞城破,即命其三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後自縊,劍砍長平公主手臂,又殺妃嬪數人,後換便裝,攜太監王承恩等數十人,出東華門逃逸,未遂,無奈之下返回宮中。十九日晨,李自成軍攻破內城。崇禎鳴鍾召集百官,竟無一人上朝,崇禎見大勢已去,攜太監王承恩入內苑,對縊於煤山(今景山)壽皇亭樹下。
吳三桂兵抵豐潤(今河北豐潤縣),驚聞京師失陷,隨即回師山海關。不多日,接李自成勸降信,權衡再三,意欲親率精銳赴北京受降,忽聞愛妾陳圓圓被大順將領劉宗敏霸占,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以此為由與李自成公開作對。李自成本欲在招撫吳三桂後登基為帝,再遣大軍揮師南下以成統一大業,聞吳三桂拒撫,遂決定東征山海關,剷除大明殘餘勢力。為抵禦大順攻勢,二十七日,吳三桂派副將楊坤攜書至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欲與清合師抵京,“滅流寇於宮廷”,予其土地、財帛為酬。多爾袞接信後,即覆信,闡明清軍南下意欲取代大明統治中國,若吳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吳三桂接信之時,大順軍馬已兵臨關外,形勢危急,吳三桂遂降滿清。
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大順軍與吳軍展開激戰,清軍猝然衝出,大順軍措手不及,敗下陣來。李自成率殘部退至永平(今河北盧龍縣)。二十四日,清軍、吳軍追至永平。永平失守,李自成潰敗,二十七日逃至北京,自德勝門入東華門,原明廷官吏及劉宗敏上表勸進,“若不正大位,即求還關中,不可得也”。二十九日,李自成從速登基,於明皇宮武英殿內即皇帝位,接受群臣朝賀,定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時下京城短缺糧草,明殘勢伺機而動,清、吳兩軍窮追不捨,李自成留幾千軍馬守城,其餘軍馬束裝待發。次日五更,李自成率大順軍、攜明崇禎太子出阜城門,返陝西。出得北京,即遇吳三桂阻擊,太子走失,京師內外傳吳三桂擁太子入都之謠言。
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禎牌位於午門哭臨,備車駕儀仗出朝陽門迎太子。不多時,數萬騎兵至,臣民仰視,卻是清攝政王多爾袞。驚愕間,清兵已大隊入城。次日,原明官吏決定改換門庭,上表勸進多爾袞為帝。多爾袞見明官吏忠順滿清,遂留用大小官吏,並按帝禮為崇禎發喪,諡崇禎為懷安端皇帝,地方官吏歸順者晉級,抗拒者嚴懲,明宗室來歸者,不奪王爵,安撫百姓,廢除明末三餉加派,鎮壓農民軍,派平西王吳三桂、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張獻忠殘部。此舉甚得人心,為京畿一帶官僚、地主支持,北京局勢初步穩定。清廷統治自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