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帶著不可置信的表情,拉拉褲子膝蓋的周邊,然後,沿著被拉起的摺痕,褲子又破了。


    “莊先生,你買的那塊棉布,記錄著是康熙三十七年入庫的喲!”


    另一名職員說道。


    “兩百三十年前的東西呀!……”


    莊念偉說不出話來了。


    可能曾經是高級品,但堆在通風不良的倉庫角落裏長達兩百三十年,纖維變脆弱並非不可思議之事。


    在場的夥伴們大聲笑了出來。莊念偉也一麵搔著頭,和大家一起笑了起來。


    笑得太激動而笑出淚水的職員,好不容易止住了笑說道:


    “真的好久沒這麽笑過了。現在想想,咱們已經很久沒像這樣打心底裏笑了。”


    大家都點頭表示認同。此刻,在每個人的心裏短暫地勾起了對艱苦日子的記憶。


    正文 青玉獅子香爐(23)


    博物院的事業又恢復了生氣。院內也有攝影室的設備和印刷所,除了《故宮月刊》,還出版各種刊物。


    清室善後委員會時代的清點工作,大多是由外行人擔任,因此,再度進行核對檢查的工作。


    收藏品當中,有被宦官偷去後頂替用的贗品、有不知是偽造而進獻的貢品,也有的是隻作部分篡改的東西,如將明代繪畫在落款處動手腳,當作是元代畫家的畫作。這些都要經過專家細密的調查後,再加以更正。


    有一天,一個老人捋著白鬍鬚出現了,是受政府委託審查文物的玉器專家。


    莊念偉帶領老人視察玉器。李同源在審查過程中,全身直冒冷汗。


    老人在玉器前,挺直了彎曲的腰杆,眼睛炯炯發光:


    “這不是古玉,是贗品!”


    直視貼著漢玉紙簽的玉器,老人吐氣似的說道。


    “嘿,是幹隆時代的烤皮子哩!”


    莊念偉拿起那件假的漢玉,頻頻地用手指摩挲。


    將普通玉的表皮用特殊方法燒成黃色,使其看起來像古玉,這是幹隆時代流行的做法。


    李同源雖是專攻玉器的工匠,但隻處理過新玉。清點的時候,寫成漢玉,不過是照實登錄罷了。


    聽見莊念偉和鑒玉的老先生談起專門性的內容,李同源嚇了一跳。原以為莊念偉什麽都不知道,沒想到他對玉擁有相當的識見。


    (莊念偉這傢夥,什麽時候……)


    莊念偉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已經三年了。在這段期間學到專業性知識一點兒也不奇怪。在博物院受難的時代,職員們也還是很努力地學習。恍恍惚惚過日子的恐怕隻有李同源一人吧!


    當老先生移步站在青玉獅子香爐前麵時,李同源的膝蓋顫抖著,拳頭緊握,幾乎透不過氣來。


    “有幹隆三十四年的銘文。”


    正文 青玉獅子香爐(24)


    莊念偉舉起香爐,向老先生說明。


    老先生將香爐接了過來:


    “啊……好作品!這個……”


    “在幹隆玉器當中,算得上是件傑出的作品。”


    “是一流的雕刻師傅創作的呢!”


    聽了兩人的談話,李同源覺得耳根熱了起來。


    不安消失了,他的自信和對香爐的愛情更加強烈了。


    5...


    從1928年北伐成功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滿洲事變)爆發前的三年之間,是故宮博物院最幸福的時期。


    由於擔心日軍發動的軍事戰爭遲早會波及華北,博物院的理事會檢討了情勢後,認為民族文化財產如果就這樣放置在北京,那麽發生戰爭時,將有遭受破壞之虞。因此作出“遷運文物”的決定,並向政府請求後獲準。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的下半年,故宮博物院的人們為了搬運文物,從早忙到晚。除了故宮博物院,國子監和古物陳列所的文物也不得不從北京搬運到安全的地點。


    送到哪裏好呢?


    文物都已經在打包了,卻還不能作出決定。


    政府終於下令,先利用鐵路將文物送到浦口。


    打包文物是項大工程。院裏的職員很少人有這種工作經驗。琉璃廠的美術商習慣與外國人做生意,因此對於長途運輸的包裝法很有心得。於是找他們來進行實際包裝,讓院內的職員們見習,體驗打包的訣竅。


    用木箱包裝,並使用棉布、稻草、稻穀殼等物充填。為了減少箱子的使用量,因此盡可能在同一個箱子內多塞些古物,最後裝了19557箱。但這還不是故宮文物的全部,這批文物都是收藏品當中的極品。


    正文 青玉獅子香爐(25)


    (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獅子香爐運走!)


    李同源心想。


    重要美術品搬走後,留下的全是次級品。他並不希望獅子香爐被貼上次級品的標籤。


    “玉器分配到180箱,總之,先將展示室的古玉包裝起來。”


    莊念偉如此告訴李同源。


    當時展示室裏,陳列著從商周到漢代的璧、環、圭等佩玉類,每件文物都是經過白須老人銳利眼光保證過的極品。選擇重要物品時,以玉器而言自然是先從古玉開始。


    李同源為了增加木箱的空間,盡量少塞進棉和稻草等充填物,然後,將充填物擠得緊緊的。如此,分配到的箱子才有多餘的空間裝新玉。因此當古玉都裝箱之後,空箱竟比預期的還多。


    “新玉看來也都放得進去。”


    環顧作業現場,莊念偉滿足地說道。


    隻要多包裝一件古物,他就多一份功勞。


    當古玉完全裝箱之後,箱子還留有約三分之一的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玉獅子香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陳舜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陳舜臣並收藏青玉獅子香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