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嚐不是。”衛讓歎道,“小弟多番勸諫,怎奈家父、家兄並未采納。”
說著端起酒盞,又是兩大口,繼續講述後來發生的事情。
夏軍很快將江夏郡圍困,郡守當即向周圍郡縣以及越國朝廷請援,怎料使者大多被衛伯和夏軍截殺,導致援軍遲遲未到,最終城破。
在此期間,衛伯不但借道給夏軍,還收了大筆金銀為之籌措糧草。本以為可以收獲兩縣之地,卻不料夏軍翻臉不認賬,轉頭就開始進攻琢郡。
由於城內人心渙散,琢郡也很快城破。衛伯本想南下逃竄,卻得知自己與夏軍交易之事泄露,越國朝廷正要拿他問罪,而夏軍為了拿回先前送出的大量財物,也在到處搜尋衛家人。
衛伯自知小命難保,慌不擇路之下鑽進了大西國邊境。
來到奮威後,見此地兵強馬壯,又緊鄰琢郡,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於是幹脆停留下來,想著觀望觀望再說。
之後數日,見方選調兵遣將,分別在東、南兩路布兵,又在比武大會上展現神機營的威力,衛伯便知此地安全,可保一家老小平安,但僅僅保命是不夠的,衛伯還想著回到越國繼續當諸侯。
他雖然戰略眼光不行,操作也稀爛,但知道夏軍不可能長期深入越國,早晚是要退兵的,到時候他還有機會拿回琢郡。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朝廷要拿他問罪,所以派出兩隊人馬,一隊回越國,一隊去大西國京師,二者一起出發,對外宣稱是販運貨物,實則帶了大量財寶,分別到越、西兩國京師進行活動。
去越國那一路帶了上百萬的錢財,隻要能買通越王身邊的親信,衛伯保住爵位不成問題。反正江夏郡守已經死於亂軍,等於是死無對證,隻要錢財送到位,黑的也能說成白的。
而前往大西國京師這一路,也是有目的性的。
衛伯得到消息,越國已經派出使者,向大西國求援。隻要大西國願意出兵,傾兩國之力,夏國絕非對手。
在這關鍵時刻,衛伯必須把握機會,先和大西國朝廷把關係搞好,到時候借西軍之手,重回琢郡輕而易舉,沒準還能反攻夏國,擴大自己的勢力。
也許是喝多了酒,也許是有意為之,衛讓如同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都說了一遍。
“世伯果然高瞻遠矚。”方選揶揄道,“隻是以衛伯父子治郡之能,即便奪回琢郡,受苦的也是黎民百姓。”
“哎……”衛讓又歎了一口氣道,“若是夏國能善待琢郡百姓,小弟倒也放心了,隻是那夏國國主甚是殘暴,夏軍軍紀渙散,攻入我國後,無不宗兵劫掠,乃至生靈塗炭。”
“哎……”方選聞言,也是歎氣,他算是知道,為什麽不斷有流民往奮威郡跑了,比起琢郡和江夏,奮威郡簡直就是天堂。
於是附和道,“這可苦了百姓了。”
衛讓將手裏的酒盞一放,露出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悻悻然道:“他日小弟若能掌權,定要善待百姓,外禦強敵。”
“好!”方選一拍桌子,“那預祝賢弟早日榮登朝堂!”
“兄台說笑了。”衛讓搖頭,“小弟我乃一介豎子……”
說到這裏,衛讓又開始歎氣。
方選見狀,已經猜到了對方的想法。
衛讓一直在結交方選,就是為了拉近雙方關係。
而且他肯定是提前做了功課的,知道方選善待百姓,所以故意對父兄的行為表現得痛心疾首,並信誓旦旦表明自己掌權後,會同樣善待百姓,以此獲取方選的同情和支持。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方向決定試探一下,於是說道:“賢弟雖是豎子,但世伯百年之後,傳位何人尚未可知啊。”
“家父對家兄尤其寵愛,怎會想到還有小弟。”衛讓回道,“何況爵位隻可能傳襲世子,與我有何相幹。”
“上位者,能者居之而。”方選笑道,“我觀令兄不過一紈絝子弟,以賢弟之才,豈會爭不過他。賢弟若是有心,為兄自然會鼎力支持。”
“啊,果然?”衛讓大驚,他本來隻是嚐試爭取,卻沒想到方選會主動提出支持他。
“果然。”方選回。
“當真否?”
“當真!”方選說道,“自古廢立太子之事並不鮮見,若是賢弟能夠收複琢郡,還怕沒機會爭奪爵位?”
“兄台大恩大德,小弟沒齒難忘。”衛讓急忙下拜。
“賢弟快快請起。”方選伸手將之扶起,二人坐下繼續飲酒,商談進京後的事宜。
根據之前的情報,衛讓的人品很有問題,範齊在見他第一麵時,就提醒方選此人心術不正,而後麵看了他的劍法,方選更加確信此人之陰險。
但對於方選來說,選擇衛讓合作,肯定好過選擇衛伯和衛禮。前者再陰險,好歹有一腔抱負,而後者二人飽食終日,除了為盤剝百姓,就是賣國求榮,這種人毫無合作價值。
奮威才建郡,地盤小,人口少,想要擴張,避不開東、南邊境,而越夏兩國的戰爭,就是一個好機會。
隻是任方選能力再強,隻憑自己的力量,也很難將觸角伸到兩國,尋找合作夥伴是必然的。而眼前的衛讓,就是現成的人選。
至於他的人品問題,方選倒並不擔心。
任他劍法再高超,一排子彈過去也得躺下,實在不行就再加兩發炮彈,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花招都沒用,隻要火力管夠,他才不管對方什麽來頭。
於是二人又喝了幾盞,談了對越夏之戰的看法以及各自政見,很快引為知己。
“今後賢弟有何打算?”方選問道。
“先到貴國京師,想辦法打點,如能請動忠勇伯,出兵想必不成問題。”衛讓道,“屆時還需兄台幫襯才是。”
所謂的忠勇伯,名為黃信,乃是當朝國舅,曾輔佐先王多年,已是三朝老臣,如今一人身兼九卿之三,可謂是位極人臣。即便是國君本人,在國家大事上也要聽從忠勇伯的意見。
所謂的九卿,是朝廷中級別最高的一係列官職,夏、越、西等國都有,隻是叫的名字不大一樣,具體職能是差不多的。
大西國的九卿,分別如下:
司農,掌管財稅人口,國庫賬目以及天下農事。
司空,掌管水利和交通建設,包括皇家宮殿和各地基礎設施以及邊境城池。
司馬,掌管軍事軍械,包括軍隊的訓練和提供糧草,乃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
司寇,掌管司法事務,製定刑律,負責案件審理和監獄管理。
司徒,掌管民政事務和教育。
衛尉,掌管禁軍,負責京城治安和宮廷戍衛。
太常,掌管宗廟祭祀和禮儀。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負責記錄君王、諸侯王以及外戚的姻親嫡庶關係。
少府,掌管皇室財務和生活事務,負責宮廷衣食起居。
九卿之中,少府、宗正府、太常三者是國師家族的傳統勢力範圍。國師的職位是太常,理論上是九卿之首,實際上權力並不大。
任何國家大事,過去都是任職太常,掌握祭祀,懂得占卜的國師最有發言權。奈何國師家族人丁凋零,早已不能和黃家抗衡。
即便國師有釋經權,但到了事情具體執行時,還得忠勇伯說了算。
因為忠勇伯身兼司農、司馬、司寇三職位,手握大西國的財政、司法和兵權,可謂是權傾天下。
不僅如此,當朝司空是其胞弟,當朝衛尉則是他的侄子,一家人覆蓋九卿之五,與其說大西國是劉家的,倒不如說大西國是忠勇伯黃家的。
說著端起酒盞,又是兩大口,繼續講述後來發生的事情。
夏軍很快將江夏郡圍困,郡守當即向周圍郡縣以及越國朝廷請援,怎料使者大多被衛伯和夏軍截殺,導致援軍遲遲未到,最終城破。
在此期間,衛伯不但借道給夏軍,還收了大筆金銀為之籌措糧草。本以為可以收獲兩縣之地,卻不料夏軍翻臉不認賬,轉頭就開始進攻琢郡。
由於城內人心渙散,琢郡也很快城破。衛伯本想南下逃竄,卻得知自己與夏軍交易之事泄露,越國朝廷正要拿他問罪,而夏軍為了拿回先前送出的大量財物,也在到處搜尋衛家人。
衛伯自知小命難保,慌不擇路之下鑽進了大西國邊境。
來到奮威後,見此地兵強馬壯,又緊鄰琢郡,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於是幹脆停留下來,想著觀望觀望再說。
之後數日,見方選調兵遣將,分別在東、南兩路布兵,又在比武大會上展現神機營的威力,衛伯便知此地安全,可保一家老小平安,但僅僅保命是不夠的,衛伯還想著回到越國繼續當諸侯。
他雖然戰略眼光不行,操作也稀爛,但知道夏軍不可能長期深入越國,早晚是要退兵的,到時候他還有機會拿回琢郡。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朝廷要拿他問罪,所以派出兩隊人馬,一隊回越國,一隊去大西國京師,二者一起出發,對外宣稱是販運貨物,實則帶了大量財寶,分別到越、西兩國京師進行活動。
去越國那一路帶了上百萬的錢財,隻要能買通越王身邊的親信,衛伯保住爵位不成問題。反正江夏郡守已經死於亂軍,等於是死無對證,隻要錢財送到位,黑的也能說成白的。
而前往大西國京師這一路,也是有目的性的。
衛伯得到消息,越國已經派出使者,向大西國求援。隻要大西國願意出兵,傾兩國之力,夏國絕非對手。
在這關鍵時刻,衛伯必須把握機會,先和大西國朝廷把關係搞好,到時候借西軍之手,重回琢郡輕而易舉,沒準還能反攻夏國,擴大自己的勢力。
也許是喝多了酒,也許是有意為之,衛讓如同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全都說了一遍。
“世伯果然高瞻遠矚。”方選揶揄道,“隻是以衛伯父子治郡之能,即便奪回琢郡,受苦的也是黎民百姓。”
“哎……”衛讓又歎了一口氣道,“若是夏國能善待琢郡百姓,小弟倒也放心了,隻是那夏國國主甚是殘暴,夏軍軍紀渙散,攻入我國後,無不宗兵劫掠,乃至生靈塗炭。”
“哎……”方選聞言,也是歎氣,他算是知道,為什麽不斷有流民往奮威郡跑了,比起琢郡和江夏,奮威郡簡直就是天堂。
於是附和道,“這可苦了百姓了。”
衛讓將手裏的酒盞一放,露出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悻悻然道:“他日小弟若能掌權,定要善待百姓,外禦強敵。”
“好!”方選一拍桌子,“那預祝賢弟早日榮登朝堂!”
“兄台說笑了。”衛讓搖頭,“小弟我乃一介豎子……”
說到這裏,衛讓又開始歎氣。
方選見狀,已經猜到了對方的想法。
衛讓一直在結交方選,就是為了拉近雙方關係。
而且他肯定是提前做了功課的,知道方選善待百姓,所以故意對父兄的行為表現得痛心疾首,並信誓旦旦表明自己掌權後,會同樣善待百姓,以此獲取方選的同情和支持。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方向決定試探一下,於是說道:“賢弟雖是豎子,但世伯百年之後,傳位何人尚未可知啊。”
“家父對家兄尤其寵愛,怎會想到還有小弟。”衛讓回道,“何況爵位隻可能傳襲世子,與我有何相幹。”
“上位者,能者居之而。”方選笑道,“我觀令兄不過一紈絝子弟,以賢弟之才,豈會爭不過他。賢弟若是有心,為兄自然會鼎力支持。”
“啊,果然?”衛讓大驚,他本來隻是嚐試爭取,卻沒想到方選會主動提出支持他。
“果然。”方選回。
“當真否?”
“當真!”方選說道,“自古廢立太子之事並不鮮見,若是賢弟能夠收複琢郡,還怕沒機會爭奪爵位?”
“兄台大恩大德,小弟沒齒難忘。”衛讓急忙下拜。
“賢弟快快請起。”方選伸手將之扶起,二人坐下繼續飲酒,商談進京後的事宜。
根據之前的情報,衛讓的人品很有問題,範齊在見他第一麵時,就提醒方選此人心術不正,而後麵看了他的劍法,方選更加確信此人之陰險。
但對於方選來說,選擇衛讓合作,肯定好過選擇衛伯和衛禮。前者再陰險,好歹有一腔抱負,而後者二人飽食終日,除了為盤剝百姓,就是賣國求榮,這種人毫無合作價值。
奮威才建郡,地盤小,人口少,想要擴張,避不開東、南邊境,而越夏兩國的戰爭,就是一個好機會。
隻是任方選能力再強,隻憑自己的力量,也很難將觸角伸到兩國,尋找合作夥伴是必然的。而眼前的衛讓,就是現成的人選。
至於他的人品問題,方選倒並不擔心。
任他劍法再高超,一排子彈過去也得躺下,實在不行就再加兩發炮彈,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任何花招都沒用,隻要火力管夠,他才不管對方什麽來頭。
於是二人又喝了幾盞,談了對越夏之戰的看法以及各自政見,很快引為知己。
“今後賢弟有何打算?”方選問道。
“先到貴國京師,想辦法打點,如能請動忠勇伯,出兵想必不成問題。”衛讓道,“屆時還需兄台幫襯才是。”
所謂的忠勇伯,名為黃信,乃是當朝國舅,曾輔佐先王多年,已是三朝老臣,如今一人身兼九卿之三,可謂是位極人臣。即便是國君本人,在國家大事上也要聽從忠勇伯的意見。
所謂的九卿,是朝廷中級別最高的一係列官職,夏、越、西等國都有,隻是叫的名字不大一樣,具體職能是差不多的。
大西國的九卿,分別如下:
司農,掌管財稅人口,國庫賬目以及天下農事。
司空,掌管水利和交通建設,包括皇家宮殿和各地基礎設施以及邊境城池。
司馬,掌管軍事軍械,包括軍隊的訓練和提供糧草,乃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
司寇,掌管司法事務,製定刑律,負責案件審理和監獄管理。
司徒,掌管民政事務和教育。
衛尉,掌管禁軍,負責京城治安和宮廷戍衛。
太常,掌管宗廟祭祀和禮儀。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負責記錄君王、諸侯王以及外戚的姻親嫡庶關係。
少府,掌管皇室財務和生活事務,負責宮廷衣食起居。
九卿之中,少府、宗正府、太常三者是國師家族的傳統勢力範圍。國師的職位是太常,理論上是九卿之首,實際上權力並不大。
任何國家大事,過去都是任職太常,掌握祭祀,懂得占卜的國師最有發言權。奈何國師家族人丁凋零,早已不能和黃家抗衡。
即便國師有釋經權,但到了事情具體執行時,還得忠勇伯說了算。
因為忠勇伯身兼司農、司馬、司寇三職位,手握大西國的財政、司法和兵權,可謂是權傾天下。
不僅如此,當朝司空是其胞弟,當朝衛尉則是他的侄子,一家人覆蓋九卿之五,與其說大西國是劉家的,倒不如說大西國是忠勇伯黃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