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縣,顧名思義,處於涇水北麵。
過河後,地形變得複雜。
涇河在涇陽城西邊不遠處向北轉向,形成一個天然的河灣,江北縣就處在河灣之中。
縣城西側是一小片狹長的平原,由於臨江,土地十分肥沃。可惜東西方向太窄,最寬處也隻有十多裏。縣城東側則是丘陵和山地,種著大量果樹,其中以棗樹居多。
正因為如此,江北縣的棗子加工業很發達,有很多家棗幹作坊。
其中有一家正是侯府的名下的產業,所以劉閔進城後,帶著方選徑直去了自家的作坊。
縣城不大,麵積大約隻有黃土城的一半,人流倒是很熙攘,除了本地居民,也有不少是途經涇陽的旅客。
棗幹作坊大多聚集在城東,方便采收後的加工。劉閔領著方選進了一家作坊,地方不大,分前後院,前院裏曬滿了加工好的棗子,室內則架著幾口大鍋。
由於才到秋後,正是忙碌的時節,作坊裏煙霧繚繞,正在煮著一鍋鍋的棗子。
工人們忙得不可開交,將熱騰騰的棗子出鍋,瀝幹水分後抬到院裏晾曬,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
見劉閔突然出現,作坊主事急忙上前迎接。
“這位是方公子,同我特地前來查看作坊現狀。”劉閔給雙方介紹,“這是劉童,作坊主事,賢弟有事可盡管吩咐與他。”
雙方見過禮後,劉童開始匯報工作。
棗子是在夏末開始采收的,入秋時開始加工,這幾日正是忙碌的時候,每天能加工大約一千斤棗子,不過由於季節原因,再有幾日就該忙完了。
“可還有生棗子了?”方選問。
“公子請隨我來。”劉童轉頭進了後院。
眾人跟過去,見後院裏有好幾個大池子,裏麵裝滿清水,工人正在池內清洗生棗。
劉童走到一個池子前,指著裏麵說道:“這是上好的優等棗,小的即刻命人清洗幹淨,公子要多少便取多少。”
方選點點頭,隨即吩咐劉童去準備一應工具和物品。
趁著等候的功夫,幾人回到前院,找了間幹淨的廂房落座。
有夥計端上一盤棗幹和兩盞熱茶,劉閔喝了一口,瞬間吐了出來,罵道:“甚茶如此難喝?”
“公子恕罪。”夥計跪地求饒,“這已是作坊內最好的茶葉了,平日隻有劉主事能喝到,小的這就去街上買些好茶,還請公子恕罪。”
方選喝了一口,以為會有多難喝,卻發現隻是口味濃烈了些,喝起來有點苦,茶香味也不重,乃是體力勞動者適應的口味,想必是劉閔平時喝慣了好茶,所以才覺得難喝。
於是出言勸解,“一個作坊,有這茶葉已屬不易,世兄不必介懷。”
說著就抬手讓夥計退下,然後湊過去對劉閔說道,“不瞞世兄,在我家鄉那邊,也多產棗幹,然這棗幹卻是不入流之物,要論美味,還得是蜜棗。”
“何為蜜棗?”劉閔忙問。
“與棗幹類似,隻是製作工序要繁瑣一些。”方選正要詳細講解,卻見劉童領著兩名夥計,拿著一堆東西和一筐大棗進來。
“啟稟公子,一切都備妥了。”劉童拱手,又指了指身後的夥計,“此二人是鋪子裏最手巧的夥計,還請公子吩咐。”
“好。”方選把夥計叫到麵前,開始講解製作過程。
製作蜜棗的關鍵,是花刀,隻有花刀打得好,才能在下一道工序中讓棗子充分吸收糖分。
所以方選要求找鋪子裏最手巧的夥計,命他們拿著小刀,給棗子切了細細一圈花刀。
起初二人掌握不好力度,不是輕了就是重了。方選在一旁看著,不停提醒他們注意力道,重了會導致成品破碎,輕了則會影響甜度。
在他的監督下,兩名夥計手上動作變得熟稔,逐漸將花刀打得均勻整齊,深度也剛剛好。
很快,一筐棗子加工完畢。
“下一步與製作棗幹相同,加糖熬煮。”方選說道。
“加糖幾許?熬製多久?”劉童忙問。
“熬製時間與棗幹相同。”方選說道,“至於加糖嘛……”
他看了身旁的桌子一眼,伸手指著甜棗幹道,“要有此類棗幹雙倍的甜度!”
“是,小的這就去辦。”劉童招呼夥計拎起竹筐,快步離開。
一旁的劉閔見狀,出言道:“如此看來,蜜棗需要花費大量飴糖,隻是既然叫做蜜棗,為何不使用蜂蜜加工?”
“哎呀,我這腦子。”方選一拍腦門,隨即想到,這個年代糖分稀缺,蜂蜜的價格和糖差不多,甚至在產蜜區,蜂蜜比糖還要更便宜。
於是說道,“今日隻是做個示範,暫且先用飴糖,日後可命工匠們自行改進,如何製作起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那就用那種方法製作即可。”
劉閔點頭,隨即起身,打算出門查看。
方選也跟過去,見前院已經騰出一口大鍋煮棗子,夥計們正小心翼翼地朝裏麵傾倒麥芽糖。
“都倒下去。”方選指著糖桶說道。
夥計們愣了一下,隨後看向劉童,劉童則看向劉閔。
“都聽方公子的。”劉閔擺擺手道。
夥計們聞言,便將一整桶麥芽糖都倒了下去。
現場的所有人,不管是作坊工人,還是二人同來的隨從,都感覺到一陣肉疼。在這個時代,糖是很稀有的物資,眾人平時很難吃到一小口麥芽糖,方選用起來卻是一點不心疼。
方選也看出眾人表情的異樣,於是解釋道:“這糖水是可以反複使用的,這一鍋棗子並不能全部吸收,還可供下一鍋使用。”
眾人聞言,這才稍微放寬心。
劉閔詢問需要熬煮多久,劉童急忙回稟,在糖水燒開後,隻需再熬煮一炷香時間即可。
“那倒是挺快。”劉閔點頭。
“煮過之後,可是同棗幹一般晾曬?”劉童詢問。
“非也。”方選說道,“蜜棗必須烘幹,此處可有爐子?”
“有的,小的這就命人去生火。”劉童忙回。
由於每次製作棗幹的時間也就那半個多月,也並不是每年都有好天氣,所以作坊裏也會準備烘爐,隻不過為了節約成本,沒碰到陰雨天就不會點火。
前幾日陰雨天,爐子才用過,所以此時隻需簡單清理,點上木炭就能使。
趁著給烘爐準備木炭的工夫,這邊的大鍋已經燒開了,夥計開始輕輕攪動,以避免鍋底粘連。
劉閔興致勃勃地站在院中觀看,不多時就被烤出了一頭汗。
“這活計,著實辛苦啊。”劉閔歎道。
“勞動人民,無有不苦者。”方選插口道,“你我既為父母官,該當體恤百姓,視民如子。”
“賢弟所言極是。”劉閔沉吟道,“改日為兄繼承爵位,定教涇陽太平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那小弟在此替涇陽百姓感謝世兄了。”方選行禮道。
“我之氣度,不及賢弟萬分之一。”劉閔急忙回禮。
二人隨即開始商業互吹,一番吹噓過後,夥計們過來稟報,棗子已經煮好。
方選便指揮夥計們用笊籬將棗子撈出,瀝幹糖水後鋪在竹盤內,隨後端進烘爐。
“小火慢烘。”方選命令道,“烤幹水分即可。”
劉童隨即命人調整爐溫,並稟告稱,以眼下的火力,還需一個時辰方能烘幹。
“不怕時間長,隻要別烤焦了就好。”方選說道。
由於蜜棗含有大量糖分,如果爐溫過高,很容易就會把表麵烤糊,導致前功盡棄,所以必須小火慢慢烘烤才行。
“一切都聽方公子的。”劉閔說道,“爾等切不得自作主張。”
“遵命!”劉童和夥計們聞言,連連稱是。
“既然還要一個多時辰,不如你我先出去走走。”方選說道。
此時劉閔已經被烤出了一身汗,聞言急忙稱善,隨即快步出門。
過河後,地形變得複雜。
涇河在涇陽城西邊不遠處向北轉向,形成一個天然的河灣,江北縣就處在河灣之中。
縣城西側是一小片狹長的平原,由於臨江,土地十分肥沃。可惜東西方向太窄,最寬處也隻有十多裏。縣城東側則是丘陵和山地,種著大量果樹,其中以棗樹居多。
正因為如此,江北縣的棗子加工業很發達,有很多家棗幹作坊。
其中有一家正是侯府的名下的產業,所以劉閔進城後,帶著方選徑直去了自家的作坊。
縣城不大,麵積大約隻有黃土城的一半,人流倒是很熙攘,除了本地居民,也有不少是途經涇陽的旅客。
棗幹作坊大多聚集在城東,方便采收後的加工。劉閔領著方選進了一家作坊,地方不大,分前後院,前院裏曬滿了加工好的棗子,室內則架著幾口大鍋。
由於才到秋後,正是忙碌的時節,作坊裏煙霧繚繞,正在煮著一鍋鍋的棗子。
工人們忙得不可開交,將熱騰騰的棗子出鍋,瀝幹水分後抬到院裏晾曬,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
見劉閔突然出現,作坊主事急忙上前迎接。
“這位是方公子,同我特地前來查看作坊現狀。”劉閔給雙方介紹,“這是劉童,作坊主事,賢弟有事可盡管吩咐與他。”
雙方見過禮後,劉童開始匯報工作。
棗子是在夏末開始采收的,入秋時開始加工,這幾日正是忙碌的時候,每天能加工大約一千斤棗子,不過由於季節原因,再有幾日就該忙完了。
“可還有生棗子了?”方選問。
“公子請隨我來。”劉童轉頭進了後院。
眾人跟過去,見後院裏有好幾個大池子,裏麵裝滿清水,工人正在池內清洗生棗。
劉童走到一個池子前,指著裏麵說道:“這是上好的優等棗,小的即刻命人清洗幹淨,公子要多少便取多少。”
方選點點頭,隨即吩咐劉童去準備一應工具和物品。
趁著等候的功夫,幾人回到前院,找了間幹淨的廂房落座。
有夥計端上一盤棗幹和兩盞熱茶,劉閔喝了一口,瞬間吐了出來,罵道:“甚茶如此難喝?”
“公子恕罪。”夥計跪地求饒,“這已是作坊內最好的茶葉了,平日隻有劉主事能喝到,小的這就去街上買些好茶,還請公子恕罪。”
方選喝了一口,以為會有多難喝,卻發現隻是口味濃烈了些,喝起來有點苦,茶香味也不重,乃是體力勞動者適應的口味,想必是劉閔平時喝慣了好茶,所以才覺得難喝。
於是出言勸解,“一個作坊,有這茶葉已屬不易,世兄不必介懷。”
說著就抬手讓夥計退下,然後湊過去對劉閔說道,“不瞞世兄,在我家鄉那邊,也多產棗幹,然這棗幹卻是不入流之物,要論美味,還得是蜜棗。”
“何為蜜棗?”劉閔忙問。
“與棗幹類似,隻是製作工序要繁瑣一些。”方選正要詳細講解,卻見劉童領著兩名夥計,拿著一堆東西和一筐大棗進來。
“啟稟公子,一切都備妥了。”劉童拱手,又指了指身後的夥計,“此二人是鋪子裏最手巧的夥計,還請公子吩咐。”
“好。”方選把夥計叫到麵前,開始講解製作過程。
製作蜜棗的關鍵,是花刀,隻有花刀打得好,才能在下一道工序中讓棗子充分吸收糖分。
所以方選要求找鋪子裏最手巧的夥計,命他們拿著小刀,給棗子切了細細一圈花刀。
起初二人掌握不好力度,不是輕了就是重了。方選在一旁看著,不停提醒他們注意力道,重了會導致成品破碎,輕了則會影響甜度。
在他的監督下,兩名夥計手上動作變得熟稔,逐漸將花刀打得均勻整齊,深度也剛剛好。
很快,一筐棗子加工完畢。
“下一步與製作棗幹相同,加糖熬煮。”方選說道。
“加糖幾許?熬製多久?”劉童忙問。
“熬製時間與棗幹相同。”方選說道,“至於加糖嘛……”
他看了身旁的桌子一眼,伸手指著甜棗幹道,“要有此類棗幹雙倍的甜度!”
“是,小的這就去辦。”劉童招呼夥計拎起竹筐,快步離開。
一旁的劉閔見狀,出言道:“如此看來,蜜棗需要花費大量飴糖,隻是既然叫做蜜棗,為何不使用蜂蜜加工?”
“哎呀,我這腦子。”方選一拍腦門,隨即想到,這個年代糖分稀缺,蜂蜜的價格和糖差不多,甚至在產蜜區,蜂蜜比糖還要更便宜。
於是說道,“今日隻是做個示範,暫且先用飴糖,日後可命工匠們自行改進,如何製作起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那就用那種方法製作即可。”
劉閔點頭,隨即起身,打算出門查看。
方選也跟過去,見前院已經騰出一口大鍋煮棗子,夥計們正小心翼翼地朝裏麵傾倒麥芽糖。
“都倒下去。”方選指著糖桶說道。
夥計們愣了一下,隨後看向劉童,劉童則看向劉閔。
“都聽方公子的。”劉閔擺擺手道。
夥計們聞言,便將一整桶麥芽糖都倒了下去。
現場的所有人,不管是作坊工人,還是二人同來的隨從,都感覺到一陣肉疼。在這個時代,糖是很稀有的物資,眾人平時很難吃到一小口麥芽糖,方選用起來卻是一點不心疼。
方選也看出眾人表情的異樣,於是解釋道:“這糖水是可以反複使用的,這一鍋棗子並不能全部吸收,還可供下一鍋使用。”
眾人聞言,這才稍微放寬心。
劉閔詢問需要熬煮多久,劉童急忙回稟,在糖水燒開後,隻需再熬煮一炷香時間即可。
“那倒是挺快。”劉閔點頭。
“煮過之後,可是同棗幹一般晾曬?”劉童詢問。
“非也。”方選說道,“蜜棗必須烘幹,此處可有爐子?”
“有的,小的這就命人去生火。”劉童忙回。
由於每次製作棗幹的時間也就那半個多月,也並不是每年都有好天氣,所以作坊裏也會準備烘爐,隻不過為了節約成本,沒碰到陰雨天就不會點火。
前幾日陰雨天,爐子才用過,所以此時隻需簡單清理,點上木炭就能使。
趁著給烘爐準備木炭的工夫,這邊的大鍋已經燒開了,夥計開始輕輕攪動,以避免鍋底粘連。
劉閔興致勃勃地站在院中觀看,不多時就被烤出了一頭汗。
“這活計,著實辛苦啊。”劉閔歎道。
“勞動人民,無有不苦者。”方選插口道,“你我既為父母官,該當體恤百姓,視民如子。”
“賢弟所言極是。”劉閔沉吟道,“改日為兄繼承爵位,定教涇陽太平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那小弟在此替涇陽百姓感謝世兄了。”方選行禮道。
“我之氣度,不及賢弟萬分之一。”劉閔急忙回禮。
二人隨即開始商業互吹,一番吹噓過後,夥計們過來稟報,棗子已經煮好。
方選便指揮夥計們用笊籬將棗子撈出,瀝幹糖水後鋪在竹盤內,隨後端進烘爐。
“小火慢烘。”方選命令道,“烤幹水分即可。”
劉童隨即命人調整爐溫,並稟告稱,以眼下的火力,還需一個時辰方能烘幹。
“不怕時間長,隻要別烤焦了就好。”方選說道。
由於蜜棗含有大量糖分,如果爐溫過高,很容易就會把表麵烤糊,導致前功盡棄,所以必須小火慢慢烘烤才行。
“一切都聽方公子的。”劉閔說道,“爾等切不得自作主張。”
“遵命!”劉童和夥計們聞言,連連稱是。
“既然還要一個多時辰,不如你我先出去走走。”方選說道。
此時劉閔已經被烤出了一身汗,聞言急忙稱善,隨即快步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