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爌府邸之內,他輕執墨香猶存的文稿,輕風拂過,墨跡速幹。
忽見黃尊素再度造訪,韓爌轉身,語帶謙恭:“真長兄,勞煩您為小弟這篇拙作把把關。”
“月末交差即可,何故如此心急如焚?”黃尊素眉頭微蹙,疑雲頓起。
“莫非畢公催促甚急?”
韓爌擺手笑言:“非也,實乃自我苛求。此文已潤色四遍,仍覺意猶未盡,難以盡善。”
“哦?韓兄才情橫溢,翰林院中素有美譽,何以一篇論疏竟成難題?”黃尊素麵露訝色。
“富國之道,不外乎開源節流,老生常談耳。”
韓爌沉吟,“然加稅減支,皆是陳詞濫調,恐難入聖聽,反增笑柄。”
黃尊素聞言,捋須而笑:“韓輔所慮極是。為畢公或皇上之策,重在虛實之間,大略他繼而剖析:“畢公求實務,以行令;皇上求大略,以定國策。六部務實,內閣務虛,閣老之責,在於高瞻遠矚,定策安邦。”
韓爌聞言,豁然開朗,頷首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吾心稍安。”
言及黃尊素即將赴彰德府任職,韓爌關切詢問:“兄之行程,定於何時?”
“近在咫尺,吏部催促,刻不容緩。”
黃尊素輕歎,“左光鬥等人彈劾畢公之疏,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畢公反以獻策之名,化解了朝中風雲,我等勢單力薄,實難抗衡。”
“聯絡同僚之舉,亦無回音,恐有變故。”
黃尊素憂慮之色溢於言表,“京中局勢,難如登天,地方勢力根深蒂固,非大勢難撼。”
韓爌亦感時局維艱,長歎一聲:“勢不在我,諸事難成。吾輩身處漩渦,唯有靜待時機,方能破局。”
\"如此看來,真長赴彰德府之行,恐已塵埃落定。\"
黃尊素言畢,韓爌再度歎息,未留片語,挽留之意盡消。
黃尊素聞言,麵色微沉,亦不再多言,旋即告辭而去。
書房窗畔,韓爌目送黃尊素背影,無奈搖頭,心中暗道:“東林智囊,不過爾爾。”
韓爌能在魏閹權傾朝野之時安然退隱,其審時度勢之能。
而今觀東林諸人,除卻黨爭內鬥,擾亂朝綱,別無他長,連風向亦難把握,若置於萬曆初年,恐早已身首異處。
想當年,朝堂風雲變幻莫測,申時行致仕後,四年間內閣更迭頻繁,生死無常。
而今陛下登基,務實之風漸起,屢次整肅言官,皆因虛言誤國。
東林之徒,若仍不知自省,必自取滅亡,且欲累及無辜。
“顧憲成之鑒不遠,其徒子徒孫亦複如是。”
韓爌心中憤慨,遂召禦史李邦華入書房。
“卿適才所聞,以為如何?” 韓爌問。
“下官以為,黃尊素之言有失偏頗。” 李邦華躬身答道。
“確也。”
韓爌點頭,“務實與務虛,須得平衡,陛下亦深諳此道。卿之萬曆四十三年奏章,稍加潤色,作為策論上呈司禮監,或能得聖心。”
李邦華聞言,感激涕零:“謝輔臣栽培。”
“才子與能臣之別,在於行動。”
韓爌語重心長,“黃尊素雖智名在外,卻不明朝堂水深火熱,聖意難測。卿當謹記,慎言篤行,方為上策。”
李邦華拱手領命:“下官定不負所望。”
次日,李邦華之奏章迅速呈至禦前,朱由校細覽之下,麵露嘉許。
其富國四策——清田畝、整吏治、修兵備、慎用人,字字珠璣,盡顯實幹之才。
朱由校憶及史籍所載,知李邦華為明末難得之良臣,遂決定將其調任登州知府,輔佐袁可立,共圖天津、登萊之業。
一筆揮就,李邦華之命運,由此改寫。
京城正值畢自嚴風波未息之際,大明錦衣衛之魁首駱思恭,曆經十數日風塵仆仆,悄然攜二犯重返皇城。
自安定門悄然入城,駱思恭猶如夜行者,避家不返,僅以麾下陸川之名,秘呈覲見之帖於宮禁。
聞皇帝駐蹕西苑,他旋即疾步至苑外靜候。
其時,帝正於校場觀軍士蹴鞠為樂,駱思恭之帖忽至。
劉時敏接帖細覽,神色驟變,輕步至帝側,低語:“陛下,錦衣衛都指揮使駱思恭,以千戶陸川之名,有密事求見,言及緊急。”
“哦?”
朱由校聞言,目光一閃,似有所動,隨即自馬紮起身,直奔禦書房,口諭:“宣!”
須臾,駱思恭黑袍加身,步入禦書房,一臉風霜掩不住其忠誠與幹練。
朱由校望其容顏,心中暗自感慨:老駱雖行事偶有偏頗,然其才幹與忠心,實乃國之棟梁。
“臣駱思恭,恭請聖安。”
“朕安,平身。”
“熊廷弼與孫承宗皆在奏章中,對卿在遼東肅清奸佞之功讚不絕口,朕心甚慰。”
朱由校品茗之餘,目光溫和地詢問駱思恭:“此番回京,可有要事相商?”
駱思恭沉穩答道:“臣在遼東半年有餘,日夜監視建奴動向,為大軍籌備情報。今建奴已退,遼東局勢漸安,臣方敢回京麵聖。”
言畢,他話鋒一轉,提及要事:“臣於遼東查得一夥與建奴勾結之奸細,因事涉重大,未敢貿然上奏,特請陛下聖裁。”
朱由校聞言,眉頭微蹙,細觀駱思恭,見其衣衫雖皺,卻難掩其急迫之情,不禁心生好奇:“說來聽聽。”
駱思恭連忙呈上奏本與密信,解釋道:“臣在遼東查奸之時,意外發現一曆史悠久的團夥,長年累月向建奴輸送大量物資,危害甚大。”
朱由校聞言,神色凝重,示意小太監取來奏章。
\"確鑿無疑。\"
\"微臣初抵遼東,細查之下,驚覺商賈隊伍中竟有借糧馬交易之名,暗中資助建奴糧草器械之徒。一經擒獲審問,真相大白,此乃源自山西的龐大叛國網絡。\"
\"晉商之禍?\"
駱思恭一語既出,朱由校雙眸驟縮,銳光直射,仿佛欲洞察人心。
\"供狀何在?即刻奉上。\"
駱思恭迅即呈上密函,言辭間難掩急切。\"首份乃微臣親手擒獲之證。\"
\"靜言。\"
朱由校輕抬一指,如同聖旨般止住駱思恭後續話語,隨後揮手遣散侍從,獨留劉時敏在側,方才緩緩展閱密信。
禦書房內,僅餘二人,氣氛凝重。\"此刻詳述。\"
\"遵命。\"
駱思恭心中稍安,深知此行隱秘,唯恐風吹草動,動搖朝綱。
\"首份供狀,源自山西巨賈範進財,鐵證如山。次者,乃錦衣衛宣大指揮使劉忠之自白。\"
駱思恭娓娓道來,揭露了一樁橫跨商賈、軍界,囊括大同、宣府、廣寧的叛國行徑,其規模之大,令人咋舌。
\"嘉靖遺風,互市繁榮,本是常事。然自建奴叛亂,朝廷嚴令禁絕,竟有人頂風作案,膽大包天!\"
朱由校沉吟片刻,語含怒意。
\"錦衣衛人贓俱獲,此等行徑,確有其事?\"
駱思恭見皇上洞悉時局,遂進一步匯報:\"介休範氏為首,王、靳、田、翟、黃諸姓共謀,雙管齊下:一徑自天津購糧,經廣寧輸遼;一徑集陝晉北直之物資,越張家口,售於察哈爾草原。沿途軍鎮,皆為其所惑,視若無睹。\"
\"此案牽連甚廣,宣大廣遼將領皆涉其中,更有已故名將李成梁之影,微臣不敢擅動,特請聖裁。\"
聞聽至此,朱由校眸中寒光閃爍,怒不可遏:\"簡直是自尋死路!\"
晉商之名,如雷貫耳,範進財雖生疏,然其姓氏與後續諸姓,加之與蒙古通商之實,無疑坐實了晉商叛國之罪。
世人皆知蟎清八大皇商,明末之際,他們不僅為建奴輸送軍需,更涉足政治投資,手段高明。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們另一項滔天罪行——竟將包括察哈爾在內的蒙古諸部拱手讓於建奴,實乃賣國求榮之典範。
崇禎初年,吳橋風雲突變,耿忠明等叛將攜大明重炮轉投後金,未幾,蒙古草原上的群雄尚未領略大明的最後餘暉,便已黯然退場。
建奴憑借火炮之利,橫掃蒙古,其中固然有林丹汗內訌自耗之因,但晉商所提供的詳盡路線圖,無疑是加速其敗亡的催化劑,讓林丹汗的防線形同虛設。
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帝不忘舊恩,於紫禁城設宴款待這些“功臣”,並賜封“皇商”,榮耀一時。
然則,蟎清本性,冷酷無情,親兄弟尚難逃厄運,何況外姓商賈?皇商之名,實則暗含悲劇伏筆。
順治三年,蟎清官府頒布新令,鼓勵商賈出海購銅,範家作為皇商之首,率先響應,成為“辦銅商人十三家”之首。
然倭國幕府豈是等閑之輩,見銅料外流,立施“保護之策”,加征重稅,令範家成本驟增。
加之國內銅價下跌,範家頓時陷入困境,成為朝廷刀俎下的魚肉,隻能忍痛以高價銅低價售予朝廷,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後世之人朱由校,深知晉商手中地形圖之價值,猶如李世民得玄奘西行圖而征西域無阻,明成祖失此利而北伐受挫。
他心中暗誓,定要穩紮穩打,將晉商及其背後的利益網絡一網打盡,而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
平複心緒後,朱由校詢問銀號籌備之事,並命錦衣衛密探深入調查,直指範進財等人與建奴勾結之實。
同時,他派遣馮祝以宮廷之名,直接向晉通銀行施壓,索取關鍵人物劉正陽,為布局未來鋪路。
這一係列舉動,透露出朱由校深沉的謀略與對時局的精準把控。
忽見黃尊素再度造訪,韓爌轉身,語帶謙恭:“真長兄,勞煩您為小弟這篇拙作把把關。”
“月末交差即可,何故如此心急如焚?”黃尊素眉頭微蹙,疑雲頓起。
“莫非畢公催促甚急?”
韓爌擺手笑言:“非也,實乃自我苛求。此文已潤色四遍,仍覺意猶未盡,難以盡善。”
“哦?韓兄才情橫溢,翰林院中素有美譽,何以一篇論疏竟成難題?”黃尊素麵露訝色。
“富國之道,不外乎開源節流,老生常談耳。”
韓爌沉吟,“然加稅減支,皆是陳詞濫調,恐難入聖聽,反增笑柄。”
黃尊素聞言,捋須而笑:“韓輔所慮極是。為畢公或皇上之策,重在虛實之間,大略他繼而剖析:“畢公求實務,以行令;皇上求大略,以定國策。六部務實,內閣務虛,閣老之責,在於高瞻遠矚,定策安邦。”
韓爌聞言,豁然開朗,頷首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吾心稍安。”
言及黃尊素即將赴彰德府任職,韓爌關切詢問:“兄之行程,定於何時?”
“近在咫尺,吏部催促,刻不容緩。”
黃尊素輕歎,“左光鬥等人彈劾畢公之疏,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畢公反以獻策之名,化解了朝中風雲,我等勢單力薄,實難抗衡。”
“聯絡同僚之舉,亦無回音,恐有變故。”
黃尊素憂慮之色溢於言表,“京中局勢,難如登天,地方勢力根深蒂固,非大勢難撼。”
韓爌亦感時局維艱,長歎一聲:“勢不在我,諸事難成。吾輩身處漩渦,唯有靜待時機,方能破局。”
\"如此看來,真長赴彰德府之行,恐已塵埃落定。\"
黃尊素言畢,韓爌再度歎息,未留片語,挽留之意盡消。
黃尊素聞言,麵色微沉,亦不再多言,旋即告辭而去。
書房窗畔,韓爌目送黃尊素背影,無奈搖頭,心中暗道:“東林智囊,不過爾爾。”
韓爌能在魏閹權傾朝野之時安然退隱,其審時度勢之能。
而今觀東林諸人,除卻黨爭內鬥,擾亂朝綱,別無他長,連風向亦難把握,若置於萬曆初年,恐早已身首異處。
想當年,朝堂風雲變幻莫測,申時行致仕後,四年間內閣更迭頻繁,生死無常。
而今陛下登基,務實之風漸起,屢次整肅言官,皆因虛言誤國。
東林之徒,若仍不知自省,必自取滅亡,且欲累及無辜。
“顧憲成之鑒不遠,其徒子徒孫亦複如是。”
韓爌心中憤慨,遂召禦史李邦華入書房。
“卿適才所聞,以為如何?” 韓爌問。
“下官以為,黃尊素之言有失偏頗。” 李邦華躬身答道。
“確也。”
韓爌點頭,“務實與務虛,須得平衡,陛下亦深諳此道。卿之萬曆四十三年奏章,稍加潤色,作為策論上呈司禮監,或能得聖心。”
李邦華聞言,感激涕零:“謝輔臣栽培。”
“才子與能臣之別,在於行動。”
韓爌語重心長,“黃尊素雖智名在外,卻不明朝堂水深火熱,聖意難測。卿當謹記,慎言篤行,方為上策。”
李邦華拱手領命:“下官定不負所望。”
次日,李邦華之奏章迅速呈至禦前,朱由校細覽之下,麵露嘉許。
其富國四策——清田畝、整吏治、修兵備、慎用人,字字珠璣,盡顯實幹之才。
朱由校憶及史籍所載,知李邦華為明末難得之良臣,遂決定將其調任登州知府,輔佐袁可立,共圖天津、登萊之業。
一筆揮就,李邦華之命運,由此改寫。
京城正值畢自嚴風波未息之際,大明錦衣衛之魁首駱思恭,曆經十數日風塵仆仆,悄然攜二犯重返皇城。
自安定門悄然入城,駱思恭猶如夜行者,避家不返,僅以麾下陸川之名,秘呈覲見之帖於宮禁。
聞皇帝駐蹕西苑,他旋即疾步至苑外靜候。
其時,帝正於校場觀軍士蹴鞠為樂,駱思恭之帖忽至。
劉時敏接帖細覽,神色驟變,輕步至帝側,低語:“陛下,錦衣衛都指揮使駱思恭,以千戶陸川之名,有密事求見,言及緊急。”
“哦?”
朱由校聞言,目光一閃,似有所動,隨即自馬紮起身,直奔禦書房,口諭:“宣!”
須臾,駱思恭黑袍加身,步入禦書房,一臉風霜掩不住其忠誠與幹練。
朱由校望其容顏,心中暗自感慨:老駱雖行事偶有偏頗,然其才幹與忠心,實乃國之棟梁。
“臣駱思恭,恭請聖安。”
“朕安,平身。”
“熊廷弼與孫承宗皆在奏章中,對卿在遼東肅清奸佞之功讚不絕口,朕心甚慰。”
朱由校品茗之餘,目光溫和地詢問駱思恭:“此番回京,可有要事相商?”
駱思恭沉穩答道:“臣在遼東半年有餘,日夜監視建奴動向,為大軍籌備情報。今建奴已退,遼東局勢漸安,臣方敢回京麵聖。”
言畢,他話鋒一轉,提及要事:“臣於遼東查得一夥與建奴勾結之奸細,因事涉重大,未敢貿然上奏,特請陛下聖裁。”
朱由校聞言,眉頭微蹙,細觀駱思恭,見其衣衫雖皺,卻難掩其急迫之情,不禁心生好奇:“說來聽聽。”
駱思恭連忙呈上奏本與密信,解釋道:“臣在遼東查奸之時,意外發現一曆史悠久的團夥,長年累月向建奴輸送大量物資,危害甚大。”
朱由校聞言,神色凝重,示意小太監取來奏章。
\"確鑿無疑。\"
\"微臣初抵遼東,細查之下,驚覺商賈隊伍中竟有借糧馬交易之名,暗中資助建奴糧草器械之徒。一經擒獲審問,真相大白,此乃源自山西的龐大叛國網絡。\"
\"晉商之禍?\"
駱思恭一語既出,朱由校雙眸驟縮,銳光直射,仿佛欲洞察人心。
\"供狀何在?即刻奉上。\"
駱思恭迅即呈上密函,言辭間難掩急切。\"首份乃微臣親手擒獲之證。\"
\"靜言。\"
朱由校輕抬一指,如同聖旨般止住駱思恭後續話語,隨後揮手遣散侍從,獨留劉時敏在側,方才緩緩展閱密信。
禦書房內,僅餘二人,氣氛凝重。\"此刻詳述。\"
\"遵命。\"
駱思恭心中稍安,深知此行隱秘,唯恐風吹草動,動搖朝綱。
\"首份供狀,源自山西巨賈範進財,鐵證如山。次者,乃錦衣衛宣大指揮使劉忠之自白。\"
駱思恭娓娓道來,揭露了一樁橫跨商賈、軍界,囊括大同、宣府、廣寧的叛國行徑,其規模之大,令人咋舌。
\"嘉靖遺風,互市繁榮,本是常事。然自建奴叛亂,朝廷嚴令禁絕,竟有人頂風作案,膽大包天!\"
朱由校沉吟片刻,語含怒意。
\"錦衣衛人贓俱獲,此等行徑,確有其事?\"
駱思恭見皇上洞悉時局,遂進一步匯報:\"介休範氏為首,王、靳、田、翟、黃諸姓共謀,雙管齊下:一徑自天津購糧,經廣寧輸遼;一徑集陝晉北直之物資,越張家口,售於察哈爾草原。沿途軍鎮,皆為其所惑,視若無睹。\"
\"此案牽連甚廣,宣大廣遼將領皆涉其中,更有已故名將李成梁之影,微臣不敢擅動,特請聖裁。\"
聞聽至此,朱由校眸中寒光閃爍,怒不可遏:\"簡直是自尋死路!\"
晉商之名,如雷貫耳,範進財雖生疏,然其姓氏與後續諸姓,加之與蒙古通商之實,無疑坐實了晉商叛國之罪。
世人皆知蟎清八大皇商,明末之際,他們不僅為建奴輸送軍需,更涉足政治投資,手段高明。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們另一項滔天罪行——竟將包括察哈爾在內的蒙古諸部拱手讓於建奴,實乃賣國求榮之典範。
崇禎初年,吳橋風雲突變,耿忠明等叛將攜大明重炮轉投後金,未幾,蒙古草原上的群雄尚未領略大明的最後餘暉,便已黯然退場。
建奴憑借火炮之利,橫掃蒙古,其中固然有林丹汗內訌自耗之因,但晉商所提供的詳盡路線圖,無疑是加速其敗亡的催化劑,讓林丹汗的防線形同虛設。
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帝不忘舊恩,於紫禁城設宴款待這些“功臣”,並賜封“皇商”,榮耀一時。
然則,蟎清本性,冷酷無情,親兄弟尚難逃厄運,何況外姓商賈?皇商之名,實則暗含悲劇伏筆。
順治三年,蟎清官府頒布新令,鼓勵商賈出海購銅,範家作為皇商之首,率先響應,成為“辦銅商人十三家”之首。
然倭國幕府豈是等閑之輩,見銅料外流,立施“保護之策”,加征重稅,令範家成本驟增。
加之國內銅價下跌,範家頓時陷入困境,成為朝廷刀俎下的魚肉,隻能忍痛以高價銅低價售予朝廷,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後世之人朱由校,深知晉商手中地形圖之價值,猶如李世民得玄奘西行圖而征西域無阻,明成祖失此利而北伐受挫。
他心中暗誓,定要穩紮穩打,將晉商及其背後的利益網絡一網打盡,而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
平複心緒後,朱由校詢問銀號籌備之事,並命錦衣衛密探深入調查,直指範進財等人與建奴勾結之實。
同時,他派遣馮祝以宮廷之名,直接向晉通銀行施壓,索取關鍵人物劉正陽,為布局未來鋪路。
這一係列舉動,透露出朱由校深沉的謀略與對時局的精準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