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陷矣!”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呐喊,明軍鐵騎橫跨泛河,如潮水般湧入那依水而築的脆弱土城。


    靖武營六千精銳,攜二百餘尊火炮之威,令泛河所這座彈丸之地瞬間瓦解。


    待薑弼率後軍踏入這已無硝煙的城池,城內反抗之火已盡數熄滅。


    薑文趨步上前,拱手稟報:“稟大人,泛河所已克,斬奴首級四百六十七,俘虜二百三十二,並收編漢奴六百四十九。”


    薑弼揮手免禮,沉聲問:“有無要犯?”薑文無奈聳肩,答曰:“無。”


    繼而細述:“據俘虜首領所言,彼等皆為阻我北進之棄子,守城三日便足以家族換賞。”


    “三日?建奴何其小覷我大明雄師!”


    薑弼冷笑,眼中閃過不屑,心中暗忖:與遼軍之庸才數戰,竟令其狂妄至此。


    大明九邊,猶如四柱擎天,遼東自成一係,晉軍、西軍、河北軍各領風騷。


    萬曆年間,五征四方,軍中漸有定論:遼軍之中,唯李如鬆可稱虎將,餘者皆類犬羊。


    薩爾滸一役,李如柏之敗,更是令明軍顏麵掃地。


    “傷奴即斬,餘者押送撫順;漢奴則賜糧草,遣五十騎護送至遼陽。”


    薑弼令下如山,薑文領命而去。


    捷報飛傳,至撫順關熊廷弼處,他撫牆而笑:“首戰大捷,薑弼功不可沒!”


    眾將隨之賀喜。


    熊廷弼正色下令:“尤世功、侯世祿、朱萬良等部,即刻北上,協同薑弼,收複鐵嶺;餘軍則嚴陣以待,防建奴反撲!”


    戰前籌謀,收複鐵嶺之策已定,眾將無異,皆遵令而行。


    遼東明軍,曆經月餘休整,終於踏上征途,誓要逐寸奪回失地。


    尤、侯、朱三部,四萬大軍緊隨薑弼,直指北疆。


    而鐵嶺城內,阿敏聞泛河所速敗,怒不可遏,斥麾下烏壘等人為“廢物”,下令鞭笞以儆效尤。


    鑲藍旗下,他心中滿是不甘與憂慮,深知後金與明朝實力懸殊,一旦戰敗,便是萬劫不複。


    自那熊蠻子(熊廷弼)入遼以來,建奴未嚐一勝,此等恥辱,刻骨銘心。


    二月失利,戰局急轉直下,阿敏已陷困境,亟需籌劃自保之策。


    背叛大金,於他而言,乃是不齒之念,更何況明朝懸賞其首,投誠無異於自投羅網,淪為他人晉爵之階。


    往昔叔父輩在李成梁麾下艱辛,他耳濡目染,豈甘再屈居人下,甘為明朝鷹犬?


    後金基業,猶似合夥商海浮沉,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為巨擘,輔政五臣則為小股。


    努爾哈赤能逐舒爾哈齊出局,一憑整合女真之威望,二因舒氏親明之嫌。


    然時過境遷,明將更迭,努爾哈赤連遭挫敗,人心浮動,團隊凝聚力大減。


    阿敏凝視著同父異母弟濟爾哈朗,心中盤算。


    他果斷下令:“速傳訊各堡,依計撤往鐵嶺,蓄勢以待。”


    令下如山,親兵疾馳而去。阿敏暗藏雄心:“若時機成熟,除莽古爾泰,葉赫酋長之位,吾亦可取而代之。”


    隨著阿敏的一聲令下,泛河以北,建奴據點紛紛後撤,沿途烽煙四起,鎮堡化為灰燼。


    撫安堡外,侯世祿目睹此景,怒不可遏:“建奴遁逃!”


    他即刻部署,分兵追擊,誓要截住敵寇退路。


    明軍勢如破竹,連克宋家泊、丁字坡等重鎮,四月廿五,五萬大軍會師鐵嶺城下,曆經一月苦戰,終顯赫赫戰功。


    \"明軍壓境,烽火連天!\"


    隨著薑弼先鋒軍如潮水般湧至鐵嶺城畔,城內建奴兵馬頃刻間如驚弓之鳥,躁動不安。


    城垣之上,阿敏立於風尖浪口,凝視著城外明軍鐵騎列陣,威嚴赫赫,其額間不禁滲出細密冷汗。


    此番景象,與往昔遼東明軍之疲軟大相徑庭,仿佛脫胎換骨,氣勢逼人,令人心生畏懼。


    \"撤退可曾完畢?\"


    阿敏手扶城牆,語調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向身旁親信包衣詢問。


    \"稟貝勒,該撤離者皆已離去,城中僅餘披甲勇士六百及包衣三千,誓死守城。\"


    \"好!吾即以鐵嶺為擂台,讓明賊知曉,我建奴兒郎亦非易與之輩!\"


    阿敏眼中閃爍著決絕之光,胸中戰意更濃。


    大地微顫,預示著明軍鐵蹄的臨近。


    建虜士卒心中惶恐,緊握兵刃,肩並肩,背靠背,目光如炬,緊盯前方,誓死扞衛這片土地。


    \"爾等何故滯留?莫非欲成刀下亡魂?\"


    薑弼冷笑,目光如刀,直指城頭。


    \"炮隊,可曾就緒?\"


    \"稟總兵,萬事俱備,隻待號令!\"


    \"那便給我轟開這鐵嶺城的大門!\"


    薑弼一揮手,令下如山倒。


    炮聲隆隆,震顫天際,明軍炮火如狂風暴雨般傾瀉而下。


    阿敏見狀,果斷撤離城頭,避其鋒芒,心中盤算著更為狡黠的計謀。


    後方軍陣中,尤世功、侯世祿、朱萬良三將圍爐夜話,共商破敵之策。\"


    侯將軍,是否需伏兵斷其後路?\"


    侯世祿沉吟片刻,搖頭道:\"經略大人有令,建奴若逃,任其去之,我等首要任務是穩固失地。各軍嚴守陣地,勿輕言戰!\"


    熊廷弼治軍之嚴,眾人皆知,無人敢違抗軍令。


    正當侯世祿部署之際,傳令兵疾馳而來,報曰:\"梁仲善總兵明日將至。\"


    侯世祿聞言,心中暗自腹誹,卻也隻能揮手令其退下。


    鐵嶺城下,炮火連天,硝煙彌漫。侯世祿望著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心中憂慮重重。


    鐵嶺非比尋常,乃太祖朱元璋親督修築,堅不可摧。昔日失守,乃因內奸作祟。


    而今欲複,即便火炮數百,亦非易事。更兼周邊部族虎視眈眈,形勢複雜。


    城內阿敏,則是一副坐山觀虎鬥之態,主力早已轉移,靜待時機。他深知,若明軍敢深入追擊,必陷入兩麵夾擊之困境。


    炮聲轟鳴,持續五日,鐵嶺城下,兩軍對峙,勝負未卜。


    終有一日,侯世祿立於陣前,望著城牆上被炮火撕裂的裂痕,高聲問道:\"哪位將軍願領兵破城,立下首功?\"


    \"末將請纓出征!\"


    侯世祿話音未落,尤世功麾下驍將柳為國挺身而出,猶如猛虎下山,振臂高呼。


    \"善哉!卿率精銳,攜攻城利器,誓克鐵嶺,首當其衝!\"


    尤世功頷首應允,侯世祿隨即發令如山。


    \"遵命!\"


    柳為國應聲而動,率麾下兩千勇士,肩扛盾車、雲梯,如潮水般湧出營寨,攻城戰役的序幕轟然拉開。


    \"轟隆隆!\"


    炮聲連天,前線炮營以炮火為勇士們壯行,雖是最後一輪轟鳴,卻也震撼人心。


    大明火炮雖精度欠佳,卻以量取勝,炮火之後,步兵如潮。


    城牆之上,阿布凱被炮擊餘波震得神思恍惚,瞬息間清醒,心中暗忖:明軍炮火向來連綿不絕,此番卻戛然而止,必有蹊蹺。


    果然,探首出望,隻見明軍已攜攻城之具,逼近城下。\"敵襲!明軍登城矣!\"


    阿布凱驚呼。


    南牆之後,阿敏高瞻遠矚,見狀即刻調兵遣將:\"披甲勇士,速上城牆,扞衛榮耀!\"


    城頭之上,阿敏心腹阿楚琿,鋼刀在手,沉穩指揮:\"勿慌,穩守陣腳,待敵近前,再顯我大金勇士之威!\"


    他激勵將士:\"明軍不過紙老虎,火炮之外,一無是處。我等勇士,一可當五!\"


    正言間,城牆缺口處傳來異響,阿楚琿眼神一凜:\"殺!\"


    令下如山倒,弩手齊發,然箭矢盡數落空,被明軍厚重的木盾一一擋回。


    原來,熊廷弼早有籌謀,武綱車、厚盾並用,護得明軍周全。


    阿楚琿見狀,非但不懼,反而鬥誌更盛:\"真刀真槍,方顯英雄本色!\"


    言罷,他率披甲勇士,奮勇而出,欲與明軍正麵交鋒。


    然而,就在兩軍即將短兵相接之際,武綱車側,突現鐵管無數,猶如暗藏殺機。


    \"不妙!\"


    阿楚琿心中暗呼,卻已來不及多想,隻能硬著頭上。


    隨著一陣清脆悅耳的金石交擊之音,明軍將士在城牆殘垣處英勇搏殺後,毅然拋下攻城利器,如潮水般退卻,留下一地塵埃與不屈的戰意。


    “尤總兵,建奴狡詐,城牆之後竟暗藏玄機,土坡隆起,入城之路荊棘滿布,我軍難以施展。”


    一名血染戰袍的百戶,急步至侯世祿等將領前,神色凝重地匯報。


    “糧草已備,讓戰士們解甲休憩,飽餐一頓,以慰征塵。”


    尤世功聞言,眉宇間難掩無奈,揮手示意,讓疲憊的勇士們得以片刻安寧。


    “速領將士們休憩,稍後自有人馬護送歸沈陽,休養生息。”


    他的話語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遵命!”


    應聲之中,尤世功目送麾下將士遠去,心中五味雜陳。


    這些從榆林並肩作戰至今的兄弟,他何嚐不願護其周全,但戰事無情,總需有人挺身而出,甘為基石。


    幸而,熊廷弼治軍有方,撫恤之銀及時發放,軍心得以安定。尤其是先登之士,戰死沙場者三倍撫恤,生還者更是加官進爵,激勵人心。


    譬如張居正與祖大壽,皆因先登之功,世代承襲千戶之榮,前者憑勇力,後者則以十七顆敵首鑄就功名。


    至於換衣進食,軍中自有默契。


    戰前輕食,以免累贅;戰後更衣,則是對戰士尊嚴的維護。


    戰場上,生死瞬間,屎尿橫流亦是常態,軍中無笑柄,唯有同袍之情深似海。


    “侯兄,後續如何布局?”


    尤世功望著空蕩的戰場,目光轉向侯世祿,詢問下一步戰略。


    首攻未果,損失雖微,卻難破鐵嶺之固。


    侯世祿深知尤世功心中之痛,同為榆林舊部,他亦感同身受,堅定道:“一擊未中,便以持久戰耗之。熊經略所賜火藥充裕,吾等誓要轟開鐵嶺城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數日之後,鐵嶺城外,明軍營地巍然,城內阿敏卻心生疑竇:“這些明軍,真乃收複鐵嶺而來?”


    南門之下,炮聲隆隆不息,城門已現多處裂痕,然明軍卻遲遲不發動總攻,令人生疑。


    “侯總兵,炮火連天五日有餘,我軍何時揮師攻城?將士們皆已躍躍欲試。”


    朱萬良遠眺城頭,轉向侯世祿,眼中閃爍著渴戰的光芒。


    熊經略號令如山,炮火連天七日不絕,繼而誓取城池。


    侯世祿立於城下,遙視堅壁,憶及熊廷弼臨行密授之策,多謀善斷,遂揮手示意,炮聲複起,如雷霆萬鈞,鐵嶺城瞬間籠罩於硝煙之中。


    此等聲勢,猶如蛟龍出海,震撼四方耳目,探子紛傳,消息不脛而走。


    撫順鎮將府內,熊廷弼案牘勞形,細閱戰報,遼東烽火連天,戰雲密布。


    東線,楊鎬攜手毛文龍,於新奠、大奠間與敵周旋,鬥智鬥勇;北線,侯世祿炮火連天,鐵嶺城搖搖欲墜;而他自領中軍,與兩黃、兩紅旗在撫順關外,構築堡壘,步步為營,拉鋸戰如火如荼。


    山林間,探子交鋒,生死相搏,血腥彌漫,叢林成了死亡競技場。


    “七日已過,內喀爾喀何無音訊?”


    熊廷弼蹙眉問於賀世賢,筆下暫停,憂慮之情溢於言表。


    賀世賢答道:“使臣未歸,蒙古人或仍猶豫不決。”


    熊廷弼輕歎,憂慮四萬大軍屯兵鐵嶺,恐遭朝中非議。


    “唯願聖上明鑒,此敲山震虎之計,實為深遠布局。”


    言罷,他將奏章封緘,急令親隨:“八百裏加急,速送京師!”


    探子疾馳而去,遼東局勢依舊緊張。


    薩爾滸營中,努爾哈赤麵對傷亡報告,痛心疾首。


    熊廷弼戰術狡黠,避其鋒芒,以逸待勞,令建奴陷入進退維穀之境,真乃兵法之妙用,令敵無可奈何。


    好,你不攻其破綻,顯露真意,是吧?


    那我明日便揮師前進一步,將營帳推進一裏之地。


    二十日以來,熊廷弼雖率軍緩緩前行,實則寸步難行,僅推進不足十五裏。


    受傷的將士痛苦呻吟,彌漫在這薩爾滸的空氣中,充滿了低沉與哀傷。


    努爾哈赤耳聞傷兵的哀嚎,心中不禁湧起對黃台極的思念。


    昔日,黃台極曾率領兩白旗,卻慘遭重創,建製幾近瓦解。


    盡管他事後嚴懲了黃台極,幾乎當眾將其置於死地,但黃台極畢竟是他引以為傲的兒子,更是女真人中罕見的智謀之士。


    然而,現今他無法召喚黃台極前來相見,一方麵因其坐鎮大奠堡,另一方麵則因其在兩大旗幟中的失敗,若過分偏袒,恐引發部屬不滿。


    於是,他下令召集仍在薩爾滸的諸貝勒和五大臣商議的主位坐在大殿。


    上,他開始深思軍事失利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


    他知道,他的金國是一個依賴勝利、戰爭與掠奪資源的軍事集團,他的威望並非源於家族,而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勝利之上。


    麵對野人女真、葉赫、科爾沁與明朝,他,昔日戰無不勝的雄鷹,而今卻遭遇了勁敵——熊廷弼,這位智勇雙全的克星。


    熊廷弼駕臨遼東,仿佛天際烏雲蔽日,令他麾下的明軍再未嚐一勝之果,戰績空白,猶如荒漠無垠。


    前次兩白旗之戰,敗績已讓人心生不滿,但憑其多年積累的威望,尚能勉強穩住大局。


    而今,更嚴峻的考驗接踵而至——糧草告急,如同烈火烹油,人心惶惶,非威望所能平息。


    努爾哈赤正沉思間,群臣畢至,大殿之內,靜默無聲,眾人目光聚焦於這位即便受挫亦不失王者之風的“狼王”。


    兩黃旗緊握其手,威嚴猶存,無人敢輕舉妄動。


    “代善,爾有何良策以解此困局?”


    努爾哈赤環視眾人,最終目光落在長子代善身上,語氣凝重。


    代善抬頭,目光堅定:“阿瑪,與熊蠻子糾纏無益,耗損已重。”


    言及兩紅旗糧草,直言僅能支撐至五月中旬,情況危急。


    努爾哈赤微微頷首,心中明鏡高懸,兩黃旗亦是捉襟見肘,若非去年黃台吉劫掠朝鮮所得,此刻早已糧盡援絕。


    “明軍固守如龜,火炮犀利,我軍難攻其堅。”


    額亦都適時進言,道出科技之差與地形之困,撫順關外密林重重,明軍以寨為據,火炮為盾,攻守之勢異也。


    撤軍之議,悄然浮現,安費揚古提及葉赫部之備,民政官員則憂慮糧荒與大旱之禍,齊聲呼籲:“城可失,人不可失,大金之魂,在於民心。”


    撤,非潰逃,乃策略也。努爾哈赤調撥軍糧,命代善領正紅旗固守薩爾滸,自率餘部撤回老寨,深知持久戰已非明智之舉。


    建奴雖退,暗棋仍布。


    健碩之士,隱匿山林,化身為探,與明軍周旋,製造攻勢假象,以迷惑敵心。


    而在石柱白杆兵營中,秦民屏眉頭緊鎖,士卒折損加劇,疑雲密布。


    他疾步前往帥帳,欲向熊廷弼稟報此異狀,卻被內喀爾喀使者之事耽擱。


    標兵禮貌相告,秦民屏靜待一側,心中暗自揣測:“內喀爾喀所求何物?此中必有蹊蹺。”


    “嗯,然也。”


    標兵頷首微應,以示讚同之意。


    與此同時,帥帳之內,熊廷弼穩坐釣魚台,主位之上,心緒翻湧而麵色如霜。


    麵對宰賽使者之請,熊公厲言如劍出鞘:“三萬兩之請,貴使真乃獅子大開口!”


    使者憶及前塵,怯聲道:“昔日建奴欲獻鐵嶺、開原,以求我內喀爾喀之歡,熊經略明鑒。


    然我盟主深諳與大明互市之珍貴,豈敢輕啟戰端,故未應建奴之邀。”


    “然今歲我部境況堪憂,望經略大人慈悲為懷,多賜互市之銀,以解燃眉之急。”


    使者語帶懇求,低頭不敢直視熊廷弼之威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