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間!\"


    朱由校自夢魘中猛然驚坐,一聲輕呼劃破靜謐。


    \"陛下何故驚起?\"


    徐婉兒被此聲驚醒,美眸微張,凝視著床邊神色凝重的帝王。


    \"無妨,夢魘纏身罷了。\"


    朱由校輕撫婉兒香肩,旋即起身,信手拈起衣架上的常服,步履匆匆步入外室,靴聲回響在空曠的殿堂。


    \"此刻何辰?\"


    外室燈火闌珊,一小太監恭候多時,聞聲即答:\"稟皇爺,已至卯時三刻。\"


    小太監眼疾手快,為披衣而出的朱由校披上禦寒披風,動作嫻熟。


    朱由校悠然步出大殿,立於門檻之上,眺望西苑的靜謐,心中卻波瀾四起,仿佛李闖賊影,煤山悲歌,曆曆在目。


    而北疆風雲,祖大壽攜清軍逼近,更是令他憂心忡忡。


    \"祖大壽此人,可用否?\"


    朱由校心中暗歎,昨夜巡軍勞頓,本欲安享一夜好眠,豈料噩夢連連,擾人心神。


    \"奏章可至?\"


    片刻沉思後,他向身旁小太監詢問道。


    \"回皇爺,已呈上。\"


    小太監應聲,隨即侍奉朱由校更衣,步入書房。


    書房內,朱由校沉浸於奏章之中,司禮監的老太監雖非盡善盡美,卻也頗能揣摩聖意,輔助批閱。


    忽而,一份異樣的冊子映入眼簾,朱由校挑眉問道:\"此為何物?\"


    \"此乃周尚書特呈《憲綱事類》,乃我大明都察院行事之藍本。\"


    劉時敏輕聲解釋,立於帝側。


    \"哦?都察院之規製?\"


    朱由校聞言,心中暗自讚歎周應秋之敏銳,恰如己之腹誹,他欲整頓六科,此書便適時而至。


    \"甚合朕意,周尚書費心了。\"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翻開《憲綱事類》,細細研讀。此書源自《諸司職掌》,曆經數朝修訂,終成今日之典範。


    《憲綱》三十四章,《憲體》十五條,《相見禮儀》四則,《巡曆事例》三十六款,加之《刷卷條格》六條,共計九十五則,大明監察法規琳琅滿目,紛繁複雜。


    其一,對監察官員之約束,細密至極,上至巡查日程、治所財務、官儀交往,下至起居瑣事、言談風範,皆有明文規定,真乃無微不至。


    其二,則言監察之權柄過重,猶如小馬曳巨車,力有不逮之虞。


    其權力之廣,似有越俎代庖,侵擾行政之嫌。


    自城中孤寡之數,至鄉間械鬥之事,監察官皆可插手,大事小情,無所不包,以致明末禦史頻現越職之態,正堂之事亦不乏其影。


    “監察之法,亟需修訂,隊伍亦需重塑。”


    朱由校翻閱片刻,輕歎一聲,將《憲綱事類》置於書海之下,言罷,似有心無力。


    “傳朕旨意,朕手邊《憲綱事類》之事,務必廣而告之,使百官皆知。”


    “奴婢遵命。”


    劉時敏應聲,隨即喚來心腹幹兒,密令傳信魏忠賢,此等事宜,非東廠莫屬。


    “皇爺,蕭庸已至。”


    正當朱由校品粥閱奏之際,內侍匆匆來報。“宣他覲見。”


    朱由校一揮衣袖,蕭庸應聲而入,進門便是滑跪疾行,引得龍顏微蹙。


    “此等禮數,倒是別致。”


    朱由校輕笑,隨即令其平身。


    “你前次供給京營之物,朕甚滿意。今內務府有要務,需卿一力承擔,可否?”


    “陛下有命,草民萬死不辭。”


    蕭庸未及細問,便已應承。


    趙爽,昔日鐵商,今朝內務府三品紅頂皇商,風光無限,令鄭拓與蕭庸二人豔羨不已。


    昔日共助新軍,今朝境遇迥異,趙爽何以入仕,二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今,機遇終至蕭庸。


    “朕欲卿籌建工坊數處。”


    朱由校見蕭庸應允,並不意外,此等趨炎附勢之徒,比比皆是。


    遂命小太監筆錄,詳述製衣廠之規劃。


    蕭庸雖未親曆商海巨浪,卻也耳濡目染,知托拉斯模式之精髓,即從源頭至終端,一手掌控。


    此番受命,自是信心滿滿,誓要不負聖望。


    \"打造產品,一企獨攬全鏈,成本降至極致,令人咋舌。''


    非單一工廠之建,乃織染裁一體化布局,各工序精細分工,如絲繅專繅,線織專織,井然有序。''


    蕭庸於禦前聆聽,皇帝妙論流水線作業,目瞪口呆。


    ''陛下宏圖,規模不巨難以盈利。


    '' 蕭庸蹙眉,謹慎進言,''微臣小廠,恐難聚眾工。''


    皇帝笑飲香茗,豪氣幹雲:''人不足則招,銀十萬予你,廠務必興。


    軍需衣物,皆係於你。''


    蕭庸聞銀不私,即拱手應承。


    彼時,寶泉局內,趙晗怒目如炬,質問小吏銀幣兌盡之謎。


    ''民間藏銀幾何,竟致此搶兌盛況?''


    趙晗困惑,思忖萬千。


    ''日兌三萬,三月累計逾百萬,京城百萬民,人手數銀有餘,況有官俸、國用流出,何以致此?''


    小吏揭秘,賦稅改革,銀幣銅錢替實糧,鄉間亦現兌銀熱潮,火耗暗生。


    趙晗敏銳察覺立功之機,遣長隨細查火耗詳情,自身則伏案疾書奏章,遵新製,詳述時地人,留白待查。


    巡視之餘,趙晗深感寶泉局差事之艱,防貪反腐,任重道遠。


    而董應舉亦攜奏入朝,頌揚太祖輕稅之德,直指轉運弊端,建議鄉官專責。''


    賦稅押解,巡檢局當仁不讓。''


    \"賦稅押解之重任,便交由巡檢局執掌吧。\" 朱由校輕撫下頜,沉吟片刻後言道。


    昔日,衛所軍兵肩扛賦稅之重,每年約有十二萬眾,專司此職。


    而今,流程繁複:鄉官收稅後,遞送至縣城,再由巡檢局與衙役接力,穿越州縣,直至省治所,最終匯聚京城。


    \"愛卿已洞悉朕意。\"


    朱由校簡述構想後,話鋒一轉,\"然,當務之急,順天府各縣賦稅,直由順天巡檢局統攬押送。\"


    董應舉聞言,頷首以示讚同。


    \"另有一事,朕久欲言之。\"


    朱由校放下茶盞,目光如炬,\"地方截留賦稅,實為弊政,今當革除。順天府賦稅,地方留三,七成上繳國庫,以充國帑。\"


    董應舉聞言,麵露驚色,此舉無異於觸動地方財權之根本。


    大明與趙宋,製度迥異,趙宋強幹弱枝,賦稅盡歸中央,地方貧弱,民亂頻仍。


    而我大明,太祖高瞻遠矚,留財於地,以固根本,然監督之難,亦隨之而生。


    \"七成上繳,恐有未便之處?\"


    董應舉小心翼翼問道。


    朱由校未直接回應,反言京城貪腐難絕,地方更是鞭長莫及,稅額、預算,皆成謎團。\"


    朕如盲人摸象,地方實情,難以洞悉。\"


    他歎息道,\"以順天府為試,觀其後效。\"


    \"臣領旨。\" 董應舉應聲。


    \"創業維艱,守成更不易。\"


    朱由校望著董應舉,感慨萬分,\"大明二百餘載,沉屙待除,任重道遠。\"


    他引用古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當不懈探索。\"


    末了,語重心長,\"董卿,國之重臣,望卿珍重。\"


    董應舉聞言,眼眶微紅,跪拜於地,\"臣必銘記陛下教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