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之間,好事靜默巷閭間,惡聞卻如野火燎原。
翌日晌午,南海子古衙之內,朱由校禦案前,群臣膝行而前。
前列三人,赫然是丁修、皇親貴戚定國公,及錦衣衛指揮使許顯純,三人並立如鬆。
其後,內閣重臣韓爌、六部尚書、東廠督主魏忠賢、通政使王舜鼎、左都禦史張問達,皆俯首以待。
朱由校輕叩案上如山奏疏,眸光熠熠,直視丁修:“丁卿,朕命爾探微,何以弄得滿城風雨?”
丁修心下一凜,昨夜輾轉反側,得張世澤援手之言,此刻倒也坦然,叩首請罪:“臣辦事不周,請陛下責罰。”
“許卿,為朕道來原委。”朱由校轉而望向許顯純。
許顯純拱手疾應,娓娓道來:原是丁修與徐家仆役衝突,偶遇路人,加之徐慧兒一語泄露身份,謠言遂起,一夜成風。
“謠言之力,實不可小覷。”
晨曦初破宵禁,謠言更盛,錦衣衛未及動作,百官奏疏已盈通政司。
“莫非,眾卿皆欲阻朕迎娶徐家女,乃至冊後之議?”朱由校笑語中藏鋒。
“此等關懷,朕心甚慰。”言罷,笑容驟斂,奏疏化作利箭,直擊韓爌。
“後宮之事,豈容外臣置喙!”朱由校怒斥,尊卑之分,不容侵犯。
定國公徐希皐心中暗喜,皇怒未及己身,反向群臣而發。
“陛下息怒。”
韓爌躲閃間,急聲辯解,“我朝後妃,皆需選秀而出,以保血統純正。”
“如此說來,徐家女非賢淑之選?”
朱由校再擲一疏,語氣不善。
韓爌冷汗涔涔,低頭不語。
徐家之尊貴,豈敢妄議,太祖之後,徐氏血脈綿延皇室,誰敢輕侮?
禮部尚書孫如遊見狀,挺身而出:“陛下,祖訓有雲,後妃當擇良家女,若定國公女入宮,恐違祖製。”
“咦?”
朱由校望向禮部尚書孫如遊,嘴角勾起一抹奇異的弧度,輕聲發問。
“這……”
孫如遊聞言,恍若雷擊,僵立當場。
朱元璋遺訓,連他自己都未遵循,豈非“以其矛攻其盾”之典?
“今朝群臣畢至,朕欲問諸位一言。”
朱由校目光掃過啞然的孫如遊,袖袍一揮,盡顯帝王威嚴。
京城風言風語四起,他此刻已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徐家千金,僅匆匆一瞥,不過是姐妹嬉戲之趣,其餘皆未知也。
能否肩負皇後之尊,他亦無把握。
但若不合,廢後亦非難事。
而今,關鍵非在於人選,而在斬斷那些伸向宮廷的覬覦之手。
思及此,朱由校目光如炬,環視眾臣:“朕意立徐家女為後,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殿內驟靜,針落可聞。
“陛下乃九五之尊,立後之事,自當順應聖心。”
片刻沉寂後,吏部尚書周應秋毅然挺身,拱手長拜,高呼:“臣懇請陛下乾綱獨斷!”
一語既出,群臣響應,皆表讚同。
選後之事,實則簡單,女子而已,能育子嗣足矣。
孫如遊昔日選秀之請雖遭駁回,但眾臣心中仍存疑慮。
皇帝以年幼體弱為由,然武宗之例在前,誰敢安心?
今見聖上終對女色有所意趣,便顧不得出處,隻求先誕龍種,穩固國本。
英國公、定國公等勳貴更是心急如焚,望借此契機重振門楣,於朝堂上再掌話語權。
誰願久居人下,做那任人欺淩的破落貴族?
韓爌環顧四周,見眾人紛紛俯首,自己心中雖有千般不願——幹涉後宮,乃文官數代努力方得之權柄,豈能輕易放手?
——卻也隻得支吾其詞,難以成句。
“莫非有人以為,大明皇帝配不上定國公之女?”
朱由校見有人遲疑,語氣驟寒,厲聲質問,“亦或定國公之女,難入我大明皇室之門?”
“臣等不敢!”
感受到皇上的怒意,猶豫之臣皆惶恐叩首,連韓爌等心懷忐忑者,亦不敢再獨樹一幟,紛紛俯首稱臣。
殿內,一片臣服之聲,響徹雲霄。
\"嗤!\"
眼見群臣俯首,朱由校輕揮袖袍,轉身步入後堂,留下一句擲地有聲:\"詔告天下,立定國公府千金為後,欽天監速擇吉日,禮部全力籌備。\"
\"臣遵旨。\"
孫如遊聞令,毫不遲疑,拱手接旨,心中自明:非與聖上爭鋒,實為守護大明禮教,確保龍袍之下,皆合祖製,亦或為君分憂解困。
既知聖上以祖製反詰《女訓》,立後之事,他自是毫無異議,心如止水。
後堂之內,茶香嫋嫋,朱由校輕抿一口小太監奉上的清茗,嘴角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
朱元璋昔時廣選民間女子入宮,意在防外戚之禍,實則是防大明重蹈楊堅、李淵覆轍之智謀。
然世事難料,此舉卻無意間令後宮多生文臣之影,八成佳麗,心係朝堂,偏向文治。
朱元璋算無遺策,卻未料到,一旦天子早逝,文臣傾向的皇後,或將帝國推向未知深淵。
譬如永城之女孫太後,孕育出朱祁鎮,竟攜五軍都督府精銳,上演一出荒唐敗績,武勳之骨,盡折於此。
更甚者,若君王易受蠱惑,文臣皇後之手,更可左右儲君之選,如明孝宗與張巒之女孝康敬皇後,獨子朱厚照,便是明證。
而弘治中興之時,棄玉門關以西,推行士人優免,無異於為大明之車,於懸崖邊緣猛踩油門,令人扼腕。
\"世人評說,吾乃一見鍾情,亦或見色起意?此中真意,唯待後世評說矣。\"
……………
隨著皇帝毅然決然地欽定定國公侄女入駐坤寧宮,朝堂瞬時風雲變幻,幾近分裂之態。
文臣陣營涇渭分明,一派是以周應秋之流的投機者與畢自言為代表的實幹家,他們心急如焚,期盼皇後速立,以誕下龍子,穩固國本,避免再掀國本之爭的波瀾。
另一股力量,則匯聚了韓爌、張問達領銜的東林黨及亓詩教等齊楚浙黨之眾,他們固執己見,堅決反對,紛紛上疏,言辭間不乏民間佳麗更勝一籌、徐婉兒入宮違背祖製之論,實則皆為“武勳之女不宜入宮”之陳詞濫調。
更有甚者,私下非議徐婉兒德行有虧,竟敢拋頭露麵,方引得龍顏一顧,實則皆為權謀之爭的借口。
昔日國本之爭,若非李太後力阻,萬曆或已立福王為儲,民間流言四起,將皇帝描繪成沉迷美色之徒。
對此,錦衣衛雷霆出擊,西山礦場再添三千“罪民”,許顯純笑稱京城流民泛濫,實則清理異見之聲。
反觀勳貴集團,因徐婉兒由伯父定國公徐希皐撫養成人,故更顯團結,以成國公朱純臣、英國公張維賢為首,聯名上書,力挺皇帝抉擇,認為天下之主,娶妻當自由。
朱由校麵對朝臣紛爭,置若罔聞,唯催禮部加速籌備。
禮部尚書孫如遊,堪稱“帝心之臣”,唯皇命是從,火速上奏請行納采之禮於閏二月初十。
司禮監、內務府聞風而動,虎賁衛整裝待發,紫禁城再迎盛典。
天啟元年,閏二月初十,壬午吉日,西曆1621年4月1日,愚人節之際,皇帝大婚卻無絲毫戲謔之意。
朱由校身著繁複袞冕,內心卻略感悔意,禮儀之繁,令人咋舌。
樂聲起,百官齊集乾清宮,無論心向何方,此刻皆麵含笑意,共襄盛舉。
大殿之內,朱由校環視左右,節、詔並列,禦賜之物琳琅滿目。劉時敏一聲“宣”,如波瀾般傳遍宮內外,文武百官魚貫而入,跪拜山呼。
待平身之後,劉時敏適時接過詔書,緩緩展開,群臣再次跪倒,靜待聖意。
朱由校輕揮衣袖,眼神中閃過一絲迷茫,似忘後續流程,幸得劉時敏機敏,適時引導,儀式得以順利進行。
至此,一場因皇帝私事而起的朝堂風雲。
\"天恩浩蕩,皇詔宣讀:朕自踐祚以來,承天之命,順乎民心,謹遵先帝遺訓,欲立中宮之典範。
今有定國公之侄,溫婉賢淑,儀態萬方,堪為母儀天下之選。
特命太子太師、英國公張維賢為正使,文淵閣大學士韓爌為副使,攜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希皐,擇吉日良辰,行問名之典,共襄嘉禮。\"
隨著劉時敏那擲地有聲、抑揚頓挫的宣讀,在金碧輝煌的大殿內回蕩,徐婉兒冊封皇後之事,就此塵埃落定。
\"臣,張維賢!\"
\"臣,韓爌!\"
\"領旨謝恩!\"
三人應答如流,雖是早已演練純熟,卻也難掩心中波瀾,無論情願與否,此刻皆需恭順行事。
隨後,在劉時敏的指引下,朱由校將代表皇權的節杖鄭重授予張維賢,動作間透露出一絲解脫的意味。
\"今日之事已畢?\"朱由校以袖拭汗,側目詢問劉時敏,語氣中不乏疲憊。
\"回陛下,宮內禮儀至此告一段落。\"
劉時敏察言觀色,雖知皇帝心有不悅,仍不得不直言相告,\"此乃六禮之首,納采之儀,方興未艾。\"
朱由校聞言,苦笑搖頭,輕歎一聲:\"罷了,前往西苑小憩。\"
言罷,心中暗自盤算著春日回暖後的諸多事務,尤其是南海子工程的緊迫。
與此同時,丁修這位將皇帝私情公之於眾的“功臣”,今日卻身著紅袍,麵塗胭脂,與師兄陸文昭一同,手執銅鑼,為納采隊伍開路,場麵既滑稽又莊重。
正使張維賢手執節杖,副使韓爌懷抱問名詔書,儀仗鼓樂齊鳴,禮部尚書孫如遊緊隨其後,一行人自乾清宮浩浩蕩蕩而出,穿越承天門,沿西江米巷,直奔定國公府而去。
沿途百姓,實則多為朝臣眷屬,皆慕名而來,一睹皇家盛事。
至於普通百姓,能越過宣武、崇文二街者,實屬罕見,若非如此,錦衣衛怕是要集體西山挖礦了。
翌日晌午,南海子古衙之內,朱由校禦案前,群臣膝行而前。
前列三人,赫然是丁修、皇親貴戚定國公,及錦衣衛指揮使許顯純,三人並立如鬆。
其後,內閣重臣韓爌、六部尚書、東廠督主魏忠賢、通政使王舜鼎、左都禦史張問達,皆俯首以待。
朱由校輕叩案上如山奏疏,眸光熠熠,直視丁修:“丁卿,朕命爾探微,何以弄得滿城風雨?”
丁修心下一凜,昨夜輾轉反側,得張世澤援手之言,此刻倒也坦然,叩首請罪:“臣辦事不周,請陛下責罰。”
“許卿,為朕道來原委。”朱由校轉而望向許顯純。
許顯純拱手疾應,娓娓道來:原是丁修與徐家仆役衝突,偶遇路人,加之徐慧兒一語泄露身份,謠言遂起,一夜成風。
“謠言之力,實不可小覷。”
晨曦初破宵禁,謠言更盛,錦衣衛未及動作,百官奏疏已盈通政司。
“莫非,眾卿皆欲阻朕迎娶徐家女,乃至冊後之議?”朱由校笑語中藏鋒。
“此等關懷,朕心甚慰。”言罷,笑容驟斂,奏疏化作利箭,直擊韓爌。
“後宮之事,豈容外臣置喙!”朱由校怒斥,尊卑之分,不容侵犯。
定國公徐希皐心中暗喜,皇怒未及己身,反向群臣而發。
“陛下息怒。”
韓爌躲閃間,急聲辯解,“我朝後妃,皆需選秀而出,以保血統純正。”
“如此說來,徐家女非賢淑之選?”
朱由校再擲一疏,語氣不善。
韓爌冷汗涔涔,低頭不語。
徐家之尊貴,豈敢妄議,太祖之後,徐氏血脈綿延皇室,誰敢輕侮?
禮部尚書孫如遊見狀,挺身而出:“陛下,祖訓有雲,後妃當擇良家女,若定國公女入宮,恐違祖製。”
“咦?”
朱由校望向禮部尚書孫如遊,嘴角勾起一抹奇異的弧度,輕聲發問。
“這……”
孫如遊聞言,恍若雷擊,僵立當場。
朱元璋遺訓,連他自己都未遵循,豈非“以其矛攻其盾”之典?
“今朝群臣畢至,朕欲問諸位一言。”
朱由校目光掃過啞然的孫如遊,袖袍一揮,盡顯帝王威嚴。
京城風言風語四起,他此刻已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徐家千金,僅匆匆一瞥,不過是姐妹嬉戲之趣,其餘皆未知也。
能否肩負皇後之尊,他亦無把握。
但若不合,廢後亦非難事。
而今,關鍵非在於人選,而在斬斷那些伸向宮廷的覬覦之手。
思及此,朱由校目光如炬,環視眾臣:“朕意立徐家女為後,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殿內驟靜,針落可聞。
“陛下乃九五之尊,立後之事,自當順應聖心。”
片刻沉寂後,吏部尚書周應秋毅然挺身,拱手長拜,高呼:“臣懇請陛下乾綱獨斷!”
一語既出,群臣響應,皆表讚同。
選後之事,實則簡單,女子而已,能育子嗣足矣。
孫如遊昔日選秀之請雖遭駁回,但眾臣心中仍存疑慮。
皇帝以年幼體弱為由,然武宗之例在前,誰敢安心?
今見聖上終對女色有所意趣,便顧不得出處,隻求先誕龍種,穩固國本。
英國公、定國公等勳貴更是心急如焚,望借此契機重振門楣,於朝堂上再掌話語權。
誰願久居人下,做那任人欺淩的破落貴族?
韓爌環顧四周,見眾人紛紛俯首,自己心中雖有千般不願——幹涉後宮,乃文官數代努力方得之權柄,豈能輕易放手?
——卻也隻得支吾其詞,難以成句。
“莫非有人以為,大明皇帝配不上定國公之女?”
朱由校見有人遲疑,語氣驟寒,厲聲質問,“亦或定國公之女,難入我大明皇室之門?”
“臣等不敢!”
感受到皇上的怒意,猶豫之臣皆惶恐叩首,連韓爌等心懷忐忑者,亦不敢再獨樹一幟,紛紛俯首稱臣。
殿內,一片臣服之聲,響徹雲霄。
\"嗤!\"
眼見群臣俯首,朱由校輕揮袖袍,轉身步入後堂,留下一句擲地有聲:\"詔告天下,立定國公府千金為後,欽天監速擇吉日,禮部全力籌備。\"
\"臣遵旨。\"
孫如遊聞令,毫不遲疑,拱手接旨,心中自明:非與聖上爭鋒,實為守護大明禮教,確保龍袍之下,皆合祖製,亦或為君分憂解困。
既知聖上以祖製反詰《女訓》,立後之事,他自是毫無異議,心如止水。
後堂之內,茶香嫋嫋,朱由校輕抿一口小太監奉上的清茗,嘴角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
朱元璋昔時廣選民間女子入宮,意在防外戚之禍,實則是防大明重蹈楊堅、李淵覆轍之智謀。
然世事難料,此舉卻無意間令後宮多生文臣之影,八成佳麗,心係朝堂,偏向文治。
朱元璋算無遺策,卻未料到,一旦天子早逝,文臣傾向的皇後,或將帝國推向未知深淵。
譬如永城之女孫太後,孕育出朱祁鎮,竟攜五軍都督府精銳,上演一出荒唐敗績,武勳之骨,盡折於此。
更甚者,若君王易受蠱惑,文臣皇後之手,更可左右儲君之選,如明孝宗與張巒之女孝康敬皇後,獨子朱厚照,便是明證。
而弘治中興之時,棄玉門關以西,推行士人優免,無異於為大明之車,於懸崖邊緣猛踩油門,令人扼腕。
\"世人評說,吾乃一見鍾情,亦或見色起意?此中真意,唯待後世評說矣。\"
……………
隨著皇帝毅然決然地欽定定國公侄女入駐坤寧宮,朝堂瞬時風雲變幻,幾近分裂之態。
文臣陣營涇渭分明,一派是以周應秋之流的投機者與畢自言為代表的實幹家,他們心急如焚,期盼皇後速立,以誕下龍子,穩固國本,避免再掀國本之爭的波瀾。
另一股力量,則匯聚了韓爌、張問達領銜的東林黨及亓詩教等齊楚浙黨之眾,他們固執己見,堅決反對,紛紛上疏,言辭間不乏民間佳麗更勝一籌、徐婉兒入宮違背祖製之論,實則皆為“武勳之女不宜入宮”之陳詞濫調。
更有甚者,私下非議徐婉兒德行有虧,竟敢拋頭露麵,方引得龍顏一顧,實則皆為權謀之爭的借口。
昔日國本之爭,若非李太後力阻,萬曆或已立福王為儲,民間流言四起,將皇帝描繪成沉迷美色之徒。
對此,錦衣衛雷霆出擊,西山礦場再添三千“罪民”,許顯純笑稱京城流民泛濫,實則清理異見之聲。
反觀勳貴集團,因徐婉兒由伯父定國公徐希皐撫養成人,故更顯團結,以成國公朱純臣、英國公張維賢為首,聯名上書,力挺皇帝抉擇,認為天下之主,娶妻當自由。
朱由校麵對朝臣紛爭,置若罔聞,唯催禮部加速籌備。
禮部尚書孫如遊,堪稱“帝心之臣”,唯皇命是從,火速上奏請行納采之禮於閏二月初十。
司禮監、內務府聞風而動,虎賁衛整裝待發,紫禁城再迎盛典。
天啟元年,閏二月初十,壬午吉日,西曆1621年4月1日,愚人節之際,皇帝大婚卻無絲毫戲謔之意。
朱由校身著繁複袞冕,內心卻略感悔意,禮儀之繁,令人咋舌。
樂聲起,百官齊集乾清宮,無論心向何方,此刻皆麵含笑意,共襄盛舉。
大殿之內,朱由校環視左右,節、詔並列,禦賜之物琳琅滿目。劉時敏一聲“宣”,如波瀾般傳遍宮內外,文武百官魚貫而入,跪拜山呼。
待平身之後,劉時敏適時接過詔書,緩緩展開,群臣再次跪倒,靜待聖意。
朱由校輕揮衣袖,眼神中閃過一絲迷茫,似忘後續流程,幸得劉時敏機敏,適時引導,儀式得以順利進行。
至此,一場因皇帝私事而起的朝堂風雲。
\"天恩浩蕩,皇詔宣讀:朕自踐祚以來,承天之命,順乎民心,謹遵先帝遺訓,欲立中宮之典範。
今有定國公之侄,溫婉賢淑,儀態萬方,堪為母儀天下之選。
特命太子太師、英國公張維賢為正使,文淵閣大學士韓爌為副使,攜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希皐,擇吉日良辰,行問名之典,共襄嘉禮。\"
隨著劉時敏那擲地有聲、抑揚頓挫的宣讀,在金碧輝煌的大殿內回蕩,徐婉兒冊封皇後之事,就此塵埃落定。
\"臣,張維賢!\"
\"臣,韓爌!\"
\"領旨謝恩!\"
三人應答如流,雖是早已演練純熟,卻也難掩心中波瀾,無論情願與否,此刻皆需恭順行事。
隨後,在劉時敏的指引下,朱由校將代表皇權的節杖鄭重授予張維賢,動作間透露出一絲解脫的意味。
\"今日之事已畢?\"朱由校以袖拭汗,側目詢問劉時敏,語氣中不乏疲憊。
\"回陛下,宮內禮儀至此告一段落。\"
劉時敏察言觀色,雖知皇帝心有不悅,仍不得不直言相告,\"此乃六禮之首,納采之儀,方興未艾。\"
朱由校聞言,苦笑搖頭,輕歎一聲:\"罷了,前往西苑小憩。\"
言罷,心中暗自盤算著春日回暖後的諸多事務,尤其是南海子工程的緊迫。
與此同時,丁修這位將皇帝私情公之於眾的“功臣”,今日卻身著紅袍,麵塗胭脂,與師兄陸文昭一同,手執銅鑼,為納采隊伍開路,場麵既滑稽又莊重。
正使張維賢手執節杖,副使韓爌懷抱問名詔書,儀仗鼓樂齊鳴,禮部尚書孫如遊緊隨其後,一行人自乾清宮浩浩蕩蕩而出,穿越承天門,沿西江米巷,直奔定國公府而去。
沿途百姓,實則多為朝臣眷屬,皆慕名而來,一睹皇家盛事。
至於普通百姓,能越過宣武、崇文二街者,實屬罕見,若非如此,錦衣衛怕是要集體西山挖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