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台極一番話畢,大堂內眾人紛紛頷首,目光齊刷刷聚焦於端坐上首的努爾哈赤,靜待其態。


    後金決策之輪,眾人共繪藍圖,終由努爾哈赤一錘定音,無人敢越雷池半步,更不容雜音擾耳。


    此刻,黃台極所提分兵之計,欲取嬡陽或朝鮮,與努爾哈赤昔年遼東戰略藍圖大相徑庭,眾人屏息以待大汗反應。


    “此言甚合吾意。”努爾哈赤撫須微笑,盡顯睿智。


    他豈是愚昧之人?遼沈受挫,大明未動,唯有主動出擊方能破局。


    “黃台極,此策既出自你手,便由你領正白旗與杜度鑲白旗共赴征程。”


    努爾哈赤指點遼東地圖,言辭堅定。“吾將率軍牽製熊廷弼於遼沈,你若能破嬡陽,則遼東門戶大開;若不然,則轉道朝鮮,尋糧草以補國用。”


    言下之意,大明之路既艱,朝鮮之土亦將承受我大金之重壓。


    “大金不匱於奴,唯糧草為急,爾等務必滿載而歸。”


    努爾哈赤令下如山,黃台極與杜度連忙領命,大堂之內,心思各異,暗流湧動。


    與此同時,沈陽校場之上,血光四濺。趙開來等叛將伏法,熊廷弼手執尚方寶劍,王命旗牌在握,斬將立威,而後安撫軍心,運餉各軍,雷厲風行。


    遼陽城中,亦是同樣光景。駱思恭、孫承宗監斬豪族,行政令出,安撫官員,善後工作有條不紊。


    四道八百裏加急,疾馳京師,匯報遼東變故。熊廷弼、孫承宗、駱思恭三人各自上疏,分而行之,避嫌之意,不言而喻。


    京城內閣,韓爌麵對抄家所得巨款,雖有心動,終是明智按捺,深知皇權在握,不宜輕舉妄動,遂擬旨批準,靜觀其變。


    有人雲,政治之精髓,在於妥協之道,然此論多適用於廟堂之臣,非帝王所循。


    於九五之尊而言,政治之真諦,在於立鴻鵠之誌,善擇英才。


    無論私情係於己身,抑或公心昭於天下,一旦目標篤定,人才得用,除卻生死大限,世間萬物皆在掌握之中。


    極公至私,物極必反,當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即便是最私之心,亦成大公之舉。


    此刻,朱由校自感正處“私天下”之境,手捧王安石《周官新義》,沉醉其間。


    忽聞魏忠賢稟報:“皇爺,葉向高求見。”


    葉向高,萬曆朝首輔,福州福清名士,退隱後受東林之邀,於南直隸講學,其行頗顯不羈。


    此番入京,雖未必身負萬民之望,但東林之托定在其肩。


    “他何時抵京?”朱由校放下書卷,目光閃爍。


    “回皇上,葉相今晨方至,未入城,直赴南海子。”魏忠賢答。


    “宣。”朱由校揮手示意。


    然魏忠賢麵露難色,欲言又止:“但……東廠密報,葉相或已提前抵京。”


    “哦?何時?”朱由校眯眼追問。


    “前日,且其行跡似有蹊蹺,似多人同行。”魏忠賢躬身細稟。


    朱由校聞言,手指輕敲桌麵,心中盤算萬千。


    葉向高何故遲遲不麵聖?又與何人結伴入京?疑慮重重,終是決斷:“宣。”


    葉向高隨即被引至舊衙,行大禮:“微臣葉向高,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由校提筆揮毫,未即言語,待墨幹,方道:“平身。”


    “謝皇上。”葉向高起身,接過魏忠賢遞上的禦筆之作,隻見其上書:“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三字如刀,直刺葉向高心田。


    此語源自《宋史》,乃王安石變法之宣言,於大明而言,近乎禁忌。朱元璋《太祖大誥》嚴令,變法之言,必嚴懲不貸。


    葉向高麵色凝重,心中五味雜陳。小皇帝此舉,意在何為?變法之念,豈敢輕啟?


    然張居正之所以能行變法之事,全賴隆慶遺詔之庇護。而今,朱由校此舉,莫非亦有深意?


    盡管他已敏銳捕捉到皇權更迭中變革的暗流湧動,卻心有千千結,不願成為那改革的急先鋒。


    身為東林領袖,他深知身後陣營對張居正式變法的抵觸,猶如逆水行舟,恐將招致千夫所指,歸鄉之日,恐難逃門庭冷落,甚至汙穢相迎。


    而今聖上垂詢,如何應對,實乃難題一樁。


    他葉向高,文壇巨擘,自是不凡,遂決定以文會友,以墨傳情。


    麵對禦筆,他心中雖有丘壑,卻也不得不委婉言之:“陛下墨寶,雖非鐵畫銀鉤之剛勁,卻也別有一番春蚓秋蛇之韻致,顯見陛下用心至深,唯腕力尚需時日錘煉。”


    終是,他妙筆生花,以狂草之譽頌楷書之美:“陛下之字,翩若驚鴻照影來,婉若遊龍戲水間。”


    語畢,君臣相視,微妙之情,溢於言表。


    朱由校聞言,眉頭微蹙,心中暗笑:“此非草書,乃楷書也。”旋即釋然,知葉向高深意,非貶而讚也。


    “朕好史籍,近讀宋史,有感而發,故書此句。葉老愛卿,麵如冠玉,心似明鏡,果不負父皇‘匡扶社稷’之讚。今見真人,更覺風度超群。”


    葉向高聞言,謙遜低首:“臣愧不敢當陛下謬讚。”


    “言歸正傳,”朱由校揮手,直入主題,“禮部尚書孫如遊奏請修神宗、光宗實錄,朕已遣周嘉謨,然其文采略遜。


    父皇曾言葉老愛卿有經緯之才,朕亦聞卿裁斷如流,善理國事。


    故欲請葉公入翰林院,任總裁官之職,卿意下如何?”


    葉向高一愣,修史重任突降,心中五味雜陳。


    本望入朝為首輔,豈料轉而為史官。修史之事,繁瑣且敏感,需平衡皇權與朝野,況今朝臣多為萬曆舊人,一字一句皆需謹慎。


    然皇命難違,泰昌之托尤重,他豈能輕易言拒?“臣願領命。”葉向高終是躬身應允。


    “善哉!”朱由校滿意點頭,“即日起,葉向高加翰林大學士銜,專司神宗實錄編纂,所需資源,由內帑直接撥付。”


    “老臣叩謝陛下隆恩。”葉向高叩首謝恩,心中已暗自籌謀,誓將史筆如刀,不負皇恩,不負蒼生。


    葉老甫抵京華,未知居所安在否?”言畢,朱由校憶及魏忠賢提及葉向高數日前已悄然入京之事,遂關切垂詢其起居。


    “稟皇上,臣昔日京邸尚存,可供棲身。”葉向高恭敬回稟。


    “朕憶往昔,葉老愛卿離京已曆七載春秋。”


    “皇上所言極是。”


    “七載光陰,府邸恐已荒蕪,難以安身。”朱由校麵露憂慮,轉問侍立一旁的劉興太監。


    “皇上明鑒,大內大時雍坊尚有七宅空閑。”劉興應聲答道,對皇產了如指掌,皆因日侍君側之故。


    適逢宮闈整肅,資產已重新布局。朱由校遂命:“魏忠賢,為葉老愛卿選一佳宅,權作朕之賜贈,並賜婢女十名,仆役二十人,以表朕心。”


    “奴婢領旨。”魏忠賢嘴角微抽,躬身領命。


    葉向高聞訊,眉宇間閃過一絲驚異,連忙謙辭:“陛下厚愛,臣無功受祿,實不敢當。”


    朱由校笑道:“葉老愛卿曾為首輔七載,勞苦功高,豈可輕言無功?朕若薄待,恐失天下人心。”


    言罷,一錘定音:“此事定矣。”


    葉向高無奈,隻得叩謝皇恩:“臣...臣叩謝陛下隆恩。”


    “葉老愛卿旅途勞頓,且年事已高,今日且作休憩。”


    朱由校眼神深邃,輕擺龍袍,續道:“京城舊友眾多,朕賜卿五日之假,以敘舊情,五日後再赴翰林院。”


    “臣感念陛下體恤。”葉向高心中微瀾,卻不明所以,隻覺汗毛微豎。


    “國事雖重,然卿體亦須顧。”朱由校擺手言拒:“寒冬臘月,豈能讓卿即刻操勞?魏忠賢,務必引領葉老愛卿安享五日假期,再行赴任。”


    “奴婢遵旨。”魏忠賢應聲,引領葉向高離去。


    目送其背影,朱由校指節輕敲桌麵,心中盤算:葉向高,東林領袖,溫和之派,實乃可用之才。


    賜宅之舉,既示恩寵,亦暗含監視之意。東廠眼線,豈能不入?


    至於魏忠賢不識字之謠,乃楊漣所起,一時成為朝堂風波。


    魏忠賢怒而質詢葉向高,以證清白。葉向高尷尬賠罪,皆因筆杆子誤人,實乃無心之過。


    朱由校對葉向高之重視,可見一斑。賜宅賜人,實乃一石二鳥之策,既籠絡人心,又暗布眼線,帝王心術,可見一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