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香溢,駱思恭自斟一碗,輕嗅其醇厚,滿意之色溢於言表。
人參於中原乃珍饈,而在遼東,卻如尋常草木,俯拾皆是。
駱思恭,昔年萬曆朝鮮之戰的見證者,遼東之行,唯有人參燉雞湯之藝,深得其心。
每念及未能將此美味獻於聖上,以授養生之道,不禁略感遺憾。
“奸佞巢穴,可曾摸清?”言罷,他悠然飲湯,暖意融心,目光轉向心腹王凱。
“大人,已如抽絲剝繭,循趙永林之供詞,揪出三股通敵之賊影。”
王凱應聲,袖中取出輿圖,緩緩鋪展,細說端詳,“其一,循太子河,暗運糧草至葦子穀,援建奴之手,威寧營守將趙開來,亦牽涉其中。”
“其二,遼陽城中,奸人勾結大戶,圖謀不軌。我部王宇英勇,截殺信使,密信泄露,守備、武庫、糧庫之秘,盡泄敵手。更兼密謀重重,雖未洞悉全貌,然絕非善類。”
“此輩或欲混跡熊經略麾下,伺機叛亂,待建奴犯邊,裏應外合,遼東危矣。”王凱憂慮之色,溢於言表。
駱思恭聞言,嘴角微揚,蔑笑道:“熊廷弼非池中之物,建奴眼皮底下尚能練精兵,此等伎倆,豈能瞞他?
川兵嚴整,得熊公讚譽,餘者皆不足道。異族之患,更需謹慎,遼人不可用,非戲言也。”
言及沈陽,駱思恭追問:“沈陽賊影,可有下落?”
“已鎖定。”王凱急應,“我部緊隨聯絡之人,至城北丁字坊一小院,院內至少三人。
借經商之名,探查得知,此院萬曆四十五年即由葉赫部酋長侄所租,葉赫已滅,此中必有蹊蹺。”
駱思恭聞言,捋須沉思:“努爾哈赤破葉赫,得民又得謀,不可不防。
女真三部,今皆視我為敵,葉赫餘孽,尤需警惕。”
他手指鐵嶺,對王凱嚴令:“天下熙攘,皆為利往。
昔日扶葉赫以分女真,今則一統,皆成敵寇。
鐵嶺之地,尤為關鍵,務必加強戒備,勿使奸計得逞。”
“下官領命。”王凱拱手應聲道,語畢,他繼續說道,“卑職持續監視那些人物,見他們行事低調,連日常采買也僅遣一人,或因熊經略嚴查內奸,令彼等格外謹慎。”
“咦?此等謹慎,莫非是為建奴侵擾遼東作鋪墊?”駱思恭聞言,指尖輕觸地圖上的撫順所,神色凝重。
“撫順所,乃建奴入寇遼東之咽喉,他處難以容大軍通行。”駱思恭分析道,眼中閃爍著智謀之光,“建奴所圖,無異於昔日薩爾滸之戰,意圖分割我軍,逐一擊破。”
“是否應稟報熊經略,提前剿滅此等細作?”王凱提議,目光中滿是急切。
駱思恭凝視輿圖,沉吟片刻,緩緩搖頭:“留之尚有用處,需慎之又慎。”言罷,他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盡顯情報高手之深邃。
“傳令下去,勿驚蛇鼠,必要時,不妨‘借花獻佛’,略施援手。”駱思恭語帶雙關,令王凱麵露驚疑。
“大人,此舉恐有通敵之嫌!”王凱驚呼,麵露惶恐。
駱思恭淡然一笑,寒意自生:“昔日倭亂朝鮮,努爾哈赤欲援而不得。我少時潛入其地,深知此人隱忍而自負,行事常背水一戰,故‘欲擒故縱’,乃為上策。”
“世事紛擾,勿因人誤己。”朱由校於舊衙門中,手捧烤番薯,悠然自得。對麵,幼弟朱由檢亦在火堆旁忙碌,不慎被火星所傷,痛呼出聲。
“朕言在先,急不得,看,應驗了吧。”朱由校輕笑道,目光溫和地落在幼弟身上。
“皇兄,你怎不喚大伴相助?”朱由檢嘟嘴抱怨,眼中閃過一絲不滿。
朱由校輕笑,目光掃過一旁緊張的王承恩:“自己事,需親為,豈能依賴他人?”言罷,他輕拍塵灰,悠然落座,目光深邃地注視著幼弟,心中暗自思量:此子雖小,日後或成風雲人物,然其性格多疑,皆因幼時經曆所累。
“勖勤宮中,可好?”朱由校趁番薯稍涼,溫聲詢問。
“回皇兄,臣弟一切安好。”朱由檢答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畏懼。朱由校心中輕歎,知童年陰影難以抹去,唯願時光能慢慢撫平其創傷。
朱由檢與熱薯較勁,心急如焚,此性難移。
“朕原擬袁可立為師,奈何他需鎮守天津,京中無緣得授。”
“故朕意遣你赴津,師從袁公,意下如何?”“臣弟,願往。”
聞及離京赴津,朱由檢初時瑟縮,旋又眸光閃爍,心生向往。
“善。”朱由校頷首,決然道,“明日啟程,王承恩伴行。”
他目光遠眺東方,心中籌謀深遠,既防身陷囹圄,又備後路無憂。
九齡稚子,尚可雕琢。
大明風雨飄搖,唯袁可立與孫傳庭可托孤。然孫氏尚幼,唯袁公可擔重任。
遣子從師,意在曆練,洞悉民情,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不測,遺詔袁公攝政,朱由檢未滿二十五,不得親政。如此布局,方保社稷無虞。
皇帝所望,乃天津也,古稱津沽、津門,曆史悠遠。
朱棣曾由此渡河,靖難之役由此始。永樂年間,得名天津,寓意天子渡津之地。
初,天津為軍事重鎮,後漸成繁華都會。
商賈雲集,城外喧囂;城內則略顯蕭瑟,屋舍凋零。
袁可立巡視兩日,不禁感慨:“天津名衛而實已不存。”
城外繁華,城內蕭條,此中緣由,皆因商賈。
衛所士兵多棄甲從商,天津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商業蓬勃發展。
長蘆鹽場興,鹽商聚;漕糧轉運,糧商雲集;造船業盛,船戶匠人眾多。
袁可立與張之極深入調研,發現商賈之勢已近乎掌控衛所。天津之未來,需廢衛設府,以應時勢。
袁公夜以繼日,於臨時知府衙門內,依據皇上之構想,編纂施政大綱。
天津將成轉運樞紐與食品加工之城,造船業興,道路修,聯遼東與京城;漁業盛,醃製海產,供京營之需。
袁可立深知重任在肩,先察水師,再謀船隊,待沈有容至,共圖大業。然他未料,此任實為棘手之難題。
人參於中原乃珍饈,而在遼東,卻如尋常草木,俯拾皆是。
駱思恭,昔年萬曆朝鮮之戰的見證者,遼東之行,唯有人參燉雞湯之藝,深得其心。
每念及未能將此美味獻於聖上,以授養生之道,不禁略感遺憾。
“奸佞巢穴,可曾摸清?”言罷,他悠然飲湯,暖意融心,目光轉向心腹王凱。
“大人,已如抽絲剝繭,循趙永林之供詞,揪出三股通敵之賊影。”
王凱應聲,袖中取出輿圖,緩緩鋪展,細說端詳,“其一,循太子河,暗運糧草至葦子穀,援建奴之手,威寧營守將趙開來,亦牽涉其中。”
“其二,遼陽城中,奸人勾結大戶,圖謀不軌。我部王宇英勇,截殺信使,密信泄露,守備、武庫、糧庫之秘,盡泄敵手。更兼密謀重重,雖未洞悉全貌,然絕非善類。”
“此輩或欲混跡熊經略麾下,伺機叛亂,待建奴犯邊,裏應外合,遼東危矣。”王凱憂慮之色,溢於言表。
駱思恭聞言,嘴角微揚,蔑笑道:“熊廷弼非池中之物,建奴眼皮底下尚能練精兵,此等伎倆,豈能瞞他?
川兵嚴整,得熊公讚譽,餘者皆不足道。異族之患,更需謹慎,遼人不可用,非戲言也。”
言及沈陽,駱思恭追問:“沈陽賊影,可有下落?”
“已鎖定。”王凱急應,“我部緊隨聯絡之人,至城北丁字坊一小院,院內至少三人。
借經商之名,探查得知,此院萬曆四十五年即由葉赫部酋長侄所租,葉赫已滅,此中必有蹊蹺。”
駱思恭聞言,捋須沉思:“努爾哈赤破葉赫,得民又得謀,不可不防。
女真三部,今皆視我為敵,葉赫餘孽,尤需警惕。”
他手指鐵嶺,對王凱嚴令:“天下熙攘,皆為利往。
昔日扶葉赫以分女真,今則一統,皆成敵寇。
鐵嶺之地,尤為關鍵,務必加強戒備,勿使奸計得逞。”
“下官領命。”王凱拱手應聲道,語畢,他繼續說道,“卑職持續監視那些人物,見他們行事低調,連日常采買也僅遣一人,或因熊經略嚴查內奸,令彼等格外謹慎。”
“咦?此等謹慎,莫非是為建奴侵擾遼東作鋪墊?”駱思恭聞言,指尖輕觸地圖上的撫順所,神色凝重。
“撫順所,乃建奴入寇遼東之咽喉,他處難以容大軍通行。”駱思恭分析道,眼中閃爍著智謀之光,“建奴所圖,無異於昔日薩爾滸之戰,意圖分割我軍,逐一擊破。”
“是否應稟報熊經略,提前剿滅此等細作?”王凱提議,目光中滿是急切。
駱思恭凝視輿圖,沉吟片刻,緩緩搖頭:“留之尚有用處,需慎之又慎。”言罷,他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盡顯情報高手之深邃。
“傳令下去,勿驚蛇鼠,必要時,不妨‘借花獻佛’,略施援手。”駱思恭語帶雙關,令王凱麵露驚疑。
“大人,此舉恐有通敵之嫌!”王凱驚呼,麵露惶恐。
駱思恭淡然一笑,寒意自生:“昔日倭亂朝鮮,努爾哈赤欲援而不得。我少時潛入其地,深知此人隱忍而自負,行事常背水一戰,故‘欲擒故縱’,乃為上策。”
“世事紛擾,勿因人誤己。”朱由校於舊衙門中,手捧烤番薯,悠然自得。對麵,幼弟朱由檢亦在火堆旁忙碌,不慎被火星所傷,痛呼出聲。
“朕言在先,急不得,看,應驗了吧。”朱由校輕笑道,目光溫和地落在幼弟身上。
“皇兄,你怎不喚大伴相助?”朱由檢嘟嘴抱怨,眼中閃過一絲不滿。
朱由校輕笑,目光掃過一旁緊張的王承恩:“自己事,需親為,豈能依賴他人?”言罷,他輕拍塵灰,悠然落座,目光深邃地注視著幼弟,心中暗自思量:此子雖小,日後或成風雲人物,然其性格多疑,皆因幼時經曆所累。
“勖勤宮中,可好?”朱由校趁番薯稍涼,溫聲詢問。
“回皇兄,臣弟一切安好。”朱由檢答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畏懼。朱由校心中輕歎,知童年陰影難以抹去,唯願時光能慢慢撫平其創傷。
朱由檢與熱薯較勁,心急如焚,此性難移。
“朕原擬袁可立為師,奈何他需鎮守天津,京中無緣得授。”
“故朕意遣你赴津,師從袁公,意下如何?”“臣弟,願往。”
聞及離京赴津,朱由檢初時瑟縮,旋又眸光閃爍,心生向往。
“善。”朱由校頷首,決然道,“明日啟程,王承恩伴行。”
他目光遠眺東方,心中籌謀深遠,既防身陷囹圄,又備後路無憂。
九齡稚子,尚可雕琢。
大明風雨飄搖,唯袁可立與孫傳庭可托孤。然孫氏尚幼,唯袁公可擔重任。
遣子從師,意在曆練,洞悉民情,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不測,遺詔袁公攝政,朱由檢未滿二十五,不得親政。如此布局,方保社稷無虞。
皇帝所望,乃天津也,古稱津沽、津門,曆史悠遠。
朱棣曾由此渡河,靖難之役由此始。永樂年間,得名天津,寓意天子渡津之地。
初,天津為軍事重鎮,後漸成繁華都會。
商賈雲集,城外喧囂;城內則略顯蕭瑟,屋舍凋零。
袁可立巡視兩日,不禁感慨:“天津名衛而實已不存。”
城外繁華,城內蕭條,此中緣由,皆因商賈。
衛所士兵多棄甲從商,天津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商業蓬勃發展。
長蘆鹽場興,鹽商聚;漕糧轉運,糧商雲集;造船業盛,船戶匠人眾多。
袁可立與張之極深入調研,發現商賈之勢已近乎掌控衛所。天津之未來,需廢衛設府,以應時勢。
袁公夜以繼日,於臨時知府衙門內,依據皇上之構想,編纂施政大綱。
天津將成轉運樞紐與食品加工之城,造船業興,道路修,聯遼東與京城;漁業盛,醃製海產,供京營之需。
袁可立深知重任在肩,先察水師,再謀船隊,待沈有容至,共圖大業。然他未料,此任實為棘手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