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明朝廷,其漏風之處,簡直堪比無遮之籠,非腳手架所能喻。
午時方定兩衛之名,印信尚未鑄就,消息卻如疾風驟雨,轉瞬便至內閣。
明朝臣子,洞悉君心,猶如本能驅使。
李奇珍,戶科給事中,匆匆奔入內閣,至韓爌案前,耳語道:“韓公,風雲突變,南海子新軍,已蒙聖恩,賜名虎賁、豹韜二衛矣!”
更兼遼東二將,陳策、陳寅,奉旨入京,麵聖受命,連楊鎬亦從詔獄脫身,此等變故,令人咋舌。
“遼東?”
韓爌聞言,霍然起身,怒目而視,“如此大事,何以遲報?”
初時,韓爌對南海練兵未以為意,以為無甲無械,不足為患,且徐光啟非熊廷弼之儔,何足道哉?
然皇帝自遼東調兵遣將,其意深遠,非同小可。
想當年,正德皇帝有江彬練兵,江彬乃戰陣老將;今陳策、陳寅,亦是沙場宿將,不可小覷。
李奇珍麵露難色:“皇上密遣宦官赴遼,攜中旨而行,我等實難預知。”
韓爌心急如焚,室內踱步,汗流浹背:“皇上親赴南海,內帑資助,又有老將輔佐,新軍崛起,指日可待。屆時,京營整頓,勢在必行,兵權乃帝王之根本,此舉危險至極!”
南海練兵之初,皇帝底氣倍增,皆因徐光啟七千新兵之故。若陳策、陳寅再添新力,後果不堪設想。
李奇珍見狀,小心翼翼:“韓公以為如何?”
韓爌怒其不爭,揮臂而斥:“皇上避京營之亂,擇南海練兵,實乃明智之舉。京營荒廢,派係林立,非一朝一夕可理。騰驤四衛,亦入皇上掌握,新軍更是其手中利劍!”
李奇珍聰慧過人,聞言即悟:“皇上或將於近期巡視京營……”
正待韓爌深談,門外忽傳尖細之聲:“韓輔!”
韓爌急令李奇珍藏身屏風之後,開門迎客,見劉時敏立於門外。
“劉公公,莫非皇上又有旨意?”
劉時敏笑而答曰:“皇爺恐犒賞有失,特命雜家傳旨,內閣需從各部抽調官員,協同內帑太監,共赴遼東,監督犒賞發放。”
言罷,遞上草詔。
韓爌接旨,應允速辦。
劉時敏告辭而去,韓爌轉身,卻見李奇珍跪地求饒,狀甚淒切。
此情此景,恰如戲劇高潮,令人唏噓不已。
\"韓公,速救吾命!\"
聖旨擲於案上,韓爌猛抓李奇珍肩頭,沉聲厲問:\"遼東與九邊之犒賞,爾等私吞幾何?\"
\"這……此……僅一成耳。\"
\"究竟幾何?!\"
韓爌怒目圓睜,洞悉其謊。
\"三……三成。\"李奇珍顫聲吐出。
\"嘶——\"韓爌倒吸冷氣,心中暗驚:三成,即兩百萬銀兩之巨,貪墨六十萬兩,何其猖獗!光宗之財,竟肥爾等私囊!
\"速令手下,所貪之銀,悉數吐出!犒賞銀不容貪墨,尤其遼鎮之賞,更需慎之又慎!\"
韓爌環視四周,如臨大敵,低聲告誡。
言罷,他探頭門外,猶似鼠竊,複揪李奇珍衣領,厲聲道:
\"聖上已令各部遣員赴遼東,監督犒賞發放,錦衣衛、東廠亦將介入,若被查實,必遭嚴懲!\"
正當韓爌訓誡之際,楊鎬府前忽傳驚呼:\"老爺回府!\"門房愕然,府中上下皆以為楊鎬此去詔獄,凶多吉少。
畢竟,詔獄之地,非死即殘,能全身而退者,海瑞之後,鮮有其人。
楊鎬步入家門,麵沉如水,卻對門房吩咐:\"速備熱水,吾需沐浴淨身。\"
言罷,疾步入內,享受片刻奢華,以解心中憂慮。
浴桶之中,水汽氤氳,婢女輕揉其背,楊鎬方覺心安。
然則,年近古稀,非為美色所動,實為水溫舒緩身心,令他重獲生機之感。
思及北鎮撫司詔獄之險,楊鎬暗自慶幸,複又憂慮。
武略院之設,文官必阻,此路維艱。他需借力打力,至少免遭無休止之彈劾。
\"王子醇若在京城,或可助我一臂之力。\"
楊鎬心念電轉,正欲聯絡舊友,門外門房又報:\"老爺,市井傳言,您獄中上書,欲建武略院,意圖獨攬兵權。\"
聞言,楊鎬手中浴巾滑落浴桶,震驚之餘,急問詳情。
門房複述一遍,楊鎬滿麵狐疑,心中暗道:此流言何來?
武略院之事,尚未公諸於世,何以傳得沸沸揚揚?
更言收天下兵權為己用,實乃無稽之談!
楊鎬麵色陰晴不定,終是長歎一聲,撈起浴巾,苦笑自語:\"皇上此舉,實乃逼吾站隊也。成則功歸吾身,免罪於前;敗則萬劫不複,死於非命。\"
此刻,他深知自己已陷入兩難之境,唯有竭盡全力,完成皇命,方能求得一線生機。
至於流言蜚語,文官彈劾,皆已顧不得了。
………
皇帝日理萬機,馬術操練、新兵檢閱、朝臣召見、奏章批閱,皆以簡樸之姿度時光。
夜幕低垂,朱由校手不釋卷,《西遊釋厄傳》中神話交織,實則映射明廷權謀。
飯後閑暇,此書成了他心靈的慰藉,字字句句,皆是智慧與想象的盛宴。
身處古代,娛樂稀缺,青春年少,卻非風月之時。
吟詩作對,非其所長,唯有明清小說,伴他度過漫漫長夜。
書頁翻動間,悟空之變,引人深思,遂擲書就寢,夢回大明。
晨曦初破,未及梳洗,驚聞燕山前衛嘩變,朱由校愕然失色:“再言一遍,詳情如何?”
劉時敏急報:“皇爺,燕山前衛綁監軍太監李飛,聚眾索餉。”
皇帝聞言,眉宇緊鎖,即刻調兵遣將,令英國公及錢世楨、孫傳庭前往鎮壓,並戒嚴南海子,以防萬一。
此事棘手,朱由校深知不可輕舉妄動,恐重蹈薊州兵變覆轍。
明朝史上,吳橋兵變曆曆在目,毛文龍之死引發的連鎖反應,更讓人心有餘悸。
叛軍橫行,朝廷耗時年餘方平,更遺禍於火炮技術流失,國勢日衰。
朱由校沉吟片刻,決定以安撫為主,命再撥十萬兩白銀至南海子,並囑咐張世澤轉告其祖父,務必謹慎行事,勿濫殺無辜。
他深知,此等異動,背後或有陰謀,心中陰霾密布,拳頭緊握,誓要查明真相。
豹韜衛駐地,劉時敏攜虎符至,張維賢、孫傳庭、錢世楨已整裝待發。
軍營之內,提督太監李飛無辜遭難,被士卒綁於桅杆,哭訴無門。
謠言四起,士卒誤信新餉之說,群情激憤,終致嘩變。
朱由校於衙門內焦急踱步,深知京營不穩,皆因錢糧之爭。
大明風雨飄搖,每一分銀兩皆關乎國運民生。
他祈禱此事背後無黑手操控,願以智慧與仁政,平息這場風波。
隨著豹韜衛的圍困,嘩變軍營內,李飛的命運懸於一線。
而朱由校,則在京城之中,默默運籌帷幄。
凝視著眼前聚集成團的士卒,張維賢的心境如同烏雲蔽日,沉重不已。
他肩扛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之重任,即便平素不常親臨,但今日之責,替君巡視京營,責無旁貸。
那些文人墨客,論功行賞之時,吝嗇至三成已屬恩賜;而一旦風雲突變,黑鍋卻總是精準無誤地扣於武將之頭。
此刻,麵對士卒的躁動,或曰聚眾索餉,張維賢心知,彈劾之箭已悄然瞄準。
“哼,又是這等魑魅魍魎,欲置我於不義之地。
然我頭上虱蟣眾多,早已習慣,何懼區區瘙癢?
當今聖上,非庸碌之輩,況我張家三代忠良,伴君左右,爾等彈劾,不過徒勞。”
張維賢心中暗忖,目光掃過混亂不堪的營地。
張家遭人非議,自正統初年幼帝登基始,便如影隨形。
彼時,朱叫門初登大寶,主少國疑,幸有張太後力挽狂瀾,勉強維係朝綱。
及至孫太後掌舵,三楊當道,文人治國,偃武修文,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初代英國公張輔亦難逃厄運,屢遭彈劾,乃至避朝不出,直至正統八年朱叫門親政,方得重返朝堂。
“爾等速將兵刃放下!”
張維賢一聲斷喝,威嚴畢露。
“嘿,你這漢子,何許人也?”
一士卒愣頭愣腦,見張維賢甲胄鮮明,氣勢不凡,不禁挺起胸膛反問道。
“你這莽夫,竟敢質疑我是否克扣軍餉?!”
張維賢怒不可遏,馬鞭一揮,鞭風凜冽,直指那士卒鼻尖,“我若貪你一文軍餉,你又有何資格在此質問?!”
言罷,鞭影已至,空氣中回響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午時方定兩衛之名,印信尚未鑄就,消息卻如疾風驟雨,轉瞬便至內閣。
明朝臣子,洞悉君心,猶如本能驅使。
李奇珍,戶科給事中,匆匆奔入內閣,至韓爌案前,耳語道:“韓公,風雲突變,南海子新軍,已蒙聖恩,賜名虎賁、豹韜二衛矣!”
更兼遼東二將,陳策、陳寅,奉旨入京,麵聖受命,連楊鎬亦從詔獄脫身,此等變故,令人咋舌。
“遼東?”
韓爌聞言,霍然起身,怒目而視,“如此大事,何以遲報?”
初時,韓爌對南海練兵未以為意,以為無甲無械,不足為患,且徐光啟非熊廷弼之儔,何足道哉?
然皇帝自遼東調兵遣將,其意深遠,非同小可。
想當年,正德皇帝有江彬練兵,江彬乃戰陣老將;今陳策、陳寅,亦是沙場宿將,不可小覷。
李奇珍麵露難色:“皇上密遣宦官赴遼,攜中旨而行,我等實難預知。”
韓爌心急如焚,室內踱步,汗流浹背:“皇上親赴南海,內帑資助,又有老將輔佐,新軍崛起,指日可待。屆時,京營整頓,勢在必行,兵權乃帝王之根本,此舉危險至極!”
南海練兵之初,皇帝底氣倍增,皆因徐光啟七千新兵之故。若陳策、陳寅再添新力,後果不堪設想。
李奇珍見狀,小心翼翼:“韓公以為如何?”
韓爌怒其不爭,揮臂而斥:“皇上避京營之亂,擇南海練兵,實乃明智之舉。京營荒廢,派係林立,非一朝一夕可理。騰驤四衛,亦入皇上掌握,新軍更是其手中利劍!”
李奇珍聰慧過人,聞言即悟:“皇上或將於近期巡視京營……”
正待韓爌深談,門外忽傳尖細之聲:“韓輔!”
韓爌急令李奇珍藏身屏風之後,開門迎客,見劉時敏立於門外。
“劉公公,莫非皇上又有旨意?”
劉時敏笑而答曰:“皇爺恐犒賞有失,特命雜家傳旨,內閣需從各部抽調官員,協同內帑太監,共赴遼東,監督犒賞發放。”
言罷,遞上草詔。
韓爌接旨,應允速辦。
劉時敏告辭而去,韓爌轉身,卻見李奇珍跪地求饒,狀甚淒切。
此情此景,恰如戲劇高潮,令人唏噓不已。
\"韓公,速救吾命!\"
聖旨擲於案上,韓爌猛抓李奇珍肩頭,沉聲厲問:\"遼東與九邊之犒賞,爾等私吞幾何?\"
\"這……此……僅一成耳。\"
\"究竟幾何?!\"
韓爌怒目圓睜,洞悉其謊。
\"三……三成。\"李奇珍顫聲吐出。
\"嘶——\"韓爌倒吸冷氣,心中暗驚:三成,即兩百萬銀兩之巨,貪墨六十萬兩,何其猖獗!光宗之財,竟肥爾等私囊!
\"速令手下,所貪之銀,悉數吐出!犒賞銀不容貪墨,尤其遼鎮之賞,更需慎之又慎!\"
韓爌環視四周,如臨大敵,低聲告誡。
言罷,他探頭門外,猶似鼠竊,複揪李奇珍衣領,厲聲道:
\"聖上已令各部遣員赴遼東,監督犒賞發放,錦衣衛、東廠亦將介入,若被查實,必遭嚴懲!\"
正當韓爌訓誡之際,楊鎬府前忽傳驚呼:\"老爺回府!\"門房愕然,府中上下皆以為楊鎬此去詔獄,凶多吉少。
畢竟,詔獄之地,非死即殘,能全身而退者,海瑞之後,鮮有其人。
楊鎬步入家門,麵沉如水,卻對門房吩咐:\"速備熱水,吾需沐浴淨身。\"
言罷,疾步入內,享受片刻奢華,以解心中憂慮。
浴桶之中,水汽氤氳,婢女輕揉其背,楊鎬方覺心安。
然則,年近古稀,非為美色所動,實為水溫舒緩身心,令他重獲生機之感。
思及北鎮撫司詔獄之險,楊鎬暗自慶幸,複又憂慮。
武略院之設,文官必阻,此路維艱。他需借力打力,至少免遭無休止之彈劾。
\"王子醇若在京城,或可助我一臂之力。\"
楊鎬心念電轉,正欲聯絡舊友,門外門房又報:\"老爺,市井傳言,您獄中上書,欲建武略院,意圖獨攬兵權。\"
聞言,楊鎬手中浴巾滑落浴桶,震驚之餘,急問詳情。
門房複述一遍,楊鎬滿麵狐疑,心中暗道:此流言何來?
武略院之事,尚未公諸於世,何以傳得沸沸揚揚?
更言收天下兵權為己用,實乃無稽之談!
楊鎬麵色陰晴不定,終是長歎一聲,撈起浴巾,苦笑自語:\"皇上此舉,實乃逼吾站隊也。成則功歸吾身,免罪於前;敗則萬劫不複,死於非命。\"
此刻,他深知自己已陷入兩難之境,唯有竭盡全力,完成皇命,方能求得一線生機。
至於流言蜚語,文官彈劾,皆已顧不得了。
………
皇帝日理萬機,馬術操練、新兵檢閱、朝臣召見、奏章批閱,皆以簡樸之姿度時光。
夜幕低垂,朱由校手不釋卷,《西遊釋厄傳》中神話交織,實則映射明廷權謀。
飯後閑暇,此書成了他心靈的慰藉,字字句句,皆是智慧與想象的盛宴。
身處古代,娛樂稀缺,青春年少,卻非風月之時。
吟詩作對,非其所長,唯有明清小說,伴他度過漫漫長夜。
書頁翻動間,悟空之變,引人深思,遂擲書就寢,夢回大明。
晨曦初破,未及梳洗,驚聞燕山前衛嘩變,朱由校愕然失色:“再言一遍,詳情如何?”
劉時敏急報:“皇爺,燕山前衛綁監軍太監李飛,聚眾索餉。”
皇帝聞言,眉宇緊鎖,即刻調兵遣將,令英國公及錢世楨、孫傳庭前往鎮壓,並戒嚴南海子,以防萬一。
此事棘手,朱由校深知不可輕舉妄動,恐重蹈薊州兵變覆轍。
明朝史上,吳橋兵變曆曆在目,毛文龍之死引發的連鎖反應,更讓人心有餘悸。
叛軍橫行,朝廷耗時年餘方平,更遺禍於火炮技術流失,國勢日衰。
朱由校沉吟片刻,決定以安撫為主,命再撥十萬兩白銀至南海子,並囑咐張世澤轉告其祖父,務必謹慎行事,勿濫殺無辜。
他深知,此等異動,背後或有陰謀,心中陰霾密布,拳頭緊握,誓要查明真相。
豹韜衛駐地,劉時敏攜虎符至,張維賢、孫傳庭、錢世楨已整裝待發。
軍營之內,提督太監李飛無辜遭難,被士卒綁於桅杆,哭訴無門。
謠言四起,士卒誤信新餉之說,群情激憤,終致嘩變。
朱由校於衙門內焦急踱步,深知京營不穩,皆因錢糧之爭。
大明風雨飄搖,每一分銀兩皆關乎國運民生。
他祈禱此事背後無黑手操控,願以智慧與仁政,平息這場風波。
隨著豹韜衛的圍困,嘩變軍營內,李飛的命運懸於一線。
而朱由校,則在京城之中,默默運籌帷幄。
凝視著眼前聚集成團的士卒,張維賢的心境如同烏雲蔽日,沉重不已。
他肩扛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之重任,即便平素不常親臨,但今日之責,替君巡視京營,責無旁貸。
那些文人墨客,論功行賞之時,吝嗇至三成已屬恩賜;而一旦風雲突變,黑鍋卻總是精準無誤地扣於武將之頭。
此刻,麵對士卒的躁動,或曰聚眾索餉,張維賢心知,彈劾之箭已悄然瞄準。
“哼,又是這等魑魅魍魎,欲置我於不義之地。
然我頭上虱蟣眾多,早已習慣,何懼區區瘙癢?
當今聖上,非庸碌之輩,況我張家三代忠良,伴君左右,爾等彈劾,不過徒勞。”
張維賢心中暗忖,目光掃過混亂不堪的營地。
張家遭人非議,自正統初年幼帝登基始,便如影隨形。
彼時,朱叫門初登大寶,主少國疑,幸有張太後力挽狂瀾,勉強維係朝綱。
及至孫太後掌舵,三楊當道,文人治國,偃武修文,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初代英國公張輔亦難逃厄運,屢遭彈劾,乃至避朝不出,直至正統八年朱叫門親政,方得重返朝堂。
“爾等速將兵刃放下!”
張維賢一聲斷喝,威嚴畢露。
“嘿,你這漢子,何許人也?”
一士卒愣頭愣腦,見張維賢甲胄鮮明,氣勢不凡,不禁挺起胸膛反問道。
“你這莽夫,竟敢質疑我是否克扣軍餉?!”
張維賢怒不可遏,馬鞭一揮,鞭風凜冽,直指那士卒鼻尖,“我若貪你一文軍餉,你又有何資格在此質問?!”
言罷,鞭影已至,空氣中回響著不容置疑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