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輦重返南海子之際,通州而來的輜重車隊穿東紅門而入,蔚為壯觀。
商人三子之勤勉,實乃非凡,物資車隊迅即充盈南海子,彰顯其高效之能。
朱由校遠眺車陣,言辭間似問非問,自言自語般沉吟:“此等烏金,源自何方?異域乎?料非然,遠途運費,豈可輕忽。”
“這……”劉時敏與張維賢交換了一個眼神,終是劉時敏遲疑答道:“惜薪司於西山之麓設有煤井數處,或取自此。”
“西山?”
朱由校聞言,目光驟亮,轉視劉時敏,“朕憶往昔,大明有禁鑿山伐石之令,且西山乃太宗文皇帝欽定皇陵所在,豈敢輕動?”
劉時敏麵露難色,被皇威所迫,語塞良久,方道:“陛下,此事錯綜複雜,一言難盡。”
張維賢適時解圍,朱由校遂道:“那便細細道來。”
深知後世之秘,朱由校心中明鏡,西山之下藏巨煤田,廣袤近兩千裏,儲量駭人聽聞。然其位敏感,緊鄰朱棣長陵,故而不凡。
“話需追溯正統年間……”
張維賢娓娓道來。
朱棣遷都北京,西山選為陵寢,而後煤田漸顯,京師炊煙所需,煤炭遂成首選。
禁令雖嚴,私采卻盛,利益驅使,人皆鋌而走險。
劉時敏昔日掌惜薪司,對此心知肚明,此乃大明不宣之秘。
萬曆帝貪財,官窯民窯遍布西山,利潤之巨,令人咋舌。
正如馬氏所言,利潤誘人,人性貪婪,法律成空。
張維賢何以知之?
皆因家族淵源,張輔與朱叫門之舊事。正統年間,張輔私設煤窯,雖遭彈劾,實則得朱叫門默許,銀兩入其私囊。
張輔一生忠勇,唯此事汙點,實乃皇命難違。
張維賢述畢,朱由校神色凝重,土木堡之變,張輔、朱能等忠良隕落,家族後繼乏人,令人唏噓。
“彼輩不懼成祖爺震怒,夜半托夢責罰乎?”
朱由校摩挲扳指,目光如炬,“朕意收礦稅,卿等以為如何?”
張、劉二人麵麵相覷,難掩憂慮:“陛下,先帝遺詔罷礦監,今若複設,恐重演長安門之亂。”
“長安門之亂?詳述之。”
朱由校惑然。
劉時敏細述萬曆年間,太監王朝貪得無厭,礦稅橫征,激起民憤,直逼宮門請願之事。
朱由校聞之,方知其中曲折,心中暗自思量。
王朝此人,擅長非直接解困,而是剪除問題之源,他向神宗密奏,窯民黃大京等數人私挖煤窯,瞞報賦稅,更膽敢糾集惡霸,抗拒官差,釀成血案於長安門前,一時風雲變色。
“此事暫且擱置。”
朱由校聽聞劉時敏細述此事,眼眸微眯,透出深邃。
“傳旨魏忠賢,動用內帑,速赴西山,將煤礦盡數購回。”
“購回?”
張維賢與劉時敏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小皇帝的新謀。
“若遇阻拒?”
“阻拒?”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語帶寒意,“購之不成,便搶之!”
“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事如棋局局新。”
文淵閣內,方從哲聽罷內閣中書關於楊漣之事的稟報,不禁感慨係之。
新皇登基,萬象更新,首當其衝者,自是京中官員。
方從哲原以為,自己這紅丸案的風口浪尖之人,必首當其衝,豈料……
“宮闈清洗,崔文升因藥案牽連,已遭嚴懲。至於我,那些彈劾之章,皆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方從哲輕撫茶盞,對身旁之人歎道,“本以為,我將是首位致仕的前朝老臣,未料劉一燝卻先我一步。”
“老師此言何意?”
亓詩教,齊黨魁首,聞言好奇。
“大明江山,六部尚書可易,內閣輔臣可換,但終究,是皇帝的家天下。”
方從哲疲憊之色難掩,卻未直接回應,轉而問道,“你以為,皇上似我朝哪位先帝?”
“武廟?”亓詩教猶豫片刻,試探道。
“非也,憲廟。”方從哲搖頭,對弟子悟性略感失望,“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東林諸人,自恃國本之爭有功,便妄議君上,殊不知,此乃自尋死路。”
“攀龍附鳳,亦需量力而行。”
“老師之意,皇上對東林不滿?”
亓詩教恍然大悟。
“正如惠世揚所言,我獨相七年,或有妨礙賢良、誤國之處,然我何以能穩坐此位?”
方從哲轉身,望向窗外,語含深意,“《荀子》有雲,順命利君為忠,逆命利君為忠之極致。我雖非逆命之臣,卻亦知順中有道,方能保身立命。”
“皇上之意,無人能逆;皇上欲保,無人能撼。”
“老師是說,皇上年少而誌堅,有獨到之政見?”亓詩教領悟。
“十五之年,何足道哉?然觀皇上所為,豈是尋常少年可比?”
方從哲再歎,“自登基以來,朝堂風雲變幻,魏朝因私交外臣斃命,馮顧二人因彈劾而陷囹圄,畢、袁、黃三人因一講筵而平步青雲,孫承宗赴遼東,徐光啟練兵南苑,樁樁件件,皆顯聖上之遠見卓識。”
“學生受教。”亓詩教汗顏,再不敢小覷這位年輕帝王。
“切記,一切以聖上之意為依歸。”
“至於東林……”方從哲冷笑,“我自有安排。”
\"欲擒故縱,東林之危已迫眉睫。\"
夜色深沉,韓爌府邸燈火通明,廳內人聲鼎沸,宛如蜂房湧動。
韓爌端坐主位,麵若寒霜,凝視著下方看似同舟共濟實則暗流湧動的東林黨人。
李三才率鹽商之眾,阮大鉞、魏大中等緊隨其後,勢力盤根錯節;趙南星、高攀龍心懷叵測,背靠江南世族,底蘊深厚;楊漣、左光鬥則如熱血青年,誓要蕩滌朝綱,其忠誠如利劍出鞘,直指奸佞。
至於錢謙益等後進,尚屬附庸,難登大雅。
眾人爭論不休,韓爌麵色鐵青,內閣輔臣之尊,竟成擺設。
朝堂之上,誰人不識韓爌之名?然此刻,皆視若無物。
“時至此刻,何以解困?”
韓爌冷眼掃視,擲地有聲。
皇恩難測,南苑深宮,方從哲諂媚之態,難保劉一燝周全。
曆史軌跡偏移,東林崛起之基未穩,天啟帝謹慎用人,奏章如泥牛入海,朝堂風雲變幻莫測。
大明權柄雖非帝獨攬,然無帝首肯,難插一足。
筆鋒如劍,奏章似海,意在構建信息迷霧,蒙蔽聖聽。
然小皇帝以靜製動,彈劾之章,皆成廢紙。
“先救劉一燝,以穩根基。”
“非也,當促帝還宮,以安朝綱。”趙南星挺身而出,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
左光鬥針鋒相對:“武宗舊事何足懼,楊廷和輔政可鑒今。吾輩當齊心協力,彈劾奸佞,迎葉公歸朝,共謀天下。”
趙南星苦笑:“葉公歸,首輔之位亦難料。
帝權在握,首輔亦難展鴻圖,紙糊閣老,泥塑尚書,不過虛名爾。”
“保楊漣,方為上策。”一語既出,眾人皆靜,暗流再起,各懷心思。
此刻之東林,內憂外患,何去何從,且看智者如何運籌帷幄,力挽狂瀾。
商人三子之勤勉,實乃非凡,物資車隊迅即充盈南海子,彰顯其高效之能。
朱由校遠眺車陣,言辭間似問非問,自言自語般沉吟:“此等烏金,源自何方?異域乎?料非然,遠途運費,豈可輕忽。”
“這……”劉時敏與張維賢交換了一個眼神,終是劉時敏遲疑答道:“惜薪司於西山之麓設有煤井數處,或取自此。”
“西山?”
朱由校聞言,目光驟亮,轉視劉時敏,“朕憶往昔,大明有禁鑿山伐石之令,且西山乃太宗文皇帝欽定皇陵所在,豈敢輕動?”
劉時敏麵露難色,被皇威所迫,語塞良久,方道:“陛下,此事錯綜複雜,一言難盡。”
張維賢適時解圍,朱由校遂道:“那便細細道來。”
深知後世之秘,朱由校心中明鏡,西山之下藏巨煤田,廣袤近兩千裏,儲量駭人聽聞。然其位敏感,緊鄰朱棣長陵,故而不凡。
“話需追溯正統年間……”
張維賢娓娓道來。
朱棣遷都北京,西山選為陵寢,而後煤田漸顯,京師炊煙所需,煤炭遂成首選。
禁令雖嚴,私采卻盛,利益驅使,人皆鋌而走險。
劉時敏昔日掌惜薪司,對此心知肚明,此乃大明不宣之秘。
萬曆帝貪財,官窯民窯遍布西山,利潤之巨,令人咋舌。
正如馬氏所言,利潤誘人,人性貪婪,法律成空。
張維賢何以知之?
皆因家族淵源,張輔與朱叫門之舊事。正統年間,張輔私設煤窯,雖遭彈劾,實則得朱叫門默許,銀兩入其私囊。
張輔一生忠勇,唯此事汙點,實乃皇命難違。
張維賢述畢,朱由校神色凝重,土木堡之變,張輔、朱能等忠良隕落,家族後繼乏人,令人唏噓。
“彼輩不懼成祖爺震怒,夜半托夢責罰乎?”
朱由校摩挲扳指,目光如炬,“朕意收礦稅,卿等以為如何?”
張、劉二人麵麵相覷,難掩憂慮:“陛下,先帝遺詔罷礦監,今若複設,恐重演長安門之亂。”
“長安門之亂?詳述之。”
朱由校惑然。
劉時敏細述萬曆年間,太監王朝貪得無厭,礦稅橫征,激起民憤,直逼宮門請願之事。
朱由校聞之,方知其中曲折,心中暗自思量。
王朝此人,擅長非直接解困,而是剪除問題之源,他向神宗密奏,窯民黃大京等數人私挖煤窯,瞞報賦稅,更膽敢糾集惡霸,抗拒官差,釀成血案於長安門前,一時風雲變色。
“此事暫且擱置。”
朱由校聽聞劉時敏細述此事,眼眸微眯,透出深邃。
“傳旨魏忠賢,動用內帑,速赴西山,將煤礦盡數購回。”
“購回?”
張維賢與劉時敏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小皇帝的新謀。
“若遇阻拒?”
“阻拒?”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語帶寒意,“購之不成,便搶之!”
“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事如棋局局新。”
文淵閣內,方從哲聽罷內閣中書關於楊漣之事的稟報,不禁感慨係之。
新皇登基,萬象更新,首當其衝者,自是京中官員。
方從哲原以為,自己這紅丸案的風口浪尖之人,必首當其衝,豈料……
“宮闈清洗,崔文升因藥案牽連,已遭嚴懲。至於我,那些彈劾之章,皆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方從哲輕撫茶盞,對身旁之人歎道,“本以為,我將是首位致仕的前朝老臣,未料劉一燝卻先我一步。”
“老師此言何意?”
亓詩教,齊黨魁首,聞言好奇。
“大明江山,六部尚書可易,內閣輔臣可換,但終究,是皇帝的家天下。”
方從哲疲憊之色難掩,卻未直接回應,轉而問道,“你以為,皇上似我朝哪位先帝?”
“武廟?”亓詩教猶豫片刻,試探道。
“非也,憲廟。”方從哲搖頭,對弟子悟性略感失望,“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東林諸人,自恃國本之爭有功,便妄議君上,殊不知,此乃自尋死路。”
“攀龍附鳳,亦需量力而行。”
“老師之意,皇上對東林不滿?”
亓詩教恍然大悟。
“正如惠世揚所言,我獨相七年,或有妨礙賢良、誤國之處,然我何以能穩坐此位?”
方從哲轉身,望向窗外,語含深意,“《荀子》有雲,順命利君為忠,逆命利君為忠之極致。我雖非逆命之臣,卻亦知順中有道,方能保身立命。”
“皇上之意,無人能逆;皇上欲保,無人能撼。”
“老師是說,皇上年少而誌堅,有獨到之政見?”亓詩教領悟。
“十五之年,何足道哉?然觀皇上所為,豈是尋常少年可比?”
方從哲再歎,“自登基以來,朝堂風雲變幻,魏朝因私交外臣斃命,馮顧二人因彈劾而陷囹圄,畢、袁、黃三人因一講筵而平步青雲,孫承宗赴遼東,徐光啟練兵南苑,樁樁件件,皆顯聖上之遠見卓識。”
“學生受教。”亓詩教汗顏,再不敢小覷這位年輕帝王。
“切記,一切以聖上之意為依歸。”
“至於東林……”方從哲冷笑,“我自有安排。”
\"欲擒故縱,東林之危已迫眉睫。\"
夜色深沉,韓爌府邸燈火通明,廳內人聲鼎沸,宛如蜂房湧動。
韓爌端坐主位,麵若寒霜,凝視著下方看似同舟共濟實則暗流湧動的東林黨人。
李三才率鹽商之眾,阮大鉞、魏大中等緊隨其後,勢力盤根錯節;趙南星、高攀龍心懷叵測,背靠江南世族,底蘊深厚;楊漣、左光鬥則如熱血青年,誓要蕩滌朝綱,其忠誠如利劍出鞘,直指奸佞。
至於錢謙益等後進,尚屬附庸,難登大雅。
眾人爭論不休,韓爌麵色鐵青,內閣輔臣之尊,竟成擺設。
朝堂之上,誰人不識韓爌之名?然此刻,皆視若無物。
“時至此刻,何以解困?”
韓爌冷眼掃視,擲地有聲。
皇恩難測,南苑深宮,方從哲諂媚之態,難保劉一燝周全。
曆史軌跡偏移,東林崛起之基未穩,天啟帝謹慎用人,奏章如泥牛入海,朝堂風雲變幻莫測。
大明權柄雖非帝獨攬,然無帝首肯,難插一足。
筆鋒如劍,奏章似海,意在構建信息迷霧,蒙蔽聖聽。
然小皇帝以靜製動,彈劾之章,皆成廢紙。
“先救劉一燝,以穩根基。”
“非也,當促帝還宮,以安朝綱。”趙南星挺身而出,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
左光鬥針鋒相對:“武宗舊事何足懼,楊廷和輔政可鑒今。吾輩當齊心協力,彈劾奸佞,迎葉公歸朝,共謀天下。”
趙南星苦笑:“葉公歸,首輔之位亦難料。
帝權在握,首輔亦難展鴻圖,紙糊閣老,泥塑尚書,不過虛名爾。”
“保楊漣,方為上策。”一語既出,眾人皆靜,暗流再起,各懷心思。
此刻之東林,內憂外患,何去何從,且看智者如何運籌帷幄,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