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有個舊製古禮:凡三公帶兵出征,向天子辭行必須由皇宮禁衛兩人,各持戟一把,交叉在領軍大將的脖子上,叉押在皇帝麵前,以示天子威嚴,也順便提醒帶兵的三公:你永遠是一名打工仔,是替我天子去幹活的。
四十 啃不動的骨頭(2)
這臭規矩不知道都廢除了多少代了,現在大臣們想讓皇帝體會一下做皇帝的快活與尊嚴,把這套扔了十八輩子的老禮又翻騰出來了。
曹操第一次出征張繡時就開始了這套能使皇帝高興的程序,可是曹操能高興嗎?你有尊嚴了?我的尊嚴呢?經實驗,曹操的感覺特不好,索性再也不去見皇帝了,這個似乎是專為曹操一個人恢復的老禮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而且這類事還引起了曹操的警惕:有人在吃飽了找事幹呀,目標還是對著我曹操來的!於是曹操便把他構思的“校檢”機構盡快落實到位了,中國歷史上首個為大臣服務的國家安全局就誕生了!從以後這個機構運作的效果來看,還真的很有必要。
北方袁紹又開始了對龜縮在易京的公孫瓚的最後一次圍攻;東方的呂布名義上也開始近曹抗袁;西方自派遣鍾繇鎮守長安之後,韓遂、馬騰“各遣子入侍”表示服從朝廷。三個方向都暫時出現了安靜,但曹操知道,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鬧騰起來,這是一段難得的時間,必須盡快解決近在肘腋的張繡問題,自古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建安三年(198年)3月,曹操開始準備第三次討伐張繡的戰爭。這時候,有人站出來反對了,這個人竟是曹操手下的謀士荀攸。
四十一 難死裁判的散打比賽(1)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遠支同宗族人的兒子,十三歲時就因為指出過一件謀殺案的疑點而聞名鄉裏,後來何進征海內名士時,荀攸就是二十餘人中的一名,被拜為拜黃門侍郎。在朝廷素有智名。
荀攸在董卓伏誅後看見天下大亂已不可避免,便主動申請去地方工作,被朝廷任命為蜀郡太守,結果因為道路原因被滯留在了荊州,曹操聽得賢名,把荀攸徵調為汝南太守,並選入朝中為尚書。
幾次接觸談話,曹操大為佩服,對荀彧、鍾繇等人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誌·荀攸傳》)當即聘荀攸為軍師。
對三征張繡,荀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張繡、劉表,俱為強豪,然張繡以客軍求食荊州,劉表豈能久供軍需?合作焉能長久?不如緩用軍威而待,亦可利誘收伏;若急攻之,劉表勢必相救,於我軍不利!”
荀攸發現張繡與劉表聯合之後必然勢大難圖,所以勸阻曹操不要急於用兵,但因初次參政,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征伐大軍還是出動了。
實際上賈詡更知道曹操不會善罷,早就做好了對付曹操的準備,壁壘堅城以外還有戰略上的舉措:那就是聯結劉表,互為唇齒。為與劉表結成軍事同盟,賈詡親自為使去了襄陽,回來後他對張繡說:“如果是太平時,劉表倒是一個做三公的人才。但他不善審勢,多疑少斷,難說能有大的作為。”
曹操大軍圍了穰城,防守方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堅壁清野,固守高城,不與你野戰比戰力,專在城頭拚消耗。城頭攻防戰永遠是守方占地利,任你兵再多,實際臨敵接戰的還隻能是少數的人,無非是你的戰力能持久些,但另一方麵,人多的一方必然消耗也大,勝負的關鍵點在於比拚雙方的後勤供應能力。
這一點守方的不利因素是無法得到持續補充,有利因素是以逸待勞,儲備足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攻方的有利因素就是能持續得到補充,但要命的弱點也在這裏,一旦被切斷後勤供應線,則必敗無疑。
怕啥來啥,曹軍圍穰城兩月卻無法破城,而劉表接到張繡的告急,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張繡的決定,已出兵準備切斷曹軍的糧道—曹軍的後勤供應線可斷不得。
老話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臨到了曹操頭上也不例外,曹操又接到了許都荀彧的告急:有反叛過來的袁紹的部屬,告密說:“袁紹的謀士田豐勸袁紹趁機襲擊許都,搶走皇帝,認為這樣也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這下曹操不能等閑視之了,不想走也得走了,便下令解圍撤軍回許都,可是想走人家反而不讓走了,張繡當然出城尾擊,曹軍隻能擺開陣勢,步步為營,緩慢後撤,每天挪行幾裏路,簡直比爬都慢。
而這時劉表派來的援軍卻沒那麽多累贅,已經在穰城東北曹操回軍的必經之地安眾,部署好了據險防守,曹操的退路被切斷了。現在被置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而張繡軍得知援軍趕到的消息,士氣大振,曹軍越來越處於不利的戰場態勢。
現在曹操明白到了荀攸勸告的正確性,他對荀攸說:“我悔不聽你的勸告,以致弄成這種局麵啊!”但現在成了明白人還有什麽用呢?
曹操自從戎以來,歷經惡仗無數,勝滋味品過,敗苦酸也嚐過,但像這種前臨強敵據險卡頭,後又甩不掉追兵扯腿的險惡局勢還是第一次,大軍糧草供應已斷,莫非要喪師丟命於此地麽?
將領們心中惶恐,士兵就更不用說了,軍心思歸,人無戰意,糧草日盡,待斃有時!
四十 啃不動的骨頭(2)
這臭規矩不知道都廢除了多少代了,現在大臣們想讓皇帝體會一下做皇帝的快活與尊嚴,把這套扔了十八輩子的老禮又翻騰出來了。
曹操第一次出征張繡時就開始了這套能使皇帝高興的程序,可是曹操能高興嗎?你有尊嚴了?我的尊嚴呢?經實驗,曹操的感覺特不好,索性再也不去見皇帝了,這個似乎是專為曹操一個人恢復的老禮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而且這類事還引起了曹操的警惕:有人在吃飽了找事幹呀,目標還是對著我曹操來的!於是曹操便把他構思的“校檢”機構盡快落實到位了,中國歷史上首個為大臣服務的國家安全局就誕生了!從以後這個機構運作的效果來看,還真的很有必要。
北方袁紹又開始了對龜縮在易京的公孫瓚的最後一次圍攻;東方的呂布名義上也開始近曹抗袁;西方自派遣鍾繇鎮守長安之後,韓遂、馬騰“各遣子入侍”表示服從朝廷。三個方向都暫時出現了安靜,但曹操知道,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鬧騰起來,這是一段難得的時間,必須盡快解決近在肘腋的張繡問題,自古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建安三年(198年)3月,曹操開始準備第三次討伐張繡的戰爭。這時候,有人站出來反對了,這個人竟是曹操手下的謀士荀攸。
四十一 難死裁判的散打比賽(1)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遠支同宗族人的兒子,十三歲時就因為指出過一件謀殺案的疑點而聞名鄉裏,後來何進征海內名士時,荀攸就是二十餘人中的一名,被拜為拜黃門侍郎。在朝廷素有智名。
荀攸在董卓伏誅後看見天下大亂已不可避免,便主動申請去地方工作,被朝廷任命為蜀郡太守,結果因為道路原因被滯留在了荊州,曹操聽得賢名,把荀攸徵調為汝南太守,並選入朝中為尚書。
幾次接觸談話,曹操大為佩服,對荀彧、鍾繇等人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誌·荀攸傳》)當即聘荀攸為軍師。
對三征張繡,荀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張繡、劉表,俱為強豪,然張繡以客軍求食荊州,劉表豈能久供軍需?合作焉能長久?不如緩用軍威而待,亦可利誘收伏;若急攻之,劉表勢必相救,於我軍不利!”
荀攸發現張繡與劉表聯合之後必然勢大難圖,所以勸阻曹操不要急於用兵,但因初次參政,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征伐大軍還是出動了。
實際上賈詡更知道曹操不會善罷,早就做好了對付曹操的準備,壁壘堅城以外還有戰略上的舉措:那就是聯結劉表,互為唇齒。為與劉表結成軍事同盟,賈詡親自為使去了襄陽,回來後他對張繡說:“如果是太平時,劉表倒是一個做三公的人才。但他不善審勢,多疑少斷,難說能有大的作為。”
曹操大軍圍了穰城,防守方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堅壁清野,固守高城,不與你野戰比戰力,專在城頭拚消耗。城頭攻防戰永遠是守方占地利,任你兵再多,實際臨敵接戰的還隻能是少數的人,無非是你的戰力能持久些,但另一方麵,人多的一方必然消耗也大,勝負的關鍵點在於比拚雙方的後勤供應能力。
這一點守方的不利因素是無法得到持續補充,有利因素是以逸待勞,儲備足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攻方的有利因素就是能持續得到補充,但要命的弱點也在這裏,一旦被切斷後勤供應線,則必敗無疑。
怕啥來啥,曹軍圍穰城兩月卻無法破城,而劉表接到張繡的告急,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張繡的決定,已出兵準備切斷曹軍的糧道—曹軍的後勤供應線可斷不得。
老話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臨到了曹操頭上也不例外,曹操又接到了許都荀彧的告急:有反叛過來的袁紹的部屬,告密說:“袁紹的謀士田豐勸袁紹趁機襲擊許都,搶走皇帝,認為這樣也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這下曹操不能等閑視之了,不想走也得走了,便下令解圍撤軍回許都,可是想走人家反而不讓走了,張繡當然出城尾擊,曹軍隻能擺開陣勢,步步為營,緩慢後撤,每天挪行幾裏路,簡直比爬都慢。
而這時劉表派來的援軍卻沒那麽多累贅,已經在穰城東北曹操回軍的必經之地安眾,部署好了據險防守,曹操的退路被切斷了。現在被置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而張繡軍得知援軍趕到的消息,士氣大振,曹軍越來越處於不利的戰場態勢。
現在曹操明白到了荀攸勸告的正確性,他對荀攸說:“我悔不聽你的勸告,以致弄成這種局麵啊!”但現在成了明白人還有什麽用呢?
曹操自從戎以來,歷經惡仗無數,勝滋味品過,敗苦酸也嚐過,但像這種前臨強敵據險卡頭,後又甩不掉追兵扯腿的險惡局勢還是第一次,大軍糧草供應已斷,莫非要喪師丟命於此地麽?
將領們心中惶恐,士兵就更不用說了,軍心思歸,人無戰意,糧草日盡,待斃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