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於在戰場上小型單位的移動——例如炮兵進入陣地、戰車集中編隊等等——也馬上都會受到猛烈的空中攻擊,而產生重大的損傷。白天,戰鬥部隊和各級指揮部被迫在森林密聚的地區中尋找掩蔽物,以逃避不斷的空中攻擊。6月9日,在黨衛軍裝甲軍的後方地區中,其情況可以簡述如下:大量的戰鬥轟炸機在戰場上空不斷盤旋,而強大的轟炸機編隊則對著部隊、村落、橋樑和十字路口加以猛炸,完全不考慮平民的安全。不管是我們的空軍也好,高射炮兵也好,似乎都沒有能力來阻止敵方空軍這樣強大的攻擊力量。據估計他們一天可以出動2.7萬架次(這大誇張了。即令在d日那一天,盟軍全部戰略戰術空軍出擊的架次也隻有10585之數而已)。我方部隊——無論是陸軍還是黨衛軍——利用他們手裏所有的工具,對防禦盡到最大的努力。但是彈藥卻十分缺乏,而且部隊的調換也必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
“(二)敵方強烈的海軍炮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盟軍使用的火炮有640門之多。它們的威力巨大,在這種速射炮火控製下的地區中,我方無論是步兵或戰車,根本都無作戰的可能性。不過,盡管在如此猛烈的炮擊下,在沿海陣地中的我方守軍,以及之後在蒙特堡地區中實行逆襲的部隊,都曾經用極端頑強的精神,死守他們的陣地。但是除非我們的海空軍有辦法使對手喪失作戰能力,否則敵人軍艦對於陸上作戰的支援還是會持續不斷地參加一一尤其是在科唐坦半島方麵——因為他們根本不必考慮彈藥的消耗。
“(三)美軍的物質裝備比我們優越,他們擁有許多新型的武器和作戰物資,根據黨衛軍中將狄特利希(seppdeitrich,黨衛軍第一裝甲軍軍長)的報告,敵人的裝甲部隊似乎遠在2500碼以外的距離時,即開火射擊,對於大量的彈藥消耗毫無顧惜,並且也擁有極良好的空中支援(在阿拉曼會戰時,就早已是如此了)。此外,他們在炮兵方麵也具有強大的優勢,而且炮彈的補給十分充足。
“(四)敵軍對於空降部隊的使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具有極大的彈性。當他們降落在我軍所未設防的地區時,他們就會馬上掘壕固守,我們的步兵即令有了炮兵的支援,也無法把他們趕走。我們應預料到今後敵人還會常常使用空降作戰,尤其是對於我軍尚未設防的地區。很不幸,我們的空軍未能依照原定的計劃擊敗這些部隊。敵人利用他們空軍的力量,可以一次就把我方的機動兵力釘死達幾天之久。而他們在作戰時,卻可以任意使用機動兵力和搜索部隊,所以我們的處境實在是非常的困難。
“各軍種的部隊在戰鬥中,都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盡管敵人不惜浪費大量的物資,但我軍官兵們卻都還是死戰不退。我要求應該把上述的情形轉告給元首知道……”
但是希特勒卻否決了隆美爾把重點移到卡朗唐一蒙特堡地區,以消滅美軍橋頭陣地的計劃。他的命令是要b集團軍群利用現有的增援和補充,從卡昂地區直向英軍的橋頭陣地進攻,可是在科唐坦的美軍橋頭陣地,不僅是威脅比較大——因為用它作基地,可以切斷整個科唐坦半島——而且它所包括的兵力也較少,對德軍而言比較可能予以擊滅。結果由於英軍的增援速度要遠比我軍迅速,所以希特勒命令從卡昂地區進攻,實際上毫無成效可言。
在斯派達爾將軍所著的《我們防衛諾曼第》一書中,曾經告訴我們當盟軍登陸之後,okw曾經禁止西歐戰區總司令和b集團軍群總司令調動在塞納河北岸的任何一個師,而他們自己對於這些師應該如何調動,也始終不曾做出一個決定。他們又一再把不正確的情報分送給b集團軍群和西線總司令部,這些情報指出盟軍在英倫三島上還保留著足夠的部隊,足以供第二次登陸之用。隆美爾在他逝世前不久,曾經親口向他的兒子說過,在最初的階段中,他也認為假使德軍的大部分兵力,都已經撤出了加來地區,則盟軍非常有可能在那裏實行登陸。盟軍的計劃可能是想把德軍都吸在諾曼第地區,然後用空中攻擊切斷塞納河上的橋樑,再在加來地區登陸,直搗魯爾地區——這種想法絕不能說不合理。不過,後來他卻認清了把大量德軍留在加來地區,實在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錯誤。
在侵入戰鬥期中,希特勒和龍德斯泰特、隆美爾這兩位元帥,曾經舉行過兩次會商。第一次的地點是在蘇瓦鬆(soissons)附近,時間是1944年6月17日。隆美爾首先發言,把當前的情況作了一個扼要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強調德軍的官兵是如何在不可能的條件之下奮勇作戰。由於有了龍德斯泰特的支持,隆美爾要求希特勒親自到前線上去作一次視察,以便他在指揮戰爭的時候,可以了解戰場上的實地情形,這個時候的德軍都知道邱吉爾常常到前線上去視察,所以他們對於元首之從來不曾到過前線都感到很失望。在這次會議中,隆美爾也提出了一個冒險反攻的計劃,事後他向他的家人說,這個計劃可能會失敗,但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反之,若是這樣繼續消耗下去,則不出幾個星期之內,b集團軍群的全部兵力也毫無疑問地會同歸於盡的。
“b集團軍群總司令謹慎地反對任何從現有戰線上實行攻擊的計劃,因為它必然會把所有的裝甲師都消耗完。他的建議是用步兵師去防守奧恩地區。目前使用的裝甲師都留在卡昂的西麵,而預備隊則集結在側翼方麵。在完成了部署之後,即開始向南作有限度的撤退,其目的是使用裝甲部隊,向來攻的敵軍側翼上發動一個突擊,並且在敵方海軍炮火射程之外的地區作戰……”(摘錄自隆美爾副官的日記。)但是到了第二天上午,突然有一顆打歪了的v-1飛彈,落在他的大本營駐地的附近,希特勒馬上像發了神經,一口氣轉回了德國,不再談視察西線的問題了。隆美爾建議的作戰計劃也從此沒了下文。希特勒認為獲得勝利的惟一辦法,就是“寸土必爭,死拚到底”。
“(二)敵方強烈的海軍炮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盟軍使用的火炮有640門之多。它們的威力巨大,在這種速射炮火控製下的地區中,我方無論是步兵或戰車,根本都無作戰的可能性。不過,盡管在如此猛烈的炮擊下,在沿海陣地中的我方守軍,以及之後在蒙特堡地區中實行逆襲的部隊,都曾經用極端頑強的精神,死守他們的陣地。但是除非我們的海空軍有辦法使對手喪失作戰能力,否則敵人軍艦對於陸上作戰的支援還是會持續不斷地參加一一尤其是在科唐坦半島方麵——因為他們根本不必考慮彈藥的消耗。
“(三)美軍的物質裝備比我們優越,他們擁有許多新型的武器和作戰物資,根據黨衛軍中將狄特利希(seppdeitrich,黨衛軍第一裝甲軍軍長)的報告,敵人的裝甲部隊似乎遠在2500碼以外的距離時,即開火射擊,對於大量的彈藥消耗毫無顧惜,並且也擁有極良好的空中支援(在阿拉曼會戰時,就早已是如此了)。此外,他們在炮兵方麵也具有強大的優勢,而且炮彈的補給十分充足。
“(四)敵軍對於空降部隊的使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具有極大的彈性。當他們降落在我軍所未設防的地區時,他們就會馬上掘壕固守,我們的步兵即令有了炮兵的支援,也無法把他們趕走。我們應預料到今後敵人還會常常使用空降作戰,尤其是對於我軍尚未設防的地區。很不幸,我們的空軍未能依照原定的計劃擊敗這些部隊。敵人利用他們空軍的力量,可以一次就把我方的機動兵力釘死達幾天之久。而他們在作戰時,卻可以任意使用機動兵力和搜索部隊,所以我們的處境實在是非常的困難。
“各軍種的部隊在戰鬥中,都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盡管敵人不惜浪費大量的物資,但我軍官兵們卻都還是死戰不退。我要求應該把上述的情形轉告給元首知道……”
但是希特勒卻否決了隆美爾把重點移到卡朗唐一蒙特堡地區,以消滅美軍橋頭陣地的計劃。他的命令是要b集團軍群利用現有的增援和補充,從卡昂地區直向英軍的橋頭陣地進攻,可是在科唐坦的美軍橋頭陣地,不僅是威脅比較大——因為用它作基地,可以切斷整個科唐坦半島——而且它所包括的兵力也較少,對德軍而言比較可能予以擊滅。結果由於英軍的增援速度要遠比我軍迅速,所以希特勒命令從卡昂地區進攻,實際上毫無成效可言。
在斯派達爾將軍所著的《我們防衛諾曼第》一書中,曾經告訴我們當盟軍登陸之後,okw曾經禁止西歐戰區總司令和b集團軍群總司令調動在塞納河北岸的任何一個師,而他們自己對於這些師應該如何調動,也始終不曾做出一個決定。他們又一再把不正確的情報分送給b集團軍群和西線總司令部,這些情報指出盟軍在英倫三島上還保留著足夠的部隊,足以供第二次登陸之用。隆美爾在他逝世前不久,曾經親口向他的兒子說過,在最初的階段中,他也認為假使德軍的大部分兵力,都已經撤出了加來地區,則盟軍非常有可能在那裏實行登陸。盟軍的計劃可能是想把德軍都吸在諾曼第地區,然後用空中攻擊切斷塞納河上的橋樑,再在加來地區登陸,直搗魯爾地區——這種想法絕不能說不合理。不過,後來他卻認清了把大量德軍留在加來地區,實在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錯誤。
在侵入戰鬥期中,希特勒和龍德斯泰特、隆美爾這兩位元帥,曾經舉行過兩次會商。第一次的地點是在蘇瓦鬆(soissons)附近,時間是1944年6月17日。隆美爾首先發言,把當前的情況作了一個扼要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強調德軍的官兵是如何在不可能的條件之下奮勇作戰。由於有了龍德斯泰特的支持,隆美爾要求希特勒親自到前線上去作一次視察,以便他在指揮戰爭的時候,可以了解戰場上的實地情形,這個時候的德軍都知道邱吉爾常常到前線上去視察,所以他們對於元首之從來不曾到過前線都感到很失望。在這次會議中,隆美爾也提出了一個冒險反攻的計劃,事後他向他的家人說,這個計劃可能會失敗,但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反之,若是這樣繼續消耗下去,則不出幾個星期之內,b集團軍群的全部兵力也毫無疑問地會同歸於盡的。
“b集團軍群總司令謹慎地反對任何從現有戰線上實行攻擊的計劃,因為它必然會把所有的裝甲師都消耗完。他的建議是用步兵師去防守奧恩地區。目前使用的裝甲師都留在卡昂的西麵,而預備隊則集結在側翼方麵。在完成了部署之後,即開始向南作有限度的撤退,其目的是使用裝甲部隊,向來攻的敵軍側翼上發動一個突擊,並且在敵方海軍炮火射程之外的地區作戰……”(摘錄自隆美爾副官的日記。)但是到了第二天上午,突然有一顆打歪了的v-1飛彈,落在他的大本營駐地的附近,希特勒馬上像發了神經,一口氣轉回了德國,不再談視察西線的問題了。隆美爾建議的作戰計劃也從此沒了下文。希特勒認為獲得勝利的惟一辦法,就是“寸土必爭,死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