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終究竟鹿死誰手,還要用實力證明、靠槍桿子說話。
早在李淵登基的次月、亦即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西秦的薛舉就親率大軍入侵關中,對新生的李唐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當時,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八道總管出兵禦敵。可是當唐軍進至高墌(今甘肅涇川縣東)、與薛舉兩軍對壘時,李世民卻忽然染上了瘧疾。在此情況下,李世民隻好暫時把指揮權交給了副手劉文靜和殷開山,命其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暫時採取守勢,不與薛舉交戰。可劉文靜和殷開山貪功心切,擅自與薛舉開戰,結果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北)被薛舉擊潰,超過半數以上的士兵陣亡,劉弘基、慕容羅睺、李安遠等多名大將被俘。李世民隻好率餘眾撤回長安。薛舉乘勝進占高墌,並將唐軍的屍體堆成一座高台,以炫兵威。
這是李淵自起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慘重失敗。
李唐朝野頓時人心惶惶。
可讓李淵君臣意想不到的是 淺水原兵敗僅一個月後,薛舉就病死了,其長子薛仁杲繼任秦帝。
李淵大喜過望。他知道,這個薛家的新掌門刻薄寡恩,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跟將領們明爭暗鬥、互相猜忌,現在雖然接了老子的班,可將領們大多不買他的帳。所以李淵料定,薛仁杲絕對不是唐軍的對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李淵再命李世民進擊薛仁杲駐守的高墌城。李世民吸取上次兵敗的教訓,遲遲不與秦軍決戰,隻是堅守營壘,同時不斷派兵襲擾,並切斷了對方的後勤補給線。
雙方對峙六十餘日後,高墌城中糧食耗盡,秦將梁胡郎等人紛紛率部歸降唐軍。李世民知道秦軍已經將士離心,遂於淺水原與秦軍展開第二次交鋒。此戰唐軍大獲全勝,繼而包圍高墌。薛仁杲意識到大勢已去,隻好出城投降,隨後被押赴長安斬首,西秦就此覆滅。
薛舉父子敗亡後,西涼李軌趁機出兵攻占了原屬西秦的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然而,表麵上的強勢擴張絲毫不能掩蓋其內政的混亂 此時的西涼早已人心離散。
導致李軌喪失人心的原因有三:一,誅殺功臣,致使親信舊部個個惶惶不安,惟恐被李軌兔死狗烹;二,迷信巫師妄言,耗盡國庫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玉女台,幻想“天降玉女”、保其國運;三,民間遭遇嚴重災荒,以致百姓易子而食,可李軌卻拒絕開倉賑糧。
西涼衰亡之兆已顯,李唐的一個朝臣安興貴立即向李淵上奏,願前往西涼勸降李軌。由於安興貴家族世居涼州,在當地頗有勢力,其弟安修仁當時還在西涼擔任戶部尚書,深受李軌信任,所以安興貴對此胸有成竹。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在取得李淵的同意後,安興貴隻身回到涼州,很快得了李軌的信任。但是,安興貴對李軌的勸降卻沒有成功,他隻好決定採用武力。隨後,安興貴與安修仁一起暗中募兵,出其不意地發動了一場兵變,生擒李軌,把他
七 統一海內(2)
和幾個弟弟、兒子一起押往長安,全部斬首。
至此,李淵不費一兵一卒就平了西涼,占了河西。
然而,李淵萬萬沒有料到,他這邊輕輕巧巧地占據了河西,他的四子李元吉(時任並州總管)卻不戰而敗地丟掉了並州(原隋朝的太原郡)。
攻占並州的正是據守馬邑的劉武周。
眾所周知,並州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且是捍禦突厥的軍事重鎮,其戰略地位非同小可。所以當李元吉灰溜溜地逃回長安時,滿朝文武無不震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下半年,劉武周麾下猛將宋金剛橫掃河東,令唐軍節節敗退,連主動請纓北上的右僕射裴寂也被打得丟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
李淵不得不下詔告諭河東各軍,說:“賊勢如此,難以爭鋒,不如暫時放棄河東,堅守關中。”
李世民立刻站出來反對。他說:“太原是帝業的發祥地、國家的根本所在,而河東物產豐饒、民眾富庶,是京師的資源供應地,如果將其拋棄,兒臣竊感憤恨!請撥給兒臣精兵三萬,必能平定劉武周,克復汾晉。”
李淵甚為欣慰,馬上集結關中的所有精兵,全部交給了李世民。
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率大軍自龍門踏冰西渡,進駐柏壁(今山西新絳縣南),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仍舊採取了他的一貫戰略 堅守營壘,拒不出戰,以此消耗對手的銳氣,也消耗對手的糧食。
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與宋金剛整整對峙了將近半年,除了發動一兩次十拿九穩的奇襲之外,基本上按兵不動。四月下旬,宋金剛終於全線撤退。李世民抓住戰機,一日一夜追出了二百餘裏,與定楊軍大小數十戰,連戰連捷,一直把宋金剛追到了介休。還沒等他們緩過一口氣,李世民已經兵臨城下。
就是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李世民得到了宋金剛麾下的一員猛將 尉遲敬德。
當時,不甘失敗的宋金剛命尉遲敬德防守介休城,自己在西門外列陣阻擊唐軍。李世民命李世發起進攻,而後佯裝敗退。當宋金剛揮師進攻的時候,李世民率精銳騎兵迅速繞到了他的陣地背後。腹背受敵的定楊軍頓時崩潰,被唐軍斬殺三千餘人,宋金剛帶著少數輕騎再度北逃。李世民又追出了數十裏,一直追到張難堡(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才勒住了韁繩。
早在李淵登基的次月、亦即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西秦的薛舉就親率大軍入侵關中,對新生的李唐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當時,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率八道總管出兵禦敵。可是當唐軍進至高墌(今甘肅涇川縣東)、與薛舉兩軍對壘時,李世民卻忽然染上了瘧疾。在此情況下,李世民隻好暫時把指揮權交給了副手劉文靜和殷開山,命其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暫時採取守勢,不與薛舉交戰。可劉文靜和殷開山貪功心切,擅自與薛舉開戰,結果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北)被薛舉擊潰,超過半數以上的士兵陣亡,劉弘基、慕容羅睺、李安遠等多名大將被俘。李世民隻好率餘眾撤回長安。薛舉乘勝進占高墌,並將唐軍的屍體堆成一座高台,以炫兵威。
這是李淵自起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慘重失敗。
李唐朝野頓時人心惶惶。
可讓李淵君臣意想不到的是 淺水原兵敗僅一個月後,薛舉就病死了,其長子薛仁杲繼任秦帝。
李淵大喜過望。他知道,這個薛家的新掌門刻薄寡恩,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跟將領們明爭暗鬥、互相猜忌,現在雖然接了老子的班,可將領們大多不買他的帳。所以李淵料定,薛仁杲絕對不是唐軍的對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李淵再命李世民進擊薛仁杲駐守的高墌城。李世民吸取上次兵敗的教訓,遲遲不與秦軍決戰,隻是堅守營壘,同時不斷派兵襲擾,並切斷了對方的後勤補給線。
雙方對峙六十餘日後,高墌城中糧食耗盡,秦將梁胡郎等人紛紛率部歸降唐軍。李世民知道秦軍已經將士離心,遂於淺水原與秦軍展開第二次交鋒。此戰唐軍大獲全勝,繼而包圍高墌。薛仁杲意識到大勢已去,隻好出城投降,隨後被押赴長安斬首,西秦就此覆滅。
薛舉父子敗亡後,西涼李軌趁機出兵攻占了原屬西秦的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然而,表麵上的強勢擴張絲毫不能掩蓋其內政的混亂 此時的西涼早已人心離散。
導致李軌喪失人心的原因有三:一,誅殺功臣,致使親信舊部個個惶惶不安,惟恐被李軌兔死狗烹;二,迷信巫師妄言,耗盡國庫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玉女台,幻想“天降玉女”、保其國運;三,民間遭遇嚴重災荒,以致百姓易子而食,可李軌卻拒絕開倉賑糧。
西涼衰亡之兆已顯,李唐的一個朝臣安興貴立即向李淵上奏,願前往西涼勸降李軌。由於安興貴家族世居涼州,在當地頗有勢力,其弟安修仁當時還在西涼擔任戶部尚書,深受李軌信任,所以安興貴對此胸有成竹。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在取得李淵的同意後,安興貴隻身回到涼州,很快得了李軌的信任。但是,安興貴對李軌的勸降卻沒有成功,他隻好決定採用武力。隨後,安興貴與安修仁一起暗中募兵,出其不意地發動了一場兵變,生擒李軌,把他
七 統一海內(2)
和幾個弟弟、兒子一起押往長安,全部斬首。
至此,李淵不費一兵一卒就平了西涼,占了河西。
然而,李淵萬萬沒有料到,他這邊輕輕巧巧地占據了河西,他的四子李元吉(時任並州總管)卻不戰而敗地丟掉了並州(原隋朝的太原郡)。
攻占並州的正是據守馬邑的劉武周。
眾所周知,並州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且是捍禦突厥的軍事重鎮,其戰略地位非同小可。所以當李元吉灰溜溜地逃回長安時,滿朝文武無不震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下半年,劉武周麾下猛將宋金剛橫掃河東,令唐軍節節敗退,連主動請纓北上的右僕射裴寂也被打得丟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
李淵不得不下詔告諭河東各軍,說:“賊勢如此,難以爭鋒,不如暫時放棄河東,堅守關中。”
李世民立刻站出來反對。他說:“太原是帝業的發祥地、國家的根本所在,而河東物產豐饒、民眾富庶,是京師的資源供應地,如果將其拋棄,兒臣竊感憤恨!請撥給兒臣精兵三萬,必能平定劉武周,克復汾晉。”
李淵甚為欣慰,馬上集結關中的所有精兵,全部交給了李世民。
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率大軍自龍門踏冰西渡,進駐柏壁(今山西新絳縣南),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仍舊採取了他的一貫戰略 堅守營壘,拒不出戰,以此消耗對手的銳氣,也消耗對手的糧食。
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與宋金剛整整對峙了將近半年,除了發動一兩次十拿九穩的奇襲之外,基本上按兵不動。四月下旬,宋金剛終於全線撤退。李世民抓住戰機,一日一夜追出了二百餘裏,與定楊軍大小數十戰,連戰連捷,一直把宋金剛追到了介休。還沒等他們緩過一口氣,李世民已經兵臨城下。
就是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李世民得到了宋金剛麾下的一員猛將 尉遲敬德。
當時,不甘失敗的宋金剛命尉遲敬德防守介休城,自己在西門外列陣阻擊唐軍。李世民命李世發起進攻,而後佯裝敗退。當宋金剛揮師進攻的時候,李世民率精銳騎兵迅速繞到了他的陣地背後。腹背受敵的定楊軍頓時崩潰,被唐軍斬殺三千餘人,宋金剛帶著少數輕騎再度北逃。李世民又追出了數十裏,一直追到張難堡(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才勒住了韁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