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當然聽不懂什麽“衛星村”,想當然的認為我是對那個還沒正式命名的新村寨叫法,他也從善如流的表示對這個“衛星村”地理位置很看中,並且對兩村間互為犄角的比喻深以為然,因為此次山賊來犯,兩村盡管事先彼此間都沒有打過招呼,但後來這“衛星村”突然從背後派人來援,兩村對山賊形成前後夾攻之勢,就馬上逼退了他們,這經過實踐的事情就說明了一切。老爺子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我這一提議,並且表示此事他會讓他的堂弟,也就是那個有點文化和學問的陳六公去全權辦理,希望我能同意抽出護村隊十名隊員協助他辦事。我當然也沒有遲疑的就答應了下來。確定了那座衛星村的留守人手後,其他的事情就相對好辦多了,這時代什麽都缺,唯有相對飽和的剩餘人口還是很多的,隻要稍稍透露出去一點風聲,想必又要興起一股移民大潮。而有了人手,建村立寨的就很好辦了。


    放下了這件事後,我又和老爺子具體的商討起構建本村整體防禦體係的計劃,而首要的一條就是擴建本村的護衛隊,我向他說明了此次已經初步招收的情況,並且希望他明天能在村子裏騰出一些房間,用來安置這些新招收隊員和他們的家人。經過這次幾十人的殉難,村子裏倒是空出來了一些房子,不夠用的話暫時借住到一些村人家裏也可以,相信在此次躲過一劫的老李叔帶領下,新房子肯定可以很快就蓋起來。剩下的就是整個村莊整體重新翻修設壘,老爺子對此也一力的投了贊成票。


    第四卷 古代創業路


    第六四章 構建防禦體係(上)


    對於構建陳家村的整體防禦計劃,我心裏早就有了點譜兒。從後世的電影電視中也見過不少古代的城池堡壘建築,正所謂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嗎?反正把陳家村當作那些碉堡之類的軍事建築來建設就對了。


    第二天在我結束了一天的生意,而且又直接招收了三十二名護衛之後,就回村找來正在督建英烈祠的老李叔,和他這位現時代的土木工程師進行了一番深入交談,最後確定了一項偉大的建堡設壘工程。


    首先的內容就是按照先行建城的方法,先把這整個村堡的總體麵積界定出來,建設圍牆,然後再根據所需在圍牆裏麵建設其他建築。反正據老爺子所說,在陳家村外圍三裏範圍內的土地都是屬於本村的,所以我的構想就是在村子三裏外就開始建造圍牆,這個提議當時就把這位老泥瓦匠嚇了一大跳,按照他的說法憑藉他幾十年的施工經驗來判斷,要是這麽個建設法光光圍牆就至少不下於二千兩銀子的投入,以百人施工隊計算,而到總體建成完工的話,至少也要花費十個月左右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後繼的在圍牆裏麵鋪設道路,興建住宅等等其他費用。這點工程費還是在我的承受範圍內的,我是個要麽不做要做就力求完美的人,當下就讓老李叔在村子外招收盡可能多的人手來參與這項施工,銀兩不是問題,不要怕花錢,但是工程的質量一定要保證,而且要爭取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工程。有了我不怕花錢的承諾,老李叔馬上就放下了心思,精神抖擻的應諾了這份差事,做為本村人他當然知道這項工程的重要性,這次村子遭襲,他自家的一個親侄兒就被山賊所殺,老李叔可說是有了切膚之痛,要是這個圍牆早點建成的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初步確定了這項工程的規模後,我和老李叔又就具體的施工細節做了討論,我的意思是最好就地取材用山石來做圍牆的材料,但老李叔的意思是,若用山石做材料的話圍牆就很難造的高,同時又增加了施工難度會拖慢工程的建設速度,他的建議是在圍牆的下方用一部分山石固定地基,而上麵的則用硬土夯實中間填以石子或者花多點錢直接取土燒磚,用磚塊鋪設圍牆。我想想也是,這時代又沒有起重機,若想用石塊把圍牆造高,真正起到防禦外敵的效果,顯然這技術上就很難過關。不過,若是按老李叔用磚塊的話,倒也是費時費力費錢的很。這時代的磚瓦房還算是奢侈品,由此可見這燒磚燒瓦還是個“精緻”的手藝活,出產速度不快不說,這質量也讓我也是擔心的很,要是有後世的鋼筋混凝土來建造就好了。想到這,我突然的就靈光一閃。鋼筋混凝土沒有,但混凝土說不定就能製造出來,這玩意比起現在所用的那些石灰膏可強上許多了。這混凝土我多少還是有點印象的,它的構成就是石子、水泥、沙子,但問題是現在上哪去找水泥去?不過,我記憶中朦朧的記得在後世的一本閑書中,看到過水泥的發明史,好像最先是個英國的工程師當時接受了建造燈塔的任務,然後就率先發明了原始水泥,後來又得到了後人的不斷完善,變成了後來廣泛使用的水泥。而這個工程師當時所用的方法,說起來倒是很簡單,就是用石灰石、粘土、砂子、鐵渣什麽的進行充分煆燒,然後粉碎注水調和就成了原始水泥砂漿。既然知道了方法,加上所用的材料都能找到,唯一要考慮的就隻是高溫煆燒的問題了,不過想來用現在的技術手段,讓村裏的那些手藝人共同參謀一下,建造個高溫土窯還是可以的。這樣想完我當即高興的一拍自己大腿,哈哈大笑起來。在老李叔詫異的眼神中,我把這種“新型”的建築用料向他進行了說明,告訴他要是用這個混凝土來建造圍牆的話,就跟山石的硬度差不了多少。我這番自信滿滿的話語,讓老李叔不由半信半疑起來,不過他也沒有深究,對我說了這幾樣所需的材料倒是很好找,特別是石灰石,在附近的太行山山頭就有這礦場,可說是應有盡有;而粘土據說在十裏集東邊,距離陳家村差不多七八裏的那條白土河畔就多的是;砂子就更不用說了,鎮上就有專門售賣並負責運送的店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古代的發家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平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平泰並收藏我在古代的發家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