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知道這位大臣的才能,所以曾經打算任命他為宰相。
可韓熙載卻從悲哀的現實中預見到了南唐的未來,在他看來,誰當宰相都改變不了這個國家的命運。於是很快韓熙載從一位上進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醉生夢死的墮落之徒,不但在家裏養了四十多個歌妓,而且任憑這些歌妓跟那些客人打情罵俏,攪作一團,社會影響極差。而且把每個月的工資都一分不留地分給她們,自己需要花錢的時候就開始玩行為藝術,穿得破破爛爛,手提破琴,背著竹筐,化裝成沿街乞討的盲人,到各個姬妾的門前去討錢。
這些傳聞很快傳到李煜的耳中,於是他命人去收集一點證據回來,看看傳聞是否屬實。
當然幹這件差事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狗仔隊,隻要他們照相機一架,燈光一閃,然後往網上一發,韓熙載放浪形骸的模樣就會立刻傳遍南京,聞名天下。
可惜李煜派去幹這事的顧閎中卻是連照相機長什麽樣都沒見過。
不過沒關係,因為這位顧先生是南唐著名的畫家。很快他的作品就會青史留名,是為《韓熙載夜宴圖》。
徒步每當想到顧閎中隻是到韓家走了走,頂多坐了一小會喝了杯茶,就能憑記憶將韓家放蕩的夜生活盡收筆底,畫出這幅長達336厘米的連環長卷,而且用專家的話說,那是“全卷構圖巧妙,用筆凝練柔勁,設色沉麗清雅,人物形神兼備,細膩生動”,都會覺得神乎其神。這種驚人的記憶力,如果早十年在周朝願意出家當和尚,別說一百卷經文,就是一百期《人民日報》,也能給一字不落地背下來。
毫無意外地,看到韓熙載像畫中描繪的那樣生活狀態之後的李煜,打消了任命其為宰相的念頭,而韓熙載也在不久之後的開寶三年(970)死去,終於避免了在死前見到自己所不願麵對的國破山河亦不在的悲慘情形。
而其他的大臣,則扮演了第三類人,成為了李煜篤信佛教的反對者。
李煜某一天上朝之後收到一封奏章,在對自己過度崇佛做了一通批判之後,奏章寫道:“忠臣誌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李煜看了看署名:自己的愛臣、貼身秘書、知製誥——潘佑。
作為從李煜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成了他部下的潘佑,不僅以文采出眾深受李煜賞識,而且人品剛直不阿,堪為大臣楷模。李煜初娶小周後時,曾在後宮遍種花草,花開時召集一群文人,打算讓他們寫詩歌頌自己的浪漫生活和夫妻的甜蜜感情,以李煜的這種心態,自然是願意聽到別人用這樣的詩句歌頌小周後:“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可是潘佑大筆一揮,寫出來的詞都成這樣:
樓上春寒山四麵,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
“桃李”,自然是暗指這位姓李的皇帝,“已輸了春風一半”是說南唐在江北的那半壁河山已經拱手送給了別人。可憐李煜正在興頭上,被這麽一搞,賞花的心情都沒了。此時麵對潘佑的“國將不國”論,李煜在他的作品和另一份奏章上一併批了個答覆:“知道了。”
另一位上書者名叫汪煥,還是個沒當官的進士,他在奏章裏將李煜和歷史上另一個更為狂熱的佛教信徒梁武帝相提並論,此人曾經刺自己的血寫經書,把自己施捨到寺廟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們用巨款把他贖了回來,贖了回來他又去,又贖回,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來給僧人行禮,把頭髮披散,讓僧人去踐踏。可一個如此虔誠的佛教信徒,最後還是國破家亡,而且甚至是被圍困在台城中,活活餓死。
麵對這種惡毒的對比,李煜倒是並沒有發怒,而是誇讚了一番汪煥的忠心,給了他一個不大的官職,算是應付了過去。可這位潘佑就沒這麽好對付,見自己奏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心頭憤恨難平,竟然連續上了七道奏摺,並以辭職相威脅,賭的是李煜捨不得他這個筆桿子的離開,肯定就採納自己的意見了。可一路退讓到底的李煜竟然在辭職報告上簽了字,給潘佑安排了一個去國史圖書館去做歷史研究的工作。
憤怒的潘佑決定使出殺手鐧了,973年九月,他再一次飽蘸濃墨寫了第八道奏章,和前七道一起,複製數千份,進宮之前沿途發放,由於奏章太多,潘佑隻得以牛車拉之,又因為拉車的是頭公牛,所以潘佑此舉被稱為“公車上書”。當然類似事件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在康有為、梁啓超組織下反對《馬關條約》時上演過一次,但彼時的“公車”又有別的意思了。
在這封著名的奏章裏,潘佑詮釋了“憤怒出詩人”的真正含義,罵完了李煜治國昏庸之後,還為其指出了未來的歸宿:會像歷史上著名的桀、紂、孫皓幾位昏君一樣。
這幾位大名鼎鼎的前輩,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桀的名氣已經大到成了“殘暴”的代名詞,至今還有“桀驁”之說;而酒池肉林、比幹挖心,都是拜紂王所賜,家喻戶曉;至於孫皓,更是具備借鑑意義,因為此人是孫權的孫子,吳國末代皇帝,當西晉大軍殺來的時候,他還忙著在宮中剝人皮、剜人眼,後被俘投降,更重要的是,這事就發生在不足七百年前,地點是南京。
好脾氣的佛教徒李煜終於怒了,這時又有大臣告訴李煜,潘佑這種惡毒攻擊陛下的言語背後,絕對有人煽動,我看他朋友李平嫌疑不小。
可韓熙載卻從悲哀的現實中預見到了南唐的未來,在他看來,誰當宰相都改變不了這個國家的命運。於是很快韓熙載從一位上進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醉生夢死的墮落之徒,不但在家裏養了四十多個歌妓,而且任憑這些歌妓跟那些客人打情罵俏,攪作一團,社會影響極差。而且把每個月的工資都一分不留地分給她們,自己需要花錢的時候就開始玩行為藝術,穿得破破爛爛,手提破琴,背著竹筐,化裝成沿街乞討的盲人,到各個姬妾的門前去討錢。
這些傳聞很快傳到李煜的耳中,於是他命人去收集一點證據回來,看看傳聞是否屬實。
當然幹這件差事最合適的人選應該是狗仔隊,隻要他們照相機一架,燈光一閃,然後往網上一發,韓熙載放浪形骸的模樣就會立刻傳遍南京,聞名天下。
可惜李煜派去幹這事的顧閎中卻是連照相機長什麽樣都沒見過。
不過沒關係,因為這位顧先生是南唐著名的畫家。很快他的作品就會青史留名,是為《韓熙載夜宴圖》。
徒步每當想到顧閎中隻是到韓家走了走,頂多坐了一小會喝了杯茶,就能憑記憶將韓家放蕩的夜生活盡收筆底,畫出這幅長達336厘米的連環長卷,而且用專家的話說,那是“全卷構圖巧妙,用筆凝練柔勁,設色沉麗清雅,人物形神兼備,細膩生動”,都會覺得神乎其神。這種驚人的記憶力,如果早十年在周朝願意出家當和尚,別說一百卷經文,就是一百期《人民日報》,也能給一字不落地背下來。
毫無意外地,看到韓熙載像畫中描繪的那樣生活狀態之後的李煜,打消了任命其為宰相的念頭,而韓熙載也在不久之後的開寶三年(970)死去,終於避免了在死前見到自己所不願麵對的國破山河亦不在的悲慘情形。
而其他的大臣,則扮演了第三類人,成為了李煜篤信佛教的反對者。
李煜某一天上朝之後收到一封奏章,在對自己過度崇佛做了一通批判之後,奏章寫道:“忠臣誌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李煜看了看署名:自己的愛臣、貼身秘書、知製誥——潘佑。
作為從李煜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成了他部下的潘佑,不僅以文采出眾深受李煜賞識,而且人品剛直不阿,堪為大臣楷模。李煜初娶小周後時,曾在後宮遍種花草,花開時召集一群文人,打算讓他們寫詩歌頌自己的浪漫生活和夫妻的甜蜜感情,以李煜的這種心態,自然是願意聽到別人用這樣的詩句歌頌小周後:“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可是潘佑大筆一揮,寫出來的詞都成這樣:
樓上春寒山四麵,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
“桃李”,自然是暗指這位姓李的皇帝,“已輸了春風一半”是說南唐在江北的那半壁河山已經拱手送給了別人。可憐李煜正在興頭上,被這麽一搞,賞花的心情都沒了。此時麵對潘佑的“國將不國”論,李煜在他的作品和另一份奏章上一併批了個答覆:“知道了。”
另一位上書者名叫汪煥,還是個沒當官的進士,他在奏章裏將李煜和歷史上另一個更為狂熱的佛教信徒梁武帝相提並論,此人曾經刺自己的血寫經書,把自己施捨到寺廟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們用巨款把他贖了回來,贖了回來他又去,又贖回,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來給僧人行禮,把頭髮披散,讓僧人去踐踏。可一個如此虔誠的佛教信徒,最後還是國破家亡,而且甚至是被圍困在台城中,活活餓死。
麵對這種惡毒的對比,李煜倒是並沒有發怒,而是誇讚了一番汪煥的忠心,給了他一個不大的官職,算是應付了過去。可這位潘佑就沒這麽好對付,見自己奏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心頭憤恨難平,竟然連續上了七道奏摺,並以辭職相威脅,賭的是李煜捨不得他這個筆桿子的離開,肯定就採納自己的意見了。可一路退讓到底的李煜竟然在辭職報告上簽了字,給潘佑安排了一個去國史圖書館去做歷史研究的工作。
憤怒的潘佑決定使出殺手鐧了,973年九月,他再一次飽蘸濃墨寫了第八道奏章,和前七道一起,複製數千份,進宮之前沿途發放,由於奏章太多,潘佑隻得以牛車拉之,又因為拉車的是頭公牛,所以潘佑此舉被稱為“公車上書”。當然類似事件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在康有為、梁啓超組織下反對《馬關條約》時上演過一次,但彼時的“公車”又有別的意思了。
在這封著名的奏章裏,潘佑詮釋了“憤怒出詩人”的真正含義,罵完了李煜治國昏庸之後,還為其指出了未來的歸宿:會像歷史上著名的桀、紂、孫皓幾位昏君一樣。
這幾位大名鼎鼎的前輩,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桀的名氣已經大到成了“殘暴”的代名詞,至今還有“桀驁”之說;而酒池肉林、比幹挖心,都是拜紂王所賜,家喻戶曉;至於孫皓,更是具備借鑑意義,因為此人是孫權的孫子,吳國末代皇帝,當西晉大軍殺來的時候,他還忙著在宮中剝人皮、剜人眼,後被俘投降,更重要的是,這事就發生在不足七百年前,地點是南京。
好脾氣的佛教徒李煜終於怒了,這時又有大臣告訴李煜,潘佑這種惡毒攻擊陛下的言語背後,絕對有人煽動,我看他朋友李平嫌疑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