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來了,那天是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一月二十七,距今已經整整40年。然而李昊還能清楚地記得,那時受降的郭崇韜臉上,也有著與如今王全斌相似的快意恩仇。
李昊的腦中突然想起花蕊夫人曾經寫過的幾句詩:“遇著唱名多不語,含羞走過禦床前。”如今的後蜀君臣,不正含羞走過王全斌的馬前嗎?他輕輕搖頭,恭敬地遞上降表。
其詞曰:
“臣生自並門,長於蜀土,幸以先臣之基構,得從幼歲以纂承。隻知四序之推移,不識三靈之改卜。伏自皇帝陛下大明出震,聖德居尊,聲教被於遐荒,慶澤流於中夏。當凝旒正殿,虧以小事大之儀。及告類圜丘,廣執贄奉琛之禮。蓋蜀地居遐僻,路阻闕庭。已慚先見之明,因有後時之責。今則皇威電赫,聖略風馳。
“幹戈所指而無前,鼙鼓繞臨而自潰。山河郡縣,半入於提封。將卒倉儲,盡歸於圖籍。但念臣中外骨肉二百餘人,高堂有親,七十非遠,弱齡侍奉,隻在庭闈,日承訓撫之恩,粗勤孝養之道,實願克終甘旨,保此衰年。其次得子孫之團圓,守血食之祭祀。伏乞皇帝陛下容之如地,藎之如天。特軫仁慈,以寬危辱。
“臣復輒徵故事,上黷嚴聰。竊念劉禪有安樂之封,叔寶有長城之號,皆因歸款,蓋獲全生。顧眇昧之餘魂,得保家而為幸。庶使先臣寢廟,不為樵採之場。老母庭除,尚有問安之所。見今保全府庫,巡遏軍城,不使毀傷,將期臨照。臣昶謹率文武見任官望闕上表歸命。”
(孟昶降表內容出自《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王全斌看了不禁感嘆:果真是寫降書的大家,把你家皇帝的恭順、惶恐、求生之情寫得活靈活現,還以劉禪和陳叔寶自比,求宋太祖能保全小命,我一定會讓你們如願的。
李昊次日開門,見到門口多了一張條幅:世修降表李家。
默然良久,恍如隔世。
他想到自己年輕時候曾經立下宏願,今生一定要寫下一篇美文,不但令整個後蜀全部子民都能記住,最好還能編成語錄時時朗讀——可如今似乎要以書寫降表留名後世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投降後的孟昶於同年七月被舉家遷至汴梁,住進了頭年冬天趙匡胤在汴水邊為他造好的別墅裏。隨後趙匡胤兌現諾言,下詔釋罪,賜孟昶冠帶、襲衣,並封他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
然而僅僅到達開封27天之後,孟昶就突然死去,年僅47歲。
蜀國投降之後,沿長江一路受降無數卻力主不殺一人的曹彬,卻密奏朝廷:孟昶王蜀30年,而蜀道千餘裏,請族孟氏而赦其臣以防變。宋太祖批示:你好雀兒腸肚!
觀其一生都是以仁愛治軍著名的曹彬為何有此擔心?竟然勸說趙匡胤把孟昶一家都殺了?其實個中緣由從孟昶一行被押解東京時沿途見聞可窺一二。是時蜀地百姓沿路哭送,哀聲連綿,當場慟絕在地的有數百人,孟昶自覺無顏見故國父老,以衣袖遮麵,痛哭不已。而其心愛的花蕊夫人則長歌當哭,在臨時休息的驛站的牆壁上含淚寫下半首《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
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因為負責押解的兵士催逼甚急,她的下半闋未及書寫一字。亡國的主後,連寫首整詞的權利都沒有。殘缺的作品,傳遞的該是怎樣的淒涼與遺恨?
孟昶雖是亡國之君,亦能得百姓深愛至此矣。也難免曹彬要有如此擔心了。
後人評價孟昶時,多認為,如果他國破時拚取一死,哪怕自戕,其聲譽也會比現在高得多——然而文人畢竟難全如文天祥、方孝孺那般剛烈,這點在日後的李煜、趙佶身上也有體現。雖然後世汪國真有豪言壯語,“永遠打不斷的是脊樑”,但可以理解為詩人手軟,打不斷別人的脊樑,可自己的脊樑卻很容易被打斷——我們又怎能對孟昶要求太高?更何況利州被攻破之後孟昶迅速派兵增援,也是彰顯血性與氣魄。
他雖是個奢侈的皇帝,他無惡行,更無民憤,甚至還有多方建樹。作為一個文化人,孟昶沒有前世後世白癡皇帝低俗的愛好,玩文化也是屢屢玩出創意,玩出績效。
首先是花。孟昶喜歡牡丹花與紅梔子花(芙蓉),下令開闢“宣花苑”、“牡丹苑”,到處收集牡丹花種,遍植內宮花圃,而且還讓官民大量種植。每逢牡丹花開,他還召集群臣,設筵共賞,吟詩作賦,不亦樂乎。而芙蓉花在成都更是鋪天蓋地,錦繡滿目。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至今不改。
然後是詩詞。是孟昶領導組織和促成了《花間集》的出版。《花間集》是我國古代文人詞曲之祖,在中國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連王國維在著名的《人間詞話》中也不吝讚賞:“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公元941年,孟昶又詔令史館編輯《古今韻會》五百卷,可惜失傳。
再就是雕刻。後蜀廣政十六年(953),孟昶命人在石壁上刻《論語》《爾雅》《周易》《尚書》等儒典十經,歷時8年才完成,史稱“孟蜀石經”,成為後世傳經的模板範本。後來,孟昶考慮到石經難於傳播,遂改石為木,後世用木本刻書,正是以孟昶為始祖。
李昊的腦中突然想起花蕊夫人曾經寫過的幾句詩:“遇著唱名多不語,含羞走過禦床前。”如今的後蜀君臣,不正含羞走過王全斌的馬前嗎?他輕輕搖頭,恭敬地遞上降表。
其詞曰:
“臣生自並門,長於蜀土,幸以先臣之基構,得從幼歲以纂承。隻知四序之推移,不識三靈之改卜。伏自皇帝陛下大明出震,聖德居尊,聲教被於遐荒,慶澤流於中夏。當凝旒正殿,虧以小事大之儀。及告類圜丘,廣執贄奉琛之禮。蓋蜀地居遐僻,路阻闕庭。已慚先見之明,因有後時之責。今則皇威電赫,聖略風馳。
“幹戈所指而無前,鼙鼓繞臨而自潰。山河郡縣,半入於提封。將卒倉儲,盡歸於圖籍。但念臣中外骨肉二百餘人,高堂有親,七十非遠,弱齡侍奉,隻在庭闈,日承訓撫之恩,粗勤孝養之道,實願克終甘旨,保此衰年。其次得子孫之團圓,守血食之祭祀。伏乞皇帝陛下容之如地,藎之如天。特軫仁慈,以寬危辱。
“臣復輒徵故事,上黷嚴聰。竊念劉禪有安樂之封,叔寶有長城之號,皆因歸款,蓋獲全生。顧眇昧之餘魂,得保家而為幸。庶使先臣寢廟,不為樵採之場。老母庭除,尚有問安之所。見今保全府庫,巡遏軍城,不使毀傷,將期臨照。臣昶謹率文武見任官望闕上表歸命。”
(孟昶降表內容出自《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王全斌看了不禁感嘆:果真是寫降書的大家,把你家皇帝的恭順、惶恐、求生之情寫得活靈活現,還以劉禪和陳叔寶自比,求宋太祖能保全小命,我一定會讓你們如願的。
李昊次日開門,見到門口多了一張條幅:世修降表李家。
默然良久,恍如隔世。
他想到自己年輕時候曾經立下宏願,今生一定要寫下一篇美文,不但令整個後蜀全部子民都能記住,最好還能編成語錄時時朗讀——可如今似乎要以書寫降表留名後世了,真是造化弄人啊。
投降後的孟昶於同年七月被舉家遷至汴梁,住進了頭年冬天趙匡胤在汴水邊為他造好的別墅裏。隨後趙匡胤兌現諾言,下詔釋罪,賜孟昶冠帶、襲衣,並封他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
然而僅僅到達開封27天之後,孟昶就突然死去,年僅47歲。
蜀國投降之後,沿長江一路受降無數卻力主不殺一人的曹彬,卻密奏朝廷:孟昶王蜀30年,而蜀道千餘裏,請族孟氏而赦其臣以防變。宋太祖批示:你好雀兒腸肚!
觀其一生都是以仁愛治軍著名的曹彬為何有此擔心?竟然勸說趙匡胤把孟昶一家都殺了?其實個中緣由從孟昶一行被押解東京時沿途見聞可窺一二。是時蜀地百姓沿路哭送,哀聲連綿,當場慟絕在地的有數百人,孟昶自覺無顏見故國父老,以衣袖遮麵,痛哭不已。而其心愛的花蕊夫人則長歌當哭,在臨時休息的驛站的牆壁上含淚寫下半首《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
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因為負責押解的兵士催逼甚急,她的下半闋未及書寫一字。亡國的主後,連寫首整詞的權利都沒有。殘缺的作品,傳遞的該是怎樣的淒涼與遺恨?
孟昶雖是亡國之君,亦能得百姓深愛至此矣。也難免曹彬要有如此擔心了。
後人評價孟昶時,多認為,如果他國破時拚取一死,哪怕自戕,其聲譽也會比現在高得多——然而文人畢竟難全如文天祥、方孝孺那般剛烈,這點在日後的李煜、趙佶身上也有體現。雖然後世汪國真有豪言壯語,“永遠打不斷的是脊樑”,但可以理解為詩人手軟,打不斷別人的脊樑,可自己的脊樑卻很容易被打斷——我們又怎能對孟昶要求太高?更何況利州被攻破之後孟昶迅速派兵增援,也是彰顯血性與氣魄。
他雖是個奢侈的皇帝,他無惡行,更無民憤,甚至還有多方建樹。作為一個文化人,孟昶沒有前世後世白癡皇帝低俗的愛好,玩文化也是屢屢玩出創意,玩出績效。
首先是花。孟昶喜歡牡丹花與紅梔子花(芙蓉),下令開闢“宣花苑”、“牡丹苑”,到處收集牡丹花種,遍植內宮花圃,而且還讓官民大量種植。每逢牡丹花開,他還召集群臣,設筵共賞,吟詩作賦,不亦樂乎。而芙蓉花在成都更是鋪天蓋地,錦繡滿目。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至今不改。
然後是詩詞。是孟昶領導組織和促成了《花間集》的出版。《花間集》是我國古代文人詞曲之祖,在中國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連王國維在著名的《人間詞話》中也不吝讚賞:“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公元941年,孟昶又詔令史館編輯《古今韻會》五百卷,可惜失傳。
再就是雕刻。後蜀廣政十六年(953),孟昶命人在石壁上刻《論語》《爾雅》《周易》《尚書》等儒典十經,歷時8年才完成,史稱“孟蜀石經”,成為後世傳經的模板範本。後來,孟昶考慮到石經難於傳播,遂改石為木,後世用木本刻書,正是以孟昶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