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的好處是有成功先例,壞處也很明顯,滾下去的時候腦袋萬一撞到石頭啥的,基本上就要去見先人了。何況就算運氣好不撞到石頭,一不小心也會砸到你前麵滾下去的人。
此法照樣行不通。看著眼前的天塹,王全斌一籌莫展。這個站在葭萌關前勇猛的將領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他回憶自己多年征戰的艱辛歷程,似乎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的手足無措。嘆息完畢,王全斌提筆寫下一詩,日後流傳甚廣,這就是著名的《憂愁》:
小時候
憂愁是興教門前疾風勁雨的吶喊
我在裏頭
郭從謙在外頭
長大後
憂愁是澤州城上沖天的火光
我在外頭
李筠在裏頭
而現在
憂愁是葭萌關前被燒光的棧道
我在這頭
王昭遠在那頭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
就像當年和鍾會一起被阻在劍門關外的鄧艾找到了陰平小道一樣,宋軍也很快找到一條小路可以直通深渡,名叫“羅川道”,不過荊棘遍地,極難行走。王全斌當機立斷,別說它叫“羅川道”,就算是叫“鬼門關”咱們也得去闖一下,有路可走總比裹著毯子從山頂滾下去好。於是自己帶兩萬主力抄小路直奔渡口,為了蒙蔽敵人,給他們造成一種宋軍無力進取的假象,王全斌還安排副都部署崔彥進帶一萬人留在葭萌關棧道舊址,當然,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不是憑弔,也不是放風箏,而是修路,要把被敵人燒毀的棧道重新修起來!
這是一種怎樣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啊!
崔彥進為了修好棧道,很快找到幾個四川人,向他們詢問當初棧道被焚毀的情景,也希望找一些錘子來把木頭釘進山體上打出來的孔裏去。不過河北人崔彥進很快見識了四川方言的高深莫測——
崔彥進:你家有錘子嗎?
四川人:有個錘子!
崔彥進:有錘子?那快拿來給我們修路。
四川人:莫的,有個錘子的錘子。
崔彥進:什麽?還有兩個錘子?
四川人:哎呀,有個鏟鏟。
崔彥進:鏟子?那也可以借給我們鏟石頭啊。
四川人:鏟個錘子的石頭。
崔彥進:是鏟石頭,不是叫你鏟錘子。
四川人:哎呀,我跟你說個錘子。
崔彥進:我說的是修路。
四川人:錘子。
崔彥進:那你家到底有什麽?
四川人:有毛線。
崔彥進:哦,難怪前麵他們把棧道燒得那麽幹淨呢。
雖然溝通效率低下,但是崔彥進最終還是找到錘子修好了棧道,此時這一萬士兵心中壓抑的怒火全部爆發,化憤怒為力量,一鼓作氣拿下小漫天寨,在深渡會合了走羅川道趕過來的友軍王全斌部。
兩軍交流了這幾天千辛萬苦跑路的悽慘情狀,互相安慰了對方一陣,然後同時認為,都是這些可恨的蜀軍害我們遭受了如此苦難,抓住他們,決不輕饒!兩軍趕到深渡已經是後半夜,甚至休息都免了,天亮後王全斌就兵分三路,發起猛烈攻勢。可憐王昭遠當初還想著派一人拿棒子守住渡口,就能把來犯的宋軍一個一個打進河裏,這下傻了眼,他可沒想到宋軍翻山越嶺之後,還有如此強大的攻擊力。深渡、大漫天寨、利州接連失守,王昭遠三戰三敗,棄城渡江退保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宋軍在此俘虜蜀軍無數,繳獲軍糧80萬斛。
利州城破之日,是幹德二年臘月三十。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孟昶、王全斌、趙匡胤應該正和家人開心地吃著年夜飯。
而隨後兩位相距千裏的皇帝,聽到前線傳回的戰報之後的心情,卻迥然不同。
其時趙匡胤正在皇宮的講武殿中穿著紫貂皮衣、戴著紫貂皮帽辦公,猶覺不足,還用毛氈圍了一個幕帳,可仍然忍不住打了一個寒戰。於是他站了起來,對身邊的人說:“朕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沖犯霜霰,何以堪處!”
接著趙匡胤站起身來,把身上的貂皮衣帽脫了下來,派人快馬加鞭送給前線的王全斌,並且告訴其他將士,紫貂難抓,隻有這麽一身行裝,否則就給你們每人發一套。
史載王全斌拜賜感泣。
而同一時刻,成都皇宮裏的孟昶接到的卻是山寨版諸葛亮棄城逃往劍門的消息。孟昶吃了一驚,當年劉備的諸葛亮可不是這麽不經打的。
可這個寬容的皇帝沒有廢話,也沒有脫下身上的衣服送給這位樞密使,而是立即下令,將宮中財寶全部拿出來,徵集後援部隊,並委派太子孟玄喆為元帥,趕赴劍門,支援王昭遠。
除此之外,他還能做什麽?
可惜孟昶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卻沒有託付給合適的人。
因為這位“幼聰悟,善隸書,年十四封秦王”,並於962年被立為太子的玄喆,在和平年代浸淫太久,像他父親一樣,讀書填詞是高手,行軍打仗卻是從無實踐。率領部隊趕赴劍門的時候,他居然沒忘了隨軍帶上數十名姬妾和伶人,以供娛樂。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玄喆的生年,無法知道此次出兵時候太子的年齡,但隻比孟昶小八歲的趙匡胤,長子趙德芳已經15歲,隻要孟昶不是晚婚晚育,那麽玄喆此時大約就是23歲。23歲的趙匡胤正千裏走單騎,奔走在故友的白眼裏,而23歲的太子玄喆卻要領兵抗擊王全斌的虎狼之師。
此法照樣行不通。看著眼前的天塹,王全斌一籌莫展。這個站在葭萌關前勇猛的將領忍不住嘆了一口氣,他回憶自己多年征戰的艱辛歷程,似乎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的手足無措。嘆息完畢,王全斌提筆寫下一詩,日後流傳甚廣,這就是著名的《憂愁》:
小時候
憂愁是興教門前疾風勁雨的吶喊
我在裏頭
郭從謙在外頭
長大後
憂愁是澤州城上沖天的火光
我在外頭
李筠在裏頭
而現在
憂愁是葭萌關前被燒光的棧道
我在這頭
王昭遠在那頭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
就像當年和鍾會一起被阻在劍門關外的鄧艾找到了陰平小道一樣,宋軍也很快找到一條小路可以直通深渡,名叫“羅川道”,不過荊棘遍地,極難行走。王全斌當機立斷,別說它叫“羅川道”,就算是叫“鬼門關”咱們也得去闖一下,有路可走總比裹著毯子從山頂滾下去好。於是自己帶兩萬主力抄小路直奔渡口,為了蒙蔽敵人,給他們造成一種宋軍無力進取的假象,王全斌還安排副都部署崔彥進帶一萬人留在葭萌關棧道舊址,當然,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不是憑弔,也不是放風箏,而是修路,要把被敵人燒毀的棧道重新修起來!
這是一種怎樣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啊!
崔彥進為了修好棧道,很快找到幾個四川人,向他們詢問當初棧道被焚毀的情景,也希望找一些錘子來把木頭釘進山體上打出來的孔裏去。不過河北人崔彥進很快見識了四川方言的高深莫測——
崔彥進:你家有錘子嗎?
四川人:有個錘子!
崔彥進:有錘子?那快拿來給我們修路。
四川人:莫的,有個錘子的錘子。
崔彥進:什麽?還有兩個錘子?
四川人:哎呀,有個鏟鏟。
崔彥進:鏟子?那也可以借給我們鏟石頭啊。
四川人:鏟個錘子的石頭。
崔彥進:是鏟石頭,不是叫你鏟錘子。
四川人:哎呀,我跟你說個錘子。
崔彥進:我說的是修路。
四川人:錘子。
崔彥進:那你家到底有什麽?
四川人:有毛線。
崔彥進:哦,難怪前麵他們把棧道燒得那麽幹淨呢。
雖然溝通效率低下,但是崔彥進最終還是找到錘子修好了棧道,此時這一萬士兵心中壓抑的怒火全部爆發,化憤怒為力量,一鼓作氣拿下小漫天寨,在深渡會合了走羅川道趕過來的友軍王全斌部。
兩軍交流了這幾天千辛萬苦跑路的悽慘情狀,互相安慰了對方一陣,然後同時認為,都是這些可恨的蜀軍害我們遭受了如此苦難,抓住他們,決不輕饒!兩軍趕到深渡已經是後半夜,甚至休息都免了,天亮後王全斌就兵分三路,發起猛烈攻勢。可憐王昭遠當初還想著派一人拿棒子守住渡口,就能把來犯的宋軍一個一個打進河裏,這下傻了眼,他可沒想到宋軍翻山越嶺之後,還有如此強大的攻擊力。深渡、大漫天寨、利州接連失守,王昭遠三戰三敗,棄城渡江退保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宋軍在此俘虜蜀軍無數,繳獲軍糧80萬斛。
利州城破之日,是幹德二年臘月三十。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孟昶、王全斌、趙匡胤應該正和家人開心地吃著年夜飯。
而隨後兩位相距千裏的皇帝,聽到前線傳回的戰報之後的心情,卻迥然不同。
其時趙匡胤正在皇宮的講武殿中穿著紫貂皮衣、戴著紫貂皮帽辦公,猶覺不足,還用毛氈圍了一個幕帳,可仍然忍不住打了一個寒戰。於是他站了起來,對身邊的人說:“朕被服如此,體尚覺寒,念西征將帥沖犯霜霰,何以堪處!”
接著趙匡胤站起身來,把身上的貂皮衣帽脫了下來,派人快馬加鞭送給前線的王全斌,並且告訴其他將士,紫貂難抓,隻有這麽一身行裝,否則就給你們每人發一套。
史載王全斌拜賜感泣。
而同一時刻,成都皇宮裏的孟昶接到的卻是山寨版諸葛亮棄城逃往劍門的消息。孟昶吃了一驚,當年劉備的諸葛亮可不是這麽不經打的。
可這個寬容的皇帝沒有廢話,也沒有脫下身上的衣服送給這位樞密使,而是立即下令,將宮中財寶全部拿出來,徵集後援部隊,並委派太子孟玄喆為元帥,趕赴劍門,支援王昭遠。
除此之外,他還能做什麽?
可惜孟昶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卻沒有託付給合適的人。
因為這位“幼聰悟,善隸書,年十四封秦王”,並於962年被立為太子的玄喆,在和平年代浸淫太久,像他父親一樣,讀書填詞是高手,行軍打仗卻是從無實踐。率領部隊趕赴劍門的時候,他居然沒忘了隨軍帶上數十名姬妾和伶人,以供娛樂。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玄喆的生年,無法知道此次出兵時候太子的年齡,但隻比孟昶小八歲的趙匡胤,長子趙德芳已經15歲,隻要孟昶不是晚婚晚育,那麽玄喆此時大約就是23歲。23歲的趙匡胤正千裏走單騎,奔走在故友的白眼裏,而23歲的太子玄喆卻要領兵抗擊王全斌的虎狼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