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穀掏出詔書的時候,得意洋洋的眼神並沒有逃脫趙匡胤的眼睛,未來的宋太祖突然覺得這個眼神非常邪惡。
徒步也覺得這個眼神非常邪惡,於是翻了翻書,打算給他找一個同類,很快,找到了。此人名叫李貫,江西吉安府人,明建文二年(1400)探花。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趕走建文帝、當上明成祖後,拿到了很多朝臣給建文帝的奏章,裏麵有很多要求討伐他的文字,便以開玩笑似的口吻對朝堂上的大臣們說:“這些奏章你們都有份吧。”眾多大臣個個心驚膽戰,但隻有李貫從容不迫地上前說道:“我從來也沒有寫過。”然後擺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眼神有著和陶穀一樣的邪惡。
於是朱棣憤怒了,他走到李貫的麵前,把奏章扔到他的臉上:“你還引以為榮嗎!作為大明朝的公務員,拿錢不做事,危急時刻,身為近侍竟然一句話都不說,我最厭惡的就是你這種人!”於是將李貫關進了監獄。
好脾氣的趙匡胤倒沒有朱棣這麽暴躁,他選擇了一種比較溫和的表達不滿的方式,於是讓時任翰林承旨的陶穀在建宋後繼續擔任此職,主要做做文秘工作,負責草擬各類詔製。時間一久,陶穀深感工作單調,前途有限,於是希望借自己當初擬禪位詔書的功勞,暗示趙匡胤提拔自己一下。誰知趙匡胤回答說:“頗聞翰林草製,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爾!”要什麽提拔?
被澆了冷水、眼見升官無望的陶穀便在翰林院的牆壁上賦詩一首:“官職須由生處有,文章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為後世留下一個“依樣畫葫蘆”的傳說。
一切搞定,趙匡胤乃臨禦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接受文武群臣跪呼萬歲,即皇帝位。因取自己駐地宋州之名,國號“大宋”,史稱北宋,改後周顯德七年為宋建隆元年。連神仙陳摶聞訊都大喜差點下凡:天下自此平定,百姓有好日子過啦!
《長編》載:宣徽使高唐昝居潤,引匡胤就龍墀北麵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兗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華山隱士陳摶聞帝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
正月初五,改元,建宋,大赦天下。
這天,趙匡胤下令進行了一係列活動:首先賞賜諸位兄弟,作為跟隨自己去陳橋驛辛苦兩日遊並聆聽《我有一個請求》講座的獎賞;接著焚香敬天地、社稷,告訴皇天後土,大周集團股份公司已經重組,原股東已經撤資;最後下詔至諸道節度使,告訴他們,老闆換人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事重組,打麻將換個人都要變一下方位,何況新建一個國家。趙匡胤的基本部署是原班人馬仍各司原職,就像歌裏唱的——“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當然有些職位是不得不變了,譬如柴宗訓已經不適合再當皇帝,趙匡胤本人也無法再任殿前都點檢,死掉的侍衛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那職位也要有人頂上。
於是詔令幼主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石守信接替韓通任侍衛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死掉的韓通升官至中書令(追任),並以禮厚葬;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升任殿前都點檢,侍衛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升為都指揮使,兩位率軍駐守前線可不必回朝,凡事擁有自主裁決權;侍衛司的原最高領導李重進,也升至中書令,繼續留守駐地揚州,同樣不必來朝。當然,這三位不必來朝的兄弟日後有機會再和太祖見麵時,關係已不比今日的融洽了。
至於宰相,還是由原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擔任,儼然一切從舊。正月初六,太陽照常升起,眾人照常上班。
然而很快就有人發現,有件事情與往常不一樣了。
秦漢以降,宰相與皇帝議事,都是坐著的。
一直到建隆元年的正月初五,他們一直都是坐著的。
然而正月初六開始,宰相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堂上沒有自己的椅子了。
此故事的1.0版是說範質這天坐著向太祖匯報工作,影帝趙匡胤突然說:“哎呀我眼睛怎麽突然不好使了,看不見呀,你把稿子拿我麵前來。”範質不知有詐,拿著稿子上前,回來一看,座位已經被人移走了,心想原來太祖使出了三十六計中的調虎離山呀,但也不敢申辯,隻好站著議事,從此宰相就再沒座位了。
這個版本的好處明顯,比如通俗易懂,富有傳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興趣聆聽,頗具當下很多明星以拙劣文筆自爆家醜之妙,然而bug也有很多,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坐著的宰相不止範質一人,調虎離山也從來沒聽說一次能調走三隻的。
此故事的2.0版顯得更符合邏輯,是說範質與其他舊臣為求自保,主動上書自貶,請太祖改變舊製,廢除宰相坐議之禮,太祖欣然應允。相較前者,2.0版故事簡單,脈絡清晰,邏輯合理,可信度極高——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為《續資治通鑑》裏麵就是這麽寫的。
也許有人認為撤掉宰相的椅子並非那麽要緊,不值得作為建立政權後一件大事單獨描寫,但是如果你碰巧有過被人請客吃酒,主人坐著喝,你站著陪的經歷之後,就能明白這裏麵有多大的差別了。
徒步也覺得這個眼神非常邪惡,於是翻了翻書,打算給他找一個同類,很快,找到了。此人名叫李貫,江西吉安府人,明建文二年(1400)探花。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趕走建文帝、當上明成祖後,拿到了很多朝臣給建文帝的奏章,裏麵有很多要求討伐他的文字,便以開玩笑似的口吻對朝堂上的大臣們說:“這些奏章你們都有份吧。”眾多大臣個個心驚膽戰,但隻有李貫從容不迫地上前說道:“我從來也沒有寫過。”然後擺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眼神有著和陶穀一樣的邪惡。
於是朱棣憤怒了,他走到李貫的麵前,把奏章扔到他的臉上:“你還引以為榮嗎!作為大明朝的公務員,拿錢不做事,危急時刻,身為近侍竟然一句話都不說,我最厭惡的就是你這種人!”於是將李貫關進了監獄。
好脾氣的趙匡胤倒沒有朱棣這麽暴躁,他選擇了一種比較溫和的表達不滿的方式,於是讓時任翰林承旨的陶穀在建宋後繼續擔任此職,主要做做文秘工作,負責草擬各類詔製。時間一久,陶穀深感工作單調,前途有限,於是希望借自己當初擬禪位詔書的功勞,暗示趙匡胤提拔自己一下。誰知趙匡胤回答說:“頗聞翰林草製,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爾!”要什麽提拔?
被澆了冷水、眼見升官無望的陶穀便在翰林院的牆壁上賦詩一首:“官職須由生處有,文章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為後世留下一個“依樣畫葫蘆”的傳說。
一切搞定,趙匡胤乃臨禦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接受文武群臣跪呼萬歲,即皇帝位。因取自己駐地宋州之名,國號“大宋”,史稱北宋,改後周顯德七年為宋建隆元年。連神仙陳摶聞訊都大喜差點下凡:天下自此平定,百姓有好日子過啦!
《長編》載:宣徽使高唐昝居潤,引匡胤就龍墀北麵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兗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詔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華山隱士陳摶聞帝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
正月初五,改元,建宋,大赦天下。
這天,趙匡胤下令進行了一係列活動:首先賞賜諸位兄弟,作為跟隨自己去陳橋驛辛苦兩日遊並聆聽《我有一個請求》講座的獎賞;接著焚香敬天地、社稷,告訴皇天後土,大周集團股份公司已經重組,原股東已經撤資;最後下詔至諸道節度使,告訴他們,老闆換人啦。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事重組,打麻將換個人都要變一下方位,何況新建一個國家。趙匡胤的基本部署是原班人馬仍各司原職,就像歌裏唱的——“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當然有些職位是不得不變了,譬如柴宗訓已經不適合再當皇帝,趙匡胤本人也無法再任殿前都點檢,死掉的侍衛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那職位也要有人頂上。
於是詔令幼主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石守信接替韓通任侍衛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死掉的韓通升官至中書令(追任),並以禮厚葬;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升任殿前都點檢,侍衛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升為都指揮使,兩位率軍駐守前線可不必回朝,凡事擁有自主裁決權;侍衛司的原最高領導李重進,也升至中書令,繼續留守駐地揚州,同樣不必來朝。當然,這三位不必來朝的兄弟日後有機會再和太祖見麵時,關係已不比今日的融洽了。
至於宰相,還是由原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擔任,儼然一切從舊。正月初六,太陽照常升起,眾人照常上班。
然而很快就有人發現,有件事情與往常不一樣了。
秦漢以降,宰相與皇帝議事,都是坐著的。
一直到建隆元年的正月初五,他們一直都是坐著的。
然而正月初六開始,宰相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堂上沒有自己的椅子了。
此故事的1.0版是說範質這天坐著向太祖匯報工作,影帝趙匡胤突然說:“哎呀我眼睛怎麽突然不好使了,看不見呀,你把稿子拿我麵前來。”範質不知有詐,拿著稿子上前,回來一看,座位已經被人移走了,心想原來太祖使出了三十六計中的調虎離山呀,但也不敢申辯,隻好站著議事,從此宰相就再沒座位了。
這個版本的好處明顯,比如通俗易懂,富有傳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興趣聆聽,頗具當下很多明星以拙劣文筆自爆家醜之妙,然而bug也有很多,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坐著的宰相不止範質一人,調虎離山也從來沒聽說一次能調走三隻的。
此故事的2.0版顯得更符合邏輯,是說範質與其他舊臣為求自保,主動上書自貶,請太祖改變舊製,廢除宰相坐議之禮,太祖欣然應允。相較前者,2.0版故事簡單,脈絡清晰,邏輯合理,可信度極高——當然,最重要的,是因為《續資治通鑑》裏麵就是這麽寫的。
也許有人認為撤掉宰相的椅子並非那麽要緊,不值得作為建立政權後一件大事單獨描寫,但是如果你碰巧有過被人請客吃酒,主人坐著喝,你站著陪的經歷之後,就能明白這裏麵有多大的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