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不在身邊,邵洵美的生活陷入了極度的混亂和困頓。那個時期的一封家信中他這樣嘆苦:“今日已二十三日,這二十三日中,東湊西補,度日維艱。所謂東湊西補,即是寅吃卯糧。小美的十元飯錢用光了,房錢也預先借用了,舊報紙也賣光了,一件舊大衣賣了八元錢。報紙不訂了。牛奶也停了。……煙也戒了。尚有兩包工字牌,掃除清爽便結束……”
一次,徐誌摩的遺孀陸小曼來上海看他,他想好好招待這位故友的妻子,卻囊中羞澀,不得不把一枚吳昌碩親刻的“姚江邵氏圖書珍藏”白色壽山石印章低價出售,換來了十元的酒菜錢。落魄至此,也真讓人唏噓!
邵洵美很快就病倒了。春寒天氣最難將息,他被喘咳折磨著,隻能躺在床上,窩在被褥裏,一開口就咳嗽不停。陳茵眉得知消息,隻身一人來到上海照料他。
1967年冬天,邵洵美的老病又犯了,這一次哮喘得更厲害。可的鬆、強的鬆之類的藥物因服用太久已不起什麽作用,說話時,不得不手裏捏著一個橡皮筒一樣的東西,連按帶動,向口裏噴送空氣,以幫助呼吸。如果我們沒有記錯,他的伯父,也是害這病死的。本來這種病隻要易地療養,一到冬天就去南方溫暖的地方,還有望治癒。可現今的邵洵美,再也不是一擲千金的少爺,隻能挨得一日是一日了。趁他病情略有好轉時,家人建議去餘姚鄉下靜養,他拒絕了。他生在上海,長在上海,這座城市已經與他血肉相連,就像他從前在一篇《感傷的旅行》的文章中所說:“此地有我的老家,有我的新居。它是一部我的歷史,它會對你說我自小是多麽可愛,長大了是多麽頑皮,成了人懷藏著多少的奢望。沒有它,我對自己的過去會沒有查考。”
過了春節,邵洵美休克了一次。調治了三個月,見有好轉,就出了院。這一日,天微雨,他出院回家後寫下了一首小詩:
天堂有路隨便走,地獄日夜不關門。
小別居然非永訣,回家已是隔世人。
他相信,自己已經看到過死神的麵孔,它並不可怕,隻是一張沒有五官的臉,一片無以捉摸的白色,像霧,像無數道牆外的另一個世界,他甚至已經非常真切地看到了這另一個世界裏的舊日朋友。
陳茵眉回江蘇溧陽鄉下忙她的農活去了,現在是夫人從南京回來服侍。他變得特別懷念舊時的光景,常常念叨那些死去或者活著的舊友的名字。有一個晚上,他讓夫人燒了一桌好菜,說要等待徐誌摩和陸小曼。善良的夫人陪著他等了大半宿,並記下了他的四句詩:
有酒亦有菜,今日早關門。
夜半虛前席,新鬼多故人。
夫人說他的這些詩作太傷感,他也真誠地檢討開了,把這些看作“毒草的標本”:
我這種東西寫它做什麽?對人對己全沒有好處。“文藝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寫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不是已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嗎?毛主席所寫的詩詞,哪一首不合乎這個標準?而我寫的東西,哪一篇經得起考驗?我的東西,隻能起一種作用,便是說,留作一種資料,說明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種東西,它反映著某些人的思想,一種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東西,一種毒草的標本,可以在需要時作反麵教材。將來或者把它們拿給文史參考資料編輯的負責人去看看,有沒有用。
聽著院子裏梧桐的沙沙聲,他入夢了。他似乎真的聽到了徐誌摩的聲音。徐和他大聲爭吵著什麽,為了安妥詩中的一個詞,或是為了書店經營的事。徐的一口海寧話聽起來是多麽熟悉啊。夢中,徐的手指好幾次點到了他的鼻子上,就像在劍橋一起同學時一樣。他相信了,死者的確是會說往事的。死亡,無法使他的內心冷卻,也沒有讓他的理智渙散。現在,對於他來說,死亡不再是黑夜的恐怖,而是白晝的伴侶。
哮喘病發作的間隙,他在床頭翻讀的是一本安徒生的童話,《夜鶯》。玫瑰叢中的夜鶯,讓他想到的是那些清風一樣透明的日子。可惜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西窗的斜陽穿進來了,一粒粒舞動著的灰塵也仿佛是紅色的。隔著蒙了水汽的窗玻璃,外麵的喧囂成了夢境。他輕輕讀出了聲。夫人在一旁勸止不住,聽著也落淚了。
於是夜鶯不停地唱下去,它唱著寧靜的教堂墓地——那兒,生長著白色的玫瑰花。那兒,接骨木樹發出甜蜜的香氣。那兒衰草染了哀悼者的眼淚。死神這時眷戀起自己的花園來。於是他就變成一股寒冷的白霧從窗口消逝了……
他曾經這樣說:“我完全明白了我自己的命運,神仙的宮殿決不是我的住處,啊,我要醒,我要醒,我要醒!”臨到終了,他吟起這句子,才發覺自己或許是曾經明白,但始終是沒有醒來,即便是從貴胄的雲端跌落到人間的煙火中。這一生真的是一個彌天大夢?
因此他決意等待,不再掙紮,任由那片白霧一點點地把自己包圍。誰說它是冰冷的呢?或許纏繞一身的白霧是溫暖的,像他餘姚老家盛產的棉花,他一坐進這棉花堆裏,這一片白色就會溫柔地把他浮載起來,而他那已記不清麵目的祖父,會在遠處喊著他的小名向他走來。他的生命不會是一場風暴。這一點他明白。現在他隻願像院中的那棵老樹,生、老、病、死,走過人世間的六道輪迴。如果這一切已不再能變更,那就快點到來吧。他在心裏默默地喊著。
一次,徐誌摩的遺孀陸小曼來上海看他,他想好好招待這位故友的妻子,卻囊中羞澀,不得不把一枚吳昌碩親刻的“姚江邵氏圖書珍藏”白色壽山石印章低價出售,換來了十元的酒菜錢。落魄至此,也真讓人唏噓!
邵洵美很快就病倒了。春寒天氣最難將息,他被喘咳折磨著,隻能躺在床上,窩在被褥裏,一開口就咳嗽不停。陳茵眉得知消息,隻身一人來到上海照料他。
1967年冬天,邵洵美的老病又犯了,這一次哮喘得更厲害。可的鬆、強的鬆之類的藥物因服用太久已不起什麽作用,說話時,不得不手裏捏著一個橡皮筒一樣的東西,連按帶動,向口裏噴送空氣,以幫助呼吸。如果我們沒有記錯,他的伯父,也是害這病死的。本來這種病隻要易地療養,一到冬天就去南方溫暖的地方,還有望治癒。可現今的邵洵美,再也不是一擲千金的少爺,隻能挨得一日是一日了。趁他病情略有好轉時,家人建議去餘姚鄉下靜養,他拒絕了。他生在上海,長在上海,這座城市已經與他血肉相連,就像他從前在一篇《感傷的旅行》的文章中所說:“此地有我的老家,有我的新居。它是一部我的歷史,它會對你說我自小是多麽可愛,長大了是多麽頑皮,成了人懷藏著多少的奢望。沒有它,我對自己的過去會沒有查考。”
過了春節,邵洵美休克了一次。調治了三個月,見有好轉,就出了院。這一日,天微雨,他出院回家後寫下了一首小詩:
天堂有路隨便走,地獄日夜不關門。
小別居然非永訣,回家已是隔世人。
他相信,自己已經看到過死神的麵孔,它並不可怕,隻是一張沒有五官的臉,一片無以捉摸的白色,像霧,像無數道牆外的另一個世界,他甚至已經非常真切地看到了這另一個世界裏的舊日朋友。
陳茵眉回江蘇溧陽鄉下忙她的農活去了,現在是夫人從南京回來服侍。他變得特別懷念舊時的光景,常常念叨那些死去或者活著的舊友的名字。有一個晚上,他讓夫人燒了一桌好菜,說要等待徐誌摩和陸小曼。善良的夫人陪著他等了大半宿,並記下了他的四句詩:
有酒亦有菜,今日早關門。
夜半虛前席,新鬼多故人。
夫人說他的這些詩作太傷感,他也真誠地檢討開了,把這些看作“毒草的標本”:
我這種東西寫它做什麽?對人對己全沒有好處。“文藝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寫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不是已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嗎?毛主席所寫的詩詞,哪一首不合乎這個標準?而我寫的東西,哪一篇經得起考驗?我的東西,隻能起一種作用,便是說,留作一種資料,說明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種東西,它反映著某些人的思想,一種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東西,一種毒草的標本,可以在需要時作反麵教材。將來或者把它們拿給文史參考資料編輯的負責人去看看,有沒有用。
聽著院子裏梧桐的沙沙聲,他入夢了。他似乎真的聽到了徐誌摩的聲音。徐和他大聲爭吵著什麽,為了安妥詩中的一個詞,或是為了書店經營的事。徐的一口海寧話聽起來是多麽熟悉啊。夢中,徐的手指好幾次點到了他的鼻子上,就像在劍橋一起同學時一樣。他相信了,死者的確是會說往事的。死亡,無法使他的內心冷卻,也沒有讓他的理智渙散。現在,對於他來說,死亡不再是黑夜的恐怖,而是白晝的伴侶。
哮喘病發作的間隙,他在床頭翻讀的是一本安徒生的童話,《夜鶯》。玫瑰叢中的夜鶯,讓他想到的是那些清風一樣透明的日子。可惜這樣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西窗的斜陽穿進來了,一粒粒舞動著的灰塵也仿佛是紅色的。隔著蒙了水汽的窗玻璃,外麵的喧囂成了夢境。他輕輕讀出了聲。夫人在一旁勸止不住,聽著也落淚了。
於是夜鶯不停地唱下去,它唱著寧靜的教堂墓地——那兒,生長著白色的玫瑰花。那兒,接骨木樹發出甜蜜的香氣。那兒衰草染了哀悼者的眼淚。死神這時眷戀起自己的花園來。於是他就變成一股寒冷的白霧從窗口消逝了……
他曾經這樣說:“我完全明白了我自己的命運,神仙的宮殿決不是我的住處,啊,我要醒,我要醒,我要醒!”臨到終了,他吟起這句子,才發覺自己或許是曾經明白,但始終是沒有醒來,即便是從貴胄的雲端跌落到人間的煙火中。這一生真的是一個彌天大夢?
因此他決意等待,不再掙紮,任由那片白霧一點點地把自己包圍。誰說它是冰冷的呢?或許纏繞一身的白霧是溫暖的,像他餘姚老家盛產的棉花,他一坐進這棉花堆裏,這一片白色就會溫柔地把他浮載起來,而他那已記不清麵目的祖父,會在遠處喊著他的小名向他走來。他的生命不會是一場風暴。這一點他明白。現在他隻願像院中的那棵老樹,生、老、病、死,走過人世間的六道輪迴。如果這一切已不再能變更,那就快點到來吧。他在心裏默默地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