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張兆和已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暑假裏,沈老師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短暫的、卻又是甜蜜得揪心的會晤後,沈從文回到了青島(他在青島大學的圖書館謀得了一個職位),等待的煎熬使他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他給女學生的二姐允和寫了封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又是這樣一個詩書禮儀之家,沈從文對女方父母意誌的重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他在信裏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得到開明的父親同意的答覆後,張兆和馬上在熱心的二姐的陪同下去電報局把這個消息發給了沈。據說她拍給沈從文的電報全文是這樣的: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由胡適之先生竭力倡導的白話文運動在這個女學生身上結出的成果,就是讓她拍出了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
太陽下發生的事,風或可以吹散?六十多年後,白髮蒼蒼的張兆和重讀那些舊日的情書,竟不知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她自問:“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字還在,人已渺,於是會有這樣的嘆息:悔之晚矣。
但總有一些句子,寫下或讀到它們時的心情永遠是美麗的: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隻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流水十年:沈從文1922—1931
上海恩怨
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心在十年間由北向南,真箇是風水輪流轉,至1931年已經完全移到了殖民化色彩濃鬱號稱“國中之國”的上海。是年歲次辛未,為民國二十年。東北淪喪,華北震驚,值此多難之秋,北方文人因政治及經濟的原因紛紛南下,而海上名士還兀自固守著原有的陣地。此時的十裏洋場,眾聲喧譁,五色紛陳,既是新進的革命作家的發祥地,又是舊派文人的大本營,在變幻的時代風雲中開始呈現出異樣炫目的光彩。
1931年的魯迅繼續蟄居上海,在年初經歷過一場人事的兇險後,看世事愈加悲觀、黑色,變得愈加的陰鬱尖誚,不討人喜。1931年的鬱達夫成了個上海裏弄間平凡的住家男人,即便對曾經傾注過無數心力的創造社和左聯活動,也要開始淡出,因為一批更為新潮的年輕人已迎頭趕上。此時的鬱達夫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古代人所夢想過的仙人,可以不吃飯、不穿衣、不住房屋、不要女人。他這樣一個力比多旺盛的男人怎麽會說出不要女人的話來呢——哦,他是吃夠了女人的苦頭。這一年瞿秋白自蘇聯重返上海,成為左聯實際的掌門人。這一年最當紅的作家是以《啼笑因緣》等通俗小說文名響遍大江南北的張恨水。這一年最八卦的娛樂新聞是新月詩人徐誌摩飛機失事。盡管穆時英著名的小說《上海的狐步舞》還要晚一年寫出,但內容正是1931年的上海即景。而這一年最酷烈也是最讓人震驚的,則是年初五位左派文人的遭槍殺。
1931年1月初,29歲的沈從文風塵僕僕從武漢趕到上海,一是為探望老友丁玲、胡也頻,二是想在上海再續文學之夢。此時的沈從文經幾年打拚已小有文名,但他真正引起文壇矚目還是在幾年後湘西係列的紀事發表之後。此時的丁玲也尚未像後來那樣走紅。讓沈從文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到上海,他要捲入到綿延半個多世紀的一段恩怨中去。
1月17日,沈從文的老友胡也頻失蹤,之後證實他是在一次黨的秘密會議上遭當局逮捕。沈從文往來京滬向黨國要人求情,又在大冷天陪著丁玲去獄中看望胡也頻。這份情誼足令時人動容。到了2月9日,消息閉塞的沈從文還在找邵洵美請託後門,殊不料消息傳來,早一日,胡也頻已經和其他四位被捕的文人馮鏗、殷夫、柔石、李偉森一道,在龍華監獄被殺害了,所有的奔走努力全成了泡影。直到此時,沈從文還不知道他的朋友的死,是如傳媒所說的用麻袋沉到了黃浦江呢,還是活埋在了地下。
胡也頻出事後的一段時間,丁玲住到了沈從文在上海的一個叔父家裏。盡管沈從文不是丁玲、胡也頻的同路人,但誼屬同鄉,情係故交,出於俠義心腸他還是陪同丁玲,帶著幾個月大的嬰兒,返鄉探母託孤。據知情人透露,為了掩人耳目,沈從文和丁玲是假扮夫妻離開上海的。而兩年後丁玲被捕,沈全力營救而不果,更像是這一節的重演乃至重複。這一腔的恩義,將來更有《記丁玲》、《記胡也頻》、《這個女性》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感人的紀實文字為證。
重新回到上海的丁玲,成了一個堅定的左傾分子,參加政治活動愈益頻繁,儼儼乎一左派女傑了。而沈從文繼續著他“優美”、“自然”、“人性”的文學立場。這年夏天,沈、丁兩人因文學與政治上意見的不同而正式分道揚鑣。多年以後,有好奇的讀者要一探他們上海恩怨的始末,兩人皆諱莫如深。
也是在這年夏天,沈從文離開上海重回北京。以後的數年間,他的活動範圍將主要在北京和青島兩地之間,對於上海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情緒,使他一想起這個城市總是心裏隱痛。
得到開明的父親同意的答覆後,張兆和馬上在熱心的二姐的陪同下去電報局把這個消息發給了沈。據說她拍給沈從文的電報全文是這樣的: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由胡適之先生竭力倡導的白話文運動在這個女學生身上結出的成果,就是讓她拍出了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
太陽下發生的事,風或可以吹散?六十多年後,白髮蒼蒼的張兆和重讀那些舊日的情書,竟不知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她自問:“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字還在,人已渺,於是會有這樣的嘆息:悔之晚矣。
但總有一些句子,寫下或讀到它們時的心情永遠是美麗的: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隻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流水十年:沈從文1922—1931
上海恩怨
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心在十年間由北向南,真箇是風水輪流轉,至1931年已經完全移到了殖民化色彩濃鬱號稱“國中之國”的上海。是年歲次辛未,為民國二十年。東北淪喪,華北震驚,值此多難之秋,北方文人因政治及經濟的原因紛紛南下,而海上名士還兀自固守著原有的陣地。此時的十裏洋場,眾聲喧譁,五色紛陳,既是新進的革命作家的發祥地,又是舊派文人的大本營,在變幻的時代風雲中開始呈現出異樣炫目的光彩。
1931年的魯迅繼續蟄居上海,在年初經歷過一場人事的兇險後,看世事愈加悲觀、黑色,變得愈加的陰鬱尖誚,不討人喜。1931年的鬱達夫成了個上海裏弄間平凡的住家男人,即便對曾經傾注過無數心力的創造社和左聯活動,也要開始淡出,因為一批更為新潮的年輕人已迎頭趕上。此時的鬱達夫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古代人所夢想過的仙人,可以不吃飯、不穿衣、不住房屋、不要女人。他這樣一個力比多旺盛的男人怎麽會說出不要女人的話來呢——哦,他是吃夠了女人的苦頭。這一年瞿秋白自蘇聯重返上海,成為左聯實際的掌門人。這一年最當紅的作家是以《啼笑因緣》等通俗小說文名響遍大江南北的張恨水。這一年最八卦的娛樂新聞是新月詩人徐誌摩飛機失事。盡管穆時英著名的小說《上海的狐步舞》還要晚一年寫出,但內容正是1931年的上海即景。而這一年最酷烈也是最讓人震驚的,則是年初五位左派文人的遭槍殺。
1931年1月初,29歲的沈從文風塵僕僕從武漢趕到上海,一是為探望老友丁玲、胡也頻,二是想在上海再續文學之夢。此時的沈從文經幾年打拚已小有文名,但他真正引起文壇矚目還是在幾年後湘西係列的紀事發表之後。此時的丁玲也尚未像後來那樣走紅。讓沈從文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到上海,他要捲入到綿延半個多世紀的一段恩怨中去。
1月17日,沈從文的老友胡也頻失蹤,之後證實他是在一次黨的秘密會議上遭當局逮捕。沈從文往來京滬向黨國要人求情,又在大冷天陪著丁玲去獄中看望胡也頻。這份情誼足令時人動容。到了2月9日,消息閉塞的沈從文還在找邵洵美請託後門,殊不料消息傳來,早一日,胡也頻已經和其他四位被捕的文人馮鏗、殷夫、柔石、李偉森一道,在龍華監獄被殺害了,所有的奔走努力全成了泡影。直到此時,沈從文還不知道他的朋友的死,是如傳媒所說的用麻袋沉到了黃浦江呢,還是活埋在了地下。
胡也頻出事後的一段時間,丁玲住到了沈從文在上海的一個叔父家裏。盡管沈從文不是丁玲、胡也頻的同路人,但誼屬同鄉,情係故交,出於俠義心腸他還是陪同丁玲,帶著幾個月大的嬰兒,返鄉探母託孤。據知情人透露,為了掩人耳目,沈從文和丁玲是假扮夫妻離開上海的。而兩年後丁玲被捕,沈全力營救而不果,更像是這一節的重演乃至重複。這一腔的恩義,將來更有《記丁玲》、《記胡也頻》、《這個女性》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感人的紀實文字為證。
重新回到上海的丁玲,成了一個堅定的左傾分子,參加政治活動愈益頻繁,儼儼乎一左派女傑了。而沈從文繼續著他“優美”、“自然”、“人性”的文學立場。這年夏天,沈、丁兩人因文學與政治上意見的不同而正式分道揚鑣。多年以後,有好奇的讀者要一探他們上海恩怨的始末,兩人皆諱莫如深。
也是在這年夏天,沈從文離開上海重回北京。以後的數年間,他的活動範圍將主要在北京和青島兩地之間,對於上海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情緒,使他一想起這個城市總是心裏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