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悠悠南北朝:縱橫十六國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慕容燕的軍隊處境艱難,這邊拓跋珪則安排停當,他派拓跋虔、拓跋儀各領數萬騎兵駐紮在河東、河北,又讓拓跋遵領了七萬騎兵(拓跋珪經過十年的征戰竟還能有這麽多的騎兵部隊,很讓人懷疑這個數字的正確性,但有數萬精銳騎兵應是合情合理的。)悄悄地繞到了燕軍的東南麵,也就是燕軍的退路上。
從九月開始,燕軍和魏軍在五原一帶相持近一個月,慕容寶的軍隊從一支驕兵變成了羸兵,慕容寶雖然心中發虛,卻沒有撤退的意思。慕容麟手下有個叫做慕輿嵩的部將覺得慕容垂是真的死了,糾合部將作亂,擁立慕容麟做皇帝。事情敗露,慕容寶把慕輿嵩等人給殺了,雖則始終沒抓住慕容麟的把柄,處置不了他,但心中已對這個兄弟很是疑慮。
燕軍就在這樣的狀況下勉強支撐到了十月底,此時的五原地區已是寒風凜冽,冬日來臨,慕容寶下令燒掉渡船撤軍。當時的黃河水還未結冰,慕容寶認定魏軍沒有足夠的船隻,不可能渡河追擊,無須採取任何防備措施,燕軍一路向東撤去。
拓跋珪在南岸並未馬上行動,燕軍撤退後的第八天,天氣突變,颳起暴風,河水迅速凍合。拓跋珪大喜過望,他趕緊留下所有輜重,連夜點起二萬精銳騎兵,以最快的速度衝過黃河,朝著燕軍撤退的方向追去。
六、參合陂的哭聲
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的後燕軍隊走到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下,已近傍晚時分。“天有不測風雲”,這個時候一陣大風平地而起,隻見一道黑氣如長堤一般,自燕軍身後向前鋪卷而來,最後完全罩住了整個軍隊。(“參合陂”這一段《通鑑》中寫得相當精彩,百讀不厭,尤其此處,建議大家讀一讀。)
士兵們本已十分脆弱的心靈又蒙上一層陰影,一個名叫支曇猛的和尚頓覺不安,嚮慕容寶進言:“狂風暴虐,乃是魏兵將要來到的徵兆,我軍應當作好抵禦準備。”
滿以為魏軍早被拋下很遠的慕容寶隻笑不作答。支曇猛再三請求,慕容麟在旁邊聽不耐煩,氣呼呼地說:“以殿下的神武,我軍的強盛,足以橫行沙漠,小小的索虜(燕人鄙視同宗的北魏,罵其為索虜)哪裏敢來?你這該死的和尚妄言驚眾,應當殺了以振軍威!”
支曇猛痛哭流涕:“苻堅百萬雄師,卻大敗於淮南,正是因為恃眾輕敵,不相信天道的緣故啊!”
眼看兩下裏就要鬧僵,慕容德開口調停,他勸慕容寶還是聽支曇猛的話,以防萬一,慕容寶才心不在焉地讓慕容麟帶上三萬騎兵殿後。慕容麟根本不信支曇猛,哪裏肯好好設防,隻放縱士兵在大軍之後四處遊獵。
燕軍又走了一段路,就停下腳步,在參合陂東邊的蟠羊山南麵依水紮營。慕容寶做夢都無法想到,急行軍的魏軍在當晚已經追到了參合陂西麵!拓跋珪發現燕軍近在咫尺,連夜部署進軍計劃,各將領分別帶兵,士兵銜枚,戰馬束口,暗暗向燕軍靠近。
第二天日出時分,魏軍全部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燕軍大營。這時燕國的士兵們正伸著懶腰,緩步走出營寨,準備向東進發,猛一回頭,啊,眼前竟是嚴陣以待的北魏軍隊!燕軍一下子就亂成一團。拓跋珪手一抬,二萬精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燕軍紛紛逃入水中,人馬相互踐踏,踩死的、淹死的數以萬計。逃得性命的士兵剛上岸,魏軍先前的伏兵拓跋遵的軍隊又正好殺到,燕軍最後一道心理防線終於崩潰,四五萬人全部乖乖地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從亂軍中逃出的不足數千,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麟、慕容德等人憑著馬快,才撿了性命,慕容垂的侄子慕容紹不幸戰死,其餘被俘的慕容氏王公亦有數千。
拓跋珪大獲全勝,他從燕軍的俘虜中挑了些可用之才留在北魏,其餘的人準備悉數發還衣物糧食,遣送回國,也是藉機招攬中原人心。
他的中部大人王建說:“燕國強盛,這次傾全國之力前來,我軍僥倖取勝,不如殺掉降卒,將來它們再無可用之兵,打敗他們就易如反掌了!”
拓跋珪嘆道:“若聽從你的話,隻怕我將陷於不仁不義之地。”然而魏國的將領對後燕尚心有餘悸,都認為王建說得有理,拓跋珪便下一道命令,將四五萬後燕士兵全部活埋!
(王建的一席話,毛澤東早就有過很有見地的評述:“王建庸人,不懂政治”。殺降卒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被看作是殘忍而毫無益處的行為,白起、項羽都是坑殺降卒的超級劊子手,結果都沒有好下場,這個出主意的王建後來得以善終,還算是混得不錯的。話說回來,拓跋珪開創北魏,一世英雄,本可以當一代明君,卻莫名其妙聽從了王建的一番建言,做了這件令天下仁人誌士寒心的事,盡管他事後立刻就表達了悔悟之意,也是無法讓人原諒的。拓跋珪從此再也沒得到燕國軍民的信任,他包圍燕國國都中山一年,到最後皇帝大臣們全部離城出逃,卻仍然無法攻下。他派人登樓勸降,得到的答覆便是:“但恐如參合之眾,故求全日月命耳!”這時的拓跋珪一口唾沫吐到王建的臉上,卻已經晚了。於是拓跋珪一輩子也沒有實現完全吞併燕國的目標,北魏足足花了三代四十多年的時間,才最後取得燕國的故土,這其中拓跋珪坑殺數萬燕軍行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至於拓跋珪自己,後來也不得好死,冥冥中或許是因為這可恥“罪行”而遭受的“報應”吧。)
從九月開始,燕軍和魏軍在五原一帶相持近一個月,慕容寶的軍隊從一支驕兵變成了羸兵,慕容寶雖然心中發虛,卻沒有撤退的意思。慕容麟手下有個叫做慕輿嵩的部將覺得慕容垂是真的死了,糾合部將作亂,擁立慕容麟做皇帝。事情敗露,慕容寶把慕輿嵩等人給殺了,雖則始終沒抓住慕容麟的把柄,處置不了他,但心中已對這個兄弟很是疑慮。
燕軍就在這樣的狀況下勉強支撐到了十月底,此時的五原地區已是寒風凜冽,冬日來臨,慕容寶下令燒掉渡船撤軍。當時的黃河水還未結冰,慕容寶認定魏軍沒有足夠的船隻,不可能渡河追擊,無須採取任何防備措施,燕軍一路向東撤去。
拓跋珪在南岸並未馬上行動,燕軍撤退後的第八天,天氣突變,颳起暴風,河水迅速凍合。拓跋珪大喜過望,他趕緊留下所有輜重,連夜點起二萬精銳騎兵,以最快的速度衝過黃河,朝著燕軍撤退的方向追去。
六、參合陂的哭聲
疲憊不堪、士氣低落的後燕軍隊走到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下,已近傍晚時分。“天有不測風雲”,這個時候一陣大風平地而起,隻見一道黑氣如長堤一般,自燕軍身後向前鋪卷而來,最後完全罩住了整個軍隊。(“參合陂”這一段《通鑑》中寫得相當精彩,百讀不厭,尤其此處,建議大家讀一讀。)
士兵們本已十分脆弱的心靈又蒙上一層陰影,一個名叫支曇猛的和尚頓覺不安,嚮慕容寶進言:“狂風暴虐,乃是魏兵將要來到的徵兆,我軍應當作好抵禦準備。”
滿以為魏軍早被拋下很遠的慕容寶隻笑不作答。支曇猛再三請求,慕容麟在旁邊聽不耐煩,氣呼呼地說:“以殿下的神武,我軍的強盛,足以橫行沙漠,小小的索虜(燕人鄙視同宗的北魏,罵其為索虜)哪裏敢來?你這該死的和尚妄言驚眾,應當殺了以振軍威!”
支曇猛痛哭流涕:“苻堅百萬雄師,卻大敗於淮南,正是因為恃眾輕敵,不相信天道的緣故啊!”
眼看兩下裏就要鬧僵,慕容德開口調停,他勸慕容寶還是聽支曇猛的話,以防萬一,慕容寶才心不在焉地讓慕容麟帶上三萬騎兵殿後。慕容麟根本不信支曇猛,哪裏肯好好設防,隻放縱士兵在大軍之後四處遊獵。
燕軍又走了一段路,就停下腳步,在參合陂東邊的蟠羊山南麵依水紮營。慕容寶做夢都無法想到,急行軍的魏軍在當晚已經追到了參合陂西麵!拓跋珪發現燕軍近在咫尺,連夜部署進軍計劃,各將領分別帶兵,士兵銜枚,戰馬束口,暗暗向燕軍靠近。
第二天日出時分,魏軍全部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燕軍大營。這時燕國的士兵們正伸著懶腰,緩步走出營寨,準備向東進發,猛一回頭,啊,眼前竟是嚴陣以待的北魏軍隊!燕軍一下子就亂成一團。拓跋珪手一抬,二萬精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燕軍紛紛逃入水中,人馬相互踐踏,踩死的、淹死的數以萬計。逃得性命的士兵剛上岸,魏軍先前的伏兵拓跋遵的軍隊又正好殺到,燕軍最後一道心理防線終於崩潰,四五萬人全部乖乖地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從亂軍中逃出的不足數千,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麟、慕容德等人憑著馬快,才撿了性命,慕容垂的侄子慕容紹不幸戰死,其餘被俘的慕容氏王公亦有數千。
拓跋珪大獲全勝,他從燕軍的俘虜中挑了些可用之才留在北魏,其餘的人準備悉數發還衣物糧食,遣送回國,也是藉機招攬中原人心。
他的中部大人王建說:“燕國強盛,這次傾全國之力前來,我軍僥倖取勝,不如殺掉降卒,將來它們再無可用之兵,打敗他們就易如反掌了!”
拓跋珪嘆道:“若聽從你的話,隻怕我將陷於不仁不義之地。”然而魏國的將領對後燕尚心有餘悸,都認為王建說得有理,拓跋珪便下一道命令,將四五萬後燕士兵全部活埋!
(王建的一席話,毛澤東早就有過很有見地的評述:“王建庸人,不懂政治”。殺降卒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被看作是殘忍而毫無益處的行為,白起、項羽都是坑殺降卒的超級劊子手,結果都沒有好下場,這個出主意的王建後來得以善終,還算是混得不錯的。話說回來,拓跋珪開創北魏,一世英雄,本可以當一代明君,卻莫名其妙聽從了王建的一番建言,做了這件令天下仁人誌士寒心的事,盡管他事後立刻就表達了悔悟之意,也是無法讓人原諒的。拓跋珪從此再也沒得到燕國軍民的信任,他包圍燕國國都中山一年,到最後皇帝大臣們全部離城出逃,卻仍然無法攻下。他派人登樓勸降,得到的答覆便是:“但恐如參合之眾,故求全日月命耳!”這時的拓跋珪一口唾沫吐到王建的臉上,卻已經晚了。於是拓跋珪一輩子也沒有實現完全吞併燕國的目標,北魏足足花了三代四十多年的時間,才最後取得燕國的故土,這其中拓跋珪坑殺數萬燕軍行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至於拓跋珪自己,後來也不得好死,冥冥中或許是因為這可恥“罪行”而遭受的“報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