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神學問題。但上大學後,他接觸到了一些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和感覺論哲學,


    他們的吸引使他從神學的宮殿鑽了出來。但他一直未完全失去對宗教的熱


    情。同時,他對歷史和語言也很感興趣。這樣一個文學愛好者卻決定去學醫。


    在19歲到23歲這4年之間,他鑽研普通生理學和解剖學。


    這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其貌不揚,而且貧窮。有一個與體失去比例的


    大頭顱。那雙明亮的眼睛既大又深邃,時而流露出千百種疑問,時而表現出


    一種夢幻式迷人的憧憬。然而,在他身上更突出的是一種夢幻的、詩意的想


    象力以及一種柔和的憂鬱氣質。而這卻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不可少的氣質。


    早在1827年,聖佩甫就在當時的《寰球報》上發表了兩篇評論雨果的《頌


    歌和民謠》的文章,因而得以與這位大文豪相識。這天,聖佩甫前去雨果的


    宅邸拜訪,恰巧碰到他與他的妻子艾德娜正在用餐。這兩個人將在他未來的


    生活中起著重大的影響。隨後,聖佩甫甚至形成了去聖母院路拜訪這一家的


    習慣,有時甚至一天要造訪兩次。有時他發現雨果夫人獨自站在花園的小木


    橋旁出神,露出抑鬱的神態。他們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在聖佩甫的想像中,


    艾德娜就是他理想中的情人。他在《愛情之書》中曾經描述過他與雨果夫人


    的關係。


    1829年聖佩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抒情作品《約瑟·路洛姆詩集》。這是


    一部構思奇巧、字斟句酌的集子,在當時的詩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聖佩甫


    假稱這是一本由一個死於肺病的年輕醫學生所寫。但詩人在序言中卻毫無保


    留地描述了他自己的生活。約瑟是個貧窮但有才華的青年,他對人類的苦難


    懷有無盡的同情。他的性格是一個哲學家、理想主義者的性格,懷疑一切,


    同時又醉心於低級的放蕩。聖佩甫在選材上別具一格。這可歸因於他當時所


    加入的詩人和畫家結成的兄弟情誼的小團體這一事實。他讚美這些成員,對


    他們推崇備至。


    接著的幾年,他又發表了《安慰集》、《逸樂》以及《波爾·羅雅爾》


    的前兩卷。這些作品是作者極富感情的產物。《安慰集》雖說是呈現給雨果


    的,實際上是獻給雨果夫人的。小說《逸樂》中阿莫裏和著名政治家庫阿恩


    先生及其夫人的關係,也是影射他與雨果一家的關係的。這本小說冗長不堪,


    ----------------------- 頁麵 78-----------------------


    但不失為一篇細緻而深刻的心理研究。它屬於盧梭式的懺悔之作。但在風格


    上要比後者具有更鮮明的人物個性。它處理的是一個追求享樂的放蕩青年的


    生平事跡。主人公阿莫裏和三個婦女密切交往過。一個是他的老師兼上級的


    妻子,他深深地愛她,同時又不讓她知道這件事。第二個女人是他的未婚妻,


    他們訂了婚,但是為了第一個而放棄了她。同時他又不知不覺和第三個女人


    發展了親密的情誼,對於她,他時而熱情地崇拜,時而又用殘酷的冷漠來折


    磨。阿莫裏本來是個胸懷大誌,孜孜不倦的青年,卻由於這些愛情糾葛,他


    那過人的才華枯萎了。最後,除了羅馬天主教會這塊庇護地外,他簡直毫無


    希望可言了。這就是以一個教士懺悔的形式自述他的青年時代的小說。作者


    在這裏對自我靈魂的反省預示了未來的創作傾向。同時他對女性性格的洞悉


    又是獨特的、成功的。瞧瞧他那敏銳的觀察和動人的感想吧:「青年人天生


    是多麽忘恩負義呀!凡不是由他自己賦予他的一切,他都輕蔑地棄若敝展。


    他隻受自己形成的束縛的拘束,他要求自己選擇的朋友,也僅僅是為了自己,


    他肯定在他靈魂裏蘊藏著足以收買人心的寶藏。足以使這些心靈開花結果的


    生機。因之,我們看見他對於昨天還不認識的朋友,不惜以生命相交,對於


    幾乎全陌生的女性,宣誓永恆的忠誠。」


    聖佩甫的最後一本詩集叫做《八月的思念》。他在這本詩集中也表現了


    顯著的獨創精神。它體現了英國湖畔派詩人單純肅穆的風格。如那首《致伯


    爵夫人》以及《小學教師約翰先生》後麵的這首詩寫的是一個貧窮的鄉村小


    學教師。他在孤兒院裏長大,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親是誰。有一天他突然


    發現他的父親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盧梭。於是


    他動身了,在濃霧瀰漫的巴黎奔走;


    他走進死胡同,到處找尋那


    他想使他欣欣若狂的人。他找到了那條小路,


    他走上去;每走一步,他慌張的膽量


    都使他心煩意亂。……


    1834年到1837年可說是他最痛苦的時期。1837年,他與雨果夫人的關


    係突然告終,這也就等於中斷了他與浪漫派的關係。同時他也放棄了宗教。


    他退隱到洛桑,開始在那兒講學。《波爾·羅雅爾》就是根據他在此講學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鄒純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鄒純芝並收藏想像力世界──浪漫主義文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