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再見,我們的少年偶像(2)


    張:你說到了反抗,其實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是與反抗有關的。我覺得他們這代作家其實是非常自戀的,這種自戀是他們始終沉迷於那個過去的輝煌時代,他們在懷念自己創作的黃金時代,同時也在懷念當時他們的反抗情緒。文革讓他們養成了一種反抗的思維模式,就像一把銼刀。而隨後,這個時代慢慢進入了市場化,他們就開始找不著北了,政府和老百姓都栓在一根繩子上忙著掙錢,他們如果再反抗就要開始反抗人民了,所以他們也很迷惘,隻能陷在過去的情緒裏,懷念,止步不前,有不少人因此而選擇了擱筆。作為批評家也好,作家也好,我們應該是要向前看的,他們看不到未來,所以現在年輕的一代也就不帶他們一起玩了。


    鯉:可是自戀這個詞語常常是被用來形容現在我們的這樣的年輕人的。


    張:如果我們的自戀,能夠不作為一種逃避和抵抗的姿態,而是與自己的天性相通,那就沒有什麽,所有的人都是自戀的。但是如果這種自戀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是抵抗與逃避外在世界,是不再成長,不再有希望,並且用嘲諷作為盾牌,那麽肯定是不對的,而這種自戀並非出現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卻恰恰出現在經歷過文革的他們那代人身上。我最近看日本80後那本被罵得很兇的《裂舌》,那簡直就是自戀發展的極端,但我還是喜歡那個小說。它的好處在於,它自始至終不是以一個叛逆者的姿態出現的,而是極其自然,那就是它的存在,它是自足的。


    鯉編輯部最後想說的話:


    在這次沙龍的文章裏,有作者提到一句話,他說:"也正是這些憤怒、懷疑、批判和嘲諷的聲音,構成了在我們之前的當代文學史,作為我們的父輩,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受到尊重,但在我們自身的成長年代,在我們於迷惘中急切盼望精神導師的年代,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有資格站出來,教給我們一些關於愛、善良乃至幸福的真理。"


    這句話我們看到的時候都覺得激動,很想說,對,就是這樣的!但是轉過頭去想想,又有點難過。那些曾經作為我們少年偶像所存在的作家們,如今他們已經淡出了我們大部分人的視線,而幾乎沒有一個中國的年輕作家,會大聲地說出,他們的精神導師是他們那上一代人中的一個。我們為此而感到難過,因為從潛意識裏麵,我們會覺得,如若有這樣的精神導師存在,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需要。


    現在想來,我們不需要從他們那兒感受到怕,恐懼,抗拒,我們需要的是愛,真實,希望,以及更多的未來。很遺憾,這一切沒有在他們那代人身上實現,所以,再見,我們的少年偶像,我們要去描述的世界不再是這樣的。


    第17節:我們不能償還你們的青春(1)


    我們不能償還你們的青春


    鯉編輯部


    在做這一期主題的時候,我們編輯部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問卷,謝謝參與了我們這個調查的2000位讀者。


    他們的出生年代從1976年到1996年,主要集中於1982年到1988年,有62%的人是獨生子女。父母大多經歷過文革,但是在恢復高考以後,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參加了高考,有50%左右的父親和35%左右的母親有專科以上的學歷。他們大部分很少談起文革,61%的父母,隻有在被問起的時候才會說,又有7%的父母迴避談論這個問題。盡管有這樣一個比例的存在,25%的人覺得文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影響著父母,卻也依然有27%的人覺得文革對父母的影響一點也不大,


    有個附在後麵的回答很好玩:"媽媽小時候的課本,第一頁就是"開國大典"的相片,有天,她看到"毛主席"的臉上有一點汙漬,於是拿橡皮去擦,結果把頭給擦掉了……她被嚇哭了,姥姥看到後,直接把那頁撕了,燒掉……真不敢想像。我們這些8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幾乎每個都在小學或初中時,隨意在歷史書上塗畫過。"


    在與父母之間的衝突方麵,集中體現在生活習慣方麵,45%的人選擇了這一項,其次25%的人選擇了教育。當然還有很多人補充關於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麵的衝突,比如說父母一代理想的缺失,以及時代所賦予的差異等等。也有一個答案說:"沒有衝突,因為我的隱藏和謊言。"


    大概由於人生觀的衝突存在,父母對於我們所寄予的希望,隻有少於5%的人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個性,獨特性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如此重要,而父母很少會談起,有一個答案補充說:我多麽希望我能夠選擇"與眾不同的個性"這一項。60%的選擇是平安健康的生活,嗯,這確實是最重要的事情。


    關於那些出生在50-60年代,並且經歷過文革的作家們,比較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有多於20%的人說他們不看這些作家的作品,從來不看,並且不了解。而在另外那80%的人群裏,餘秋雨被提到的次數最多,其餘還有巴金、魯迅這樣並沒有出現在這次主題裏的作家們。當然餘華、蘇童,王安憶、史鐵生,王朔等也被反覆起提,零星還有人提到張承誌,盡管如此,20%這個數字依然讓我們感到有點難過。


    第18節:我們不能償還你們的青春(2)


    有人在調查裏附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父母有他們的局限,但我們何嚐不是。試圖去談文革這個話題,我有一種先天性症狀的反感,因為無論是我們的憤怒與嘆息,或者試圖意義上的客觀都不能捕捉到它的真實氣味、真實的歷史的氣味。而這一切都可能陷入一種空乏與空洞中。舉我們父母的例子來說,無論如何生活是變好了,但生活的壓力更宏大,而他們對苦難的記憶,基本上是一種無知覺的,他們關注的更是自身。"


    我們想從上麵的那些數據裏看到一點現實,這現實更多是關於現在,而不是關於歷史。歷史已經過去,但是對於我們的父母,對於時代,我們依然有話想說。


    用哪些詞語來描述他們


    愛我、無條件愛我、平庸、盲目、過度保護、溫暖、內斂、沉默、無私、不揣夢想、沒有企盼、沒有安全感、克製、脆弱、小角色、市儈、固執、木訥、距離感、正直、幼稚、頭頂的整片天、與世無爭、春蠶到死絲方盡、生疏、很少落淚、我愛的、節約、孤獨、膽小、勤勞、限製、壞脾氣、息事寧人、天、傘、無所不在


    他們曾經天真,我們已被催熟


    哪怕是斷斷續續,哪怕是半遮半掩,哪怕父母們更願意讓那個時代爛在他們的記憶裏,我們還是多少都聽他們描述過那個時代。他們說紅衛兵衝進了隔壁鄰居家的屋子,於是他們把門關攏起來不再出聲,他們去牛棚探望老師,看到老師正被打駝了背,握著掃帚背對著他們掃地。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大概就是,我們都是被時代耽擱了。


    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想,他們都是旁觀者,他們都是無辜、迷惘的人民大眾,他們是被耽擱,被影響,被錯誤引導的一受害者,他們全部都是那麽地清白,可是那些在影像和資料中出現的紅衛兵,又是誰呢?現在再不會有人站出來責備他們,錯誤最終被指向了"四人幫",而"四人幫"粉碎的那天,萬人空巷,他們始終隻是時代的追隨者,又被時代的車輪滾滾碾過,並且到了最後把這一切解釋為年輕時候的天真無知。


    是因為這樣的天真無知攜帶了太多的殘酷,暴力,惡,所以他們才不再向我們提起麽。就好像那段時間應該要被略過,應該被埋起來爛掉,應該從此閃爍其辭,唯恐被挖掘太深,唯恐被從受害者的隊伍裏拖出來,重新去麵對,反省。對,從頭到尾,他們都沒有反省過,到底是哪裏出了錯。


    第19節:我們不能償還你們的青春(3)


    年輕的時候本來是應該要天真的,但是他們,因為天真,而過早觸碰到了殘酷,於是現在,他們不會再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讓我們也理所當然地擁有天真。80後是被催熟的一代,就像所有被催熟的果實一樣,我們的果肉和汁水裏,缺乏與天地,與歲月相連的甘甜,卻有一種被"附身"的麻木和僵硬。我們與父母一樣,都是具有反抗精神的,隻不過他們反抗的是時代,他們譏諷,抱怨,抗議時代對他們的不公平。而我們的反抗卻直接地指向他們,80後被定義為是拒絕長大,並且逃避責任的一代人。現在想起來,在童年裏的每一天,我們被書本,電視,老師,父母要求著,必須要成為一個聽話,守紀律的大人,並且要去承擔這份責任。


    可是為什麽,為什麽我們要變成一個聽話的大人,為什麽我們要去承擔他們在少年時不曾承擔的責任。


    他們已有足夠的恐懼,我們需要更多的愛


    我們這代人,每個人,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說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聽話。做一個好孩子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聽話,不聽話的後果是很慘的,任何的違背都是行不通的,都會受到懲罰。他們甚至會因為一次無關痛癢的謊話,而痛心疾首地說:你再這樣下去,是要被送進工讀學校去的,是要被送進少管所去的!


    他們從來不曾對我們解釋,這個世界的規則到底是怎麽樣的,他們隻是把一切都往最嚴重的方向去說,而我們就在這樣沒有道理的規則裏長大,漸漸地學會不去問為什麽,因為他們其實也並不知道規則是怎麽樣的,他們隻是要預防最最壞的後果發生,因為他們或許曾經目睹或者參與過太多的後果。


    我們當然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是為了我們好,他們有著太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太豐富的過往記憶,以至於他們無法描述,唯一能告訴我們的,就是聽話。


    我們到底要聽誰的話?我們怎麽樣做才算是聽話?這些他們是不能告訴我們的,他們隻是太想要保護我們,太希望我們安全,所以我們最好溫順如羔羊,緊跟著牧羊人的步伐,一步也不離群。


    但是他們真的把安全給了我們麽?安全是來自於愛,而不是怕。可是我們從他們那兒看到的,明明隻有太多的恐懼。


    他們怕的東西太多了,他們怕混亂的時代再來一遍。他們從少年時代起就已經不再有信任,也不再有安全感,他們擔心我們涉及政治,他們警告我們不許隨便發言,不許質疑,不許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他們已經不會再做那隻出頭鳥,他們也不許我們做任何形式上的出頭鳥,他們自己都是普通人了,他們希望我們全部都做與他們一樣的普通人。


    第20節:我們不能償還你們的青春(4)


    他們也害怕被時代拋棄,害怕改變,因為任何改變都讓他們擔心失去現在擁有的那一點點現實。他們就是這樣緊緊地抓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其中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因為他們隻看到現在,而無法留待明天。"明天是新的一天",這句話在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話,讓人充滿了期望與幻想,但是這樣的話卻讓我們的父母感到極大的不安和恐懼。因為在經歷了坎坷的大半生以後,在經歷了下崗,下海,股票,房子突然漲價…各種對他們的人生造成影響的變革,他們隻想停下來,歇一歇,世界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可能變得更新了,或者說,就算是再新,再新,對他們來說,也已經是毫無意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鯉·因愛之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悅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悅然並收藏鯉·因愛之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