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學] 《絕地風暴(又名:西部反恐)》作者:包為【完結】
簡介:
在中國浩瀚的西部,正在發生著什麽?中國第一部以西部反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作者親歷新疆,進行了數月的實地採訪,遍訪公安廳長、基層民警、獄中「三股勢力」分子(極端宗教分子、***分子和恐怖活動分子),
搜集了大量翔實詳盡的第一手材料,為此篇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安廳長,到維族聚居區的派出所民警,從刑警隊長,到剛從警校畢業的大學生,從市委高官,到基層村長,從恐怖分子,到披著宗教外衣的超級富商,從鄉間的野阿訇,到執著於宗教信仰的維族青年,小說視野廣闊,展示反恐鬥爭所引發的方方麵麵的矛盾和糾葛。
網絡流傳名《絕地風暴》 。
第一章
已經四個多月沒下雨了,早晨的風,也是熱烘烘的,要是在口內,早就赤地千裏。可這裏是南疆,幾個月不下雨,對南疆來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下雨,那才奇怪了。赤地千裏是南疆的特色。大沙漠,大戈壁毫不留情地吞噬任何一點水分。老天爺似乎心領神會,從不打算去做徒勞的滋潤。
一串長長的腳印,孤零零地出現在沙漠裏,消失在一個小沙丘的頂端。沙漠之中看見腳印,恐怕比找到一眼甘泉還要振奮人心,不管是人的腳印,還是牲畜的腳印,都意味著你離綠洲不會太遠了。這串腳印像一座橋,穿過一塊長滿駱駝刺的戈壁,連接著一條簡陋的公路。
天光漸亮,公路上,偶爾有汽車一閃而過,占據公路的是大大小小的毛驢車,車上人貨混裝,人們在相互招呼行禮,有可愛的孩童,也有長須的長者,還有一些頭蒙麵紗的婦女。不知是誰唱起歡快的歌曲,毛驢車隊駛進一條有夾道楊樹的大路,恰克鎮所在的綠洲出現眼前。
今天是巴紮日(維族:集市日),在維族人看來,不逛巴紮的人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口內的「漢商」,阿拉伯的「胡商」,趕著馬幫駝隊從門前過,少不了會交換一些維族人的糧食、工藝品什麽的,交換的人多了,巴紮也就形成了。久而久之,維族人發現,在地裏勞作,遠不如在巴紮做買賣有收穫。於是,逛巴紮成了一件大事,或者說是一項工作。他們還有句口頭禪:「隻要到了巴紮……」,好像到了巴紮,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天還沒亮,恰克鎮的巴紮就已經人聲嘈雜,鮮艷的棚布成行成列,遠處看,連成一片七彩的海。許多在巴紮上睡覺的人們開始起來整理攤鋪,更多的人用手推車及毛驢車載著貨物去搶占靠大路的地攤。最熱鬧的莫過於賣羊的販子,他們到來,讓羊群整個巴紮從頭到尾先逛一遍。
「咆西!咆西!」羊販子來了。喊了「咆西」就等於說,我的羊撞了你,或踩了你的攤點,我是不管的了。
羊群像潮水般湧來,一個肥胖的中年婦女手忙腳亂地把地下的貨物撿上攤鋪,一不留神,身後兩隻把她拱翻在地。
羊販子急忙把婦女扶起,嚷著:「大嬸,阿迪力不來幫忙嗎?今天可是巴紮啊。」
中年婦女也不在意,拍拍身睥土,把一堆頭巾和紗裙放上攤鋪說:「他啊,昨晚又喝醉了,現在還沒醒呢。」
羊販子幫婦女撿起幾個銀製花飾的盤子,嬉笑道:「恐怕又打架了吧,讓他以後少喝點兒。」
「你們以後喝酒的時候不要叫他,我可知道你們這些人,喝起來沒個完。」中年婦女氣惱地將手中幾把英吉沙刀具扔在攤子上,她一邊往攤點上擺放,在兩邊的柱子上掛上、各種還有阿拉伯造型的燭台及銅壺等物品。
羊販子大笑:「大嬸,隻要阿迪力不來叫我喝酒,我願意每天多做兩次乃瑪子。哈哈,咆西!咆西!」說完趕羊群走開。
中年婦女轉而氣惱地推了一把一直躲在攤鋪後的一個中年男子:「你怎麽有這種兒子?
連自己達當(維語,父親)也打!」
中年男子扭頭傻笑,鼻青臉腫的笑容十分滑稽。
一把鑰匙插進一個鐵柵欄門的鏈子鎖,響聲很大,鐵柵欄門最後「咣啷」一聲打開了。
「阿迪力!出來,阿迪力?」
門邊,靠著一個敞開警服露出胸腹的警察,邊喊邊打了一個大嗬欠,喊了兩遍,門裏沒有動靜。警察固定好頭上歪戴的警帽,把手中的煙斜叼在口中,鑽進門,門裏響動了一陣,警察揪著耳朵把一個光膀子的維族青年拉出來。
「哈,你倒睡得好,不想回家?那好,接著睡。」
警察又將青年往門裏推,自己往外走。
「啊,多裏昆所長,我、我可以回家了?啊!」
青年一臉意外,屁顛屁顛地跟在警察身後走了幾步,像是想起什麽,又回頭鑽進門。
「跟你講了多少次,我是副所長!」多裏昆自顧自地走,扭頭發現身後沒人了,猛吸一口煙,氣惱地喊道:「阿迪力!你真的不想走啦?」
阿迪力飛快地跑出門:「我、我拿衣服,五十塊買的呢!多裏昆所長,我、我向真主發誓,我向毛主席發誓!以後再也不打人了,啊,也、也不打羊,也不打狗……。」
「我是副所長!」多裏昆不耐煩地扔跺腳,「你給我聽著,以後少喝點酒,明白嗎?你達當去勸架,也被你打了,有你這樣的做兒子的嗎?」頓了一下,接著說:「要不是我們去得快,你還不把人打死?回去以後,記得給人家認錯,給你爸認錯,聽到了嗎?」
簡介:
在中國浩瀚的西部,正在發生著什麽?中國第一部以西部反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作者親歷新疆,進行了數月的實地採訪,遍訪公安廳長、基層民警、獄中「三股勢力」分子(極端宗教分子、***分子和恐怖活動分子),
搜集了大量翔實詳盡的第一手材料,為此篇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安廳長,到維族聚居區的派出所民警,從刑警隊長,到剛從警校畢業的大學生,從市委高官,到基層村長,從恐怖分子,到披著宗教外衣的超級富商,從鄉間的野阿訇,到執著於宗教信仰的維族青年,小說視野廣闊,展示反恐鬥爭所引發的方方麵麵的矛盾和糾葛。
網絡流傳名《絕地風暴》 。
第一章
已經四個多月沒下雨了,早晨的風,也是熱烘烘的,要是在口內,早就赤地千裏。可這裏是南疆,幾個月不下雨,對南疆來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下雨,那才奇怪了。赤地千裏是南疆的特色。大沙漠,大戈壁毫不留情地吞噬任何一點水分。老天爺似乎心領神會,從不打算去做徒勞的滋潤。
一串長長的腳印,孤零零地出現在沙漠裏,消失在一個小沙丘的頂端。沙漠之中看見腳印,恐怕比找到一眼甘泉還要振奮人心,不管是人的腳印,還是牲畜的腳印,都意味著你離綠洲不會太遠了。這串腳印像一座橋,穿過一塊長滿駱駝刺的戈壁,連接著一條簡陋的公路。
天光漸亮,公路上,偶爾有汽車一閃而過,占據公路的是大大小小的毛驢車,車上人貨混裝,人們在相互招呼行禮,有可愛的孩童,也有長須的長者,還有一些頭蒙麵紗的婦女。不知是誰唱起歡快的歌曲,毛驢車隊駛進一條有夾道楊樹的大路,恰克鎮所在的綠洲出現眼前。
今天是巴紮日(維族:集市日),在維族人看來,不逛巴紮的人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口內的「漢商」,阿拉伯的「胡商」,趕著馬幫駝隊從門前過,少不了會交換一些維族人的糧食、工藝品什麽的,交換的人多了,巴紮也就形成了。久而久之,維族人發現,在地裏勞作,遠不如在巴紮做買賣有收穫。於是,逛巴紮成了一件大事,或者說是一項工作。他們還有句口頭禪:「隻要到了巴紮……」,好像到了巴紮,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天還沒亮,恰克鎮的巴紮就已經人聲嘈雜,鮮艷的棚布成行成列,遠處看,連成一片七彩的海。許多在巴紮上睡覺的人們開始起來整理攤鋪,更多的人用手推車及毛驢車載著貨物去搶占靠大路的地攤。最熱鬧的莫過於賣羊的販子,他們到來,讓羊群整個巴紮從頭到尾先逛一遍。
「咆西!咆西!」羊販子來了。喊了「咆西」就等於說,我的羊撞了你,或踩了你的攤點,我是不管的了。
羊群像潮水般湧來,一個肥胖的中年婦女手忙腳亂地把地下的貨物撿上攤鋪,一不留神,身後兩隻把她拱翻在地。
羊販子急忙把婦女扶起,嚷著:「大嬸,阿迪力不來幫忙嗎?今天可是巴紮啊。」
中年婦女也不在意,拍拍身睥土,把一堆頭巾和紗裙放上攤鋪說:「他啊,昨晚又喝醉了,現在還沒醒呢。」
羊販子幫婦女撿起幾個銀製花飾的盤子,嬉笑道:「恐怕又打架了吧,讓他以後少喝點兒。」
「你們以後喝酒的時候不要叫他,我可知道你們這些人,喝起來沒個完。」中年婦女氣惱地將手中幾把英吉沙刀具扔在攤子上,她一邊往攤點上擺放,在兩邊的柱子上掛上、各種還有阿拉伯造型的燭台及銅壺等物品。
羊販子大笑:「大嬸,隻要阿迪力不來叫我喝酒,我願意每天多做兩次乃瑪子。哈哈,咆西!咆西!」說完趕羊群走開。
中年婦女轉而氣惱地推了一把一直躲在攤鋪後的一個中年男子:「你怎麽有這種兒子?
連自己達當(維語,父親)也打!」
中年男子扭頭傻笑,鼻青臉腫的笑容十分滑稽。
一把鑰匙插進一個鐵柵欄門的鏈子鎖,響聲很大,鐵柵欄門最後「咣啷」一聲打開了。
「阿迪力!出來,阿迪力?」
門邊,靠著一個敞開警服露出胸腹的警察,邊喊邊打了一個大嗬欠,喊了兩遍,門裏沒有動靜。警察固定好頭上歪戴的警帽,把手中的煙斜叼在口中,鑽進門,門裏響動了一陣,警察揪著耳朵把一個光膀子的維族青年拉出來。
「哈,你倒睡得好,不想回家?那好,接著睡。」
警察又將青年往門裏推,自己往外走。
「啊,多裏昆所長,我、我可以回家了?啊!」
青年一臉意外,屁顛屁顛地跟在警察身後走了幾步,像是想起什麽,又回頭鑽進門。
「跟你講了多少次,我是副所長!」多裏昆自顧自地走,扭頭發現身後沒人了,猛吸一口煙,氣惱地喊道:「阿迪力!你真的不想走啦?」
阿迪力飛快地跑出門:「我、我拿衣服,五十塊買的呢!多裏昆所長,我、我向真主發誓,我向毛主席發誓!以後再也不打人了,啊,也、也不打羊,也不打狗……。」
「我是副所長!」多裏昆不耐煩地扔跺腳,「你給我聽著,以後少喝點酒,明白嗎?你達當去勸架,也被你打了,有你這樣的做兒子的嗎?」頓了一下,接著說:「要不是我們去得快,你還不把人打死?回去以後,記得給人家認錯,給你爸認錯,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