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作者:南懷瑾【完結】


    出版說明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本土的宗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天文、歷算、醫學、地理、物理、化學,以及民俗、藝術等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之一。本書是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書分為八章,對道教的學術淵源,道教的建立、成長、擴張和演變,道教的流派、人物與經典,帝王與道教的關係,以及道教的研究情況等,作了簡練係統的敘述。書末還附有道教資料和《道藏》介紹,可資參考。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1987年初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1日


    引 言


    凡言中國文化學術或哲學思想史者,雖皆相提並稱儒、釋、道三家之學為其主流,而讀歷來著述及近今撰作,有關道家學術,大抵僅及於老、列、莊諸子書之思想範圍,未能周羅道家學術之全貌,深引為憾。近年以來,欲就研究之心得,筆之於書之心頗切,然初步構思其係統,牽涉過廣,既恐學力有所未逮,又慮見諸文字,須積數年之功,累百餘萬言之力方能蕆事。因循延宕,終無所成。今於溽暑中倉促完成斯稿,實不免有敷衍塞責之處,至為悚栗。


    清儒紀曉嵐謂道家為“綜羅百代,博大精微”,信為篤論,然其所言曰道家,實無涉於道教也。蓋自兩漢以後,道家一變而集於道教,亦正因其“綜羅博大”之故,不免流於“雜亂怪誕,支離破碎”之弊。故言道教學術與其原本道家異同變易之關鍵,誠不易於縝密分疏。今就所述立言大意,稍加提要,俾知其未盡諸端,尚有待於他日之補苴。


    本文共分為八章,皆以道教發展史為中心。因欲說明道教學術之本原,故首先簡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學並不分家之要點。其次,略述周末學術分家,神仙方伎與老、莊等道家思想混合,為漢末以來道教成長之原因。複次,引述魏、晉、南北朝以後至於現代道教之發展,及與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關係。雖其內容本質,原為不一不異,但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之方向,畢竟有其嚴整之界限。唯因包羅牽涉太廣,不能盡作詳論,但擇其大要,及其演變過程之一鱗片爪,俾讀者藉此可以窺見概略,並以提供研完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國文化創立之道教為何事而已。至於道教與道家學術內容,以及旁門左道等流派演變,有關於中國社會問題者,皆未及言。掛一漏萬,有待他日專書之補充。至於末章述及現代在台灣道教會及海內外道教活動之資料,統由趙家焯先生所供給,並此以誌謝忱。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目 錄


    引 言


    第一章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 道教立教的過程


    第二節 道教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黃帝先後時期學術思想的初步規模


    二、三代(堯、舜、禹)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規模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變


    四、周穆王西征與神仙故事的起源


    第三節 道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


    一、秦漢時期的道家與神仙


    二、漢初內用黃老的文景之治


    三、漢武帝與神仙方士


    四、東漢重視圖讖開啟道教的先聲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第一節 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


    一、諸山道士時期


    二、張道陵的創教時期


    三、魏伯陽的弘揚神仙學術


    四、黃巾張角的旁門左道


    五、漢末著名的道士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道家


    一、許旌陽的豐功偉績


    二、抱樸子的富貴丹砂


    三、魏晉玄學與道家思想


    四、道佛思想的衝突與調和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長


    第一節 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崔浩的弘揚道教與排佛


    第二節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陶弘景調和道佛的主張


    第四章 道教的擴張


    第一節 唐初開國與道教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二、唐太宗與道佛兩教


    第二節 新興道教的呂純陽


    第五章 道教的演變


    第一節 宋初儒道歸元的華山隱士陳希夷


    第二節 宋代的皇帝與道教


    一、宋真宗神道設教的動機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


    第三節 正統道教南宗的崛起


    一、張紫陽的丹道


    二、白玉蟾與朱熹


    第六章 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一、創始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的事跡


    二、丘長春與成吉思汗的因緣


    三、丘長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第二節 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普及民間道教觀念的兩部書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 明太祖與周顛


    第二節 明成祖與武當山的張三豐


    第三節 明世宗與陶仲文的前因後果


    第四節 明末清初道家派別的分支


    第五節 康熙雍正與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節 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一、影印《道藏》的發起


    二、《道藏精華錄》的編輯


    第三節 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一、劉師培的《讀道藏記》


    二、陳櫻寧的實驗丹道


    附錄:海內外道教士之統計


    台灣省道教會章程


    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緣啟


    第一章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 道教立教的過程


    道教為根據中國固有文化所創設之宗教,其立教的過程,追溯歷史約可劃分為十個演變時期。


    (一)中國上古文化一統於“道”。乃原始觀察自然的基本科學,與信仰天人一貫的宗教哲學混合時期。約當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國上古史所稱的三皇五帝,以至黃帝軒轅氏的階段,為道教學術思想之遠古淵源所本。


    (二)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開始發達,從此建立民族文化具體的規模;而以政治教化互為體用,是君道師道合一不分的時期。約當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開始,即唐堯、虞舜、夏禹三代,為道教學術思想的胚胎階段。


    (三)儒、道本不分家,天人、鬼神等宗教哲學思想萌芽的時期。約當公元前一千七、八百年開始,白商湯至西周間,為道教學術思想的充實階段。


    (四)儒、道漸次分家,諸子百家的學說門庭分立,正逢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約當公元前七百餘年開始,是儒家與道家各立門戶,後世道教與道家學術思想開始分野的階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