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江南拖欠錢糧不假,然而不得不拖、不得不欠,因為負擔太重,根本無法完成。負擔這麽重,有三個原因。兩種可以擺到桌麵上,一種則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第一,開國之初,多處用兵,南方和西部皆待大定,也即康熙上諭頭一句所說:“錢糧係軍國急需”。第二,江南為天下財賦所出,他省經濟生產遠為不如,故為朝廷所特別倚重,這倒不獨清朝為然,在明代也如此。最後一條,不能拿到桌麵上來,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東南乃前朝勢力最頑固地區,在滿清而言,加重負擔乃有意為之,嚴苛其政以收打壓、降服之效,在當地紳民而言,一方麵不堪重負,一方麵也確實不肯逆來順受,有反抗情緒。總之,事情表現於賦稅,實質還是政治。
對撼和衝突所以在辛醜年表麵化,有其特殊原因,此即這一年,順治朝結束而康熙朝開始。順治皇帝雖為滿清入中國後首任君主,卻非所謂身懷“雄才大略”的一位,在位十八年,統治不曾達於“鐵腕”程度。這也就是“遺民”處境何以一度還算寬餘,不至於岌岌可危。比如剛才寫到的錢謙益,反清情緒、態度乃至行為,都不甚隱晦,但狀況大致平穩,有了麻煩經過疏通亦可化解(金鶴沖《年譜》所謂“多難,或以貨免”)。黃宗羲是更明顯的例子,他直接投身武裝抗清直至順治十年,其間雖遭滿清三次通緝,但中止行動後也就不了了之,回鄉從事著述至終。
辛醜正月,順治剛剛駕崩,整個態勢當即急轉。繼任者玄燁以八歲之齡,卻顯出了他父親始終所不具備的“雄才大略”——繼位僅二十天,就下達導致奏銷案的新令,這是他六十一年統治生涯諸多重大決定中的第一個。從這時起,清朝將連續迎來三位“雄才大略”君主。康熙、雍正、幹隆,一個比一個鐵腕。經過康、雍、幹三朝,遺民現象土崩瓦解,滿清真正實現了精神思想方麵的鐵屋建設。
具體情節方麵,還有一位煽風點火之人,他便是時任江南巡撫的朱國治。為逢迎旨意,朱國治編製了一份拖欠人員的龐大名錄,其中多有虛報不實內容,“造欠冊達部,悉列江南紳衿一萬三千餘人,號曰‘抗糧’。”[67]康熙大怒,令“十年並征”,要將十年來拖欠的一併征繳。試想,賦稅之重,一年完額都難做到,十年並征如何可能?然而,朝廷用心也許本就不在可能與不可能,而在於借題發揮、藉機發難。孟森指出“以積年蒂欠取盈於一朝,本非正體”:但朝廷當日實亦有意荼毒縉紳,專與士大夫為難。[68]
或許,這便是明知所令蠻不講理、幾無可行性,卻斷然行之的內幕。
這點醉翁之意,借若幹離奇之例,窺之益明:辛醜奏銷一案,崑山葉公方靄以欠折銀一厘左官,公具疏有雲:“所欠一厘,準今製錢一文也。”時有“探花不值一文錢”之謠。公蓋為己亥(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及第第三人雲。[69]
過錯如此之輕,而懲處如此之重,全不成比例。由此可知,“拖欠”之名,即便有一定實指性,卻相當程度上是虛晃一槍。借奏銷為由,製服江南並狠煞士夫風氣,才是滿清的“百年大計”。我們曾講過,中晚明時代,傳統君權獨大局麵,日益被新崛起的士夫(知識分子)領導權分其秋色乃至削弱,這種勢頭,不惟見於朝堂,亦見於社區基層之日常生活,而在文教最發達的東南一帶尤為顯著。此趨勢對於中國所固有的傳統君權已大為不利,對於以異族而入主中國的滿清則更為不利。
隨奏銷案而後續出現的嚴重辱躪士紳現象,大大超出了追收錢糧的範圍與需要,而更清楚地顯現當局的真實意圖。時人於私人通信中,描述親眼所見的慘狀:江南奏銷案起,紳士黜籍者萬餘人,被逮者亦三千人。昨見吳門諸君子被逮過毗陵,皆鋃鐺手梏拳,徒步赤日黃塵中,念之令人驚悸,此曹不疲死亦道渴死耳。旋聞奉有免解來京指揮,灑然如鑊湯熾火中一尺甘露雨也。[70]
“令人驚悸”是關鍵,當局想要的大抵在此。而當時漢族知識界對於奏銷案的深刻用意,其實瞭然於心、洞如觀火。《景船齋雜記》載,福建考生崔殿生“素誌欲謁孔林”,他趁去北京“入對”之便,造訪曲阜孔府:聖裔(孔府繼承人)密語殿生雲:“暮秋八月,陵(孔氏陵墓,即孔林)中哭聲動天地,百裏盡聞,三晝夜而止,其吾道將衰乎?”比順治辛醜八月,遂起奏銷之禍,罪及孔氏,殆先征耶?[71]
故事未必果有,虛構可能性大;然而,不在事真,而在敘事中透出的“輿情”——亦即士林普遍認為,奏銷案明裏整頓賦稅,實質則是整治知識分子。
與奏銷案相穿插,又有哭廟一案。哭廟與奏銷,有關聯、有區別。關聯為俱因錢糧而起,幕後黑手都是朱國治。區別是:一、哭廟案僅限蘇州一地;二、士紳首先發難;三、死了人。
話說順治十七年底,蘇州府吳縣來了一位新任長官,名叫任維初。初來乍到,就很強勢,威風八麵。說:“功令森嚴,錢糧最急,考成攸關。國課不完備者,可日比,不必以三、六、九為期也。”打破常規,天天追討,不惜大棍伺候。皂隸若打得輕些,會遭責罵。被打者如因疼痛出聲,“則大怒,必令隸扼其首,使無聲”。每個受責者,鮮血淋漓,難於立起。不久,有一人竟然當場杖斃堂下。
對撼和衝突所以在辛醜年表麵化,有其特殊原因,此即這一年,順治朝結束而康熙朝開始。順治皇帝雖為滿清入中國後首任君主,卻非所謂身懷“雄才大略”的一位,在位十八年,統治不曾達於“鐵腕”程度。這也就是“遺民”處境何以一度還算寬餘,不至於岌岌可危。比如剛才寫到的錢謙益,反清情緒、態度乃至行為,都不甚隱晦,但狀況大致平穩,有了麻煩經過疏通亦可化解(金鶴沖《年譜》所謂“多難,或以貨免”)。黃宗羲是更明顯的例子,他直接投身武裝抗清直至順治十年,其間雖遭滿清三次通緝,但中止行動後也就不了了之,回鄉從事著述至終。
辛醜正月,順治剛剛駕崩,整個態勢當即急轉。繼任者玄燁以八歲之齡,卻顯出了他父親始終所不具備的“雄才大略”——繼位僅二十天,就下達導致奏銷案的新令,這是他六十一年統治生涯諸多重大決定中的第一個。從這時起,清朝將連續迎來三位“雄才大略”君主。康熙、雍正、幹隆,一個比一個鐵腕。經過康、雍、幹三朝,遺民現象土崩瓦解,滿清真正實現了精神思想方麵的鐵屋建設。
具體情節方麵,還有一位煽風點火之人,他便是時任江南巡撫的朱國治。為逢迎旨意,朱國治編製了一份拖欠人員的龐大名錄,其中多有虛報不實內容,“造欠冊達部,悉列江南紳衿一萬三千餘人,號曰‘抗糧’。”[67]康熙大怒,令“十年並征”,要將十年來拖欠的一併征繳。試想,賦稅之重,一年完額都難做到,十年並征如何可能?然而,朝廷用心也許本就不在可能與不可能,而在於借題發揮、藉機發難。孟森指出“以積年蒂欠取盈於一朝,本非正體”:但朝廷當日實亦有意荼毒縉紳,專與士大夫為難。[68]
或許,這便是明知所令蠻不講理、幾無可行性,卻斷然行之的內幕。
這點醉翁之意,借若幹離奇之例,窺之益明:辛醜奏銷一案,崑山葉公方靄以欠折銀一厘左官,公具疏有雲:“所欠一厘,準今製錢一文也。”時有“探花不值一文錢”之謠。公蓋為己亥(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及第第三人雲。[69]
過錯如此之輕,而懲處如此之重,全不成比例。由此可知,“拖欠”之名,即便有一定實指性,卻相當程度上是虛晃一槍。借奏銷為由,製服江南並狠煞士夫風氣,才是滿清的“百年大計”。我們曾講過,中晚明時代,傳統君權獨大局麵,日益被新崛起的士夫(知識分子)領導權分其秋色乃至削弱,這種勢頭,不惟見於朝堂,亦見於社區基層之日常生活,而在文教最發達的東南一帶尤為顯著。此趨勢對於中國所固有的傳統君權已大為不利,對於以異族而入主中國的滿清則更為不利。
隨奏銷案而後續出現的嚴重辱躪士紳現象,大大超出了追收錢糧的範圍與需要,而更清楚地顯現當局的真實意圖。時人於私人通信中,描述親眼所見的慘狀:江南奏銷案起,紳士黜籍者萬餘人,被逮者亦三千人。昨見吳門諸君子被逮過毗陵,皆鋃鐺手梏拳,徒步赤日黃塵中,念之令人驚悸,此曹不疲死亦道渴死耳。旋聞奉有免解來京指揮,灑然如鑊湯熾火中一尺甘露雨也。[70]
“令人驚悸”是關鍵,當局想要的大抵在此。而當時漢族知識界對於奏銷案的深刻用意,其實瞭然於心、洞如觀火。《景船齋雜記》載,福建考生崔殿生“素誌欲謁孔林”,他趁去北京“入對”之便,造訪曲阜孔府:聖裔(孔府繼承人)密語殿生雲:“暮秋八月,陵(孔氏陵墓,即孔林)中哭聲動天地,百裏盡聞,三晝夜而止,其吾道將衰乎?”比順治辛醜八月,遂起奏銷之禍,罪及孔氏,殆先征耶?[71]
故事未必果有,虛構可能性大;然而,不在事真,而在敘事中透出的“輿情”——亦即士林普遍認為,奏銷案明裏整頓賦稅,實質則是整治知識分子。
與奏銷案相穿插,又有哭廟一案。哭廟與奏銷,有關聯、有區別。關聯為俱因錢糧而起,幕後黑手都是朱國治。區別是:一、哭廟案僅限蘇州一地;二、士紳首先發難;三、死了人。
話說順治十七年底,蘇州府吳縣來了一位新任長官,名叫任維初。初來乍到,就很強勢,威風八麵。說:“功令森嚴,錢糧最急,考成攸關。國課不完備者,可日比,不必以三、六、九為期也。”打破常規,天天追討,不惜大棍伺候。皂隸若打得輕些,會遭責罵。被打者如因疼痛出聲,“則大怒,必令隸扼其首,使無聲”。每個受責者,鮮血淋漓,難於立起。不久,有一人竟然當場杖斃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