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63頁。
[31]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46頁。
[32]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56頁。
[3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5頁。
[34]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2005,第5977頁。
[35]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2005,第5889頁。
[36]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37]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38]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39]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40]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74頁。
[41]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187頁。
[42]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2頁。
[4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187頁。
[44]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15頁。
[45]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46]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47] 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6頁。
[48]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96—397頁。
[49]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50]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2頁。
[51] 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5—166頁。
[52] 以上均見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5—166頁。
[53] 計六奇《明季南略》(琉璃廠半鬆居士排字本)卷之六太子雜誌,《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六冊,巴蜀書社,2000,第531頁。
[54] 以上,除另註明的外,均自《爝火錄》卷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7頁。
[55]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6頁。並見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6頁。
[56]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6頁。
[57]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8頁。
[58]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7頁。
[59]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8頁。
[60]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4頁。
[61]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7頁。
[62]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4]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5]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5頁。
[66]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9頁。
[67]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13頁。
[68]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0頁。
[69]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9頁。
[70]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0頁。
[71]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1頁。
[72]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第117頁。
[73]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5頁。
[74]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中華書局,1974,第3657頁。
[75]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5—26頁。
[76]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第117頁。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引此段時,標為《東華錄》;包括後麵對袁妃事的引證,均標《東華錄》。蓋《東華錄》,史料上與《實錄》同源,以國史館在東華門內﹐故題《東華錄》。現在習慣上視《東華錄》《實錄》為兩種史料,孟森當時則未區分,特予說明。
[77] 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第30頁。
[78] 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第42頁。
[79]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3頁。
[80] 黃宗羲《弘光實錄鈔》,《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71頁。
[31]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46頁。
[32]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56頁。
[3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5頁。
[34]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2005,第5977頁。
[35]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2005,第5889頁。
[36]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37]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38]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39]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40]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74頁。
[41]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187頁。
[42]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2頁。
[4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187頁。
[44]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15頁。
[45]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46]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4頁。
[47] 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6頁。
[48]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96—397頁。
[49]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86頁。
[50]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2頁。
[51] 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5—166頁。
[52] 以上均見霅川溫氏原本、古高陽氏勘定《南疆繹史》(勘本),《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五冊,巴蜀書社,2000,第165—166頁。
[53] 計六奇《明季南略》(琉璃廠半鬆居士排字本)卷之六太子雜誌,《中國野史集成》第三十六冊,巴蜀書社,2000,第531頁。
[54] 以上,除另註明的外,均自《爝火錄》卷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7頁。
[55]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6頁。並見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6頁。
[56]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6頁。
[57]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8頁。
[58]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7頁。
[59]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8頁。
[60]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4頁。
[61]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7頁。
[62]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3]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4]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75頁。
[65]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365頁。
[66]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9頁。
[67]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13頁。
[68]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0頁。
[69] 李天根《爝火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409頁。
[70]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530頁。
[71]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1頁。
[72]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第117頁。
[73]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5頁。
[74]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中華書局,1974,第3657頁。
[75]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台灣文獻叢刊第五輯《東山國語·鹿樵紀聞》(合訂本),台灣大通書局,1995,第25—26頁。
[76]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第117頁。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引此段時,標為《東華錄》;包括後麵對袁妃事的引證,均標《東華錄》。蓋《東華錄》,史料上與《實錄》同源,以國史館在東華門內﹐故題《東華錄》。現在習慣上視《東華錄》《實錄》為兩種史料,孟森當時則未區分,特予說明。
[77] 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第30頁。
[78] 孟森《明烈皇殉國後紀》,《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第42頁。
[79]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33頁。
[80] 黃宗羲《弘光實錄鈔》,《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