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足是一回事,濁亂是另一回事;不足雖然堪憂,濁亂卻能致命。在濁亂的製度下,錢再多也毫無意義,它們也許花得全不是地方,也許相當一部分被揮霍、浪費和私吞。相反,即便不足但管理有序、使用恰當,卻仍可切實辦成一些事。
既然濁亂帶來巨大弊端,為何不採取健全、嚴謹的製度加以克服?答案也簡單:濁亂,其實是被喜歡和需要的。世上立權為私的製度,往往有意留下一些不周密、潦草、含混之處,給“特權”以迴旋空間。專製政體喜歡人治、迴避法治,歸根到底即因法治會剝奪某種特殊的“自由”,人治則有利於保存這種“自由”,使一小部分人最大限度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因此從經濟上講,專製政體就是通過掌控權力,確保少數人利益集團在社會分配秩序中的優先地位不被動搖。這種循權力大小搭建起來的分配秩序,完全比照著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首先,在自己和人民之間,劃出一道界限,形成單獨的圈子,來分享比人民大得多的利益。其次,在他們內部,也有一些默認的規則。比如,君權強固時由皇帝及其親眷攫取最大好處;君權羸弱時,主要利益份額向權臣轉移,後者因此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瘋狂撈取的黃金時間——歷史上,這種時間通常出現在王朝末年。
我們看明朝中期到晚期,便一直保持著兩個勢頭。一是貪慾本身在提速,二是貪慾的主體逐漸交接。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七“親王祿賜考”、“各府祿米”、“諸子公主歲供之數”,載有自國初至嘉靖之間,皇族歲貢、賞賜等錢物額度的變化和比對。《明史》食貨誌也記載著“仁、宣以來,乞請漸廣”,至憲宗“皇莊之名由此始”,大量田畝被皇室、宗藩侵奪的具體數據。[138]對裏麵的數據略事研究,就可清楚看見貪慾提速的軌跡:大致,中期以前雖一直也在上升,但趨勢尚緩,中期起突然加速,歷正德、嘉靖、萬曆三朝,逐浪而高,萬曆末年登峰造極。萬曆皇帝一生的聚斂事業,斬獲驚人,殊為盡興。然而達此成就的同時,他也使朱姓皇朝千瘡百孔,遍體潰爛,很多史家同意這樣的結論:明朝之亡,亡於萬曆。
崇禎有句名言:“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139]貌似警人耳目,卻從根子上便錯了。他光顧給自己打分,覺得算不上亡國之君,卻忘掉之前幾位皇帝都很有亡國天分,早把亡國之事辦得差不多。到崇禎這兒,猛然發覺祖宗基業完蛋在即,試圖不當亡國之君,卻為時已晚。所謂“臣盡亡國之臣”,想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到臣屬身上,實在並不厚道。
和自然界道理相同,獅子垂垂老矣或力所不支時,次一等的掠食者也就開始大顯身手。他們一直垂涎欲滴地等著,眼下豈容坐失良機?這個次級貪忮係統接替皇族貪忮係統開始瘋狂運轉的標誌,是魏忠賢集團出現。魏忠賢有如一團酵母,匯集了官僚階層的各種腐敗菌群,以最快的速度生長。
明朝從此進入君弱臣強、臣貪甚於君貪的格局,從天啟、崇禎到弘光,都是如此。喜歡當木匠的天啟皇帝,完全被魏忠賢玩於股掌。崇禎皇帝似乎強勢,不斷砍大臣腦袋,但這僅為表象而已。別的不說,那位兩次入閣拜相的周延儒,“賄來不逆,賄歉不責。故門人親故,自賄及為人行賄,不拒也。”[140]不光本人受賄,兄弟受賄,連兄弟的親家翁也大肆招賄:“路禮曹邁,與正儀(周延儒之弟)為兒女姻,復為招搖,候選候考者多趨焉。於是有以七千求詞林,五千求科,三千求道者。邁尋改吏部。”[141]索性直接從禮科調到吏部,專司幹部人事任用。又如皇家特務機關東廠,其辦案人員的方式是“擇肥而攀,俟罄擄既飽,然後呈廠”。[142]亦如皇帝心腹錦衣衛,《三垣筆記》記其金吾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下麵報來某案,並不直接捕人,“必故泄其名,沿門索賂,賂飽乃止。”[143]甚至相互配合,形成“索賄一條龍”。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言官吳昌時(後被處決),就和東廠達成默契,凡因行賄受賄受到偵緝的,先通報吳,由吳前去索數千金“方免”。更有甚者,吳昌時對此不但不隱諱,反而洋洋得意,屢對人言,李清說他就親眼曾見。[144]
及至弘光,君弱臣強格局益發明顯。此時,權力集團作為一個饕餮團夥,權臣已據主席,君上反而叨陪末座,隻是從中取一杯羮而已。朱由崧並非不欲多得,問題是得不到。天下之壞,令他處處須仰仗權臣;皇位得之於此,苟安復得之於此,哪裏能討價還價?九月二十八日,當淮揚巡撫田仰受大帥劉澤清慫恿,額外替後者“請餉”時,朱由崧答:東南餉額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財,供無已之求?田仰著與劉澤清從常措辦。[145]
語氣不掩怏怏,顯出心理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看看朱由崧迎接母後及為自己辦婚事時,在花錢上如何不能暢懷,即不難了解。從頭到尾,朱由崧沒有當過一天“像樣”的皇帝,不論在權力上,還是金錢和享樂上。他留下了不好的名聲,然而加以核實,無非是看看戲以及太後蒞臨前派人到民間“征女”。坊間傳說他在宮中如何縱淫腐化,據李清講皆為不實之詞。當然,並非他不想那樣。他也曾派人到各省直接搞錢,但實際搞到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他最後作為俘虜從蕪湖押回南京時,“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麵”[146],這寒酸的形象,仿佛又回到一年前作為福王被迎至南京的光景。
既然濁亂帶來巨大弊端,為何不採取健全、嚴謹的製度加以克服?答案也簡單:濁亂,其實是被喜歡和需要的。世上立權為私的製度,往往有意留下一些不周密、潦草、含混之處,給“特權”以迴旋空間。專製政體喜歡人治、迴避法治,歸根到底即因法治會剝奪某種特殊的“自由”,人治則有利於保存這種“自由”,使一小部分人最大限度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因此從經濟上講,專製政體就是通過掌控權力,確保少數人利益集團在社會分配秩序中的優先地位不被動搖。這種循權力大小搭建起來的分配秩序,完全比照著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首先,在自己和人民之間,劃出一道界限,形成單獨的圈子,來分享比人民大得多的利益。其次,在他們內部,也有一些默認的規則。比如,君權強固時由皇帝及其親眷攫取最大好處;君權羸弱時,主要利益份額向權臣轉移,後者因此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瘋狂撈取的黃金時間——歷史上,這種時間通常出現在王朝末年。
我們看明朝中期到晚期,便一直保持著兩個勢頭。一是貪慾本身在提速,二是貪慾的主體逐漸交接。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七“親王祿賜考”、“各府祿米”、“諸子公主歲供之數”,載有自國初至嘉靖之間,皇族歲貢、賞賜等錢物額度的變化和比對。《明史》食貨誌也記載著“仁、宣以來,乞請漸廣”,至憲宗“皇莊之名由此始”,大量田畝被皇室、宗藩侵奪的具體數據。[138]對裏麵的數據略事研究,就可清楚看見貪慾提速的軌跡:大致,中期以前雖一直也在上升,但趨勢尚緩,中期起突然加速,歷正德、嘉靖、萬曆三朝,逐浪而高,萬曆末年登峰造極。萬曆皇帝一生的聚斂事業,斬獲驚人,殊為盡興。然而達此成就的同時,他也使朱姓皇朝千瘡百孔,遍體潰爛,很多史家同意這樣的結論:明朝之亡,亡於萬曆。
崇禎有句名言:“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139]貌似警人耳目,卻從根子上便錯了。他光顧給自己打分,覺得算不上亡國之君,卻忘掉之前幾位皇帝都很有亡國天分,早把亡國之事辦得差不多。到崇禎這兒,猛然發覺祖宗基業完蛋在即,試圖不當亡國之君,卻為時已晚。所謂“臣盡亡國之臣”,想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到臣屬身上,實在並不厚道。
和自然界道理相同,獅子垂垂老矣或力所不支時,次一等的掠食者也就開始大顯身手。他們一直垂涎欲滴地等著,眼下豈容坐失良機?這個次級貪忮係統接替皇族貪忮係統開始瘋狂運轉的標誌,是魏忠賢集團出現。魏忠賢有如一團酵母,匯集了官僚階層的各種腐敗菌群,以最快的速度生長。
明朝從此進入君弱臣強、臣貪甚於君貪的格局,從天啟、崇禎到弘光,都是如此。喜歡當木匠的天啟皇帝,完全被魏忠賢玩於股掌。崇禎皇帝似乎強勢,不斷砍大臣腦袋,但這僅為表象而已。別的不說,那位兩次入閣拜相的周延儒,“賄來不逆,賄歉不責。故門人親故,自賄及為人行賄,不拒也。”[140]不光本人受賄,兄弟受賄,連兄弟的親家翁也大肆招賄:“路禮曹邁,與正儀(周延儒之弟)為兒女姻,復為招搖,候選候考者多趨焉。於是有以七千求詞林,五千求科,三千求道者。邁尋改吏部。”[141]索性直接從禮科調到吏部,專司幹部人事任用。又如皇家特務機關東廠,其辦案人員的方式是“擇肥而攀,俟罄擄既飽,然後呈廠”。[142]亦如皇帝心腹錦衣衛,《三垣筆記》記其金吾吳孟明,“緩於害人,而急於得賄”,下麵報來某案,並不直接捕人,“必故泄其名,沿門索賂,賂飽乃止。”[143]甚至相互配合,形成“索賄一條龍”。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言官吳昌時(後被處決),就和東廠達成默契,凡因行賄受賄受到偵緝的,先通報吳,由吳前去索數千金“方免”。更有甚者,吳昌時對此不但不隱諱,反而洋洋得意,屢對人言,李清說他就親眼曾見。[144]
及至弘光,君弱臣強格局益發明顯。此時,權力集團作為一個饕餮團夥,權臣已據主席,君上反而叨陪末座,隻是從中取一杯羮而已。朱由崧並非不欲多得,問題是得不到。天下之壞,令他處處須仰仗權臣;皇位得之於此,苟安復得之於此,哪裏能討價還價?九月二十八日,當淮揚巡撫田仰受大帥劉澤清慫恿,額外替後者“請餉”時,朱由崧答:東南餉額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財,供無已之求?田仰著與劉澤清從常措辦。[145]
語氣不掩怏怏,顯出心理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看看朱由崧迎接母後及為自己辦婚事時,在花錢上如何不能暢懷,即不難了解。從頭到尾,朱由崧沒有當過一天“像樣”的皇帝,不論在權力上,還是金錢和享樂上。他留下了不好的名聲,然而加以核實,無非是看看戲以及太後蒞臨前派人到民間“征女”。坊間傳說他在宮中如何縱淫腐化,據李清講皆為不實之詞。當然,並非他不想那樣。他也曾派人到各省直接搞錢,但實際搞到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他最後作為俘虜從蕪湖押回南京時,“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麵”[146],這寒酸的形象,仿佛又回到一年前作為福王被迎至南京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