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下,王孫蕙對於藏在袖中的那篇奏章,很下了一番功夫,可謂得意之作。中有佳句:“燕北既歸,宜拱河山而受籙;江南一下,當羅子女以承恩。”一時盛傳。宋企郊傳達了李自成的評價:“主上以公表及周庶常草詔,可作新朝雙璧。”[19]“周庶常”指周鍾,其《勸進表》也寫出了漂亮的頌詞,稍後我們可以欣賞。
三月二十三日,崇禎遺體收殮入棺,陳放於東華門某庵,命明朝官員前來告別。文秉《烈皇小識》述其場景: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20]
“哭拜”,表示對死者仍守君臣之分;“拜而不哭”,則是既不願落得忘恩負義的罵名,又忌憚開罪新統治者、引火燒身;至於“睥睨過之”,當然是清楚地表示與舊主一刀兩斷。第一種人僅三十位,第二種六十位,而第三種多到不必計數,以“餘皆”二字括之。我們難以確切說出明朝京官總數。從《憲宗實錄》中看到,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亦即朱棣忌辰那一天,於奉先殿舉祭,點名後發現“文武官不至者一千一百一十八員”。[21]前麵所引《明季北略》,也稱三月二十一日在承天門投順的人數,有一千三百多;而“廿三辛亥諸臣點名”一條,又有“百官囚服立午門外,約四千餘人”[22]之句。可見明朝京官是個相當龐大的群體。他們當中,隻有三十人做到仍然效忠崇禎皇帝,六十人願意承認曾經是崇禎皇帝的臣屬,餘下的,全部“睥睨過之”了。
這比例有些驚人。
三
在中國,投降屬於醜行,一般認為投降者多是些品質低劣或駁雜的人。然而甲申之變,人們發現並非如此。降附名單中不少人,歷來“遇事敢言”、“有直聲”,清議甚佳,乃至是東林、復社名士。例如陳名夏、周鍾、侯恂、龔鼎孳、魏學濂、張家玉、方以智,包括前麵曾經提過的楊枝起。在盛行以名節論是非的明末政壇,這令人大跌眼鏡,構成十足的反諷。到弘光間,過去一直作為“小人”而被打壓的阮大鋮之流,對此如獲至寶,以“順案”之名(以李自成號“大順”及諸臣投順,一語雙關)打擊報復,雖屬借題發揮,卻也有根有據。
侯恂,河南歸德人,明末四公子之一、《桃花扇》主角侯方域之父,前戶部尚書、東林耆宿,名將左良玉所以政治上傾向於東林,就是因為曾受侯恂提攜。他於崇禎九年(1636)因失職而下獄;三月二十日,闖軍克京翌日,他便和另一罪臣董心葵自獄中放出,二人“備言中國情形及江南勢要,自成大賞之”。二十三日午門點名,眾降官“囚服立午門外”,“日晡,自成出,據黼座”,侯恂則作為投誠模範,與大順諸要人牛金星、劉宗敏、李過等,登上午門、“在主席台就座”了。[23]他在大順政權中的官職是“工政大堂”[24],等同明朝的工部尚書。然《甲申核真略》有獨家之說,稱闖軍欲用侯恂為侍郎,“恂不肯,要以大拜,賊即許之,俟東征旋師如約”,即等李自成從山海關班師後正式舉大拜之禮,末了,“賊敗歸西走,因不果”。[25]楊士聰既以親歷者身份述之,我們便引在這裏備聞。但這一材料隻涉及侯恂是否正式授職,不涉及是否投降,後一事實還是不變的。
陳名夏,南直溧陽人,崇禎癸未(1643)會元、探花,官編修,兼戶、兵科都給事中。他是復社大才子,歸降李闖後,仍授編修。有關他的投降,《明季北略》講了一段曲折故事。城陷後,陳名夏匿於其北京小妾娘家。得知崇禎煤山自縊凶信,幾次自殺,都被小妾一家解救。之後,潛出逃遁,途中被闖軍抓獲。不料,審訊他的闖軍王姓刑官,原係山西諸生,昔時南遊受困,在溧陽遇到陳名夏,陳留其一飯並贈程儀少許。此事與其人,陳名夏早已忘卻,王某卻銘記在心,此時邂逅,即刻相認。陳因而免禍,但“涕泣求去”,王某卻說:“先生大名在外,去將安之,留此當大用。”陳堅不從,悄悄溜走,途中又遭俘獲,陳自稱係被王某所釋,於是送回王處。這次,因王某薦舉之故,被授編修;其間,又因有親戚打著他的名號,得王某寬刑減罪,“於是陳通賊之名大著”。而陳名夏對所授“偽職”終不肯就,“日夜求歸”,王某拗不過,“乃贈其行貲,陰護出城,故陳歸最早”。計六奇說,故事得之“北來一友,述之甚詳”;同時又表示,這與一般所知究竟大相逕庭,“未敢擅為出脫也,姑附所聞,以俟公論。”[26]即便陳名夏降闖之事存疑,他於弘光元年從“從賊案”脫身,跑到河北大名府降清[27]卻是千真萬確。他是清朝的第一任吏部“漢尚書”,後至“宰相”(弘文院大學士),為清初“南臣領袖”。
魏學濂,浙江嘉善人,東林巨擘魏大中次子。他一家在明末聲望極高,海內景仰。乃父英名不必說,即其兄長、魏大中長子魏學洢,也被目為人間楷模。魏大中獄中慘死後,魏學洢領得父親屍體,千裏“扶櫬歸,晨夕號泣,遂病。家人以漿進,輒麾去,曰:‘詔獄中,誰半夜進一漿者?’竟號泣死。崇禎初,有司以狀聞,詔旌為孝子”。[28]魏學濂本人到甲申之變前,也都高風亮節,“有盛名”[29],曾在崇禎元年從浙江徒步至京上訪,伏闕訟冤,血書上疏,致“天子改容”[30],對推動東林黨冤假錯案平反,有重大貢獻。李自成逼進京師,他屢有建言,引起崇禎重視,特別召見,準備委以重任。“無何,京師陷,不能死,受賊戶部司務職,頹其家聲。”[31]《平寇誌》、《甲申朝事小紀》等,都明確記載他就任大順“吏政府”司務,後來官方《明史》也採取了這一說法。但其降附經過,撲朔迷離,諸說竟至懸殊。一說城陷後魏學濂與陳名夏、吳爾壎、方以智相遇於金水橋,大家商議以死報先帝,魏學濂反對,說:“死易爾,顧事有可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輕一擲也。”並說出了太子等尚在,自己所聯絡的真定、保定義師“旦暮且至”這樣的理由。後傳來太子被捉並遇害的消息,而所約義師遲遲不至,於是,魏學濂賦絕命詩二首而自縊。這段敘述,毫未提及降附之事,此為“未降說”。然而,《明季北略》同時也錄述了截然相反的說法。例如《忠逆史》:“學濂初聞賊急,有老僕經事大中(自魏大中時即為魏家僕人),勸主人盡忠,勿負先老爺一生名節,學濂唯唯。先以事遣此仆歸,遂率先投款。初改外任,以韓霖薦,留用,授偽戶政府司務。”《北回目擊定案》則描述了魏學濂做“偽官”的情狀:乘一頭驢,“穿偽式黃袍,負一偽敕,在草場閱芻,指揮得意。”[32]除上述敘事外,彭孫貽《平寇誌》亦陳有具體經過:學濂與山西解元韓霖同受天主教,霖薦學濂於金星。學濂廷謁,金星曰:“汝是忠孝之家,必當錄用。”引見自成,再拜曰:“小臣何能,不過早知天命有歸耳。”授戶政府司務,學濂獻平兩浙策。[33]
三月二十三日,崇禎遺體收殮入棺,陳放於東華門某庵,命明朝官員前來告別。文秉《烈皇小識》述其場景: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20]
“哭拜”,表示對死者仍守君臣之分;“拜而不哭”,則是既不願落得忘恩負義的罵名,又忌憚開罪新統治者、引火燒身;至於“睥睨過之”,當然是清楚地表示與舊主一刀兩斷。第一種人僅三十位,第二種六十位,而第三種多到不必計數,以“餘皆”二字括之。我們難以確切說出明朝京官總數。從《憲宗實錄》中看到,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亦即朱棣忌辰那一天,於奉先殿舉祭,點名後發現“文武官不至者一千一百一十八員”。[21]前麵所引《明季北略》,也稱三月二十一日在承天門投順的人數,有一千三百多;而“廿三辛亥諸臣點名”一條,又有“百官囚服立午門外,約四千餘人”[22]之句。可見明朝京官是個相當龐大的群體。他們當中,隻有三十人做到仍然效忠崇禎皇帝,六十人願意承認曾經是崇禎皇帝的臣屬,餘下的,全部“睥睨過之”了。
這比例有些驚人。
三
在中國,投降屬於醜行,一般認為投降者多是些品質低劣或駁雜的人。然而甲申之變,人們發現並非如此。降附名單中不少人,歷來“遇事敢言”、“有直聲”,清議甚佳,乃至是東林、復社名士。例如陳名夏、周鍾、侯恂、龔鼎孳、魏學濂、張家玉、方以智,包括前麵曾經提過的楊枝起。在盛行以名節論是非的明末政壇,這令人大跌眼鏡,構成十足的反諷。到弘光間,過去一直作為“小人”而被打壓的阮大鋮之流,對此如獲至寶,以“順案”之名(以李自成號“大順”及諸臣投順,一語雙關)打擊報復,雖屬借題發揮,卻也有根有據。
侯恂,河南歸德人,明末四公子之一、《桃花扇》主角侯方域之父,前戶部尚書、東林耆宿,名將左良玉所以政治上傾向於東林,就是因為曾受侯恂提攜。他於崇禎九年(1636)因失職而下獄;三月二十日,闖軍克京翌日,他便和另一罪臣董心葵自獄中放出,二人“備言中國情形及江南勢要,自成大賞之”。二十三日午門點名,眾降官“囚服立午門外”,“日晡,自成出,據黼座”,侯恂則作為投誠模範,與大順諸要人牛金星、劉宗敏、李過等,登上午門、“在主席台就座”了。[23]他在大順政權中的官職是“工政大堂”[24],等同明朝的工部尚書。然《甲申核真略》有獨家之說,稱闖軍欲用侯恂為侍郎,“恂不肯,要以大拜,賊即許之,俟東征旋師如約”,即等李自成從山海關班師後正式舉大拜之禮,末了,“賊敗歸西走,因不果”。[25]楊士聰既以親歷者身份述之,我們便引在這裏備聞。但這一材料隻涉及侯恂是否正式授職,不涉及是否投降,後一事實還是不變的。
陳名夏,南直溧陽人,崇禎癸未(1643)會元、探花,官編修,兼戶、兵科都給事中。他是復社大才子,歸降李闖後,仍授編修。有關他的投降,《明季北略》講了一段曲折故事。城陷後,陳名夏匿於其北京小妾娘家。得知崇禎煤山自縊凶信,幾次自殺,都被小妾一家解救。之後,潛出逃遁,途中被闖軍抓獲。不料,審訊他的闖軍王姓刑官,原係山西諸生,昔時南遊受困,在溧陽遇到陳名夏,陳留其一飯並贈程儀少許。此事與其人,陳名夏早已忘卻,王某卻銘記在心,此時邂逅,即刻相認。陳因而免禍,但“涕泣求去”,王某卻說:“先生大名在外,去將安之,留此當大用。”陳堅不從,悄悄溜走,途中又遭俘獲,陳自稱係被王某所釋,於是送回王處。這次,因王某薦舉之故,被授編修;其間,又因有親戚打著他的名號,得王某寬刑減罪,“於是陳通賊之名大著”。而陳名夏對所授“偽職”終不肯就,“日夜求歸”,王某拗不過,“乃贈其行貲,陰護出城,故陳歸最早”。計六奇說,故事得之“北來一友,述之甚詳”;同時又表示,這與一般所知究竟大相逕庭,“未敢擅為出脫也,姑附所聞,以俟公論。”[26]即便陳名夏降闖之事存疑,他於弘光元年從“從賊案”脫身,跑到河北大名府降清[27]卻是千真萬確。他是清朝的第一任吏部“漢尚書”,後至“宰相”(弘文院大學士),為清初“南臣領袖”。
魏學濂,浙江嘉善人,東林巨擘魏大中次子。他一家在明末聲望極高,海內景仰。乃父英名不必說,即其兄長、魏大中長子魏學洢,也被目為人間楷模。魏大中獄中慘死後,魏學洢領得父親屍體,千裏“扶櫬歸,晨夕號泣,遂病。家人以漿進,輒麾去,曰:‘詔獄中,誰半夜進一漿者?’竟號泣死。崇禎初,有司以狀聞,詔旌為孝子”。[28]魏學濂本人到甲申之變前,也都高風亮節,“有盛名”[29],曾在崇禎元年從浙江徒步至京上訪,伏闕訟冤,血書上疏,致“天子改容”[30],對推動東林黨冤假錯案平反,有重大貢獻。李自成逼進京師,他屢有建言,引起崇禎重視,特別召見,準備委以重任。“無何,京師陷,不能死,受賊戶部司務職,頹其家聲。”[31]《平寇誌》、《甲申朝事小紀》等,都明確記載他就任大順“吏政府”司務,後來官方《明史》也採取了這一說法。但其降附經過,撲朔迷離,諸說竟至懸殊。一說城陷後魏學濂與陳名夏、吳爾壎、方以智相遇於金水橋,大家商議以死報先帝,魏學濂反對,說:“死易爾,顧事有可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輕一擲也。”並說出了太子等尚在,自己所聯絡的真定、保定義師“旦暮且至”這樣的理由。後傳來太子被捉並遇害的消息,而所約義師遲遲不至,於是,魏學濂賦絕命詩二首而自縊。這段敘述,毫未提及降附之事,此為“未降說”。然而,《明季北略》同時也錄述了截然相反的說法。例如《忠逆史》:“學濂初聞賊急,有老僕經事大中(自魏大中時即為魏家僕人),勸主人盡忠,勿負先老爺一生名節,學濂唯唯。先以事遣此仆歸,遂率先投款。初改外任,以韓霖薦,留用,授偽戶政府司務。”《北回目擊定案》則描述了魏學濂做“偽官”的情狀:乘一頭驢,“穿偽式黃袍,負一偽敕,在草場閱芻,指揮得意。”[32]除上述敘事外,彭孫貽《平寇誌》亦陳有具體經過:學濂與山西解元韓霖同受天主教,霖薦學濂於金星。學濂廷謁,金星曰:“汝是忠孝之家,必當錄用。”引見自成,再拜曰:“小臣何能,不過早知天命有歸耳。”授戶政府司務,學濂獻平兩浙策。[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