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書生氣重,不懂務實。講原則、守信念,本是知識分子的正派作風,韓愈說:“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餓死而不顧”,程頤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很多明代正直官員,都極重名節,鄙視滑頭油腦。不過,書生氣太重有時會變成硜執和狹隘,對小節斤斤計較,反而置大局於不察。關於“定策”這件事即如此。盡管有許多陳年舊帳,盡管朱由崧渾身毛病,但當時情勢下,這些均非大局。大局是什麽?一言蔽之:按照倫序,福王當立。正如路振飛告誡的:“議賢則亂,議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39]這個大局不堅持、不把握,就授人以柄,反被對手搶去先機。隻要這步棋走正,別事均可另圖;反之,這步棋沒走對,則滿盤被動。在這一點上,史可法猶豫不決是很大的失誤,他應該把福王的道德缺失拋諸腦後,當機立斷,力排眾議,立即迎福王於淮上。


    很多年後,黃宗羲反思此事,曾這樣批評史可法:當是時,可法不妨明言,始之所以異議者,社稷為重,君為輕之義……奈何有諱言之心,授士英以引而不發之矢乎?臣嚐與劉宗周言之,宗周以為然。語之可法,不能用也。[40]


    以上的道理本身,光明磊落、朝氣蓬勃,很能體現明末改革派士大夫的新思維。可是,如此超前的主張若想付諸實踐,並不現實,畢竟還是君主體製,隻能在現存倫理話語內說事、處理問題。黃宗羲的建議,史可法非不想用,是根本不可用。他徘徊不定,就因為內心處在所願與不能的夾縫中,既不甘心擁戴福王,又深知這樣做的難度。不在其位,難謀其政。史可法作為當局者所想到、看到、體會到的東西,黃宗羲豈能盡知?可惜的是,盡管史可法可能都想到、都看到、都體會到了,卻陷入哈姆萊特式遲疑,讓那個馬士英捷足先登。


    九


    關於馬士英擁立福王,在基本事實不變的情況下,各家敘說多有不同。計六奇說:馬士英獨念福王昏庸可利,為之內賄劉孔昭,外賄劉澤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移書史可法及禮部侍郎呂大器,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已傳諭將士奉為三軍主,請奉為帝。[41]


    這是最強硬、最決絕的一幅圖景,“必欲立之”,“已傳諭將士奉為三軍主”,至以武力相威脅。顧炎武同樣提到福王之立有軍事為後盾:時士英握兵權於外,與大將靖南伯黃得功、總兵官劉澤清、劉良佐、高傑等相結。諸大將連兵駐江北,勢甚張。大臣畏之,不敢違。[42]


    其他講述,卻包含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最奇特的是《弘光實錄鈔》所記:第一,抓住時機、搶“定策”之功的主意,來自阮大鋮,是他“走誠意伯劉孔昭、鳳陽總督馬士英幕中密議之,必使事出己而後可以為功”。第二,三人密議的結果,並非徑以福王為目標,而是由阮大鋮派手下一個叫楊文驄的趕往淮安,“持空頭箋,命其不問何王,遇先至者,即填寫迎之”:文驄至淮上,有破舟河下,中有一人,或曰福王也。文驄入見,啟以士英援立之意。[43]


    計六奇記錄了一種說法,也稱馬士英最初奔潞王而來:或雲士英亦希立潞王,而潞王舟先發一日,且渡江,乃亟奉福王登舟,黃得功、劉良佐、高傑以兵護行。[44]


    對此,計六奇表示懷疑,“其說非也”;他認為,馬士英是在福王舟抵儀真時,“私致推戴之意,且招劉澤清以兵南下”。撇開細節問題,馬士英開始並非隻擁戴福王這一點,應屬可信。《小腆紀年附考》提供了故事的另一版本:士英亦遣其私人傳語可法,謂立君以賢,倫序不宜固泥。可法信之,即答以七不可之說……[45]


    馬士英一類人,腦中盤旋的隻有“投機”二字。有奶便是娘,“不問何王,遇先至者,即填寫迎之”的行徑,很合乎他們的內心邏輯。倫序也好,賢愚也好,在他們這裏,才真正純屬一種藉口、一種旗號,需要什麽就拿出什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總之,把“定策奇功”搶到手就是了。李清說,這夥人中另一位重要角色劉澤清,原來也表態擁護潞王,一旦聽說馬士英與其他幾位將軍結成同盟,“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高)傑等。”[46]所以,他們遠比史可法們靈活,別人還在躊躇、還在煎熬之際,他們卻早已搖身一變、順勢而動、穩操勝劵。


    十


    李清還提到在這過程中朱由崧有一個舉動:


    時王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47]


    可能性不知如何。更多跡象表明,朱由崧“被”擁立的成分似乎較大,無論以他的頭腦,還是以他彼時的處境、心氣論,都不像有能力採取主動。


    綜合各種所述,我們大致復原一下朱由崧時來運轉的那一刻:他隨潞王等來到淮安後,落拓登岸,窮困潦倒,與幾位隨從靠借來的一千金度日。正在無計可施之際,一日,忽然遇見幾個陌生人。其中一個,掏出一封信箋,上麵寫著恭迎他去南京繼承大統之類的話,具名者“馬士英”、“劉孔昭”等等,都是些響噹噹的人物。當然,來者不曾告訴他的是,他們在淮安首先尋找的是潞王,可惜,打聽來的消息顯示,潞王的船隊前一天就駛離該處,現在甚至已經渡過長江。換言之,當初若非黯然離開王舟,他本人也將與這樣的機遇失諸交臂。然而,事起突然,一時間,福王信疑參半。不過,很快馬士英就親自趕來覲見,帶著幾位軍事強人的效忠信,還有浩浩蕩蕩的軍隊。朱由崧終於明白,一件大事即將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黑洞——弘光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潔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潔非並收藏黑洞——弘光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