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明末的精神思想高度,明顯表現在新興社會實踐及其代言者那裏,而非表現於別的事情。但何其不幸,這進程卻迭遭兩次隔礙。明末的農民戰爭和滿清入侵,各有其必然,又各有其偶然。其必然,在於明王朝近三百年作孽多端、積重難返、窳敗不堪、千瘡百孔,早就如坐火山頂上,內憂與外患,都是一觸即發;最終而言,明朝無論亡於李自成還是亡於滿清,都應該說合情合理、咎由自取。其偶然,則是從歷史大方向來看,內亂和外侵同樣擾亂了中國的腳步;彼時中國,黃宗羲以“天崩地解”[26]稱之,大懷疑和大批判的精神磊然而起,相對於即將到來的變革,“虜”“寇”之亂非但不處於同一方向,反倒令之鎩羽折翅、魚池水幹,恰似黎明前本來極黑暗之際,地平線一縷曙光微微露出卻倏忽消失,轉而又沉入更深的黑暗。正因此,當我偶然見到“黑洞”一詞的解釋——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逸——當即想到,這簡直就是明末的中國。
中國就此與可能的重大變革失諸交臂,令人悵惘。不過,此亦為歷史所常有。對於歷史,有人完全取理性主義,有人待以不可知論,恐怕各有偏至。總的來說,筆者不懷疑歷史有其大方向,但就具體一時一地之事看,歷史恐怕確實並不像理性主義者講的那樣富於規則、有規律可循,相反,種種的偶然、難以捉摸的情形屢見不鮮。明末這段歷史,便屬於後者。我們曾聽說“資本主義”——不用這個指向性過強的術語,代以“現代文明”一詞也許較好——不可能從東方的歷史和文化自發產生;它另一種意思是,中國通往現代,隻能依靠西風東漸、由外鑠我的途徑,甚至引出自由、民主等理念天然不合中國之論。諸如此類,非破不可;一因它們有礙我們對更好社會的探索追求,二來也全非歷史事實。對這種論調,如果細緻考察過中晚明的社會及文化,都很難不表質疑。當時中國明顯自發地進入了“轉型”通道,這結論應謂毋庸置疑。隻是這一前景,被突發事態攔腰截斷,繼而由於滿清的統治,民族矛盾取代和壓製了中國原有的歷史文化苦悶。換言之,中國所以未能延續“轉型”過程,純屬意外。歷史上,這種意外不在少數。遠的不說,近現代兩次中日戰爭,都不同程度改變了中國歷史軌跡。故而,歷史一麵有其必然,一麵也隨時發生偶然;雖然總的來說,必然力量千迴百折終歸要實現,但因偶然而起的挫折、延誤與遲緩,也實實在在令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運氣”層麵接受考驗。我個人認為,從“古典”向“現代”轉化中,中國的“運氣”明顯不如歐洲。當然,“運氣”也有在我們一邊的時候,例如公元之初前後,較之於別處(小亞細亞至歐羅巴大陸一帶),我們的局麵相對簡單,麻煩較少,而能建起比較充分、穩固的農業社會農業文明,享其成果一千多年。
有時,歷史興廢不由人意,我們隻有仰而受之,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我們不可以不知其來歷,不可以泯其真相,尤不可以錯過它的教益。中國人說,往時難諫、來日可追;又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往鑒今,是歷史對我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歷史包含各種人力難及的啟迪,許多問題,我們窮以一生、苦思冥想或許仍不能破解,到歷史中卻能輕鬆找到答案。這就是歷史的寶貴,是它值得我們熱誠相待的理由。在精神上和知識上,人類有諸多學習的途徑,或者說,有許多師法的對象;在我看來,自然和歷史是其中最好的兩位老師,因為它們從不說謊,也幾乎不會用虛離矯偽的義理誤導你。
* * *
[1]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黃雲眉選注《鮚埼亭集文集選注》,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第105頁。
[2]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6頁。
[3]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7頁。
[4] 《陳雲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71頁。
[5]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第361頁。
[6] 郭沫若《奴隸製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第17頁。
[7] 郭沫若《奴隸製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第25頁。
[8] 順便指出,所謂“五四運動”提出過“反帝反封建”口號,也純屬“錯案”。學者李新宇有文《五四“反帝反封建”辨析》,以詳備的考據,相當有力地說明當時根本不曾有這口號,尤其“反封建”提法,更是“五四已經過去幾年”(亦即馬克思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後方才出現。文見《齊魯學刊》2009年第3期。
[9]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25頁。
[10]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23頁。
[1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24頁。
[12] 顧誠《南明史》序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第4頁。
[13]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鳳寧徽,《續修四庫全書》五九六·史部·地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30頁。
中國就此與可能的重大變革失諸交臂,令人悵惘。不過,此亦為歷史所常有。對於歷史,有人完全取理性主義,有人待以不可知論,恐怕各有偏至。總的來說,筆者不懷疑歷史有其大方向,但就具體一時一地之事看,歷史恐怕確實並不像理性主義者講的那樣富於規則、有規律可循,相反,種種的偶然、難以捉摸的情形屢見不鮮。明末這段歷史,便屬於後者。我們曾聽說“資本主義”——不用這個指向性過強的術語,代以“現代文明”一詞也許較好——不可能從東方的歷史和文化自發產生;它另一種意思是,中國通往現代,隻能依靠西風東漸、由外鑠我的途徑,甚至引出自由、民主等理念天然不合中國之論。諸如此類,非破不可;一因它們有礙我們對更好社會的探索追求,二來也全非歷史事實。對這種論調,如果細緻考察過中晚明的社會及文化,都很難不表質疑。當時中國明顯自發地進入了“轉型”通道,這結論應謂毋庸置疑。隻是這一前景,被突發事態攔腰截斷,繼而由於滿清的統治,民族矛盾取代和壓製了中國原有的歷史文化苦悶。換言之,中國所以未能延續“轉型”過程,純屬意外。歷史上,這種意外不在少數。遠的不說,近現代兩次中日戰爭,都不同程度改變了中國歷史軌跡。故而,歷史一麵有其必然,一麵也隨時發生偶然;雖然總的來說,必然力量千迴百折終歸要實現,但因偶然而起的挫折、延誤與遲緩,也實實在在令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運氣”層麵接受考驗。我個人認為,從“古典”向“現代”轉化中,中國的“運氣”明顯不如歐洲。當然,“運氣”也有在我們一邊的時候,例如公元之初前後,較之於別處(小亞細亞至歐羅巴大陸一帶),我們的局麵相對簡單,麻煩較少,而能建起比較充分、穩固的農業社會農業文明,享其成果一千多年。
有時,歷史興廢不由人意,我們隻有仰而受之,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我們不可以不知其來歷,不可以泯其真相,尤不可以錯過它的教益。中國人說,往時難諫、來日可追;又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知往鑒今,是歷史對我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歷史包含各種人力難及的啟迪,許多問題,我們窮以一生、苦思冥想或許仍不能破解,到歷史中卻能輕鬆找到答案。這就是歷史的寶貴,是它值得我們熱誠相待的理由。在精神上和知識上,人類有諸多學習的途徑,或者說,有許多師法的對象;在我看來,自然和歷史是其中最好的兩位老師,因為它們從不說謊,也幾乎不會用虛離矯偽的義理誤導你。
* * *
[1]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黃雲眉選注《鮚埼亭集文集選注》,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第105頁。
[2]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6頁。
[3]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7頁。
[4] 《陳雲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71頁。
[5]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第361頁。
[6] 郭沫若《奴隸製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第17頁。
[7] 郭沫若《奴隸製時代》,人民出版社,1973,第25頁。
[8] 順便指出,所謂“五四運動”提出過“反帝反封建”口號,也純屬“錯案”。學者李新宇有文《五四“反帝反封建”辨析》,以詳備的考據,相當有力地說明當時根本不曾有這口號,尤其“反封建”提法,更是“五四已經過去幾年”(亦即馬克思學說開始在中國傳播)後方才出現。文見《齊魯學刊》2009年第3期。
[9]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25頁。
[10]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23頁。
[1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24頁。
[12] 顧誠《南明史》序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第4頁。
[13]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鳳寧徽,《續修四庫全書》五九六·史部·地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