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外國畫家說過:藝術中的美,就是我們從大自然感受到的美。中國古代作家歷來把自然美當成描寫對象,王維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勃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東坡寫“大江東去”……作家們善於從“天地之文章”吸取美的滋養,結撰華美篇章,青山綠水,林泉天籟,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都會給作家神助。山水遊記,山水詩是古代詩文中最繁盛的一支。蒲鬆齡的詩歌,如南遊詩寫得有盛唐詩蘊味,聊齋仙境更是儀態萬方,妙不可言。
羅剎海市
唐傳奇《柳毅傳》所寫的龍宮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羅剎海市》裏的龍宮可以與之媲美。蒲鬆齡先對龍宮的外觀做描寫:“俄睹宮殿,玳瑁為梁,魴鱗作瓦,四壁晶明,鑒影炫目。”玳瑁殼裝飾房梁,魴魚鱗做瓦,四壁透明鋥亮,能照見人影。就地取材,宮殿用海中物品做建築材料,都是透明的、光潔的、耀眼的,極顯純潔高貴。然後,作者讓進入龍宮的馬驥去感受、去觸摸龍宮珍寶:馬驥寫文章用的是“水精之硯,龍鬣之毫,紙光似雪,墨氣如蘭”。多神奇!人世用石頭做硯台,龍宮用水精(晶);人世用動物毛做筆,龍宮用龍的鬣毛做;紙白如雪似乎一般,人間也有,最不可思議的是,素日總帶點兒臭味的墨汁在龍宮竟然有蘭花的香氣!馬驥跟公主結婚,進入洞房,“珊瑚之床,飾以八寶,帳外流蘇,綴明珠如鬥大”。珊瑚床裝飾著金銀珠寶,床帳外墜著鬥大的珍珠。一切都那麽奇美,又都打著龍宮印記。更神奇的,龍宮中有一株玉樹,粗約合圍;樹身晶瑩明澈,像白琉璃;中間有心,淡黃色,稍微比手臂細一點兒,葉子像碧玉,厚一錢多,細碎的樹葉,遮出一片濃陰。馬驥常和龍女在樹下吟詩誦文,紅紅的花朵開滿了樹,樣子頗像梔子花。每當有一瓣花落下來,鏗然作響。拾起來看,那花瓣兒像紅色瑪瑙雕成,光明可愛。樹上經常有神奇的小鳥啼鳴,那鳥兒的毛是金碧色,尾巴比身子還長,啼叫起來,聲音就像是玉笛吹出來的哀傷曲,令人胸臆酸楚。
跨五洲越四海,上窮碧落下黃泉,哪兒找得到這樣的奇樹?它是何科?何種?植物學家做夢也想不出。這是蒲鬆齡創造的理想之樹,它集光明與理想於一身,集美和善於一身,是聊齋仙境最傳神的一筆。
《羅剎海市》裏,馬驥經過泛海飄泊來到獨立世外的龍宮,《餘德》則把龍宮精魄攝取到人間來了。
餘德
武昌尹圖南和一個“容儀裘馬,翩翩甚都”的少年餘德來往,因為驚訝餘德家美艷超過仙女的美人,耳目未見的古玩,就細細打聽餘德家是什麽官?餘德客氣地拒絕說:你想跟我來往,我不會拒絕,你應該知道我不是什麽逃犯,何必這麽尋根究底地打聽我的來歷?尹圖南隻好做罷。後來,尹圖南到了餘家,看到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景象:屋壁俱用明光紙裱,潔如鏡。金狻猊爇(ruò)異香。一碧玉瓶,插鳳尾孔雀羽各二,各長二尺餘。一水晶瓶,浸粉花一樹,不知何名,亦高二尺許,垂枝覆幾外,葉疏花密,含苞未吐;花狀似濕蝶斂翼,蒂即如須。筵間不過八簋,而豐美異常。既,命童子擊鼓催花為令。鼓聲既動,則瓶中花顫顫欲拆,俄而蝶翅漸張,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即為一蝶,飛落尹衣。
尹圖南被這奇景迷住了,逢人輒道。結果鬧得餘德那兒門庭若市,不堪其擾,隻好不辭而別。尹圖南再訪餘家,隻見餘德留下一個水缸,尹圖南順手牽羊,拎回家中。誰知那水缸又是個奇物。用來盛金魚,全年不用換水,水永遠清澄無比。後來僕人搬石頭時不小心把缸碰破了,缸裏的水竟然不流出來。人們驚奇地看到,已破碎的缸似乎還存在,用手一摸,“缸”是虛軟的,把手伸到虛軟的缸裏,缸裏的水就隨著流出來,把手拿出來,虛軟的缸又閉合,水還好好地盛在裏邊。水缸裏的水即使到寒冬臘月也不結冰。有天夜裏,水缸的水忽然變成水晶,魚仍然在水晶裏遊動!突然有一天,水晶化成了水,水裏的魚兒也不見了,隻有那些破缸片還在。有位道士登門求見,尹圖南拿出破缸給他看,道士說:“此龍宮畜水器也。”尹圖南敘述缸破而水不泄的奇事,道士說:“此缸之魂也。”然後道士誠懇地乞求給他一小片缸的碎片,尹圖南毫不在意,給了,道士樂不可支,說:“以屑合藥,可得永壽。”
第26節:齊天大聖
《餘德》甚至於不能算多成功的小說,至多是所謂情節淡化的小說。餘德後來怎麽啦?沒有交待。尹圖南自己有沒有用水缸的碎片和藥求得長生不老?也沒有交待。蒲鬆齡好像隻是讓讀者開開眼界,在奇妙的龍宮珍物中怡性娛情,目不暇接。《餘德》之妙,不在人物,不在故事,更不在人們通常提倡的“思想”,它妙就妙在龍宮奇物。蒲鬆齡按人們平常習慣的傳說特點,用“水”用“亮”用“透明”為主要特徵,繪出一個地上龍宮。裱牆的明光紙隱喻著水晶般的宮殿,飛蝶勸酒,象徵著穿梭般奉饌的龍宮侍女。最有趣味的是蒲鬆齡杜撰出一個缸之魂!龍宮已屬於天外奇想,龍宮水缸破損後還有靈魂,豈非奇而又奇?
羅剎海市
唐傳奇《柳毅傳》所寫的龍宮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羅剎海市》裏的龍宮可以與之媲美。蒲鬆齡先對龍宮的外觀做描寫:“俄睹宮殿,玳瑁為梁,魴鱗作瓦,四壁晶明,鑒影炫目。”玳瑁殼裝飾房梁,魴魚鱗做瓦,四壁透明鋥亮,能照見人影。就地取材,宮殿用海中物品做建築材料,都是透明的、光潔的、耀眼的,極顯純潔高貴。然後,作者讓進入龍宮的馬驥去感受、去觸摸龍宮珍寶:馬驥寫文章用的是“水精之硯,龍鬣之毫,紙光似雪,墨氣如蘭”。多神奇!人世用石頭做硯台,龍宮用水精(晶);人世用動物毛做筆,龍宮用龍的鬣毛做;紙白如雪似乎一般,人間也有,最不可思議的是,素日總帶點兒臭味的墨汁在龍宮竟然有蘭花的香氣!馬驥跟公主結婚,進入洞房,“珊瑚之床,飾以八寶,帳外流蘇,綴明珠如鬥大”。珊瑚床裝飾著金銀珠寶,床帳外墜著鬥大的珍珠。一切都那麽奇美,又都打著龍宮印記。更神奇的,龍宮中有一株玉樹,粗約合圍;樹身晶瑩明澈,像白琉璃;中間有心,淡黃色,稍微比手臂細一點兒,葉子像碧玉,厚一錢多,細碎的樹葉,遮出一片濃陰。馬驥常和龍女在樹下吟詩誦文,紅紅的花朵開滿了樹,樣子頗像梔子花。每當有一瓣花落下來,鏗然作響。拾起來看,那花瓣兒像紅色瑪瑙雕成,光明可愛。樹上經常有神奇的小鳥啼鳴,那鳥兒的毛是金碧色,尾巴比身子還長,啼叫起來,聲音就像是玉笛吹出來的哀傷曲,令人胸臆酸楚。
跨五洲越四海,上窮碧落下黃泉,哪兒找得到這樣的奇樹?它是何科?何種?植物學家做夢也想不出。這是蒲鬆齡創造的理想之樹,它集光明與理想於一身,集美和善於一身,是聊齋仙境最傳神的一筆。
《羅剎海市》裏,馬驥經過泛海飄泊來到獨立世外的龍宮,《餘德》則把龍宮精魄攝取到人間來了。
餘德
武昌尹圖南和一個“容儀裘馬,翩翩甚都”的少年餘德來往,因為驚訝餘德家美艷超過仙女的美人,耳目未見的古玩,就細細打聽餘德家是什麽官?餘德客氣地拒絕說:你想跟我來往,我不會拒絕,你應該知道我不是什麽逃犯,何必這麽尋根究底地打聽我的來歷?尹圖南隻好做罷。後來,尹圖南到了餘家,看到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景象:屋壁俱用明光紙裱,潔如鏡。金狻猊爇(ruò)異香。一碧玉瓶,插鳳尾孔雀羽各二,各長二尺餘。一水晶瓶,浸粉花一樹,不知何名,亦高二尺許,垂枝覆幾外,葉疏花密,含苞未吐;花狀似濕蝶斂翼,蒂即如須。筵間不過八簋,而豐美異常。既,命童子擊鼓催花為令。鼓聲既動,則瓶中花顫顫欲拆,俄而蝶翅漸張,既而鼓歇,淵然一聲,蒂須頓落,即為一蝶,飛落尹衣。
尹圖南被這奇景迷住了,逢人輒道。結果鬧得餘德那兒門庭若市,不堪其擾,隻好不辭而別。尹圖南再訪餘家,隻見餘德留下一個水缸,尹圖南順手牽羊,拎回家中。誰知那水缸又是個奇物。用來盛金魚,全年不用換水,水永遠清澄無比。後來僕人搬石頭時不小心把缸碰破了,缸裏的水竟然不流出來。人們驚奇地看到,已破碎的缸似乎還存在,用手一摸,“缸”是虛軟的,把手伸到虛軟的缸裏,缸裏的水就隨著流出來,把手拿出來,虛軟的缸又閉合,水還好好地盛在裏邊。水缸裏的水即使到寒冬臘月也不結冰。有天夜裏,水缸的水忽然變成水晶,魚仍然在水晶裏遊動!突然有一天,水晶化成了水,水裏的魚兒也不見了,隻有那些破缸片還在。有位道士登門求見,尹圖南拿出破缸給他看,道士說:“此龍宮畜水器也。”尹圖南敘述缸破而水不泄的奇事,道士說:“此缸之魂也。”然後道士誠懇地乞求給他一小片缸的碎片,尹圖南毫不在意,給了,道士樂不可支,說:“以屑合藥,可得永壽。”
第26節:齊天大聖
《餘德》甚至於不能算多成功的小說,至多是所謂情節淡化的小說。餘德後來怎麽啦?沒有交待。尹圖南自己有沒有用水缸的碎片和藥求得長生不老?也沒有交待。蒲鬆齡好像隻是讓讀者開開眼界,在奇妙的龍宮珍物中怡性娛情,目不暇接。《餘德》之妙,不在人物,不在故事,更不在人們通常提倡的“思想”,它妙就妙在龍宮奇物。蒲鬆齡按人們平常習慣的傳說特點,用“水”用“亮”用“透明”為主要特徵,繪出一個地上龍宮。裱牆的明光紙隱喻著水晶般的宮殿,飛蝶勸酒,象徵著穿梭般奉饌的龍宮侍女。最有趣味的是蒲鬆齡杜撰出一個缸之魂!龍宮已屬於天外奇想,龍宮水缸破損後還有靈魂,豈非奇而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