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說裏,哭得最美的是誰?紅樓千金小姐林黛玉,什麽情況下都能哭,哭得花瓣為她落地,小鳥飛走不忍聽。笑得最美的是誰?聊齋狐女嬰寧。
嬰寧愛笑,無拘無束地笑,無法無天地笑,連結婚拜堂她都笑得不能行禮。嬰寧是古代小說裏笑得最開心的姑娘。她把封建時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願笑,甚至於不會笑的條條框框都打破了。那時的女人隻能“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隻能笑不露齒,笑不出聲,否則就是有悖綱常,有失檢點,不正經。而嬰寧,她麵對陌生男子,毫無羞怯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場合都可以笑,真是任性而為,一切封建禮教對她都不過是春風吹馬耳。嬰寧生活在“亂山合遝、空翠爽肌、寂無人行、隻有鳥道”的深山,她沒受過封建禮教的毒害,沒受過世俗社會的汙染,她像野花一樣爛漫,山泉一樣清澄,山鳥一樣靈秀。
嬰寧愛花。人們常說,馬上看將軍,花間看美人。古代文人愛用花寫女性。崔護寫“人麵桃花相映紅”,李白寫“荷花羞玉顏”。蒲鬆齡讓花自始至終左右著狐女嬰寧,甚至讓花決定她的命運。嬰寧一露麵,撚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她看到王子服對自己一個勁地盯著看,笑吟吟地說了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大大方方地把花丟到地上,跟丫鬟有說有笑地走了。嬰寧似乎無意丟花,其實丟的是愛情信物。王子服撿起花,害了相思病,懷裏揣著花,千方百計尋找撚花人。嬰寧再露麵,執杏花一朵,她爬到樹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點兒從樹上掉下來。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給嬰寧看,嬰寧說:“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說,他保存花是為“相愛不忘”。嬰寧說:這好辦啊,等你走的時候,讓老奴把園中花折一巨捆負送之。王子服說:我非愛花,愛撚花之人,並進一步表白,這種愛不是親戚間的愛,而是夫妻間的愛。嬰寧問:“有以異乎?”夫妻之愛和親戚之愛有什麽區別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嬰寧低頭尋思許久,回答:“我不慣與生人睡。”嬰寧竟然說出這樣的話,表麵看,她憨極了,簡直是個傻大姐,實際上她狡黠得很,“憨”是聰慧的隱身衣,嬰寧假裝不懂王子服的愛情表白,是為了讓他把愛情表達得更熱烈,更赤誠。她說折一巨捆負送之,就是讓王子服進一步把愛撚花之人的話說出來。嬰寧還把“大哥欲我共寢”這句話,當著王子服的麵說給母親聽,嚇得王子服魂飛天外。其實,她說“大哥欲我共寢”的話時,丫鬟出去了,而她母親是個聾子!聽到這個話而且著急得不得了的,隻不過是王子服。嬰寧是在跟王子服做妙趣橫生的愛情逗樂。
古代小說愛情描寫從沒像嬰寧這樣別致的樣式,古代小說人物畫廊從未有過嬰寧這樣的脫俗少女。嬰寧是古代文學女性形象笑得最爛漫,最恣肆,最優美的一個。嬰寧天真爛漫,是真性情的化身,在三從四德肆虐的社會,能允許嬰寧這類人存在嗎?不可能,小說結尾,因為嬰寧懲罰了輕薄的西鄰子,縣官都放過了這似乎過分的行為,她的婆母卻狠狠教訓了她,說她一個勁地笑,大失體統,差點兒要讓王家的媳婦到公堂上丟臉。於是,嬰寧表示:我再也不笑啦。笑姑娘從此永不再笑!即便特地逗她笑,她也決不再笑。一個如此純潔的少女來到如此骯髒的社會,哭還來不及,哪兒笑得出?嬰寧是蒲鬆齡最喜歡的人物,稱為“我嬰寧”,“笑矣乎我嬰寧”,是聊齋神鬼狐妖藝術形象的傑出代表。
蒲鬆齡神鬼狐妖畫蒼生,畫盡人間風雲圖,聊齋馳想天外的誌怪,是滄海桑田的人生,人神交往,人鬼交替,人妖轉換,花妖狐魅異化為芸芸眾生,構成聊齋最和諧的美。《聊齋誌異》成為集誌怪、神話、寓言於一體的小說寶典。
第22節:仙樂飄飄細細聽
仙樂飄飄細細聽
《聊齋誌異》為什麽幾百年盛行不衰且風行海外?人們做出各種解釋,比如,因為它“揭露了封建社會黑暗”,“反映了民族情緒”,“抨擊了科舉製度毒害”,……諸如此類。但《焚書》、《日知錄》對封建社會的揭露、抨擊豈不更深刻更直接,怎麽普通讀者鮮有人知?因為《聊齋誌異》用小說寫這一切。人們讀小說固然有接受思想浸潤之意,但“消閑娛樂”是小說相當重要的社會功能。“好看”是讀者對小說理所當然的要求,甚至是首選。能用好看的小說對人們做人生啟迪,這樣的作家,才是行家中的行家,高手中的高手。
《聊齋誌異》描寫中心是現實中本不存在的怪異世界,六朝以來誌怪小說浩如煙海,為什麽《聊齋誌異》艷冠群芳?即使《夜雨秋燈錄》、《夜譚隨錄》、《螢窗異草》這類仿聊齋小說也離其腳蹤甚遠?因為《聊齋誌異》所描寫的怪異世界太精彩,太優美,又太有人情味。它總是讓人不知不覺走進一個個虛幻世界,且在潛意識當中,把這世界當成現實世界,為其神奇而驚喜,為其瑰麗而愉悅,為活動在幻想世界中的人物擔憂或快樂。遇仙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重要題材,比前輩作家的遇仙小說,聊齋有桂枝一芳、後來居上意味。
仙境讓聊齋人物跟其他遇仙小說人物一樣得到長生不老,永恆享樂,而在享樂中又會得到道德淨化。聊齋遇仙既新奇之至又寓意頗深,聊齋仙境之美,既無與倫比又和煦可親。
嬰寧愛笑,無拘無束地笑,無法無天地笑,連結婚拜堂她都笑得不能行禮。嬰寧是古代小說裏笑得最開心的姑娘。她把封建時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願笑,甚至於不會笑的條條框框都打破了。那時的女人隻能“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隻能笑不露齒,笑不出聲,否則就是有悖綱常,有失檢點,不正經。而嬰寧,她麵對陌生男子,毫無羞怯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場合都可以笑,真是任性而為,一切封建禮教對她都不過是春風吹馬耳。嬰寧生活在“亂山合遝、空翠爽肌、寂無人行、隻有鳥道”的深山,她沒受過封建禮教的毒害,沒受過世俗社會的汙染,她像野花一樣爛漫,山泉一樣清澄,山鳥一樣靈秀。
嬰寧愛花。人們常說,馬上看將軍,花間看美人。古代文人愛用花寫女性。崔護寫“人麵桃花相映紅”,李白寫“荷花羞玉顏”。蒲鬆齡讓花自始至終左右著狐女嬰寧,甚至讓花決定她的命運。嬰寧一露麵,撚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她看到王子服對自己一個勁地盯著看,笑吟吟地說了句:“個兒郎,目灼灼似賊。”大大方方地把花丟到地上,跟丫鬟有說有笑地走了。嬰寧似乎無意丟花,其實丟的是愛情信物。王子服撿起花,害了相思病,懷裏揣著花,千方百計尋找撚花人。嬰寧再露麵,執杏花一朵,她爬到樹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點兒從樹上掉下來。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給嬰寧看,嬰寧說:“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說,他保存花是為“相愛不忘”。嬰寧說:這好辦啊,等你走的時候,讓老奴把園中花折一巨捆負送之。王子服說:我非愛花,愛撚花之人,並進一步表白,這種愛不是親戚間的愛,而是夫妻間的愛。嬰寧問:“有以異乎?”夫妻之愛和親戚之愛有什麽區別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嬰寧低頭尋思許久,回答:“我不慣與生人睡。”嬰寧竟然說出這樣的話,表麵看,她憨極了,簡直是個傻大姐,實際上她狡黠得很,“憨”是聰慧的隱身衣,嬰寧假裝不懂王子服的愛情表白,是為了讓他把愛情表達得更熱烈,更赤誠。她說折一巨捆負送之,就是讓王子服進一步把愛撚花之人的話說出來。嬰寧還把“大哥欲我共寢”這句話,當著王子服的麵說給母親聽,嚇得王子服魂飛天外。其實,她說“大哥欲我共寢”的話時,丫鬟出去了,而她母親是個聾子!聽到這個話而且著急得不得了的,隻不過是王子服。嬰寧是在跟王子服做妙趣橫生的愛情逗樂。
古代小說愛情描寫從沒像嬰寧這樣別致的樣式,古代小說人物畫廊從未有過嬰寧這樣的脫俗少女。嬰寧是古代文學女性形象笑得最爛漫,最恣肆,最優美的一個。嬰寧天真爛漫,是真性情的化身,在三從四德肆虐的社會,能允許嬰寧這類人存在嗎?不可能,小說結尾,因為嬰寧懲罰了輕薄的西鄰子,縣官都放過了這似乎過分的行為,她的婆母卻狠狠教訓了她,說她一個勁地笑,大失體統,差點兒要讓王家的媳婦到公堂上丟臉。於是,嬰寧表示:我再也不笑啦。笑姑娘從此永不再笑!即便特地逗她笑,她也決不再笑。一個如此純潔的少女來到如此骯髒的社會,哭還來不及,哪兒笑得出?嬰寧是蒲鬆齡最喜歡的人物,稱為“我嬰寧”,“笑矣乎我嬰寧”,是聊齋神鬼狐妖藝術形象的傑出代表。
蒲鬆齡神鬼狐妖畫蒼生,畫盡人間風雲圖,聊齋馳想天外的誌怪,是滄海桑田的人生,人神交往,人鬼交替,人妖轉換,花妖狐魅異化為芸芸眾生,構成聊齋最和諧的美。《聊齋誌異》成為集誌怪、神話、寓言於一體的小說寶典。
第22節:仙樂飄飄細細聽
仙樂飄飄細細聽
《聊齋誌異》為什麽幾百年盛行不衰且風行海外?人們做出各種解釋,比如,因為它“揭露了封建社會黑暗”,“反映了民族情緒”,“抨擊了科舉製度毒害”,……諸如此類。但《焚書》、《日知錄》對封建社會的揭露、抨擊豈不更深刻更直接,怎麽普通讀者鮮有人知?因為《聊齋誌異》用小說寫這一切。人們讀小說固然有接受思想浸潤之意,但“消閑娛樂”是小說相當重要的社會功能。“好看”是讀者對小說理所當然的要求,甚至是首選。能用好看的小說對人們做人生啟迪,這樣的作家,才是行家中的行家,高手中的高手。
《聊齋誌異》描寫中心是現實中本不存在的怪異世界,六朝以來誌怪小說浩如煙海,為什麽《聊齋誌異》艷冠群芳?即使《夜雨秋燈錄》、《夜譚隨錄》、《螢窗異草》這類仿聊齋小說也離其腳蹤甚遠?因為《聊齋誌異》所描寫的怪異世界太精彩,太優美,又太有人情味。它總是讓人不知不覺走進一個個虛幻世界,且在潛意識當中,把這世界當成現實世界,為其神奇而驚喜,為其瑰麗而愉悅,為活動在幻想世界中的人物擔憂或快樂。遇仙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重要題材,比前輩作家的遇仙小說,聊齋有桂枝一芳、後來居上意味。
仙境讓聊齋人物跟其他遇仙小說人物一樣得到長生不老,永恆享樂,而在享樂中又會得到道德淨化。聊齋遇仙既新奇之至又寓意頗深,聊齋仙境之美,既無與倫比又和煦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