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鏡中美人如師保
鏡中美人如師保
顏氏是因為丈夫怯懦無能,自己女扮男裝;狐女鳳仙卻像一個嚴格的教師,把丈夫從一個紈絝子弟,變成一個知道讀書上進的人。
劉赤水15歲做秀才,他父母死得早,於是他少調失教,終日遊蕩,不求上進。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個情人,這情人有點兒“撿”來的意味。
劉赤水家的經濟情況隻能算中產階層,但他喜歡修飾,他的被褥、床榻都非常精美。有天晚上,他被人請去喝酒,忘記滅燭就匆忙走了。酒過數巡才想起,匆忙返回家中,聽見自己的房裏有人說話,伏在窗邊一瞧,看到一個青年抱著個美人兒睡在他的床上。劉赤水知道兩人是狐狸精,並不害怕,徑直進入房間,訓斥道:我的床,怎麽能容忍你們在這兒酣睡!兩人光著身子倉皇逃走。匆忙中丟下條紫色綢子褲,褲帶上還繫著個小小的針線荷包。劉赤水很喜歡這小荷包,藏在懷裏。不一會兒,一個頭髮蓬亂的丫鬟從門縫擠進來,說:我家大姑說:如果劉公子把東西還給我,我一定送他個好伴侶作為回報。劉赤水把綢褲和荷包交還丫鬟後,果然在一個夜晚,有兩個人用被子兜著一個女郎進門來,說:送新媳婦來啦!笑嘻嘻地把女郎放到床上就走了。劉赤水近前一看,那女郎睡得沉沉的,還沒有醒,渾身散發著酒香,臉兒紅紅,醉意朦朧,卻漂亮得人世無人可比。他喜歡極了,就抓住女郎的腳,幫她解襪子,把她抱在懷裏,給她脫衣服。女郎睜開眼看到劉赤水,卻四肢不能自主,怨恨地說:八仙這個淫蕩的丫頭把我出賣啦!劉赤水親熱地擁抱她,她嫌劉赤水的身子涼,微笑著說:“今夕何夕,見此涼人!”劉赤水說:“子兮子兮,如此涼人何!”兩人親熱起來。這就是美麗的狐仙鳳仙的來歷。
鳳仙姐妹三人,嫁給三個貧富不同的年輕人。三姐妹給父親慶壽時,二女婿丁某衣帽光鮮,嶽父格外高看一眼,親手捧了幾個水果給他,還說是從外國帶來的。鳳仙很不高興地說:女婿豈是可以用貧富來決定愛憎的?她埋怨劉赤水:你是個男子漢大丈夫,你不能讓床頭人揚眉吐氣嗎?黃金屋就在書本裏邊,希望你好自為之!拿出一麵鏡子給劉赤水,說:你如果想見我,就得到書本裏邊找。否則的話,永遠沒有見麵的機會啦。劉赤水回到家,看看那鏡子,鳳仙背對著他站在裏邊,好像離他百步之遙。他謝絕了所有的賓客,閉門專心攻讀。有一天,他忽然看到鏡子裏邊的鳳仙現出了正麵,滿麵笑容。過了一個多月,劉赤水上進的意誌漸漸減退,到處遊玩,他再看那麵鏡子時,鏡子裏邊的
鳳仙好像馬上要哭起來了。第二天,幹脆拿背對著他了。劉赤水這才知道,鏡中鳳仙的變化都是因為自己不好好讀書的緣故。他關上門讀了一個多月,鏡子裏的鳳仙又和他正麵相對了。劉赤水把鏡子懸在自己的書房,就好像對著嚴厲的師傅。這樣讀了兩年,劉赤水考上舉人。
我過去給研究生、留學生講《鳳仙》時總是說:你們看,科舉製度對社會的毒害達到什麽程度?連閨閣裏的人都如此利慾薰心!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傳統故事,《鳳仙》之所以受到那麽多讀者喜愛,恐怕不止因為它從某個方麵揭露了科舉製度,還因為它有其他內涵:一個沒有上進心的男人在妻子的督促下有了上進心,不是很好嗎?
《鳳仙》是個很有哲理意味的故事,也是最早傳到西方的聊齋故事。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少男少女叢書”一直收錄,同時收進的還有《種梨》,印了近百版,作者卻成了曾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弗朗西斯·卡彭特,媒體曾多次報導。
救夫君於水火之中
張鴻漸
蒲鬆齡非常鍾愛聊齋人物張鴻漸,用張的經歷先寫了聊齋故事,後改成俚曲《富貴神仙》,最後又改成長達10萬言的《磨難曲》。
張鴻漸是“名士”,老實而怯懦,真誠而迂腐,既不能鐵肩擔道義,更不能運籌帷幄。他是男子漢,卻總得益於兩個女人:美而賢的妻子方氏,美而慧的狐妻舜華。
盧龍縣貪暴縣令趙某打死範生,同學共忿,打算向巡撫衙門告狀。可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官官相護,巡撫隻會比縣令更貪暴,豈能為黎民伸冤?如此簡單的道理,秀才們包括名士張鴻漸都看不透,一位閨中弱女卻洞若觀火。妻子方氏對張鴻漸諫曰:“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勝,而不可以共敗:勝則人人貪天功,一敗則紛然瓦解,不能成聚。今勢力世界,曲直難以理定;君又孤,脫有翻覆,急難者誰也!”深閨弱女對秀才群體有深刻觀察和針針見血的分析,對黑暗時勢有清醒認識和合理預測。張鴻漸明明知道妻子說的都對,卻抹不開麵子,寫了狀子。大僚得趙某巨金,黑白馬上顛倒,“諸生坐結黨被收,又追捉刀人”。張鴻漸隻好棄家外逃。
當他眼看要在曠野麵對虎狼時,遇到了命中第二個福星--狐女舜華。張鴻漸跟妻子相處時,處於主動地位的是方氏;和舜華相處,處於操縱地位的是舜華。在舜華的幫助下,張鴻漸好不容易回到家,與日思夜想的愛妻“執臂欷歔”,門外卻有對方氏不懷好意的惡徒虎視眈眈。無恥之徒竟當丈夫之麵“狎逼”妻子,一直對惡勢力惹不起躲得起的張鴻漸,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張鴻漸,怒目拔刀,手刃惡徒。方氏當即表示:“事已至此,罪益加重。君速逃,妾請任其辜。”這位令鬚眉汗顏的巾幗豪傑,膽識過人亦思謀過人。方氏承擔殺惡徒的罪名,當然出於對丈夫的深愛,但代丈夫認罪或許又出於“兩害之間取其小”的考慮:張鴻漸是欽犯,再犯殺人罪,萬不能赦;深閨弱女殺惡徒卻有可能以自衛之名減罪。不管出於何種考慮,一個平時隻知道相夫教子、飛針走線的少婦,危難時刻不懼怕,不驚慌,剛毅冷靜,沉著果斷,有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有敢做敢當的強人氣勢,不啻於家庭頂樑柱、主心骨。十年後,逃亡在外的張鴻漸再次返家,兒子已經方氏調教成材,進京求取將要成家庭護身符的功名了。
鏡中美人如師保
顏氏是因為丈夫怯懦無能,自己女扮男裝;狐女鳳仙卻像一個嚴格的教師,把丈夫從一個紈絝子弟,變成一個知道讀書上進的人。
劉赤水15歲做秀才,他父母死得早,於是他少調失教,終日遊蕩,不求上進。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個情人,這情人有點兒“撿”來的意味。
劉赤水家的經濟情況隻能算中產階層,但他喜歡修飾,他的被褥、床榻都非常精美。有天晚上,他被人請去喝酒,忘記滅燭就匆忙走了。酒過數巡才想起,匆忙返回家中,聽見自己的房裏有人說話,伏在窗邊一瞧,看到一個青年抱著個美人兒睡在他的床上。劉赤水知道兩人是狐狸精,並不害怕,徑直進入房間,訓斥道:我的床,怎麽能容忍你們在這兒酣睡!兩人光著身子倉皇逃走。匆忙中丟下條紫色綢子褲,褲帶上還繫著個小小的針線荷包。劉赤水很喜歡這小荷包,藏在懷裏。不一會兒,一個頭髮蓬亂的丫鬟從門縫擠進來,說:我家大姑說:如果劉公子把東西還給我,我一定送他個好伴侶作為回報。劉赤水把綢褲和荷包交還丫鬟後,果然在一個夜晚,有兩個人用被子兜著一個女郎進門來,說:送新媳婦來啦!笑嘻嘻地把女郎放到床上就走了。劉赤水近前一看,那女郎睡得沉沉的,還沒有醒,渾身散發著酒香,臉兒紅紅,醉意朦朧,卻漂亮得人世無人可比。他喜歡極了,就抓住女郎的腳,幫她解襪子,把她抱在懷裏,給她脫衣服。女郎睜開眼看到劉赤水,卻四肢不能自主,怨恨地說:八仙這個淫蕩的丫頭把我出賣啦!劉赤水親熱地擁抱她,她嫌劉赤水的身子涼,微笑著說:“今夕何夕,見此涼人!”劉赤水說:“子兮子兮,如此涼人何!”兩人親熱起來。這就是美麗的狐仙鳳仙的來歷。
鳳仙姐妹三人,嫁給三個貧富不同的年輕人。三姐妹給父親慶壽時,二女婿丁某衣帽光鮮,嶽父格外高看一眼,親手捧了幾個水果給他,還說是從外國帶來的。鳳仙很不高興地說:女婿豈是可以用貧富來決定愛憎的?她埋怨劉赤水:你是個男子漢大丈夫,你不能讓床頭人揚眉吐氣嗎?黃金屋就在書本裏邊,希望你好自為之!拿出一麵鏡子給劉赤水,說:你如果想見我,就得到書本裏邊找。否則的話,永遠沒有見麵的機會啦。劉赤水回到家,看看那鏡子,鳳仙背對著他站在裏邊,好像離他百步之遙。他謝絕了所有的賓客,閉門專心攻讀。有一天,他忽然看到鏡子裏邊的鳳仙現出了正麵,滿麵笑容。過了一個多月,劉赤水上進的意誌漸漸減退,到處遊玩,他再看那麵鏡子時,鏡子裏邊的
鳳仙好像馬上要哭起來了。第二天,幹脆拿背對著他了。劉赤水這才知道,鏡中鳳仙的變化都是因為自己不好好讀書的緣故。他關上門讀了一個多月,鏡子裏的鳳仙又和他正麵相對了。劉赤水把鏡子懸在自己的書房,就好像對著嚴厲的師傅。這樣讀了兩年,劉赤水考上舉人。
我過去給研究生、留學生講《鳳仙》時總是說:你們看,科舉製度對社會的毒害達到什麽程度?連閨閣裏的人都如此利慾薰心!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傳統故事,《鳳仙》之所以受到那麽多讀者喜愛,恐怕不止因為它從某個方麵揭露了科舉製度,還因為它有其他內涵:一個沒有上進心的男人在妻子的督促下有了上進心,不是很好嗎?
《鳳仙》是個很有哲理意味的故事,也是最早傳到西方的聊齋故事。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少男少女叢書”一直收錄,同時收進的還有《種梨》,印了近百版,作者卻成了曾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弗朗西斯·卡彭特,媒體曾多次報導。
救夫君於水火之中
張鴻漸
蒲鬆齡非常鍾愛聊齋人物張鴻漸,用張的經歷先寫了聊齋故事,後改成俚曲《富貴神仙》,最後又改成長達10萬言的《磨難曲》。
張鴻漸是“名士”,老實而怯懦,真誠而迂腐,既不能鐵肩擔道義,更不能運籌帷幄。他是男子漢,卻總得益於兩個女人:美而賢的妻子方氏,美而慧的狐妻舜華。
盧龍縣貪暴縣令趙某打死範生,同學共忿,打算向巡撫衙門告狀。可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官官相護,巡撫隻會比縣令更貪暴,豈能為黎民伸冤?如此簡單的道理,秀才們包括名士張鴻漸都看不透,一位閨中弱女卻洞若觀火。妻子方氏對張鴻漸諫曰:“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勝,而不可以共敗:勝則人人貪天功,一敗則紛然瓦解,不能成聚。今勢力世界,曲直難以理定;君又孤,脫有翻覆,急難者誰也!”深閨弱女對秀才群體有深刻觀察和針針見血的分析,對黑暗時勢有清醒認識和合理預測。張鴻漸明明知道妻子說的都對,卻抹不開麵子,寫了狀子。大僚得趙某巨金,黑白馬上顛倒,“諸生坐結黨被收,又追捉刀人”。張鴻漸隻好棄家外逃。
當他眼看要在曠野麵對虎狼時,遇到了命中第二個福星--狐女舜華。張鴻漸跟妻子相處時,處於主動地位的是方氏;和舜華相處,處於操縱地位的是舜華。在舜華的幫助下,張鴻漸好不容易回到家,與日思夜想的愛妻“執臂欷歔”,門外卻有對方氏不懷好意的惡徒虎視眈眈。無恥之徒竟當丈夫之麵“狎逼”妻子,一直對惡勢力惹不起躲得起的張鴻漸,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張鴻漸,怒目拔刀,手刃惡徒。方氏當即表示:“事已至此,罪益加重。君速逃,妾請任其辜。”這位令鬚眉汗顏的巾幗豪傑,膽識過人亦思謀過人。方氏承擔殺惡徒的罪名,當然出於對丈夫的深愛,但代丈夫認罪或許又出於“兩害之間取其小”的考慮:張鴻漸是欽犯,再犯殺人罪,萬不能赦;深閨弱女殺惡徒卻有可能以自衛之名減罪。不管出於何種考慮,一個平時隻知道相夫教子、飛針走線的少婦,危難時刻不懼怕,不驚慌,剛毅冷靜,沉著果斷,有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有敢做敢當的強人氣勢,不啻於家庭頂樑柱、主心骨。十年後,逃亡在外的張鴻漸再次返家,兒子已經方氏調教成材,進京求取將要成家庭護身符的功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