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霞,”高文截住她的話頭,“不要想這些,也不要說這些。你以後別再上這兒來了,走,我們一道回去。”
“回去?回去幹嗎?”
“《北京往事》”,高文剛到嘴邊,就咽回去了,高文想說回去好好寫另一部有關他們的《北京往事》。
說出來的卻是:
“回去好好生活!”
兩個想自殺的人遇上了,卻撞出了生的火花。
而火花稍縱即逝。高文都忘了他被監視的身份,直到他們出現。
後來高文和小霞都被帶走了。在一封閉警車上,高文提出的條件很快被答應,就是放了小霞。小霞原本就是多餘的。小霞不肯下車,小霞理由是盛珠被害她是目睹者,與高文無關,高文說他去是說他妻子的事,與盛珠無關。高文這才看見小霞淚水瀅瀅地下了車。
從此他們再也沒見麵。
《北京往事》第十八章(2)
但在以後他們經常在想同一件事:
那天晚上到底是誰救了誰?
是高文救了小霞還是小霞救了高文?
雖然他們經歷著完全不同的命運,一個終於回到了老家,一個鋃鐺人獄。
《北京往事》第十九章
在關押地,高文想讓自己有點害怕都不可能。
高文對自己超常冷靜非常滿意。高文甚至渴望受到酷刑。高文知道自己被當局關注是禮所當然。胡塞恩博士有關他的論文已經發表在海外刊物,全世界似乎都知道了他在準備寫那部大作,親近的人中,隻有常珊隱隱地知道一些。其餘一概不知。
高文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麽傳出去的,可高文對這一切已毫無興趣了,郝青被謀殺,盛珠慘死,新婚妻子被捕,有可能被判死刑,這三個女人都是因為他而遭此惡果,郝青雖然惡劣,卻也不至於遭到謀殺,而盛珠的死和千善子的命運更是讓他覺得比死更可怕。高文渴望肉體的折磨來緩解心靈的疚痛。
可是審訊者對他卻非常友好,遞煙端茶,一日三餐比他平常吃的還好,早晨還有他從未喝過的牛奶,甚至還跟他談起他的小說,審訊者明確表示喜歡他的小說《北京往事》,如果說對他友好是一種策略,一種陽謀,在這非常敏感時期,說喜歡他的長期遭封殺的反動小說《北京往事》,匪夷所思。所謂審訊,也就是拉家常,聊文學,安慰他,從對他的安慰中高文察覺當局對他的所有情況了如指掌,包括最後一次想去臥軌自殺。高文怎麽也想不出這麽多年一直被監視的任何蛛絲馬跡,受到如此關注,可他的小說一字不動地照樣發表,比如《阮村》和《冰天雪地》,這確實如常珊所說,社會開明多了,置身其中,高文更是感覺這種開明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
早年看到的小說電影有關看守所和監獄情景,和現在相比大相逕庭,高文在進來的時候甚至想到國民黨渣子洞的辣椒水和在林道靜的詩歌中盧嘉川所坐的那“陰暗的沉重的牢獄”,事實上,這裏更像一個療養院,寬敞的房間,明亮的玻璃窗,幹淨的床鋪,怎麽也不能讓人聯想到陰森恐怖的深牢大獄。隻是在關押地,高文想見千善子的請求被一次又一次地拒絕,無容置疑。而且在詢問千善子的情況時,審訊者總是表現的鐵麵無私,不著一字。對高文想跟外界聯繫的要求也被禮貌地拒絕。高文主要是想跟常珊聯繫。高文想常珊已經來到了北京,大概正在到處尋找他,常珊也可能知道了所有的事情,高文想到造成這一切的追本溯源竟然是夢幻般遙遠的一首由他的小說《北京往事》主人公翻譯情詩,真如醍醐灌頂。這首詩是如何滲進他的腦際,紮根與心,就像他肌體上的眼耳手臂一樣物我兩忘,他已無從憶起,而當時把他送給常珊的情景卻倏然在目,可是她也顯然忘了這首詩,否則無須她丈夫提醒。想到常珊帶著高文三十年前轉送給她的那首詩在北京到處找他,高文突然嚎啕痛哭。哭盛珠,哭千善子,哭常珊,也哭那該死的郝青……
“你怎麽啦?”對方問道,“你知道了什麽?”
“我什麽也不知道,”高文止住慟哭,“你話裏有話,有什麽我應該知道的你就告訴我。”
“你將以謀殺罪被起訴,千善子是在你的計劃下顧人殺害你的前妻子的。”
一遝厚厚的審訊記錄放在高文麵前。千善子交代的全是事實,時間地點應有盡有,高文如何憎恨他妻子,害怕他妻子,每時每刻都盼望郝青死,被害者的住址和外貌特徵也是高文主動提供的,看到這裏高文依然沒有意識到千善子的口供已是背叛,他覺得千善子從來就沒能真正理解自己,他也從未奢望,千善子講了事實,未必理解事實,當時不理解,現在甚至都不知道這些口供對高文來說意味著什麽。高文確實產生過提供郝青的住址和外貌特徵的衝動,可事實上不是他提供的,也不可能是他提供的。千善子的無知絲毫也沒影響高文對她的愛,高文看不下去這本記錄,高文認為千善子即便陷害了自己,她付出的代價也永遠超過了他。高文隻是沒想到他被判的那麽重,他以謀殺罪被判了有期徒刑十五年。高文後來才理解審訊者在他被看守期間為什麽能那麽坦然地跟他談《北京往事》,毫不掩飾對《北京往事》的喜愛。他被審判完全是刑事行為,與政治無關。
“回去?回去幹嗎?”
“《北京往事》”,高文剛到嘴邊,就咽回去了,高文想說回去好好寫另一部有關他們的《北京往事》。
說出來的卻是:
“回去好好生活!”
兩個想自殺的人遇上了,卻撞出了生的火花。
而火花稍縱即逝。高文都忘了他被監視的身份,直到他們出現。
後來高文和小霞都被帶走了。在一封閉警車上,高文提出的條件很快被答應,就是放了小霞。小霞原本就是多餘的。小霞不肯下車,小霞理由是盛珠被害她是目睹者,與高文無關,高文說他去是說他妻子的事,與盛珠無關。高文這才看見小霞淚水瀅瀅地下了車。
從此他們再也沒見麵。
《北京往事》第十八章(2)
但在以後他們經常在想同一件事:
那天晚上到底是誰救了誰?
是高文救了小霞還是小霞救了高文?
雖然他們經歷著完全不同的命運,一個終於回到了老家,一個鋃鐺人獄。
《北京往事》第十九章
在關押地,高文想讓自己有點害怕都不可能。
高文對自己超常冷靜非常滿意。高文甚至渴望受到酷刑。高文知道自己被當局關注是禮所當然。胡塞恩博士有關他的論文已經發表在海外刊物,全世界似乎都知道了他在準備寫那部大作,親近的人中,隻有常珊隱隱地知道一些。其餘一概不知。
高文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麽傳出去的,可高文對這一切已毫無興趣了,郝青被謀殺,盛珠慘死,新婚妻子被捕,有可能被判死刑,這三個女人都是因為他而遭此惡果,郝青雖然惡劣,卻也不至於遭到謀殺,而盛珠的死和千善子的命運更是讓他覺得比死更可怕。高文渴望肉體的折磨來緩解心靈的疚痛。
可是審訊者對他卻非常友好,遞煙端茶,一日三餐比他平常吃的還好,早晨還有他從未喝過的牛奶,甚至還跟他談起他的小說,審訊者明確表示喜歡他的小說《北京往事》,如果說對他友好是一種策略,一種陽謀,在這非常敏感時期,說喜歡他的長期遭封殺的反動小說《北京往事》,匪夷所思。所謂審訊,也就是拉家常,聊文學,安慰他,從對他的安慰中高文察覺當局對他的所有情況了如指掌,包括最後一次想去臥軌自殺。高文怎麽也想不出這麽多年一直被監視的任何蛛絲馬跡,受到如此關注,可他的小說一字不動地照樣發表,比如《阮村》和《冰天雪地》,這確實如常珊所說,社會開明多了,置身其中,高文更是感覺這種開明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
早年看到的小說電影有關看守所和監獄情景,和現在相比大相逕庭,高文在進來的時候甚至想到國民黨渣子洞的辣椒水和在林道靜的詩歌中盧嘉川所坐的那“陰暗的沉重的牢獄”,事實上,這裏更像一個療養院,寬敞的房間,明亮的玻璃窗,幹淨的床鋪,怎麽也不能讓人聯想到陰森恐怖的深牢大獄。隻是在關押地,高文想見千善子的請求被一次又一次地拒絕,無容置疑。而且在詢問千善子的情況時,審訊者總是表現的鐵麵無私,不著一字。對高文想跟外界聯繫的要求也被禮貌地拒絕。高文主要是想跟常珊聯繫。高文想常珊已經來到了北京,大概正在到處尋找他,常珊也可能知道了所有的事情,高文想到造成這一切的追本溯源竟然是夢幻般遙遠的一首由他的小說《北京往事》主人公翻譯情詩,真如醍醐灌頂。這首詩是如何滲進他的腦際,紮根與心,就像他肌體上的眼耳手臂一樣物我兩忘,他已無從憶起,而當時把他送給常珊的情景卻倏然在目,可是她也顯然忘了這首詩,否則無須她丈夫提醒。想到常珊帶著高文三十年前轉送給她的那首詩在北京到處找他,高文突然嚎啕痛哭。哭盛珠,哭千善子,哭常珊,也哭那該死的郝青……
“你怎麽啦?”對方問道,“你知道了什麽?”
“我什麽也不知道,”高文止住慟哭,“你話裏有話,有什麽我應該知道的你就告訴我。”
“你將以謀殺罪被起訴,千善子是在你的計劃下顧人殺害你的前妻子的。”
一遝厚厚的審訊記錄放在高文麵前。千善子交代的全是事實,時間地點應有盡有,高文如何憎恨他妻子,害怕他妻子,每時每刻都盼望郝青死,被害者的住址和外貌特徵也是高文主動提供的,看到這裏高文依然沒有意識到千善子的口供已是背叛,他覺得千善子從來就沒能真正理解自己,他也從未奢望,千善子講了事實,未必理解事實,當時不理解,現在甚至都不知道這些口供對高文來說意味著什麽。高文確實產生過提供郝青的住址和外貌特徵的衝動,可事實上不是他提供的,也不可能是他提供的。千善子的無知絲毫也沒影響高文對她的愛,高文看不下去這本記錄,高文認為千善子即便陷害了自己,她付出的代價也永遠超過了他。高文隻是沒想到他被判的那麽重,他以謀殺罪被判了有期徒刑十五年。高文後來才理解審訊者在他被看守期間為什麽能那麽坦然地跟他談《北京往事》,毫不掩飾對《北京往事》的喜愛。他被審判完全是刑事行為,與政治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