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裏想補充幾句,談一談犍陀羅文《法句經》的來源問題。它的來源並不排除是大夏文本,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梵文本的《法句經》曾在新疆發現,足征《法句經》在新疆是流行的。這個犍陀羅文的《法句經》同梵文本有某種聯繫,是完全可能的。犍陀羅文不可能是《四十二章經》第二個譯本的母本。因為在後者中用的是“佛”字,而在犍陀羅文本中則是budhu,這個字也可以譯為“浮屠”。
23支謙等譯經的語言問題
《四十二章經》的語言既已確定,連帶提出來的是支謙、安世高等後漢、三國時期的譯經大師的譯經語言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過去幾乎完全沒有注意到。實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不討論是不行的。
我現在就以梁《高僧傳》第一卷為基礎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這一卷中後漢、三國時期的譯經大師幾乎包羅無遺。至於攝摩騰和竺法蘭等人物,神話色彩頗濃,我在這裏不談。
先將資料條列如下:
《安清(世高)傳》:
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50,323b。
羨林案:“胡”字,元明刻經改為“梵”字,下同。
《支婁迦讖(支讖)傳》:
漢靈帝時遊於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
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漢。
(安)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
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梵本,孟祥共竺大力譯為漢文。50,324b~c。
《康僧會傳》附《支謙傳》:
遍學異書,通六國語。……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50,325a。參閱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49,58c。
《維祗難傳》:
以吳黃武三年,與同伴竺律炎,來至武昌,齎《曇缽經》梵本。50,326b。
《竺曇摩羅剎傳》:
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50,326c。以下諸人晚於三國。
附《聶承遠傳》:
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50,327a。
《僧伽跋澄傳》:
(趙正)請譯梵文。……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多為梵文。50,328b。下麵還有兩處提到梵文。
《僧伽提婆傳》:
提婆乃於般若台手執梵文,口宣晉語。……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等。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50,329a。
《竺佛念傳》:
於是澄執梵文,念譯為晉。50,329b。
第六題 再談“浮屠”與“佛” 從“浮屠”與“佛”的關係(3)
《曇摩耶舍傳》:
以偽秦弘始九年,初書梵書文。……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50,329c。
《高僧傳》卷一中有關梵文的記載就是這樣。“梵”原作“胡”。“梵”指的是梵文,這是清楚的。但“胡”指的是什麽呢?弄不清楚。“胡”原意是北狄之通稱,擴大一點,就是夷狄之人,多少含有貶義。在《高僧傳》中,“胡”字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指梵文,一指中亞夷狄之文。統觀上引材料,有的可能是指梵文,比如曇果、維祗難等傳中所說。但是絕大部分指的都是中亞民族語言。支謙等人譯經的原本都不是梵文。上引文中《支謙傳》的“梵文”,也隻能作如是解。下麵說他“妙善方言”,可能指他通中亞民族語言。這一點從他們譯經時使用的漢語音譯中可以明確無誤地看出來。比如漢譯“彌勒”一詞,不是來自梵文maitreya,而是來自吐火羅文metrak。可是康僧會譯《六度集經》、《舊雜譬喻經》,失譯人名在後漢錄譯《大方便佛報恩經》,支謙譯《佛說月明菩薩經》、《撰集百緣經》、《大明度經》、《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康孟祥譯《佛說興起行經》,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道行般若經》等等,用的都是“彌勒”。由此可見,支謙等譯經所根據的原本,不是梵文,而是中亞和新疆一帶的吐火羅文和伊朗語族的語言。
24幾點想法
現在把上麵討論的問題歸納一下,提出幾點想法。
11947年文章中提出的佛教“直接”傳入中國論,現在看來,不能成立了。我設想的佛教傳入兩階段說仍然維持。我用公式來表達:
(1)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國
buddha→bodo,boddo,boudo→浮屠
(2)印度→中亞新疆小國→中國
buddha→but→佛
這兩個階段都不是“直接的”。
2蔽藝餛不算太長的論文解決了中國佛教史上兩個大問題:佛教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通過什麽渠道?但茲事體大,還要進一步研究。這有待於誌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j.fussmannguageandcultureamongthekushans見internation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culturesofcentrsia的informationbulletin,issue15,moscow,1989,pp.57~66,其中談到大夏語,可以參閱……
1989年11月2日寫畢
附記
在寫作過程中,提供資料,幫助借書,我的兩位小友榮新江和錢文忠出了力,附此致謝。
第七題 法顯 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法顯時代,已經約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流傳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體係,一個是以支讖、支謙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學;一個是以安世高為代表的小乘禪學。小乘和大乘都傳進來了。從時間先後來看,傳法最盛的時代大體上有三個:支謙、竺法護時,所譯多般若方等;道安時,所譯多有部經論;鳩摩羅什時,大乘之學極為昌明。佛法已深入中國文化了。
一個外來的宗教,傳入一個文化傳統迥異的國家,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衝撞,佛教不能例外。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試探、偽裝、適應,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最後達到了融合的階段。到了東晉,應該說這個階段已經到達了。
從政治形勢來看,此時中華大地已經分為南北兩區。西晉亡於建興四年(316年),次年晉元帝即位,是東晉的開始。北方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後趙、前秦、後秦、北涼,崇佛更為突出。在南方,則是所謂“衣冠南渡”,北方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為了躲避異族壓迫,紛紛南逃。這些人,包括一些國王在內,也都崇信佛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總之,南北兩方都對佛教垂青。佛教可以說是在中國已經牢牢地立定了腳跟。
從佛教內部來看,也有幾點值得特別提出的。首先是僧寺日益增多。根據唐法琳《辯正論》的記載,東晉一百零四年,共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這個數字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請參閱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頁574~580)其次僧伽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僧尼數目與日俱增。再次,名僧輩出,出了一些很有影響的高僧。最後,從印度和西域來的和尚也多了起來。還有一點必須在這裏提一下:許多高僧的活動範圍和影響,並不限於北方或者南方,而是跨越地區,跨越政治分界。
23支謙等譯經的語言問題
《四十二章經》的語言既已確定,連帶提出來的是支謙、安世高等後漢、三國時期的譯經大師的譯經語言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過去幾乎完全沒有注意到。實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不討論是不行的。
我現在就以梁《高僧傳》第一卷為基礎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這一卷中後漢、三國時期的譯經大師幾乎包羅無遺。至於攝摩騰和竺法蘭等人物,神話色彩頗濃,我在這裏不談。
先將資料條列如下:
《安清(世高)傳》:
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50,323b。
羨林案:“胡”字,元明刻經改為“梵”字,下同。
《支婁迦讖(支讖)傳》:
漢靈帝時遊於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
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為漢。
(安)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
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梵本,孟祥共竺大力譯為漢文。50,324b~c。
《康僧會傳》附《支謙傳》:
遍學異書,通六國語。……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50,325a。參閱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49,58c。
《維祗難傳》:
以吳黃武三年,與同伴竺律炎,來至武昌,齎《曇缽經》梵本。50,326b。
《竺曇摩羅剎傳》:
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50,326c。以下諸人晚於三國。
附《聶承遠傳》:
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50,327a。
《僧伽跋澄傳》:
(趙正)請譯梵文。……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多為梵文。50,328b。下麵還有兩處提到梵文。
《僧伽提婆傳》:
提婆乃於般若台手執梵文,口宣晉語。……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等。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50,329a。
《竺佛念傳》:
於是澄執梵文,念譯為晉。50,329b。
第六題 再談“浮屠”與“佛” 從“浮屠”與“佛”的關係(3)
《曇摩耶舍傳》:
以偽秦弘始九年,初書梵書文。……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50,329c。
《高僧傳》卷一中有關梵文的記載就是這樣。“梵”原作“胡”。“梵”指的是梵文,這是清楚的。但“胡”指的是什麽呢?弄不清楚。“胡”原意是北狄之通稱,擴大一點,就是夷狄之人,多少含有貶義。在《高僧傳》中,“胡”字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指梵文,一指中亞夷狄之文。統觀上引材料,有的可能是指梵文,比如曇果、維祗難等傳中所說。但是絕大部分指的都是中亞民族語言。支謙等人譯經的原本都不是梵文。上引文中《支謙傳》的“梵文”,也隻能作如是解。下麵說他“妙善方言”,可能指他通中亞民族語言。這一點從他們譯經時使用的漢語音譯中可以明確無誤地看出來。比如漢譯“彌勒”一詞,不是來自梵文maitreya,而是來自吐火羅文metrak。可是康僧會譯《六度集經》、《舊雜譬喻經》,失譯人名在後漢錄譯《大方便佛報恩經》,支謙譯《佛說月明菩薩經》、《撰集百緣經》、《大明度經》、《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康孟祥譯《佛說興起行經》,支婁迦讖譯《雜譬喻經》、《道行般若經》等等,用的都是“彌勒”。由此可見,支謙等譯經所根據的原本,不是梵文,而是中亞和新疆一帶的吐火羅文和伊朗語族的語言。
24幾點想法
現在把上麵討論的問題歸納一下,提出幾點想法。
11947年文章中提出的佛教“直接”傳入中國論,現在看來,不能成立了。我設想的佛教傳入兩階段說仍然維持。我用公式來表達:
(1)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國
buddha→bodo,boddo,boudo→浮屠
(2)印度→中亞新疆小國→中國
buddha→but→佛
這兩個階段都不是“直接的”。
2蔽藝餛不算太長的論文解決了中國佛教史上兩個大問題:佛教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通過什麽渠道?但茲事體大,還要進一步研究。這有待於誌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j.fussmannguageandcultureamongthekushans見internation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culturesofcentrsia的informationbulletin,issue15,moscow,1989,pp.57~66,其中談到大夏語,可以參閱……
1989年11月2日寫畢
附記
在寫作過程中,提供資料,幫助借書,我的兩位小友榮新江和錢文忠出了力,附此致謝。
第七題 法顯 晉宋時期佛教發展情況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法顯時代,已經約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流傳的內容主要有兩大體係,一個是以支讖、支謙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學;一個是以安世高為代表的小乘禪學。小乘和大乘都傳進來了。從時間先後來看,傳法最盛的時代大體上有三個:支謙、竺法護時,所譯多般若方等;道安時,所譯多有部經論;鳩摩羅什時,大乘之學極為昌明。佛法已深入中國文化了。
一個外來的宗教,傳入一個文化傳統迥異的國家,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衝撞,佛教不能例外。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試探、偽裝、適應,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最後達到了融合的階段。到了東晉,應該說這個階段已經到達了。
從政治形勢來看,此時中華大地已經分為南北兩區。西晉亡於建興四年(316年),次年晉元帝即位,是東晉的開始。北方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後趙、前秦、後秦、北涼,崇佛更為突出。在南方,則是所謂“衣冠南渡”,北方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為了躲避異族壓迫,紛紛南逃。這些人,包括一些國王在內,也都崇信佛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總之,南北兩方都對佛教垂青。佛教可以說是在中國已經牢牢地立定了腳跟。
從佛教內部來看,也有幾點值得特別提出的。首先是僧寺日益增多。根據唐法琳《辯正論》的記載,東晉一百零四年,共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這個數字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請參閱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頁574~580)其次僧伽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僧尼數目與日俱增。再次,名僧輩出,出了一些很有影響的高僧。最後,從印度和西域來的和尚也多了起來。還有一點必須在這裏提一下:許多高僧的活動範圍和影響,並不限於北方或者南方,而是跨越地區,跨越政治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