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史達林還是在克拉科夫交上了一個新朋友:馬林諾夫斯基。這位強姦犯和奧克瑞納的間諜比史達林大兩歲。奧克瑞納給他的年薪高達8000盧布,而當時皇家警察首長的年薪才7000盧布。


    “他活力四射,知識淵博,還長得英俊,”莫洛托夫回憶說,“他看上去還有點像狄托。”從此以後,史達林就經常給馬林諾夫斯基寫信,還會隨帶問候“斯特凡尼婭和孩子們”。馬林諾夫斯基狡猾地指認別的布爾什維克黨人為間諜,由此把目光從他身上引走,但雙重生活的巨大壓力漸漸讓他瀕臨崩潰。


    1912年新年夜,他們召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史達林終於向列寧屈服了。“所有決議都被一致通過,”列寧興奮地告訴加米涅夫,“這是個巨大的成功。”但史達林的退敗隻是迂迴之計。馬林諾夫斯基向奧克瑞納匯報導,會議決定重組布爾什維克黨的上層機構:一個外事局(由列寧、季諾維也夫,以及擔任秘書的克魯普斯卡婭組成)和一個俄國局——領導是史達林、斯維爾德洛夫(時任《真理報》主編)和擔任秘書的瓦倫蒂娜·波洛娃。[2]史達林雖然從《真理報》的主編位置上退了下來,但他就此成為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中的元老級人物(月薪60盧布),而且負責一個關鍵政策的理論創建。在列寧的支持下,史達林開始寫作關於民族政策的一係列文章。他把第一稿發往了聖彼得堡。


    會議結束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共同前往劇院慶祝新年。“可那出戲一點兒都不好看。”韋朗回憶說,“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和他妻子走了出去。”列寧、史達林和其他黨員是在一個餐廳的私人包間裏迎接1913年的到來的。多年之後,業已是個老婦人的韋朗承認史達林曾挑逗她。“列寧看上去很高興,大笑著開玩笑。他唱起了歌,甚至和我們一起玩起了遊戲。”


    不久後,史達林來到了特羅揚諾夫斯基位於維也納的家。當時的維也納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列寧說特羅揚諾夫斯基一家“是好人……他們有的是錢”。亞歷山大·特羅揚諾夫斯基是個英俊的年輕貴族,他還是個軍官,是日俄戰爭讓他變成了馬克思主義者。當時,他是《啟蒙》雜誌的編輯和資助者。這份雜誌很快就會發表索索的文章。他會講德語和英語。他美麗的妻子埃琳娜·羅茲米羅維奇也是個貴族。兩人一起住在美泉宮街30號的一個寬敞公寓[3]裏。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每天都會經過這條大道,從他在美泉宮的宮殿前往霍夫堡的辦公地點。


    年逾古稀、蓄著鬍鬚的哈布斯堡皇帝自1848年便統治了這片土地。他總是坐鍍金的馬車出行。八匹白馬拉著馬車,馬夫們穿著黑白相間的製服,戴著白色的假髮。馬車的周圍有匈牙利騎兵守衛,他們的肩上披著黃黑色的豹皮。史達林肯定見識了這一自鳴得意卻早已為時代所拋棄的恢弘場麵——而他也不是唯一見證過這個場景的未來大人物。1913年1月,身處維也納的未來政治巨頭們足以湊足一部湯姆·斯托帕德的戲劇。[4]當時,在布裏吉特瑙區的梅爾德曼街——和史達林居住的奢華街區相比,那裏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一個廉價旅舍裏住著一個年輕的奧利地人。此人想成為藝術家,卻失敗了。他便是23歲的阿道夫·希特勒。


    可以確定的是,索索和希特勒見證過維也納的同一個場景。據後者的好友庫比切克回憶:“我們經常看到老皇帝坐著馬車從美泉宮前往霍夫堡。”不過,兩位後來的獨裁者都對此情此景頗為不屑,甚至感到厭惡——史達林從來沒有提過一句,而“阿道夫並不以為然,因為他感興趣的並非這個皇帝,而是他所代表的這個國家”。


    身處維也納的希特勒和史達林從不同的方麵表現了他們對種族的興趣。這座城市的咖啡館、啤酒屋和宮殿裏充斥著被時代遺忘的國王侍臣以及猶太知識分子和種族主義的煽動者。雖然隻有8.6%的人口是猶太人,但他們的文化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中的佼佼者有弗洛伊德、馬勒、維根斯坦、布伯和施尼茲勒。此時的希特勒正在構思其反猶的種族優劣論,他將在成為元首之後在歐洲大地推行這一政策;而正在寫作民族政策文章的史達林則構想著一個多民族的帝國,它將在表麵上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但實質卻是集權主義的——這便是後來蘇聯的雛形。30年之後,兩人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建構產生的巨大衝突將導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猶太人都被排斥在了兩人的構想之外。希特勒對猶太人很是反感,而史達林則對猶太人感到憤怒和迷惑——他曾質疑過他們的“神秘”天性。對希特勒而言,猶太人作為一個種族過於強大;而對於史達林而言,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卻過於渺小。


    不過,兩位後來的元首以同一種方式度過在維也納的閑暇時光:他們都喜歡在環繞著弗朗茨—約瑟夫美泉宮的公園裏散步,那裏離史達林的住所很近。1939年,當蘇德兩國簽署《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兩位國家元首也沒有見麵。同時在美泉宮公園漫步或許是兩人從始至終最為接近的距離。


    “史達林同誌和我們待了幾星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對民族問題的研究中。”特羅揚諾夫斯基家的保姆奧爾加·韋朗說,“他邀請他身邊所有的人和他一起探討。有人分析奧托·鮑爾,也有人分析卡爾·考茨基。”雖然史達林曾斷斷續續地學過德語,但他依然無法閱讀德文。於是,保姆為他提供了幫助,還有另一位他剛剛認識的年輕的布爾什維克黨人尼古拉·布哈林——機靈的知識分子,有一雙閃閃發光的眼睛和一簇山羊鬍。“布哈林每天都來我們家,”奧爾加·韋朗說,“而史達林也住在我們這裏。”雖然史達林喜歡這位保姆,但她還是更喜歡聰明而又愛惡作劇的布哈林。可是,這位保姆不得不負責清洗史達林的襯衫和內衣。她曾在他去世之後抱怨說,這絕對是個富有挑戰性的活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青年史達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_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_並收藏青年史達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