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坎傑拉基的這段回憶寫作於“大清洗”發生之前的1935年。他在其中強烈暗示是史達林在羅斯柴爾德煉油廠縱了火。那些史達林傳記作家引用了坎傑拉基的記敘,卻刪除了所有暗示偉大領袖曾縱火、下令暗殺、攻襲銀行和到處留情的言語。本書的引用是坎傑拉基的原始記錄首次被披露。歷史學家經常會把他和另一位坎傑拉基搞錯。後者名為大衛·坎傑拉基。20世紀30年代,史達林曾指派他作為秘密大使和希特勒談判,那時離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還有3年之久。史達林於1937年處死了大衛·坎傑拉基。他肯定不是我們這裏所說的巴統的康斯坦丁·坎傑拉基(暱稱“科沙”)。在此之後,康斯坦丁·坎傑拉基成為了孟什維克黨人,並於1918—1921年間擔任獨立的喬治亞民主共和國的財政大臣。
[3] 這段回憶無疑會讓史達林勃然大怒——20世紀30年代,那些更具政治敏銳性的回憶錄作家都把此類個人化的細節刪除了。娜塔莎·科爾蒂娃的回憶錄分為兩冊,一冊寫於1934年,另一冊寫於1937年。毋庸置疑,這段關於接吻的細節隻在第一冊中出現過,因為那是在“大清洗”之前。
[4] 巴統的罷工示威事件和斯莫爾巴的故事成為了史達林傳奇的起點。當阿布哈茲的共產黨領導人、史達林最鍾愛的追隨者之一內斯特·拉科巴於1934年寫作《史達林與哈希米》時,他進一步加強了自從1929年便開始塑造的史達林神話。史達林的秘書伊萬·托夫圖哈覺得這本書有問題,於是給其時史達林的副手拉紮爾·卡岡諾維奇寫信說:“有關哈希米的文字已閱……需修改及重寫……怎麽辦?要不要把它給扔了?”然而,他們沒有扔了這本書。它得到了出版,拉科巴由此受到了史達林的青睞。不過,好景不長。一年之後,貝利亞寫了一本更誇大其詞的書《高加索布爾什維克組織史》,很快就把拉科巴那本給比了下去。據貝利亞的兒子說,史達林本人修改了該書手稿,“劃去了很多名字,並用自己的名字替代”。1937年,大部頭的《巴統1902年罷工示威事件始末》得以出版。貝利亞立刻行動起來,摧毀自己的對手拉科巴。他先是給他下毒,接著殺了他。他還親手摺磨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若想了解完整的故事,讀者可以參閱《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庭院》。哈希米·斯莫爾巴於1916年搬出了他當時的那個屋子,並把印刷機埋在了花園裏。他於1922年去世,享年81歲。史達林70多歲的時候還笑著提起過他。他知道拉科巴的書被普遍認為是宣傳工具。畢竟,書中聲稱史達林是“這個世紀最偉大的人,這樣的人一兩個世紀才會出現一個”。然而,史達林卻堅稱說“這本書裏所說的都是真的——那些事真的發生過”。
[5] 1939年初,莫斯科藝術劇院委派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當時,這位天才作家正處於失業的狀態——寫一部有關巴統時期青年史達林的浪漫主義戲劇,用以慶祝這位領袖於是年12月的60大壽。此次委派肯定得到了史達林的首肯。史達林欣賞布爾加科夫——和契訶夫一樣,這位作家之前從醫——他尤其喜歡布爾加科夫的小說《白衛軍》。由《白衛軍》改編而成的《圖爾賓一家的命運》是史達林最喜愛的戲劇,他看過多達15遍。然而,史達林對待布爾加科夫的方式和他對帕斯捷爾納克與蕭士塔高維奇一樣。他喜歡和這些文人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他一邊親自給布爾加科夫打電話,告訴他他接到了活兒,一邊又再一次收緊對他的監控。和帕斯捷爾納克一樣,布爾加科夫對史達林這位無所不知的迫害者頗感興趣,他從1936年開始便已經在構想這齣戲劇了,雖然他也知道“這對他來說很危險”。布爾加科夫根據《巴統1902年罷工示威事件始末》和對當事人的採訪寫了這部戲劇。他於1939年6月完成了第一稿,並將其命名為“神父”——即工人們對史達林的暱稱。然後,他又把它改名為“巴統事件”,最後簡稱為“巴統”。這部浪漫主義戲劇沒有涉及史達林的戀情,但依然暗示了史達林和娜塔莎·科爾蒂娃的關係。在劇中,主人公的伴侶名為娜塔莎,這個角色顯然是科爾蒂娃和隆澤哈裏亞姐姐的結合體。掌管蘇聯文化的機構喜歡這部戲,並審查通過了它。那年8月,布爾加科夫說自己想採訪當事人並想讀讀檔案,於是和妻子艾琳娜一起踏上了前往巴統的火車。可是,史達林不想讓自己作為國家領袖的形象(當時,他剛要和希特勒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被任何有可能在檔案中被找到的資料毀壞(而本書則使用了其中的很多部分),於是,他拍電報讓布爾加科夫趕緊回來:“無須再前往。回到莫斯科。”布爾加科夫病倒了。史達林讀了他寫的劇本。他來到藝術劇院,告訴導演《巴統》是部好劇,但不應該被搬上舞台。(據傳)他說:“所有年輕人都是一樣的,那麽,為什麽還要寫一部關於青年史達林的戲劇呢?”對布爾加科夫而言,這部作品差強人意。而這位作家也在他於1940年去世前完成了反對史達林的傑作:《大師和瑪格麗特》。
part two 第二部分
致月亮
[3] 這段回憶無疑會讓史達林勃然大怒——20世紀30年代,那些更具政治敏銳性的回憶錄作家都把此類個人化的細節刪除了。娜塔莎·科爾蒂娃的回憶錄分為兩冊,一冊寫於1934年,另一冊寫於1937年。毋庸置疑,這段關於接吻的細節隻在第一冊中出現過,因為那是在“大清洗”之前。
[4] 巴統的罷工示威事件和斯莫爾巴的故事成為了史達林傳奇的起點。當阿布哈茲的共產黨領導人、史達林最鍾愛的追隨者之一內斯特·拉科巴於1934年寫作《史達林與哈希米》時,他進一步加強了自從1929年便開始塑造的史達林神話。史達林的秘書伊萬·托夫圖哈覺得這本書有問題,於是給其時史達林的副手拉紮爾·卡岡諾維奇寫信說:“有關哈希米的文字已閱……需修改及重寫……怎麽辦?要不要把它給扔了?”然而,他們沒有扔了這本書。它得到了出版,拉科巴由此受到了史達林的青睞。不過,好景不長。一年之後,貝利亞寫了一本更誇大其詞的書《高加索布爾什維克組織史》,很快就把拉科巴那本給比了下去。據貝利亞的兒子說,史達林本人修改了該書手稿,“劃去了很多名字,並用自己的名字替代”。1937年,大部頭的《巴統1902年罷工示威事件始末》得以出版。貝利亞立刻行動起來,摧毀自己的對手拉科巴。他先是給他下毒,接著殺了他。他還親手摺磨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若想了解完整的故事,讀者可以參閱《史達林:“紅色沙皇”的庭院》。哈希米·斯莫爾巴於1916年搬出了他當時的那個屋子,並把印刷機埋在了花園裏。他於1922年去世,享年81歲。史達林70多歲的時候還笑著提起過他。他知道拉科巴的書被普遍認為是宣傳工具。畢竟,書中聲稱史達林是“這個世紀最偉大的人,這樣的人一兩個世紀才會出現一個”。然而,史達林卻堅稱說“這本書裏所說的都是真的——那些事真的發生過”。
[5] 1939年初,莫斯科藝術劇院委派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當時,這位天才作家正處於失業的狀態——寫一部有關巴統時期青年史達林的浪漫主義戲劇,用以慶祝這位領袖於是年12月的60大壽。此次委派肯定得到了史達林的首肯。史達林欣賞布爾加科夫——和契訶夫一樣,這位作家之前從醫——他尤其喜歡布爾加科夫的小說《白衛軍》。由《白衛軍》改編而成的《圖爾賓一家的命運》是史達林最喜愛的戲劇,他看過多達15遍。然而,史達林對待布爾加科夫的方式和他對帕斯捷爾納克與蕭士塔高維奇一樣。他喜歡和這些文人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他一邊親自給布爾加科夫打電話,告訴他他接到了活兒,一邊又再一次收緊對他的監控。和帕斯捷爾納克一樣,布爾加科夫對史達林這位無所不知的迫害者頗感興趣,他從1936年開始便已經在構想這齣戲劇了,雖然他也知道“這對他來說很危險”。布爾加科夫根據《巴統1902年罷工示威事件始末》和對當事人的採訪寫了這部戲劇。他於1939年6月完成了第一稿,並將其命名為“神父”——即工人們對史達林的暱稱。然後,他又把它改名為“巴統事件”,最後簡稱為“巴統”。這部浪漫主義戲劇沒有涉及史達林的戀情,但依然暗示了史達林和娜塔莎·科爾蒂娃的關係。在劇中,主人公的伴侶名為娜塔莎,這個角色顯然是科爾蒂娃和隆澤哈裏亞姐姐的結合體。掌管蘇聯文化的機構喜歡這部戲,並審查通過了它。那年8月,布爾加科夫說自己想採訪當事人並想讀讀檔案,於是和妻子艾琳娜一起踏上了前往巴統的火車。可是,史達林不想讓自己作為國家領袖的形象(當時,他剛要和希特勒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被任何有可能在檔案中被找到的資料毀壞(而本書則使用了其中的很多部分),於是,他拍電報讓布爾加科夫趕緊回來:“無須再前往。回到莫斯科。”布爾加科夫病倒了。史達林讀了他寫的劇本。他來到藝術劇院,告訴導演《巴統》是部好劇,但不應該被搬上舞台。(據傳)他說:“所有年輕人都是一樣的,那麽,為什麽還要寫一部關於青年史達林的戲劇呢?”對布爾加科夫而言,這部作品差強人意。而這位作家也在他於1940年去世前完成了反對史達林的傑作:《大師和瑪格麗特》。
part two 第二部分
致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