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點,則不妨採納營業部的意見,無須局限於紐約帝都大廈的原先構想, 以示讓步妥協。至於五名女性職員,如營業部無法提供適當人選,則可請求向其它部門調配,以示主動支援。努力使小地方也能意見一致,如此將感受 到內心想法的共鳴,從而縮短談判雙方的距離。或者設法在其它問題上取得協議,則使雙方對立的主要問題,有可能出現讓步的徵兆。


    “那麽這樣好了,由你那邊負責主辦,營業部會盡全力協助。”


    “但是由非直接接觸客戶的部門舉辦,效果會大打折扣。” 如果對方仍然無法接受,則不宜進一步堅持,不妨擱置一旁,先就其它事項溝通二三次,建立共同基礎以後,再重來一次。假如始終無法達成妥協, 過去所花費的時間與努力就全然白費了,因此要把握最後的機會,再三叮嚀:“無論如何請同意由營業部門負責主辦,我們會全力協助。”相信這時對方 會因為該堅持的都已經堅持過了,而接受下來。


    應促使對方注重整體利益


    部門不同,相關利益也不同,甚至互相對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如 果一味採取自我本位,恣意堅持自己的主張,勢必將無以顧全組織的目標。


    管理者的原始角色即為解決對立,以使整體組織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在互 相堅持己見的對立之後,應超越“部門”的立場,注視公司整體的利益,以提高公司業績為總目的。若能經常考慮到這一點,則可化解部門之間的對立 情形。總之,應以更寬闊的視野來注視並強調共同點。


    談判、說服的本質在於溝通


    如果為達目的而以金錢收買對方,或採取權力強製及暴力威脅的手段, 這就與談判、說服不符。要知道,談判與說服的本質手段是通過“說”和“聽”


    的交替過程以實現目的,而這種說與聽的交換方式即為“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中,首先應掌握當時的狀況,同時確定對方聽懂你的話語。 因為即使發出聲音,假如不能讓人聽懂,也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此外,即使你自認確實很認真地講話,但對方卻開始就沒有聆聽的意思,或根本把你 的話當耳邊風,類此情況也不可能實現良好的溝通。所以,在開口說話之前,必須預先考慮對方所處的狀態——尤其是周圍情況。最常見的謬誤是,當對方正在為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時,你卻匆促地介入他的環境,說完必要的話之 後隨即轉身離去,根本不顧及對方究竟聽懂多少,這勢必造成不必要的危機。


    當問題發生後,你怒氣衝天地質問對方時,他的回答必然是:“我沒有聽到 你的話。”結果,演變成“說了”與“沒有說”的無聊爭執,甚至必須從頭展開談判與說服的難分難解局麵。為避免發生此種情況,除了應考慮對方所 處的狀態外,在談話中也應時時注意確認重要部分,並在必要時加以重複。


    注意對方各種不同的反應


    成為聽眾的對方,會不時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或由言語傳達出來,或 經表情及動作顯現。欲溝通的人必須能夠敏銳地看出聽者的反應,並將反應所得的結果用於下一次的溝通。一般說來,習慣於指揮或命令的“單向”管 理者,往往缺乏了解對方反應的能力,在事情發生之後,自己仍感大惑不解。


    以某公司的一位業務科長為例,他在前一晚上與一位進入公司剛滿三年的年 輕部屬一起到某處飲酒;趁著酒興,這位科長非常感嘆地表示,由於平時業務繁忙,無法與部屬充分地溝通;接著他又說了很多有關推銷員須知、開展 工作的方法等。他自己很滿意地認為,如此便可彌補平日的不足,免除疏忽照顧部屬的愧疚,心情立刻大好起來,隨後又帶這位部屬前往另一家卡拉 ok 店繼續暢飲。次日上午,那位年輕的部屬卻向科長提出辭呈。“那麽你為何不在昨晚對我說明?簡直搞不清楚最近的年輕人是怎麽想的!”驚怒的科長 頹然地這麽說。事實上這位科長前晚的溝通有問題,雖然他自以為做了很多,卻隻不過是自以為是,喋喋不休罷了,完全忘記掌握對方的反應。雖然當時 該位部屬也曾吞吞吐吐地嚐試表明辭職的意願:“是這樣的??”,“科長,我??”“那麽,我??”。但根本無法領會,一味自顧自地講話,結果部 屬隻好暫時打消說明的意圖。假如他能稍加注意對方的反應,一定可在當晚掌握住那位年輕人的心事。正如法蘭西斯。培根所說的:“讀書使一個人為 變得豐富,言談則讓人更加敏捷,”那樣,從對方言談中的反應便可掌握對方的心理,並迅速地採取必要的行動。


    談判“力”


    所謂談判“力”,究竟是一種什麽“力呢”?可以這麽說——為了達到 目的,運用某種方式來說服對方,使談判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行,這就是談判“力”。而“說服對方”,則是其中關鍵所在。在談判過程中,對方必 然有所反應,如果反應於己不利,談判便可能因此而破裂。所以,如何將對方的反應引導至你所期望的方向,就成了談判中最重要的事了。


    談判,一種微妙的“心理戰”


    在一場有關談判的研討會中,一名發言人提到了談判環境的問題。他主 張不論任何談判,都應該在幹淨整潔的場所中進行。談判的場所若淩亂不堪,如牆上有一幅掛歪了的畫,談判的人注意力則容易分散,無法全心放在談判 上。心理學家告訴管理者,除了習慣性的動作外,人的注意力在一時之間,隻能集中於某一個動作上,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在談判進行中,對方的注意力如果突然被牆上一幅掛歪了的圖畫所吸引的話,談判結 果將會如何呢?情況可能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假設對方的談判實力在你之上,但卻是有愛好整潔癖的人,那麽,掛歪了的圖畫、塞滿了菸蒂的 菸灰缸,以及滿桌子亂七八糟的文件資料,都會搞得他不能專心,這麽一來,原有的談判實力便難以完全發揮了??。不錯,如果憑由一幅掛歪了的圖畫, 使談判對手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那麽,就談判技術而言,這一幅圖畫可以說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談判對手的注意力如果完全被那幅掛歪 了的圖畫所吸引,而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些什麽時,那幅圖畫對整個談判的“破壞性”便遠大於“建設性”了。總之,在談判雙方的實力不差上下、 難分勝負的情況下,如果能運用技巧,如故意把牆上的圖畫掛歪,使對方難以發揮原本的實力,但談判又不至於因此中斷,就等於給自己增添了一份力 量、一個機會,敵消我長,談判的結果自然便有利於你了。


    談判可說是一種極其微妙的“心理戰”。為了看穿對方的意圖,並且迅 速地作出有效的決定,在明槍暗箭的交戰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注意力的集中與否了。所以,任何的小動作都無所謂,隻要能擾亂對方的注意力, 便可能扭轉整個的談判局麵。至此,或許你已經體會到,談判力正猶如一把雙麵的利刃,可以傷人,但也可能反過來傷了自己。管理者回想一下“談判 力”的本義。隻有時時不忘談判力的重要,再加上對談判充分而正確的認識,才能使你的實力在談判中發揮無遺。在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司令巴頓將軍與 素有“沙漠之孤”之稱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即將展開一場世界所矚目的“世紀大決戰”。在大戰爆發之前,巴頓將軍曾日夜苦讀隆美爾的一本軍事論著, 特別是其中有關裝甲部隊部署方式的部分。果然不出巴頓所料,隆美爾在作戰中所採用的,正是其著作所提及的戰術,所以,這場戰爭的勝利者,當然 非巴頓將軍莫屬了。談判也是一樣,熟識敵情,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戰力。因此,在談判之前,多方深入探查對方的虛實,是有其必要的。一個人的真麵 目往往就在外在行為與癖好中顯露無遺。手被尼古丁熏得焦黃,這人一定是個老煙槍;不修邊幅,這人可能生性懶散、自製力較差;一口氣便把杯中的 咖啡飲盡的人,十之八九是屬於神經質型、焦慮型。類似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隻要你稍加留心、仔細觀察,便不難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情緒類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社會交往技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社會交往技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