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惜年裏裏外外轉了一圈,說:“難怪我覺著房間裏少了幾件家什!”
他又回了一趟房間,幸好他的竹箱還在,可能是長得太不起眼了,沒被人拿走。
“錢呢,你的錢呢?錢少了嗎?”陶惜年急道。
錢是很重要的啊!沒有錢他們就隻能去喝西北風了。
“錢我藏在牆縫裏,他們沒發現。家裏東西原本就不多,抄家的是我原在的那支軍隊,兄弟們象徵性地拿了幾樣東西,別的都沒動。”
陶惜年放下心來,說:“那就好,這地兒我們不呆了,過幾日便動身去南梁,回我那青龍山,把阿柏也帶回去。”
陶惜年正想翻身上牆,一不留神險些摔了一跤,元遙連忙抱住他,說:“當心點,從另一邊上去,我帶你。”
陶惜年這才想起,自己是一點道法也沒了。他有些失落,練了好幾年,總算練出點樣子,結果什麽都沒了。
元遙看穿了他的心思,說:“很快又能練回來的,我們練雙修之術,用不了多久就能練回來。”
條惜年突然眼睛一亮,抓住元遙的衣袖,說:“你說得對!”
他與元遙雙修,也不過短短幾月,元遙便就得了他六成法力。按照這個速度,他將自己的內丹練回來,指日可待。他親了元遙一口,又開心地笑了。
六月,天氣日漸炎熱。一天傍晚,一輛馬車緩緩駛入建康城。這是一輛奇特的馬車,走得很慢,因為馬車前栓的並不全是馬,而是一匹馬和一頭驢。馬總要照顧驢的速度,因此走得很慢。
守城士兵很是奇怪,那馬分明是價值不菲的好馬,按理來說,馬的主人也不缺再買一匹馬的錢,不知為何非要拴著一頭驢與這馬共拉一輛馬車?有錢人的心思,當真是看不懂。
士兵查驗了通關文牒,確認沒有問題,便放行了。馬車進了城門,陶惜年掀開車簾,看著這高大巍峨的城門,這城中的一草一木,心中感慨萬千。他終於又回來了!
從北郊到南郊,花了快半個時辰,趁著集市未散,陶惜年在集市上買了點吃的和用的,統統塞進馬車裏。
天色漸黑,阿喜正打算關了所有的門,卻見一位俊朗的白衣郎君向他走來。他擦了擦眼睛,喜道:“陶郎君!您回來了!”
阿喜放下手中的掃帚,連忙迎上前,說:“陶郎君啊,您走得太久了,阿喜我擔心了大半年,您總算回來了……”
陶惜年想了想,他是去年春天出的門,原本說好過年前回來,如今都六月了。
“阿喜,當真對不住,在外麵不方便,也沒給你捎個家書。”
“不打緊不打緊,隻要陶郎君能好好地回來,阿喜我就放心了。”
元遙也從車上下來,阿喜定睛一看,覺得有幾分眼熟,說:“這……這位郎君莫不是……”
陶惜年笑了兩聲,說:“阿喜你的記性還真好,他就是修緣。”
“哦,修緣師父你還俗了?”
元遙一本正經地說:“是,還俗了,這年頭和尚也不好當。”
陶惜年沒忍住,哈哈大笑起來,拍了拍元遙的肩。
阿喜沒有多問,給他們安置了車馬,又一起吃了頓家常的晚宴。飯後,阿喜提著滿滿一箱錢,給了陶惜年,這是一年多裏收到的租錢,有碎銀子,也有銅板,怪沉的。
把錢交給陶惜年,阿喜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一年多的租錢可是一大筆錢,總在他手上放著,不踏實,還是交給主人合適。
陶惜年沒想到一回來就有一大筆錢拿,掂量了重量,說:“還真不少。”
他從錦袋裏拿了三兩銀子,塞給阿喜,說:“阿喜,這是你的工錢,一年多沒給你發工錢,拿著吧。”
阿喜連忙擺手,說:“小的沒錢了,會從房租裏支一點,這一年的工錢已經從裏麵拿了,萬不能再要陶郎的錢。”
“阿喜,拿著吧,我很快就回青龍山了,恐怕又是大半年不下山,你還要留點錢財以備不時之需。府裏的東西壞了舊了,也好及時修繕。若是錢不夠,便從租錢裏支。”
陶惜年都這樣說了,阿喜隻能接下錢財,再三感謝。
這天夜裏,陶惜年再次來到他爹的臥室中。對著爹娘的畫像,鄭重將元遙介紹給二老。
陶惜年很高興,還難得地喝了兩杯酒,說:“爹,那道士倒說得不錯,上山修道的確讓我找到了要找的人。放心,你兒不會孤獨終老,已經有人陪了。”
翌日,陶惜年與元遙一同去了庾遠道府上,一年多沒見,總得去坐坐。陶惜年將元遙介紹給庾遠道,隻說是北邊來的,跟他一樣無父無母沒有牽掛,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沒說元遙姓元,說是姓陸,叫修遠,鮮卑人。
庾遠道驚訝地上下打量了元遙,拍了拍陶惜年的肩膀,道:“你小子一年多沒見,竟然還帶了個人回來。別說,這正經人家就是跟我之前帶你去的……咳,不一樣。”他是想說,比他之前帶他去看的南館相公看上去靠譜多了,但一想,人家在這兒站著呢,不能胡說,便生生忍住了。
元遙聽出庾遠道要說什麽,淡淡地瞥了陶惜年一眼,陶惜年連忙小聲說:“沒有的事兒,別聽他瞎說。”
“看到你有人陪著,我跟你嫂子也放心了。”庾遠道感嘆了一聲,完了又對元遙說:“修遠兄弟,你從北邊跟著我陶弟來這南梁,辛苦你了。今後啊,你們兩個好好相處,別動不動就鬧。要是他敢欺負你,我饒不了他。同理,你若是欺負我陶弟,我也……”
“哎,好了!遠道,你今日嘰嘰歪歪的,像個長舌婦,我跟阿遙從不吵架。”陶惜年得意地說。
“我會好好對他。”元遙誠懇道。
庾遠道看陶惜年那一臉得意的樣,也懶得再說,隻道:“行,我不說了。”從懷裏掏出一個錦袋,裝了一大錠金子,估摸著至少有十兩,又裝了兩顆夜明珠,遞給陶惜年,“喏,我的禮錢,給你們兩個的,白頭偕老啊。”
陶惜年也不跟他客氣,雙手接了禮錢,說:“多謝!庾兄真是出手大方啊,我不客氣了。”
拜訪完庾遠道,他們不在建康城裏久住,買了些需用便回青龍山。馬車沒辦法上山,他們將車留在陶府,一驢一馬上了青龍山。
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小花,山腳處幾個農人在田間勞作。陶惜年咬著一根狗尾草,斷斷續續跟元遙說話。
其中一個老頭認出了他,大聲問:“這位郎君,你……你是那山上的智……棄智道長吧?好久沒見了。”老頭唇邊帶著笑,這次他很確信,道號沒叫錯。
陶惜年轉頭,心情很好地回:“是啊,老伯,一年多不見,您的精神還不錯。”
老頭又看向元遙,問:“這位也是位道士麽?”
“他呀,他是我的道侶。”陶惜年說完,也不在乎別人什麽反應,拍了拍花花的屁股,笑著走了。
他又回了一趟房間,幸好他的竹箱還在,可能是長得太不起眼了,沒被人拿走。
“錢呢,你的錢呢?錢少了嗎?”陶惜年急道。
錢是很重要的啊!沒有錢他們就隻能去喝西北風了。
“錢我藏在牆縫裏,他們沒發現。家裏東西原本就不多,抄家的是我原在的那支軍隊,兄弟們象徵性地拿了幾樣東西,別的都沒動。”
陶惜年放下心來,說:“那就好,這地兒我們不呆了,過幾日便動身去南梁,回我那青龍山,把阿柏也帶回去。”
陶惜年正想翻身上牆,一不留神險些摔了一跤,元遙連忙抱住他,說:“當心點,從另一邊上去,我帶你。”
陶惜年這才想起,自己是一點道法也沒了。他有些失落,練了好幾年,總算練出點樣子,結果什麽都沒了。
元遙看穿了他的心思,說:“很快又能練回來的,我們練雙修之術,用不了多久就能練回來。”
條惜年突然眼睛一亮,抓住元遙的衣袖,說:“你說得對!”
他與元遙雙修,也不過短短幾月,元遙便就得了他六成法力。按照這個速度,他將自己的內丹練回來,指日可待。他親了元遙一口,又開心地笑了。
六月,天氣日漸炎熱。一天傍晚,一輛馬車緩緩駛入建康城。這是一輛奇特的馬車,走得很慢,因為馬車前栓的並不全是馬,而是一匹馬和一頭驢。馬總要照顧驢的速度,因此走得很慢。
守城士兵很是奇怪,那馬分明是價值不菲的好馬,按理來說,馬的主人也不缺再買一匹馬的錢,不知為何非要拴著一頭驢與這馬共拉一輛馬車?有錢人的心思,當真是看不懂。
士兵查驗了通關文牒,確認沒有問題,便放行了。馬車進了城門,陶惜年掀開車簾,看著這高大巍峨的城門,這城中的一草一木,心中感慨萬千。他終於又回來了!
從北郊到南郊,花了快半個時辰,趁著集市未散,陶惜年在集市上買了點吃的和用的,統統塞進馬車裏。
天色漸黑,阿喜正打算關了所有的門,卻見一位俊朗的白衣郎君向他走來。他擦了擦眼睛,喜道:“陶郎君!您回來了!”
阿喜放下手中的掃帚,連忙迎上前,說:“陶郎君啊,您走得太久了,阿喜我擔心了大半年,您總算回來了……”
陶惜年想了想,他是去年春天出的門,原本說好過年前回來,如今都六月了。
“阿喜,當真對不住,在外麵不方便,也沒給你捎個家書。”
“不打緊不打緊,隻要陶郎君能好好地回來,阿喜我就放心了。”
元遙也從車上下來,阿喜定睛一看,覺得有幾分眼熟,說:“這……這位郎君莫不是……”
陶惜年笑了兩聲,說:“阿喜你的記性還真好,他就是修緣。”
“哦,修緣師父你還俗了?”
元遙一本正經地說:“是,還俗了,這年頭和尚也不好當。”
陶惜年沒忍住,哈哈大笑起來,拍了拍元遙的肩。
阿喜沒有多問,給他們安置了車馬,又一起吃了頓家常的晚宴。飯後,阿喜提著滿滿一箱錢,給了陶惜年,這是一年多裏收到的租錢,有碎銀子,也有銅板,怪沉的。
把錢交給陶惜年,阿喜終於放下了懸著的心。一年多的租錢可是一大筆錢,總在他手上放著,不踏實,還是交給主人合適。
陶惜年沒想到一回來就有一大筆錢拿,掂量了重量,說:“還真不少。”
他從錦袋裏拿了三兩銀子,塞給阿喜,說:“阿喜,這是你的工錢,一年多沒給你發工錢,拿著吧。”
阿喜連忙擺手,說:“小的沒錢了,會從房租裏支一點,這一年的工錢已經從裏麵拿了,萬不能再要陶郎的錢。”
“阿喜,拿著吧,我很快就回青龍山了,恐怕又是大半年不下山,你還要留點錢財以備不時之需。府裏的東西壞了舊了,也好及時修繕。若是錢不夠,便從租錢裏支。”
陶惜年都這樣說了,阿喜隻能接下錢財,再三感謝。
這天夜裏,陶惜年再次來到他爹的臥室中。對著爹娘的畫像,鄭重將元遙介紹給二老。
陶惜年很高興,還難得地喝了兩杯酒,說:“爹,那道士倒說得不錯,上山修道的確讓我找到了要找的人。放心,你兒不會孤獨終老,已經有人陪了。”
翌日,陶惜年與元遙一同去了庾遠道府上,一年多沒見,總得去坐坐。陶惜年將元遙介紹給庾遠道,隻說是北邊來的,跟他一樣無父無母沒有牽掛,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沒說元遙姓元,說是姓陸,叫修遠,鮮卑人。
庾遠道驚訝地上下打量了元遙,拍了拍陶惜年的肩膀,道:“你小子一年多沒見,竟然還帶了個人回來。別說,這正經人家就是跟我之前帶你去的……咳,不一樣。”他是想說,比他之前帶他去看的南館相公看上去靠譜多了,但一想,人家在這兒站著呢,不能胡說,便生生忍住了。
元遙聽出庾遠道要說什麽,淡淡地瞥了陶惜年一眼,陶惜年連忙小聲說:“沒有的事兒,別聽他瞎說。”
“看到你有人陪著,我跟你嫂子也放心了。”庾遠道感嘆了一聲,完了又對元遙說:“修遠兄弟,你從北邊跟著我陶弟來這南梁,辛苦你了。今後啊,你們兩個好好相處,別動不動就鬧。要是他敢欺負你,我饒不了他。同理,你若是欺負我陶弟,我也……”
“哎,好了!遠道,你今日嘰嘰歪歪的,像個長舌婦,我跟阿遙從不吵架。”陶惜年得意地說。
“我會好好對他。”元遙誠懇道。
庾遠道看陶惜年那一臉得意的樣,也懶得再說,隻道:“行,我不說了。”從懷裏掏出一個錦袋,裝了一大錠金子,估摸著至少有十兩,又裝了兩顆夜明珠,遞給陶惜年,“喏,我的禮錢,給你們兩個的,白頭偕老啊。”
陶惜年也不跟他客氣,雙手接了禮錢,說:“多謝!庾兄真是出手大方啊,我不客氣了。”
拜訪完庾遠道,他們不在建康城裏久住,買了些需用便回青龍山。馬車沒辦法上山,他們將車留在陶府,一驢一馬上了青龍山。
路邊開滿了不知名的小花,山腳處幾個農人在田間勞作。陶惜年咬著一根狗尾草,斷斷續續跟元遙說話。
其中一個老頭認出了他,大聲問:“這位郎君,你……你是那山上的智……棄智道長吧?好久沒見了。”老頭唇邊帶著笑,這次他很確信,道號沒叫錯。
陶惜年轉頭,心情很好地回:“是啊,老伯,一年多不見,您的精神還不錯。”
老頭又看向元遙,問:“這位也是位道士麽?”
“他呀,他是我的道侶。”陶惜年說完,也不在乎別人什麽反應,拍了拍花花的屁股,笑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