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啦。”他邁著步子往陶府走去。
北邊魏主正值壯年,也從未聽說他有疾在身,怎麽好端端地便崩了?
“小兄弟,這個給你。”陶惜年正在想事情,沒注意到旁邊遞來的一張布告,他抬眼望去,隻見一個穿著淺灰道袍的道士,正殷切地看著他,他隻好伸手接下。
“小兄弟,貧道見你背著桃木劍,想必是修道之人,或有誌修道。你看,北邊天師道道場大會,若是有興致,前去湊個熱鬧……”說完,見前方正好有個道人經過,連忙追了上去,消失在巷尾。
原來是傳道的。
他借著黃昏的光線看向手中那張小小的布告:天師道場大會,請諸位道友六月初六於冀州相會。
“有意思。”
“道長,你想去嗎?”阿柏期待地看著他,仿佛很想去的樣子。
陶惜年低頭想了一陣,說實話,他還真的挺想去。北有北天師正宗寇謙之,南有茅山道陶弘景及南天師正宗陸修靜,他師傅青雲道長是個雜學派,既有幾分天師道派的功夫,也學了幾手茅山。雖然寇天師已故,但他想去北邊見識正宗的北天師道術,看看這北天師與南天師、南茅山有何不同。
“再說吧,若要北上,得好好準備準備。”
“我還沒出過遠門呢!”阿柏蹦蹦跳跳,很是興奮。
陶惜年敲了他一下,說:“我還沒說要去!”
“去嘛去嘛,一直待在青龍山上也見不到什麽世麵,去了北邊還能跟道友交流交流道術!”
陶惜年搖搖頭,無奈地笑了,真是拿他沒辦法。去北邊,至少得買匹馬,搭順路的馬車是很難的,時間難以掌控。一匹馬,就算是劣等馬堪堪能騎的,至少也需要一兩金以上,更別提好馬了。
他伸手開了門鎖,西院裏靜悄悄的,夜幕降臨也未曾點燈,修緣好像沒在。他看了一眼手裏拎著的食盒,心想可惜了,原本能一塊吃的。
長江邊上,一匹白馬飛速奔馳而來,臨近江邊之時,修緣猛地拉了韁繩。白馬嘶吼一聲,打了個響鼻,小步原地踏著步子。修緣跳下馬,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更望向長江之北。魏都洛陽遠在茫茫江水之北,根本不可能望見。
就這樣靜靜站了一刻,他朝向魏都洛陽的方向,跪下來,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再抬起頭來,眼中複雜而哀慟的情緒便隱了去,重回一片清明。在寒風中站了近半個時辰,他起身上馬,返回建康城。
打開西院門鎖,將馬牽回馬廄,為它添了些糧草。回到房中點上燈,矮桌上赫然放著一個食盒。他伸手開了盒蓋,裏麵有一小碟點心,一碟牛肉,一碟青菜,和一碗飯。他的神色變得溫和起來,用手碰了碰碗邊,已經涼透了,至少是一個時辰前送來的。他在桌邊坐下,慢慢開始吃那碗涼透的飯。
飛星飛了進來,在他腳邊停下,咕咕叫著,嘴邊還粘著一粒米飯,看來是已經被餵過了。他摸了摸飛星的頭,翻出紙筆,寫了一封信,將信細細捲成一卷,塞進小竹筒中。
“去吧飛星。”他隨手一揚,飛星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振翅飛向北方。
今後朝中再如何變化,或許都將與他無關。
作者有話要說: 寇謙之、陶弘景、陸修靜都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士。在文中這個時代,寇謙之、陸修靜都已逝了,陶弘景還健在。
☆、第012章 情報
“惜年,來得真早,我還以為你至少下月才會來我府上。”庾遠道爽朗笑著,攬住陶惜年的肩膀。
陶惜年將懷裏抱著的絹遞給他,說:“給嫂子的,可別嫌棄。”
“哎,來就來,還帶什麽禮?你這清修之人,不是該帶一柄拂塵,過來與我清談麽?”
“說笑了說笑了,我哪會清談啊,閑談差不多。”
穿過前院到了廳堂,一路僕人引路,屋舍精美,仿佛龍宮仙殿。庾遠道夫人徐氏坐在屏風後,幾個侍女在旁侍奉,兩個孩子正在玩投壺。
庾遠道先將那絹遞給屏風後的徐氏,說:“惜年送你的,看喜不喜歡。”
徐氏笑聲傳來,她摸了摸料子,說:“陶郎君眼光不錯,妾身正喜歡素雅些的紋樣。”
“來,你們兩個小的,還不過來叫陶叔叔?”
庾遠道一說,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便停下遊戲,乖乖地過來同陶惜年問好。
紫鳶七歲,鴻兒五歲,兩個孩子都長得粉雕玉琢十分可愛。陶惜年笑著給他們分了禮物,送上遲到的壓歲。
孩子就是孩子,見了禮物高興得不得了,紫鳶更是跟侍女要了個銅鏡,立馬將新簪子簪到髮髻上,將舊的簪子換了下來。
“十五都過了,還給什麽壓歲?你真是……”
庾遠道剛要讓孩子把壓歲退了,陶惜年笑著攔住他,說:“給的不多,亦非年年都有機會給,就收著吧。”
徐氏道:“遠道,陶弟都坐了好一陣了,你還不招待他吃些點心,喝些茶水?”
“夫人說的是,實在是失禮了。”
侍女魚貫而入,奉上新的茶點,陶惜年在桌邊坐下,庾遠道坐在右側,兩個孩子則在對麵坐了下來。
紫鳶睜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問:“陶叔,父親說你在青龍山上當道士,可我覺得你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
“那是因為我沒穿道袍。但其實修道隻需用心,穿不穿道袍都無妨的。”他最近住在家中,換洗的衣裳都是舊時的,一副王孫派頭,自然不像修道之人。
“陶叔,父親時常提到你,可你怎麽不常來看看我們呢?鴻兒還是頭一次見你,跟想像中的一點也不像。”這回發問的是鴻兒,在他的想像中,道士都是留著長鬍子的老頭,結果陶惜年比他父親還年輕俊秀。
嗬嗬,常來少不得要花掉大筆銀子,就算關係再好也得少來幾回。
“我來過幾回,紫鳶出生和你出生的時候都來過,當時你們太小,可能記不得了。”
“你們陶叔要在山上修道,哪有空常來?要是想見他,便上青龍山去。”庾遠道在一旁打趣。
沒想到鴻兒反而興致勃勃,簡直想立刻上山,去見識一下陶惜年的道觀是什麽模樣。陶惜年隻好摸摸他的頭,說:“鴻兒太小了,若是想去,等你長大些,我便下山接你去玩一段時日……”
幾人其樂融融聊了一會兒,兩個小孩仿佛覺得他描述的山林生活十分有趣,都一眨不眨望著他。
“大人,急報!”門外傳來人聲,一個使者急急入內,遞給庾遠道一封信件。
紫鳶和鴻兒同時翻了個白眼,顯然是被急報打擾的次數太多了。庾遠道接了信,匆匆看了,神色有些凝重,問:“宮裏怎麽說?”
“卯時議會。”使者答。
“知道啦,我爹會準時去的。”鴻兒搶先說。
等送信的回去了,陶惜年問:“是什麽事?還是上回的……”
北邊魏主正值壯年,也從未聽說他有疾在身,怎麽好端端地便崩了?
“小兄弟,這個給你。”陶惜年正在想事情,沒注意到旁邊遞來的一張布告,他抬眼望去,隻見一個穿著淺灰道袍的道士,正殷切地看著他,他隻好伸手接下。
“小兄弟,貧道見你背著桃木劍,想必是修道之人,或有誌修道。你看,北邊天師道道場大會,若是有興致,前去湊個熱鬧……”說完,見前方正好有個道人經過,連忙追了上去,消失在巷尾。
原來是傳道的。
他借著黃昏的光線看向手中那張小小的布告:天師道場大會,請諸位道友六月初六於冀州相會。
“有意思。”
“道長,你想去嗎?”阿柏期待地看著他,仿佛很想去的樣子。
陶惜年低頭想了一陣,說實話,他還真的挺想去。北有北天師正宗寇謙之,南有茅山道陶弘景及南天師正宗陸修靜,他師傅青雲道長是個雜學派,既有幾分天師道派的功夫,也學了幾手茅山。雖然寇天師已故,但他想去北邊見識正宗的北天師道術,看看這北天師與南天師、南茅山有何不同。
“再說吧,若要北上,得好好準備準備。”
“我還沒出過遠門呢!”阿柏蹦蹦跳跳,很是興奮。
陶惜年敲了他一下,說:“我還沒說要去!”
“去嘛去嘛,一直待在青龍山上也見不到什麽世麵,去了北邊還能跟道友交流交流道術!”
陶惜年搖搖頭,無奈地笑了,真是拿他沒辦法。去北邊,至少得買匹馬,搭順路的馬車是很難的,時間難以掌控。一匹馬,就算是劣等馬堪堪能騎的,至少也需要一兩金以上,更別提好馬了。
他伸手開了門鎖,西院裏靜悄悄的,夜幕降臨也未曾點燈,修緣好像沒在。他看了一眼手裏拎著的食盒,心想可惜了,原本能一塊吃的。
長江邊上,一匹白馬飛速奔馳而來,臨近江邊之時,修緣猛地拉了韁繩。白馬嘶吼一聲,打了個響鼻,小步原地踏著步子。修緣跳下馬,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更望向長江之北。魏都洛陽遠在茫茫江水之北,根本不可能望見。
就這樣靜靜站了一刻,他朝向魏都洛陽的方向,跪下來,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再抬起頭來,眼中複雜而哀慟的情緒便隱了去,重回一片清明。在寒風中站了近半個時辰,他起身上馬,返回建康城。
打開西院門鎖,將馬牽回馬廄,為它添了些糧草。回到房中點上燈,矮桌上赫然放著一個食盒。他伸手開了盒蓋,裏麵有一小碟點心,一碟牛肉,一碟青菜,和一碗飯。他的神色變得溫和起來,用手碰了碰碗邊,已經涼透了,至少是一個時辰前送來的。他在桌邊坐下,慢慢開始吃那碗涼透的飯。
飛星飛了進來,在他腳邊停下,咕咕叫著,嘴邊還粘著一粒米飯,看來是已經被餵過了。他摸了摸飛星的頭,翻出紙筆,寫了一封信,將信細細捲成一卷,塞進小竹筒中。
“去吧飛星。”他隨手一揚,飛星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振翅飛向北方。
今後朝中再如何變化,或許都將與他無關。
作者有話要說: 寇謙之、陶弘景、陸修靜都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道士。在文中這個時代,寇謙之、陸修靜都已逝了,陶弘景還健在。
☆、第012章 情報
“惜年,來得真早,我還以為你至少下月才會來我府上。”庾遠道爽朗笑著,攬住陶惜年的肩膀。
陶惜年將懷裏抱著的絹遞給他,說:“給嫂子的,可別嫌棄。”
“哎,來就來,還帶什麽禮?你這清修之人,不是該帶一柄拂塵,過來與我清談麽?”
“說笑了說笑了,我哪會清談啊,閑談差不多。”
穿過前院到了廳堂,一路僕人引路,屋舍精美,仿佛龍宮仙殿。庾遠道夫人徐氏坐在屏風後,幾個侍女在旁侍奉,兩個孩子正在玩投壺。
庾遠道先將那絹遞給屏風後的徐氏,說:“惜年送你的,看喜不喜歡。”
徐氏笑聲傳來,她摸了摸料子,說:“陶郎君眼光不錯,妾身正喜歡素雅些的紋樣。”
“來,你們兩個小的,還不過來叫陶叔叔?”
庾遠道一說,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便停下遊戲,乖乖地過來同陶惜年問好。
紫鳶七歲,鴻兒五歲,兩個孩子都長得粉雕玉琢十分可愛。陶惜年笑著給他們分了禮物,送上遲到的壓歲。
孩子就是孩子,見了禮物高興得不得了,紫鳶更是跟侍女要了個銅鏡,立馬將新簪子簪到髮髻上,將舊的簪子換了下來。
“十五都過了,還給什麽壓歲?你真是……”
庾遠道剛要讓孩子把壓歲退了,陶惜年笑著攔住他,說:“給的不多,亦非年年都有機會給,就收著吧。”
徐氏道:“遠道,陶弟都坐了好一陣了,你還不招待他吃些點心,喝些茶水?”
“夫人說的是,實在是失禮了。”
侍女魚貫而入,奉上新的茶點,陶惜年在桌邊坐下,庾遠道坐在右側,兩個孩子則在對麵坐了下來。
紫鳶睜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問:“陶叔,父親說你在青龍山上當道士,可我覺得你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
“那是因為我沒穿道袍。但其實修道隻需用心,穿不穿道袍都無妨的。”他最近住在家中,換洗的衣裳都是舊時的,一副王孫派頭,自然不像修道之人。
“陶叔,父親時常提到你,可你怎麽不常來看看我們呢?鴻兒還是頭一次見你,跟想像中的一點也不像。”這回發問的是鴻兒,在他的想像中,道士都是留著長鬍子的老頭,結果陶惜年比他父親還年輕俊秀。
嗬嗬,常來少不得要花掉大筆銀子,就算關係再好也得少來幾回。
“我來過幾回,紫鳶出生和你出生的時候都來過,當時你們太小,可能記不得了。”
“你們陶叔要在山上修道,哪有空常來?要是想見他,便上青龍山去。”庾遠道在一旁打趣。
沒想到鴻兒反而興致勃勃,簡直想立刻上山,去見識一下陶惜年的道觀是什麽模樣。陶惜年隻好摸摸他的頭,說:“鴻兒太小了,若是想去,等你長大些,我便下山接你去玩一段時日……”
幾人其樂融融聊了一會兒,兩個小孩仿佛覺得他描述的山林生活十分有趣,都一眨不眨望著他。
“大人,急報!”門外傳來人聲,一個使者急急入內,遞給庾遠道一封信件。
紫鳶和鴻兒同時翻了個白眼,顯然是被急報打擾的次數太多了。庾遠道接了信,匆匆看了,神色有些凝重,問:“宮裏怎麽說?”
“卯時議會。”使者答。
“知道啦,我爹會準時去的。”鴻兒搶先說。
等送信的回去了,陶惜年問:“是什麽事?還是上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