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說道:“既然沒事,你為何一直緊盯著我不放?”那男子頗為尷尬,隻好答道:“我見您的腰帶是金絲鑲玉,很是少見,所以多看了幾眼。”
孟說腰間的腰帶是楚威王所賜,極是名貴。他見那男子服飾寒酸,目光中大有貪婪之意,料來其所言不虛,不過是垂涎自己的寶帶,便點點頭,正要走開,忽見另一名舍人甘茂奔了過來,叫道,“張儀,令尹君叫你。”
那叫張儀的落魄男子很是受寵若驚,道:“令尹君叫我麽?”甘茂道:“是。貴客江南君聽說你是孫臏將軍的師弟,很想見你一見。”
張儀忙應了一聲,朝孟說行了一禮,匆匆離去。
甘茂乍然見到孟說在此出現,很是意外,問道:“宮正君在這裏做什麽?”孟說道:“我奉命為令尹夫人壽宴宿衛,要先在府上巡查一下。”甘茂道:“噢,令尹君想得可真是周到呀。宮正君請自便,我還要去堂上服侍令尹。”
孟說便自行往北繼續巡視。查看一番後,他認為昭府四周均圍有高牆,外人難以闖入,隻要幾隊衛士在高牆內外交叉巡查,就能將盜璧者拒於牆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壽宴當晚一定會賓客如雲,這些人非富即貴,個個帶有大批隨從,萬一有人魚目混珠,堂而皇之地從大門走進來,那才是真正防不勝防的事。
折到西牆邊後院時,遠遠見到前麵有一條黑影匆匆走過來,料來是從南麵巡查過來的南杉,便叫道:“南宮正。”
那人卻頓住了腳步,隨即轉身就跑。孟說長期宿衛王宮,警覺性極高,立即拔腳就追。跑不多遠,正好遇到南杉。
南杉道:“宮正君可有看到一名男子?”孟說道:“我也追趕他過來的。”
二人摸黑在周圍搜查一番,卻沒有發現可疑之處。因這裏是後院,是昭陽及家眷居住之處,不便滯留,隻得回來前院。孟說去通知大門守衛緊閉大門,不放人進出。南杉則進來堂中,預備稟報昭陽,請他立即派人搜索府邸。
11
昭陽和田忌依舊分坐在堂首,正在聽那叫張儀的舍人與另一名舍人陳軫辯論,兩邊尚站著不少門客。
陳軫本是齊國人,是一名遊說之士。戰國時期,辯士雲湧,策說盛行,縱橫參謀,長短角勢,可謂“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陳軫就是這樣一位辯士。幾年前,昭陽攻魏有功,又順勢攻打齊國。當時楚軍兵鋒正銳,齊國舉國震動。陳軫主動為齊王當說客,來到楚軍營中,告訴昭陽道:“您本來官任柱國,封上爵執珪,因攻魏有功,剛升為令尹,已經是位極人臣。今日再興兵攻齊,豈不是畫蛇添足?即使您僥倖取勝,楚王亦再無可封賞。若是攻之不勝,按照楚國法律,您就會被奪取爵位,賜令自殺。”昭陽聞言深以為然,遂主動退兵,但卻將陳軫留在身邊,充作自己的心腹謀士。
陳軫為人雖然機智圓滑,但卻是個忠誠之士,成為昭陽舍人後,他也盡心盡力為其出謀劃策,昭陽稱其為“謀臣”。不久前,韓國預備聯合秦國共同攻打楚國,卻被昭陽用巧計離間擊破,這一緩兵之計即出於陳軫之手。
張儀則是魏國人,曾經拜在衛國鬼才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鬼穀子是當世最傳奇的人物,姓王名詡,因隱居在雲夢山1清溪鬼穀,故世稱鬼穀子。傳聞其人通天徹地,能夠預算世故,人不能及,曾斷言衛國雖然弱小,卻能在眾諸侯國中獨存最久2。除了神學外,他還身兼數家學問,尤以兵學和遊學最為出眾:兵學有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鬼穀子門下弟子多俊傑之士,如張儀的師兄龐涓、孫臏學習兵學,下山後先後在魏、齊兩國叱吒風雲,兵驚天下;就連跟張儀一起學習遊說之學的師兄蘇秦而今也貴為趙國相國,封為武安君,而今正致力約會關東各諸侯國,共同抗秦,混得風生水起。
1雲夢山:在今河南淇縣西。
2衛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因國內多內亂,戰國時國力已衰敗,衛國人如商鞅、吳起均在異國揚名,而衛國則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苟延殘喘,先後成為魏國、秦國的附庸。但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胡亥廢衛君角為庶人,衛國才算滅亡,是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諸侯國。
可惜張儀本人仕途不順,他學業期滿後回到魏國,向魏惠王求仕。魏惠王曾經重用過張儀的師兄龐涓,用臏刑和黥刑殘害過他的另一位師兄孫臏,挖出其膝蓋骨,在其臉頰上刺上墨字,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圍魏救趙”,導致魏國從中原最強大的首領之國急遽跌為齊國的附庸。魏惠王至今心有餘悸,一聽到張儀是鬼穀子的學生,立即命人將他趕了出去。張儀在魏國無法容身,隻好來到楚國,投奔在最有權勢的令尹昭陽門下。
楚國自吳起變法以來,一向輕視遊說之士,吳起任令尹時,曾立法禁止縱橫家遊說,“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在張儀之前,其師兄蘇秦已經到楚國遊說過楚威王,但並沒有得到官職和賞賜,蘇秦這才輾轉去了北方趙國。張儀雖然自認口才遠比蘇秦出色,但在楚國這樣一個製度習俗不同於中原諸侯的國家,他隻靠嘴皮子功夫根本得不到重視。加上他為人多詐,常常為達目的而言過其實,久而久之,旁人都知道他是個奸詐小人,愈發懶得搭理他。他起初來投奔昭陽的時候,昭陽聽說他是鬼穀子的弟子,很是敬重,待為上賓,供奉在代舍中。但很快發現他除了機詐巧言外,並沒有什麽真正本事,便將他降為下等舍人,從代舍遷移到傅舍。若不是他是鬼穀子的弟子,有那麽多大名鼎鼎的師兄,隻怕早就將他掃地出門了。
孟說腰間的腰帶是楚威王所賜,極是名貴。他見那男子服飾寒酸,目光中大有貪婪之意,料來其所言不虛,不過是垂涎自己的寶帶,便點點頭,正要走開,忽見另一名舍人甘茂奔了過來,叫道,“張儀,令尹君叫你。”
那叫張儀的落魄男子很是受寵若驚,道:“令尹君叫我麽?”甘茂道:“是。貴客江南君聽說你是孫臏將軍的師弟,很想見你一見。”
張儀忙應了一聲,朝孟說行了一禮,匆匆離去。
甘茂乍然見到孟說在此出現,很是意外,問道:“宮正君在這裏做什麽?”孟說道:“我奉命為令尹夫人壽宴宿衛,要先在府上巡查一下。”甘茂道:“噢,令尹君想得可真是周到呀。宮正君請自便,我還要去堂上服侍令尹。”
孟說便自行往北繼續巡視。查看一番後,他認為昭府四周均圍有高牆,外人難以闖入,隻要幾隊衛士在高牆內外交叉巡查,就能將盜璧者拒於牆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壽宴當晚一定會賓客如雲,這些人非富即貴,個個帶有大批隨從,萬一有人魚目混珠,堂而皇之地從大門走進來,那才是真正防不勝防的事。
折到西牆邊後院時,遠遠見到前麵有一條黑影匆匆走過來,料來是從南麵巡查過來的南杉,便叫道:“南宮正。”
那人卻頓住了腳步,隨即轉身就跑。孟說長期宿衛王宮,警覺性極高,立即拔腳就追。跑不多遠,正好遇到南杉。
南杉道:“宮正君可有看到一名男子?”孟說道:“我也追趕他過來的。”
二人摸黑在周圍搜查一番,卻沒有發現可疑之處。因這裏是後院,是昭陽及家眷居住之處,不便滯留,隻得回來前院。孟說去通知大門守衛緊閉大門,不放人進出。南杉則進來堂中,預備稟報昭陽,請他立即派人搜索府邸。
11
昭陽和田忌依舊分坐在堂首,正在聽那叫張儀的舍人與另一名舍人陳軫辯論,兩邊尚站著不少門客。
陳軫本是齊國人,是一名遊說之士。戰國時期,辯士雲湧,策說盛行,縱橫參謀,長短角勢,可謂“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陳軫就是這樣一位辯士。幾年前,昭陽攻魏有功,又順勢攻打齊國。當時楚軍兵鋒正銳,齊國舉國震動。陳軫主動為齊王當說客,來到楚軍營中,告訴昭陽道:“您本來官任柱國,封上爵執珪,因攻魏有功,剛升為令尹,已經是位極人臣。今日再興兵攻齊,豈不是畫蛇添足?即使您僥倖取勝,楚王亦再無可封賞。若是攻之不勝,按照楚國法律,您就會被奪取爵位,賜令自殺。”昭陽聞言深以為然,遂主動退兵,但卻將陳軫留在身邊,充作自己的心腹謀士。
陳軫為人雖然機智圓滑,但卻是個忠誠之士,成為昭陽舍人後,他也盡心盡力為其出謀劃策,昭陽稱其為“謀臣”。不久前,韓國預備聯合秦國共同攻打楚國,卻被昭陽用巧計離間擊破,這一緩兵之計即出於陳軫之手。
張儀則是魏國人,曾經拜在衛國鬼才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鬼穀子是當世最傳奇的人物,姓王名詡,因隱居在雲夢山1清溪鬼穀,故世稱鬼穀子。傳聞其人通天徹地,能夠預算世故,人不能及,曾斷言衛國雖然弱小,卻能在眾諸侯國中獨存最久2。除了神學外,他還身兼數家學問,尤以兵學和遊學最為出眾:兵學有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鬼穀子門下弟子多俊傑之士,如張儀的師兄龐涓、孫臏學習兵學,下山後先後在魏、齊兩國叱吒風雲,兵驚天下;就連跟張儀一起學習遊說之學的師兄蘇秦而今也貴為趙國相國,封為武安君,而今正致力約會關東各諸侯國,共同抗秦,混得風生水起。
1雲夢山:在今河南淇縣西。
2衛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因國內多內亂,戰國時國力已衰敗,衛國人如商鞅、吳起均在異國揚名,而衛國則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苟延殘喘,先後成為魏國、秦國的附庸。但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二世胡亥廢衛君角為庶人,衛國才算滅亡,是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諸侯國。
可惜張儀本人仕途不順,他學業期滿後回到魏國,向魏惠王求仕。魏惠王曾經重用過張儀的師兄龐涓,用臏刑和黥刑殘害過他的另一位師兄孫臏,挖出其膝蓋骨,在其臉頰上刺上墨字,由此引發了著名的“圍魏救趙”,導致魏國從中原最強大的首領之國急遽跌為齊國的附庸。魏惠王至今心有餘悸,一聽到張儀是鬼穀子的學生,立即命人將他趕了出去。張儀在魏國無法容身,隻好來到楚國,投奔在最有權勢的令尹昭陽門下。
楚國自吳起變法以來,一向輕視遊說之士,吳起任令尹時,曾立法禁止縱橫家遊說,“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在張儀之前,其師兄蘇秦已經到楚國遊說過楚威王,但並沒有得到官職和賞賜,蘇秦這才輾轉去了北方趙國。張儀雖然自認口才遠比蘇秦出色,但在楚國這樣一個製度習俗不同於中原諸侯的國家,他隻靠嘴皮子功夫根本得不到重視。加上他為人多詐,常常為達目的而言過其實,久而久之,旁人都知道他是個奸詐小人,愈發懶得搭理他。他起初來投奔昭陽的時候,昭陽聽說他是鬼穀子的弟子,很是敬重,待為上賓,供奉在代舍中。但很快發現他除了機詐巧言外,並沒有什麽真正本事,便將他降為下等舍人,從代舍遷移到傅舍。若不是他是鬼穀子的弟子,有那麽多大名鼎鼎的師兄,隻怕早就將他掃地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