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三國:悵然若失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鄧艾得知鍾會收降薑維,憤怒不已,認為鍾會別有所圖。自專封劉禪為扶風王,並淩遲處死黃皓。
馬昭認為鄧艾恃功自傲,有反心,便加封鍾會為司徒以製約鄧艾的太尉之位。
鍾會將司馬昭的手書遞給薑維,薑維看後道:“鄧艾能僥幸偷渡陰平,全賴將軍之功。”
薑維繼續煽動著鍾會的野心,將早年武侯獻給劉備的圖送與鍾會。
鍾會認為鄧艾反心昭然若揭,將在蜀中建國。聽薑維之言,截鄧艾之書信,寫傲慢之語給晉公。
司馬昭知曉鄧艾和鍾會之野心,親到長安,並命鍾會收捕鄧艾。
鍾會收捕鄧艾,又得知司馬昭已經屯兵到長安,立馬明白司馬昭在懷疑他。
鍾會:“我意已決,事成則得天下,不成則退守西蜀,也不失為劉備也!”
然鍾會手下人心不齊,監軍衛瓘立馬反殺進皇宮,鍾會中箭身亡。
薑維則被魏軍圍住,絕望道:“我計不成,乃天命也!”舉劍刺進腹部。
電閃雷鳴,薑維靠在柱子上,睜目而亡。
“蜀國之滅,絕非將軍之罪,實是後主無道而致!”
衛瓘的話音剛落,靠在柱子上的薑維閉目。】
<鄧艾的腦子也是,司馬昭也隻是一個晉公,你就自作主張讓劉禪是王?劉禪等級能比司馬昭高?>
<看到黃皓的下場安心了。>
<司馬昭:你鄧艾在教我做事?!>
<這時候如果鍾會把司馬昭給他的書信給鄧艾也看了,會不會是鄧艾、鍾會、薑維三人伐司馬昭啊?>
<衛瓘死於八王之亂司馬瑋之手。>
<衛瓘以身入局,薑維一計害三賢。>
<衛瓘怎麽也沒想到 滅蜀的功勞最後算給他了.>
<曹老板架空漢天子埋下的禍根。>
<魏晉從開國到滅國都是不斷地被權臣架空。>
<鍾會的爹鍾繇是書法大家,他自己那一手字也寫的漂亮,所以他模仿鄧艾的字跡,完全沒問題。>
<薑維、鄧艾、、鍾會這三人都好慘[捂臉]>
<鍾會人稱小劉備[捂臉]>
<不可能成功的,因為蜀人氣餒,魏人思歸……鍾會人心沒籠絡好。>
<伯約真的勇了一輩子,出場戰子龍,臨死還手刃數人。>
<電視劇還給伯約體麵[哭]曆史上伯約被亂軍剖腹取膽了,全屍都沒留下。>
[漢昭烈帝劉備:黃皓這死法好!就應該淩遲處死! ! !]
[季漢章武二年諸葛亮:五馬分屍?!]
[季漢章武二年張飛:伯約別傷心!俺們殺進長安、洛陽,定讓魏軍瞧瞧,誰敢動你!]
[魏武帝曹操:還不失為劉備也?!嘖,小劉備啊……半點都沒學到劉備的精髓!拉攏人心太差勁了,鼓舞士氣也不行,畫大餅就更是不行了!這樣還想著謀反?!]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同意,一點都不會哭,假哭都哭不出來。不過,這說來好笑,鍾會打的旗號竟然是給你魏國報仇。[捂臉]]
……
諸葛亮心頭一跳,“伯約被所有人誤解的那幾十年,死後也沒能有個全屍……他全是因為我當年對他的那幾番話……”
看到薑維在曆史上如此慘烈的結局,諸葛亮不免心生愧疚。
“一直是在埋怨自己做錯了事,是自己的才智不足……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伯約。”諸葛亮回想起薑維來到他這裏和阿鬥一起學習的日子,他知道薑維是多麽聰慧的孩子。
智勇雙全的薑伯約,理應會有最好的結局。
最後卻落得死無全屍……
……
鍾繇感到非常不安,“要不……還是算了吧。”
鍾會那孩子,養著太危險了。從光幕評論上看,他一直都很聰慧,年紀輕輕就坐上了三公之位,前途可謂一片繁華。
別的不提,司馬昭對鍾會應該是很寵信的,最後竟造反了?!
鍾繇歎氣,家族長久才是最佳之策。
……
【宴會上跳著蜀舞。
司馬昭看了一眼坐在大殿下的舊日蜀漢君臣,隻見舊臣盡皆落淚,唯獨劉禪嬉笑自如。
“安樂公,頗思蜀否?”
劉禪沉浸在歌舞中,沒有有聽見司馬昭的問話。司馬昭再次詢問。
劉禪笑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歎息:“唉!人之無情,乃至於此!即使諸葛孔明在世,亦不能輔助長久,何況薑維?”
郤正與劉禪的竊竊私語,被司馬昭盡收眼底。
司馬昭再次問:“頗思蜀否?”
劉禪哭泣:“先人墳墓,遠在西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司馬昭笑道:“此語怎如郤正所教相似?”
滿朝文武大笑,司馬昭笑著突然中風,不能說話,他手指了指身邊的司馬炎,隨後就歪頭死去。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逼迫魏主曹奐禪讓退位,魏國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登基。公元280年,晉討東吳,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自此結束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長達七十二年的混戰局麵,天下大勢,合歸一統。】
<看到劉禪就來氣。>
<阿鬥:相父我還於舊都了>
<司馬炎披散頭發可能是暗示他磕了五石散。>
<安樂公智取司馬昭,蜀後主終還舊都>
<別說是劉禪保了蜀漢三十年,丞相死後還有蔣琬、費禕、董允在!>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跳蜀舞的姐姐都苦了……劉禪你太沒心了!>
<司馬昭:你的臉皮可真厚啊。>
<來自蜀漢的終極反殺,劉禪笑殺司馬昭。>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陸抗、杜預這些人的努力一句話就帶過了啊。>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幾百年的悲劇。>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可氣!東吳出現的時間也太少了吧,連滅國之戰都不描寫描寫嗎?直接一句話就統一了?]
[魏武帝曹操:可恨的司馬氏!]
[晉武帝司馬炎:不是,朕絕對沒有磕五石散那玩意啊!朕披散頭發完全是因為頭發太多了,不好束發……]
[唐太宗李世民:期間除了太康之治外,少有太平盛世。]
[漢昭烈帝劉備:五胡亂華……[怒]]
[魏武帝曹操:嗬,五胡亂華![怒]]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嘖,五胡亂華,誰上去都比司馬家好吧。[怒]]
[明正德帝朱厚照:看完三國演義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原以為會是一個沒有了戰亂的太平時代,卻沒想到會是黑暗時代的開始……]
……
各朝人看完《三國演義》後陷入了失落情緒中。
“唉,時間太長了,看了太久,到真的結束的時候是真的難過啊!”不少人在光幕說著諸如此類的話。
“幾個月的時間相伴,好想知道另幾個三國時空中會有什麽新的變化。”於是許多人開始關注其他三國時空中,因為光幕的現世和提前透露有改變什麽嗎?
“武侯和昭烈帝究竟能否興複漢室啊?!”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三國演義》的視角大致是季漢方麵,許多人自然也是更關心他們能不能三興炎漢!
“魏武揮鞭……其實最有可能一統的還是魏武帝。”客觀和理性的人還是認為曹魏是最有可能的,但他們唯一擔心的是,就算沒有了司馬懿,難道不會有司徒懿之類的人?
曹魏若不解決關鍵的問題,再次重來也隻不過是曇花一現……
“那……孫吳呢?”有人想到三國的其他兩國都提到,分析到了,怎麽能漏掉孫吳呢!
“嗯……他們啊……如果孫小霸王沒死的話……”
孫策看到這句話,嘴角上揚。
爽了!
活著就是要給曹操添堵!
曹操想天下歸一?!
哼!他孫伯符還沒死呢!
……
馬昭認為鄧艾恃功自傲,有反心,便加封鍾會為司徒以製約鄧艾的太尉之位。
鍾會將司馬昭的手書遞給薑維,薑維看後道:“鄧艾能僥幸偷渡陰平,全賴將軍之功。”
薑維繼續煽動著鍾會的野心,將早年武侯獻給劉備的圖送與鍾會。
鍾會認為鄧艾反心昭然若揭,將在蜀中建國。聽薑維之言,截鄧艾之書信,寫傲慢之語給晉公。
司馬昭知曉鄧艾和鍾會之野心,親到長安,並命鍾會收捕鄧艾。
鍾會收捕鄧艾,又得知司馬昭已經屯兵到長安,立馬明白司馬昭在懷疑他。
鍾會:“我意已決,事成則得天下,不成則退守西蜀,也不失為劉備也!”
然鍾會手下人心不齊,監軍衛瓘立馬反殺進皇宮,鍾會中箭身亡。
薑維則被魏軍圍住,絕望道:“我計不成,乃天命也!”舉劍刺進腹部。
電閃雷鳴,薑維靠在柱子上,睜目而亡。
“蜀國之滅,絕非將軍之罪,實是後主無道而致!”
衛瓘的話音剛落,靠在柱子上的薑維閉目。】
<鄧艾的腦子也是,司馬昭也隻是一個晉公,你就自作主張讓劉禪是王?劉禪等級能比司馬昭高?>
<看到黃皓的下場安心了。>
<司馬昭:你鄧艾在教我做事?!>
<這時候如果鍾會把司馬昭給他的書信給鄧艾也看了,會不會是鄧艾、鍾會、薑維三人伐司馬昭啊?>
<衛瓘死於八王之亂司馬瑋之手。>
<衛瓘以身入局,薑維一計害三賢。>
<衛瓘怎麽也沒想到 滅蜀的功勞最後算給他了.>
<曹老板架空漢天子埋下的禍根。>
<魏晉從開國到滅國都是不斷地被權臣架空。>
<鍾會的爹鍾繇是書法大家,他自己那一手字也寫的漂亮,所以他模仿鄧艾的字跡,完全沒問題。>
<薑維、鄧艾、、鍾會這三人都好慘[捂臉]>
<鍾會人稱小劉備[捂臉]>
<不可能成功的,因為蜀人氣餒,魏人思歸……鍾會人心沒籠絡好。>
<伯約真的勇了一輩子,出場戰子龍,臨死還手刃數人。>
<電視劇還給伯約體麵[哭]曆史上伯約被亂軍剖腹取膽了,全屍都沒留下。>
[漢昭烈帝劉備:黃皓這死法好!就應該淩遲處死! ! !]
[季漢章武二年諸葛亮:五馬分屍?!]
[季漢章武二年張飛:伯約別傷心!俺們殺進長安、洛陽,定讓魏軍瞧瞧,誰敢動你!]
[魏武帝曹操:還不失為劉備也?!嘖,小劉備啊……半點都沒學到劉備的精髓!拉攏人心太差勁了,鼓舞士氣也不行,畫大餅就更是不行了!這樣還想著謀反?!]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同意,一點都不會哭,假哭都哭不出來。不過,這說來好笑,鍾會打的旗號竟然是給你魏國報仇。[捂臉]]
……
諸葛亮心頭一跳,“伯約被所有人誤解的那幾十年,死後也沒能有個全屍……他全是因為我當年對他的那幾番話……”
看到薑維在曆史上如此慘烈的結局,諸葛亮不免心生愧疚。
“一直是在埋怨自己做錯了事,是自己的才智不足……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伯約。”諸葛亮回想起薑維來到他這裏和阿鬥一起學習的日子,他知道薑維是多麽聰慧的孩子。
智勇雙全的薑伯約,理應會有最好的結局。
最後卻落得死無全屍……
……
鍾繇感到非常不安,“要不……還是算了吧。”
鍾會那孩子,養著太危險了。從光幕評論上看,他一直都很聰慧,年紀輕輕就坐上了三公之位,前途可謂一片繁華。
別的不提,司馬昭對鍾會應該是很寵信的,最後竟造反了?!
鍾繇歎氣,家族長久才是最佳之策。
……
【宴會上跳著蜀舞。
司馬昭看了一眼坐在大殿下的舊日蜀漢君臣,隻見舊臣盡皆落淚,唯獨劉禪嬉笑自如。
“安樂公,頗思蜀否?”
劉禪沉浸在歌舞中,沒有有聽見司馬昭的問話。司馬昭再次詢問。
劉禪笑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歎息:“唉!人之無情,乃至於此!即使諸葛孔明在世,亦不能輔助長久,何況薑維?”
郤正與劉禪的竊竊私語,被司馬昭盡收眼底。
司馬昭再次問:“頗思蜀否?”
劉禪哭泣:“先人墳墓,遠在西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
司馬昭笑道:“此語怎如郤正所教相似?”
滿朝文武大笑,司馬昭笑著突然中風,不能說話,他手指了指身邊的司馬炎,隨後就歪頭死去。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逼迫魏主曹奐禪讓退位,魏國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登基。公元280年,晉討東吳,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
自此結束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長達七十二年的混戰局麵,天下大勢,合歸一統。】
<看到劉禪就來氣。>
<阿鬥:相父我還於舊都了>
<司馬炎披散頭發可能是暗示他磕了五石散。>
<安樂公智取司馬昭,蜀後主終還舊都>
<別說是劉禪保了蜀漢三十年,丞相死後還有蔣琬、費禕、董允在!>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跳蜀舞的姐姐都苦了……劉禪你太沒心了!>
<司馬昭:你的臉皮可真厚啊。>
<來自蜀漢的終極反殺,劉禪笑殺司馬昭。>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陸抗、杜預這些人的努力一句話就帶過了啊。>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幾百年的悲劇。>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可氣!東吳出現的時間也太少了吧,連滅國之戰都不描寫描寫嗎?直接一句話就統一了?]
[魏武帝曹操:可恨的司馬氏!]
[晉武帝司馬炎:不是,朕絕對沒有磕五石散那玩意啊!朕披散頭發完全是因為頭發太多了,不好束發……]
[唐太宗李世民:期間除了太康之治外,少有太平盛世。]
[漢昭烈帝劉備:五胡亂華……[怒]]
[魏武帝曹操:嗬,五胡亂華![怒]]
[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嘖,五胡亂華,誰上去都比司馬家好吧。[怒]]
[明正德帝朱厚照:看完三國演義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原以為會是一個沒有了戰亂的太平時代,卻沒想到會是黑暗時代的開始……]
……
各朝人看完《三國演義》後陷入了失落情緒中。
“唉,時間太長了,看了太久,到真的結束的時候是真的難過啊!”不少人在光幕說著諸如此類的話。
“幾個月的時間相伴,好想知道另幾個三國時空中會有什麽新的變化。”於是許多人開始關注其他三國時空中,因為光幕的現世和提前透露有改變什麽嗎?
“武侯和昭烈帝究竟能否興複漢室啊?!”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三國演義》的視角大致是季漢方麵,許多人自然也是更關心他們能不能三興炎漢!
“魏武揮鞭……其實最有可能一統的還是魏武帝。”客觀和理性的人還是認為曹魏是最有可能的,但他們唯一擔心的是,就算沒有了司馬懿,難道不會有司徒懿之類的人?
曹魏若不解決關鍵的問題,再次重來也隻不過是曇花一現……
“那……孫吳呢?”有人想到三國的其他兩國都提到,分析到了,怎麽能漏掉孫吳呢!
“嗯……他們啊……如果孫小霸王沒死的話……”
孫策看到這句話,嘴角上揚。
爽了!
活著就是要給曹操添堵!
曹操想天下歸一?!
哼!他孫伯符還沒死呢!
……